副词“幸亏”的语义、语用分析——兼论汉语“幸亏”句相关话题的形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汉语论文,副词论文,语义论文,话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H1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263(2004)01-0019-05
一 引言
《现代汉语八百词》(以下简称《八百词》)对副词“幸亏”的意义和用法是这样描述的:“指由于某种有利条件而侥幸避免不良后果。一般用在主语前。”[1]此后,有几篇论文对“幸亏”作了进一步的探讨,主要是夏金[2]、陈荣华[3]、唐丽珍[4]、张谊生[5]、赵彦春[6]等。
综合以往的研究可以发现,过去学术界对副词“幸亏”的探讨,多集中于“幸亏”在句中的语法分布及语法意义问题。概括地讲,主要存在以下两种分歧:一种观点认为“幸亏”的位置不同,句子的意义没有什么差别[6],比如(注:此处暂不考虑两个句子的主语(“幸亏句”的主语和“幸亏句”前后小句的主语)的异同对句子的意义和用法产生的影响,因为它另有其深层原因,见下文的分析。):
1)“幸亏你来了,否则你就要挨批了”相当于“你幸亏来了,否则你就要挨批了”。
2)“幸亏你来了,否则我就买不成这本书了”相当于“你幸亏来了,否则我就买不成这本书了”。(赵彦春用例,并说,它们“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另一种观点认为,“幸亏”的位置不同,句子的意义不同[2-4],比如:
3)“幸亏你来了,否则,我就买不成这本书了”,就不能说,“你幸亏来了,否则,我就买不成书了”[2]。
4)“幸亏你来了,否则我就脱不了身”,就不能说,“你幸亏来了,否则我就脱不了身”[4]。
我们认为,“幸亏”的意义确实与它在句法中的位置有关,但要想真正解决“幸亏”的语义和用法问题,仅从句法上考虑是不够的,副词“幸亏”的意义和用法问题,必须从语义,语用的角度进行研究。
二 “幸亏”的语义、语用分析
2.1 通过考察,我们发现单独说“幸亏你提醒了他”这句话,至少有以下3种意义:
因此,单独看“幸亏你提醒了他”这句话是有歧义的,这种歧义与一般的歧义有所不同,它不是句法平面上的歧义,这类歧义的产生与主语、谓语、动词、宾语等语法范畴关涉不大,也没有模与例的区分[7],而是语用平面上的歧义,可称之为语用歧义(pragmatic ambiguity)[7~10]。因此,若从句法方面考虑该例句为什么会产生歧义,显然难以解释。我们认为,之所以单说“幸亏你提醒了他”这句话有歧义,主要是由于副词“幸亏”的语义指向的不同造成的。例5)中“幸亏”语义主要指向“提醒”,例6)中“幸亏”语义主要指向“他”,例7)中“幸亏”语义主要指向“你”。而语义指向的不同,又是由语用前提(注:本文所说的语用前提,类似于杨亦鸣[7]注(11)的“意念前提”或“认知前提”,“它虽然在现实话语中未出现,但存在于一定语境中的说者和听者的意念中,是交际双方共享的知识”。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不打算厘定术语,只想指出,本文所说的“语用前提”与一般意义上把“幸亏句”看成条件句,把与“幸亏句”相联的小句看成是“结果句”的说法,并非同一概念[4,11]。)的不同造成的。具体地说,副词的语义指向的成分往往就是该话语的焦点,而焦点的不同一般是由于语用前提的不同造成的。因此,前提如果不确定,有时一句话中哪一个成分成为焦点是不确定的,这才是语义指向不同的深层次的原因。如在例6)中,“语用前提”是“你提醒别人是没有用的”(此处把“你提醒别人是没有用的”看成语用前提,详见下文2.2的分析),“焦点”或“语用焦点”是“他”,副词“幸亏”的“语义指向”为“他”。
从认知的角度看,说话人心理上只有先知道“你提醒别人是没有用的”这一语用前提,才可能把“他”当作想强调的信息中心,即语用焦点。因而才有“幸亏”指向“他”这样一种分析。听话人也只有顺着上述“语用前提——焦点”这一思路,才能获得正确的理解。不然至少会产生上述5)6)7)3种歧义。可见,一句话语用前提的不同,会导致焦点的不同,焦点不同则导致语义指向的不同,从而产生歧义。
2.2 下面我们将采用变换的方法证明“幸亏句”后面的小句其实就是前提句,它蕴涵着“幸亏句”的语用前提。为了便于表述,我们把包含“幸亏”的小句叫“幸亏句”——B句,把“幸亏句”后面或前面的小句,叫“前提句”——A句。
2.2.1 变换(transformation)分析法是一种重要的语法分析手段,在汉语分析中,有时为了说明一些复杂的语法现象常常采用变换的手段。变换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变换前和变换后的基本意思必须保持不变,称为同一性原则。变换中只要不违反这一重要原则,可以采取添加、删减和移位等手段[12~14]。本文主要参照朱德熙先生关于变换的方法和思想,通过变换来发现不同的句法有时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例如:
8)在黑板上写字→写字在黑板上/把字写在黑板上
下面我们将通过一系列变换来证明,“幸亏句”后面的小句其实也包含着“幸亏句”的语用前提,即它也可以是前提句。
我们知道,副词“幸亏”经常与副词“才”或连词“不然、否则、要不”连用。通过变换,我们发觉他们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首先,“不然、否则、要不”之间可以相互转换,意思基本不变。如:
9)“幸亏你提醒了他,不然他早就忘了。”→“幸亏你提醒了他,否则他早就忘了”。
10)“幸亏你提醒了他,不然他早就忘了。”→“幸亏你提醒了他,要不他早就忘了”。
11)“幸亏你提醒了他,要不他早就忘了。”→“幸亏你提醒了他,否则他早就忘了”。
其次,“幸亏…,+…才…”句式与“幸亏…,+不然/否则/要不…”句式之间也可以相互转换,意思基本不变。如:
12)“幸亏你提醒了他,他才没忘。”→“幸亏你提醒了他,不然他就忘了”。
13)“幸亏你提醒了他,他才没忘。”→“幸亏你提醒了他,否则他就忘了”。
14)“幸亏你提醒了他,他才没忘。”→“幸亏你提醒了他,要不他就忘了”。
另外,我们还发觉,上述的所有形式,都可以变换为“幸亏…,+如果…”的形式。如:
15)“幸亏你提醒了他,不然他早就忘了”→“幸亏你提醒了他,如果你不提醒的话,他早就忘了”。
最后我们发现,所有的“幸亏…,+如果…”形式都可以变换为“如果…,+幸亏…”的形式。如:
16)“幸亏你提醒他,如果你不提醒的话,他早就忘了”→“如果你不提醒的话,他早就忘了,幸亏你提醒他”。
2.2.2 通过重复上述变换步骤,前文中例5)、6)、7)都可变换为如下句式:
17)幸亏你提醒了他,不然他早就忘了。→如果你不提醒的话,他早就忘了,幸亏你提醒了他。
18)幸亏你提醒了他,你提醒别人是没有用的。→如果你提醒的不是他,提醒别人是没有用的,幸亏你提醒了他。
19)幸亏你提醒了他,别人提醒他,他是不会理睬的。→如果不是你提醒他,别人提醒,他是不会理睬的,幸亏你提醒了他。
这样我们就很容易看出,5)、6)、7)句都是由于语用前提的不同导致了“幸亏句”有不同的焦点,从而导致副词“幸亏”的语义指向的不同。
2.2.3 接下来,我们将考察副词“幸亏”位置的不同会对句子的意义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我们知道,副词“幸亏”在句中一般只出现在两个位置上:主语前和主语后。根据上文§2.1的分析,可以发现,在主语前的“幸亏”可以指向其后的任一句法成分,如主语、谓语、宾语等,有时甚至还可以指向补语,或者指向整个事件。如:
我们尝试着把“幸亏”放到主语后,发觉只要“幸亏”指向非主语成分,句子一般都成立,如:
22)你幸亏来得早,否则我们就见不到你了。
23)你幸亏提醒他,不然他早就忘了。
24)你幸亏提醒他,你提醒别人是没有用的。
如果“幸亏”的语义指向它前面的主语,“幸亏”一般不能放到它所指的主语的后面,例如,我们一般不说,
25)*你幸亏提醒他,别人提醒他,他是不会理睬的。
但可以说,
26)幸亏你提醒他,别人提醒他,他是不会理睬的。
因此,可以认为,总体而言,副词“幸亏”在主语前和主语后是有区别的。具体地说,由于“幸亏”的语义指向只能指向它后面的成分,“幸亏”如果放在主语前,它可以指向其后的主语,这时“幸亏句”(B句)和“幸亏句”前后的小句(A句)的主语当然可以不同,“幸亏”如果放在主语后,“幸亏”就不能指向前面的主语,这时候A句和B句的主语一般是相同的,如不同则意味着有被指向的可能(因为被指向的成分一般是句子的新信息,而新信息在两个句子中一般不会重复或相同的),这与“幸亏”只能后指的要求显然是相抵触的。所以,A、B句的主语同还是不同,关键是由于受到了语义指向的制约,或者可以直接说是由“幸亏”的位置决定的(“幸亏”放主语后要求A、B句的主语一般是相同的)。因而本文探讨语义指向对句子意义和用法的影响时,可以不考虑A、B句的主语是否相同。退一步讲,认为主语相同情况下“幸亏”的位置可以互换[4]这样的结论显然有待商榷,因为同样条件下,“幸亏”位于主语前比位于主语后还具有更为明显的篇章连接功能(见下文2.2.4)。
2.2.4 接下来,我们将论证“幸亏”位于主语前还具有明显的篇章连接功能。汉语中有些副词具有篇章连接功能,这早已为学术界共知[15]p343,张谊生则明确指出像“幸亏、幸好、多亏”等可以表示有利条件方面的连接[16]p308。进一步研究可以发现“幸亏”具有连接功能的用法,多限于用在主语前[17]。换句话说,同样的条件下“幸亏”用在主语前比用在主语后具有明显的篇章连接功能。比如:
27)父亲也是个逞强好胜的人,气得拿起桌上的菜刀就向她头上劈下来。幸亏她手脚快,一闪身溜出了门,听见身后父亲气呼呼的声音:“看你敢回来!”(周而复《上海的早晨》,[16]p308用例)
上句中“幸亏”是放在主语前面的,连接功能非常明显,如“幸亏”放主语后面效果则大不一样。比如:
28)父亲也是个逞强好胜的人,气得拿起桌上的菜刀就向她头上劈下来。她幸亏手脚快,一闪身溜出了门,听见身后父亲气呼呼的声音:“看你敢回来!”
2.2.5 由此可以发现,有些学者,如赵彦春认为“汉语的‘幸亏’是句修副词,在该语言许可的范围内,其位置的变化并不改变句子的语法实质,亦不改变其语义信息。”[6]这一说法是不确切的。同时,我们也发现,唐丽珍认为,“不能说:你幸亏来了,否则我就脱不了身了。”[4]这样的说法也是不准确的,根据上文的分析,在一定的语用前提的条件下,如果“幸亏”指向其后的动作“来了”,这样的句子仍然是成立的。总之,“幸亏句”的具体意义,主要由一定的语用前提来确定的。
因此,结合《现代汉语八百词》,我们可以对副词“幸亏”的意义和用法作如下小结:
副词“幸亏”指由于某种有利条件而侥幸避免不良后果。
一般用在主语前,这时其语义几乎可以指向句中任一成分或者指向整个事件。
也可以用在主语后,这时其语义只能指向其后的成分或事件,不能指向前面的主语。
除此以外,“幸亏”用在主语前还具有篇章连接功能。
三 余论
3.1 近年来语言学界对话题是“基础生成”还是“移位生成”的研究很热,争议也很大。简单地说,争论的一方以黄正德为代表,认为话题结构由移位生成[18],另一方以徐烈炯为代表,认为话题结构在语法的基础部分产生,而不是移位后派生的[19]。本文无意于对他们各自的理论进行评说,只想就他们争论中的一个经典例句进行剖析说明。因为本文讨论的“幸亏”是该句分析中的一个重要成分,它对汉语话题现象的研究很有启发。
3.2 我们先来看一下那个经典的例句:
29)“那场火,幸亏消防队员来得快。”(注:其实“幸亏”的位置不同会导致意义的差别,这一现象张静早在1961年就有所察觉,他指出,“‘他幸亏来了’,是说他要不来,他就会怎么样,‘幸亏他来了’,是说他要不来,别人就怎么样。”[20])
对于这个例句,学界大致都承认它是一个省略句式,如果补全的话,有好多种方式,如袁毓林就给出4种[21]:
a.那场火,幸亏消防队员来得快,否则不定烧成什么样子。
b.那场火,幸亏消防队员来得快,否则早把什么都烧光了。
c.那场火,幸亏消防队员来得快,否则(造成的)后果不堪设想。
d.那场火,幸亏消防队员来得快,否则(造成的)损失可就大了。
事实上一定不止这四种方式,但我们认为无论采用哪种的方式将其补全,它们都可以变换为类似于下面的比较常见的句式,因为根据前文2.3对“幸亏”句式的变换分析得知,不管是“幸亏句”后面的小句,还是“幸亏句”前面的小句,其实它们都可以看作“幸亏句”的语用前提(A)。这样的话,29)中“那场火”其实就是“幸亏句”(B句)的语用前提,不管它位于B句前还是B句后(注:也有人认为该例句是,“那场大火,幸亏消防队来得及时”,或者“那回大火,幸亏消防队员来得早”等。这些都不影响我们的考察和结论。)。
a.幸亏消防队员来得快,否则那场火不定会烧成什么样子。
b.幸亏消防队员来得快,否则那场火早把什么都烧光了。
c.幸亏消防队员来得快,否则那场火(造成的)后果不堪设想。
d.幸亏消防队员来得快,否则那场火(造成的)损失可就大了。
3.3 接下来讨论话题问题。学术界几乎都承认,“那场火”是话题,但这个话题是基础生成的还是移位生成的呢?对此,学术界存在着很大争论。
依据本文对“幸亏句”的变换考察,可以发现“幸亏句”后面的小句其实本身就蕴涵着话语的语用前提,语用前提句可以放在“幸亏句”的后面也可以放在前面,通过变换其意思基本不变。如:
30)“幸亏当初没上,如果上了的话,现在可就背包袱了。”(《人民日报》2000年6月5日第9版)
也可以说,
30)“如果上了的话,现在可就背包袱了,幸亏当初没上。”
我们仍然认为,句中的“如果上了的话,现在可就背包袱了”是“幸亏当初没上”的语用前提。这样的话,从认知的角度,我们认为前提本身就含有“上大学”这个话题,也就是说它并非是移位得来的。如上文例30)同样可以通过省略说成:
31)大学,幸亏当初没上。
3.4 现在再来看“那场大火,幸亏消防队员来得及时”这个句子,从认知的角度,事件发生的正常顺序应该是,先有“大火”,然后才出现“消防队员”,也就是说,“那场大火”属于“幸亏句”的语用前提。我们知道从信息传递的角度,前提成为话题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因而作为话题的“那场大火”应该属于基础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