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汇率确定和国际收支调整理论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条件性_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论文

从汇率决定和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条件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论文,国际收支论文,汇率论文,贷款论文,条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7年爆发的东亚金融危机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展开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援救行动。到1997年年底,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牵头下筹集的援助贷款超过了1000亿美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一时成了国际舆论关注的焦点。对基金组织贷款条件性的讨论又成了其中的一个主要话题。

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其贷款条件性

简单地说,东亚金融危机是没有处理好固定汇率条件下内部经济均衡和外部经济均衡的关系。因此,解决东亚国家的金融危机,就是要设法恢复内部经济均衡和外部经济均衡,而且,外部经济均衡的实现必须建立在国内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之上。

大致说来,当某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和汇率水平出现波动,需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申请援助贷款时,该国除了对金融过程进行必要的整顿之外,基金组织作为提供贷款的条件而提出的调整建议通常包括:在国内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方面实行紧缩的经济调整方案;按照市场信号进行汇率浮动,向外国投资者开放国内商品和货币市场;进行市场化改革的自由主义经济措施等。

以韩国为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紧急贷款的条件是:采取停业破产在内的手段,整顿金融机构;开放贸易和金融市场;将1998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将经常项目赤字控制在国内生产总值1%以内;通货膨胀率控制在5%以内;为稳定市场提高利率水平。

事实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作为以稳定各国间汇率关系为行动宗旨的国际组织来说,他们提出的调整方案,或者说贷款条件性,即使不考虑其在推行新自由主义增长和发展模式的政策倾向,也难免侧重对外部经济平衡方面,而不可能完全立足于各国内部经济均衡以及增长和发展的需要。总地说来,这些调整方案是将恢复贬值国的外部经济均衡,特别是维护这些国家的货币在外国投资者和贷款人眼中的信誉放在首位加以考虑的(注:从这个意义上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维护国际经济稳定方面有良好的记录,但是在维护各国国内经济繁荣方面却声誉不佳。),同时总是从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出发,鼓励各国通过经济开放和金融自由化,积极面对并参与世界经济的竞争,从而实现经济的健康增长。

本文就恢复外部平衡的宏观政策问题,从国际收支调节的简单货币分析模型和汇率决定的资产平衡模型对基金组织的调整方案做一个简要的分析和说明(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调整方案的理论基础大体可以用J·J·珀拉克1957年发表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工作人员论文》上的《收入形成和国际收支问题的货币分析》来概括。他的较新代表文献还有1991年发表在《普林斯顿大学国际金融论文集》上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条件性性质的变化》一文。其基本的分析框架就是国际收支和汇率决定的货币分析模型。)。

二、从货币模型看通货紧缩、经济紧缩和汇率浮动

在标准的货币分析模型中,假定经济社会处于充分就业和完全竞争的状态,而且工资和价格具有完全的弹性。供给是稳定的,因而货币需求也是稳定的,购买力平价关系总是存在的。这样,对于一个小型开放经济来说就有:

1.就固定汇率的自动调节机制而言,如果货币供给增加,单纯依靠市场力量恢复均衡是有条件也是有限度的。初始的外汇储备较多,才能抵消国内信贷的增加。如果不考虑成为净债务国的方案,由于外汇储备总是有一定的数量,因而不可能抵消任意数量的货币供给的增加。如果货币供给减少,虽然从理论上说,外汇储备的增加可以不受限制,但是在实践中,考虑到外汇储备的成本,各国政府一般也会设定一个最高限度。这是所有试图维持固定汇率的国家在外汇储备耗尽以后,不得不转而允许汇率自由浮动的原因。

2.就政府和中央银行的干预角度看,如果货币供给的增加是由于外资过度流入导致外汇储备上升所引起的,那么也可以采用减少国内信贷的办法抵消其影响;反之,如果由于贸易逆差导致外汇储备减少,国内出现通货紧缩,那么中央银行也可以通过增加国内信贷供给的办法对付价格下跌的倾向。在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与在不成为净债务国的前提下通过减少外汇储备抵消货币供给增加的通货膨胀效应不同,利用减少国内信贷抵消外汇储备上升,不仅可以停止发行货币,实现货币的零增长,同时也可以通过出售国库券的方式减少货币存量,实现货币负增长。这种利用国际储备和国内信贷此消彼长的关系维持货币供给总量不变的政府干预称为“对冲操作”。在泰国货币危机以前,泰国政府在外资大量流入的情况下,试图通过对冲操作来控制国内货币供给增长。但是,由于泰国引进外资在当时是弥补经常项目赤字、维持国际收支平衡和固定汇率的必要手段,中央银行的主要任务就是维持国内利率水平与国外利率水平的差距,从而大大限制了对冲操作的可能性。这种情况在货币危机中具有很大的典型性。

上述两点可以看作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条件性中抑制通货膨胀的理论依据。

(二)固定汇率条件下收入的增加

假定国内经济出现增长,实际收入上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就会增加对实际货币余额的需求,从而迫使居民减少支出,使他们持有的货币余额提高到与更高的交易量相对应的水平。这样,价格水平就会下降。由于价格水平下降,本币低估,本国产品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就会增强,导致经常项目顺差,外汇储备上升,最终造成国内货币供给增加,价格水平回升,一直持续到恢复以前的均衡状态。图2反映了这一过程。从图2中可以看出:

1.当国内经济出现增长,中央银行又没有进行相应的货币扩张,均衡的恢复实际是靠本币低估,经常项目盈余造成的国际储备的增加来实现的。尽管货币分析模型是以小型开放经济作为研究对象,没有考虑其他国家对这种贸易盈余的反应,但毫无疑问,外国货币的流入会给那些同样实行固定汇率的贸易逆差、资本流出的国家带来经济紧缩和货币贬值的倾向。

2.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进入持续增长,实际收入持续增加,这使得实行固定汇率的东亚国家出现了相反的情况,即经常项目逆差,国内经济增长受到抑制,货币出现贬值。加之政府在试图恢复国际收支平衡、维持固定汇率的宏观调节过程中出现问题,最终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

由此可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经济紧缩作为援助贷款的条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从上述分析看,仅仅靠受援国实施经济紧缩显然不够,国际经济政策的协调也是必须的,在这方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显然有些力不从心。

(三)固定汇率条件下的本币贬值

一般情况下,在固定汇率制度中汇率水平是相对稳定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世界市场和技术不断进步的条件下,汇率水平永远保持不变。只不过是,在固定汇率条件下本币的贬值不会引起进一步贬值的预期。在图3中,当本币贬值、汇率上升以后,国内进口产品的价格也随之上升,出口产品的国外价格随之下降,经常项目出现顺差。结果,国际储备增加,国内货币供给也随之增加,正好补偿在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由于价格上升增加的货币需求,从而使经济在较高的价格水平E点上达到均衡。从图3的分析中可以看出:

1.贬值可以改善国际收支状况,但是,通过贬值来增加经常项目盈余总是有限的。与固定汇率条件下由于货币供给或收入增加给国际收支平衡造成的冲击相似,市场自动均衡机制的作用只是以恢复均衡为限度。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国家不努力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提高出口竞争力,经常项目逆差就会不断扩大,就需要不断地贬值来平衡国际收支。一国的货币不可能无限制的持续贬值,以贬值作为改善国际收支的手段决不是一种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援助总是与受援国的经济调整相联系的。

2.本币贬值以后,尽管本国出口产品的外币价格下降,出口量上升,但是,由于外币收入同时下降,并不能保证出口的外币收入一定上升,从而改善国际收支。从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的马歇尔-勒纳条件中知道,通过贬值改善国际收支是有条件的,它至少取决于贬值国对进口产品的需求弹性和外国对贬值国产品的需求弹性两个方面的因素(注:马歇尔-勒纳条件,就是说只有当贬值国对进口产品的需求弹性和外国对贬值国出口产品的需求弹性的绝对值之和大于1时,贬值才会改善国际收支。)。

3.从对货币合同期和贬值对价格的传导分析中知道,贬值改善国际收支也是需要时间的。在国际收支得到改善以前,甚至要经历一段国际收支进一步恶化的考验,也就是所谓"J"曲线效应。因此,贬值也不是可以立即缓解国际收支危机的办法。

结合货币模型在浮动汇率条件下国际收支调节和汇率决定的分析结论(注:限于篇幅,在此不展开对浮动汇率条件下货币分析模型的讨论。),就维持外部经济平衡的角度来说,浮动汇率也许是一个更好的选择,而这也自然成为关注外部经济平衡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另一个政策建议。

三、从资产平衡模型看利率水平与汇率水平的关系

资产平衡模型研究的是一个小国家,也就是说外国居民不持有该国的货币,而该国居民持有三种资产:本国货币M、本国债券B和外国债券F。假定本币的汇率水平是E,该国居民名义财富W的构成将是:

分析资产平衡模型短期特征的标准方法就是使用资产平衡线MM、BB和FF。它们分别代表在外国资产收益、本国财富、货币和债券存量一定的情况下,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和外国资产市场供求均衡时的E-r组合。

假定三种资产的供给是给定的,根据资产组合理论,对任何一种资产的需求都与其自身的收益率成正比,与其他资产的收益率成反比,并且与资产总额成正比,根据方程(7)、(8)和(9),可以初步得到这三条曲线的形状。

首先我们来看汇率上升对资产市场产生的影响。汇率上升,导致本币贬值,以及以一定外币标价的外国债券的本币价值上升,使财富总量增加。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资产市场上的总需求上升。

在货币市场上,财富总量的增加引起货币需求的上升,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利率水平必须上升,通过减少对货币的需求,来维持货币市场的均衡。这样,较高的利率水平与较高的汇率水平组合在一起,以维持货币市场上的均衡,从而在E-r空间内出现斜率为正的MM曲线。

在债券市场上,财富总量的增加同样提高了对债券的需求,而在债券供给不变的情况下,利率水平必须下降才能抑制对债券的超额需求,维持债券市场上的供求均衡。这样,较高的汇率水平就与较低的利率水平组合在一起,才能维持债券市场上的均衡,从而在E-r空间内出现斜率为负的BB曲线。

在外国资产市场上,财富总量的增加同时也增加了对外国债券的需求。在外国债券供给和外国利率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对外国债券需求的增加必然伴随对本国债券需求的下降,而这就要求本国利率水平下降。反之,如果国内利率水平上升,必然导致对外国债券需求的减少,为了恢复外国债券市场的均衡,汇率水平必须下降,通过本币升值来增加对外国债券的需求。总之,在外国资产市场上,较高的汇率水平与较低的利率水平组合才能维持均衡。结果,在E-r空间内就会出现斜率为负的FF曲线。

我们假定,资产的自身收益效应大于资产的交叉收益效应,所以国内利率水平的变化对国内债券市场的影响要大于对国外债券市场的影响,也就是说,BB曲线比FF曲线更陡。

各种资产扰动会使三条曲线发生移动。例如货币供给的增加在汇率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为了维持均衡,利率水平必然下降,这就将使MM曲线向上移动;同样,在汇率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债券供给的增加必然伴随利率上升,通过债券价格下降,增加对债券的需求,以便维持市场均衡,这样BB曲线就要向上移动;如果外国债券供给增加,在利率水平不变的情况下,汇率水平应该下降,通过本币升值提高对外国债券的需求,因此FF曲线就会向下移动。

资产平衡模型中存在三个市场,根据财富约束方程(6),三个资产方程中只有两个是独立的,这样,任何两个市场的均衡就意味着第三个市场的均衡。因为增加任何一种资产需求的惟一办法就是使用另一种资产去交换,总资产需求或供给之和还是应该等于财富总量。因此任何两个市场的均衡必然是对应的第三个市场同时处于均衡状态。这样分析时就可以只讨论两个市场的变动情况。下面通过公开市场业务的变化来说明资产平衡模型中汇率的决定。

假定政府使用增发货币购买本国债券的公开市场操作来干预经济,首先会造成货币存量和债券存量等量的相反变动。结果,资产市场上出现超额货币供给和超额债券需求。由于货币发行增加,出现对国内债券的超额需求,市场力量将通过债券价格的上升和利率水平下降来平抑超额需求。由于国内债券价格上升,外国债券对投资者来说变得更有吸引力,所以对外国债券需求也会上升。继而又表现为在外汇市场上对外币的超额需求和本币的超额供给,导致汇率水平上升、本币贬值、外国债券价格上升。最后,当政府购买国内债券的超额需求消失以后,国内债券总量下降,而货币存量增加。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公开市场业务实际上是政府通过增发货币,减少本国债券的供给,进而使居民对外国债券的需求上升。总资产结构的这种变化最终使得利率水平下降,汇率水平上升。

从这个角度看,国际资本流动的资产平衡模型的分析结论也与货币分析模型一样,控制政府财政赤字,抑制通货膨胀同样是稳定汇率水平的必要手段,而且,从资产市场平衡的角度看,利率水平的下降也是与汇率水平的上升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受援国的利率水平也有一定的需求。

四、对汇率制度的再认识

从理论上说,一个国家是采用固定汇率还是浮动汇率,主要取决于5个因素:国家规模;开放程度;国际金融自由化程度;通货膨胀率水平以及贸易格局。具体地说,由于小国在世界市场上是价格接受者,调整汇率对贸易条件的改善和国际收支的调节影响不大。另外,开放程度越高,汇率调整在改变贸易品和非贸易品之间价格比例的作用就越小。在这两种情况下,贬值最终都可能酿成国内通货膨胀。金融国际化的程度越高,贬值对资本项目的冲击也越大,从而影响国际收支的调整过程;如果各国之间的通货膨胀率差距较大,固定汇率在通货膨胀国际传递方面的效应是不能不考虑的因素。最后,如果一个国家的出口产品的系统风险较大,钉住汇率有助于稳定出口收入。根据海勒1978年的一项研究(注:H·R·海勒:《汇率制度的决定因素》,《货币,信贷和银行杂志》1978年第3期。),当时的大多发展中国家的确采用了各种钉住汇率制度(注:从80年代以来,采取各种浮动汇率似乎成了一种世界性的趋势。此时,金融国际化的发展也许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虽然李普斯奇茨1979年已经证明(注:L·李普斯奇茨:《小型发展中国家的汇率政策及选择指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工作人员论文》1979年第3期。),在一个非常简单的模型中,如果一个国家的进口方向和出口方向都非常单一,则钉住哪一个国家的货币无关紧要,因为贸易条件最终取决于进口国和出口国之间的汇率关系(注:

)。但是在现实中,这种极具典型特征的小型开放经济也许只有海湾石油输出国才相对接近。在90年代出现的几次货币危机中,不论是英国、墨西哥还是东亚国家,固定汇率都无一例外的是导致危机的主要原因。实行汇率浮动固然可以避免货币危机,但是,正如上面讨论的那样,对于小型开放经济来说,浮动汇率未必是一种有助于宏观经济稳定的汇率安排。

尽管从假定严格、高度简化了的汇率决定和国际收支货币模型和资产平衡模型的分析来看,仅就恢复一个国家的外部平衡来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的调整方案思路清晰,关系明确,政策建议明了,但是,如何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协调外部平衡与内部平衡的关系,而不是按照模型教条地制定政策,也不是对所有受援国统统提出实行浮动汇率、经济紧缩的调整建议,真正实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促进调整过程这个惟一的职能(注:W·B·戴尔:《国际收支失衡的融资和调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条件性》,1983年剑桥出版社出版。),实现在不损害贸易和支付自由前提下恢复价格稳定和可持续经济增长相联系的国际收支平衡(注:M·格雷迪安:《基金的条件性和国际调整过程》,《金融与发展》1981年第2期。)等美好的目标,在实践中显然还有很多没有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从汇率确定和国际收支调整理论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条件性_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