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云岩区人民医院 内科 贵州 贵阳 550000)
【摘要】 目的 探究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对其情绪的影响。方法 临床纳入2012年4月至2013年8月间在我院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24例,按照随机投掷法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62例行一般护理,研究组患者行优质护理,探究两组间心理情绪对比。结果 经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焦虑及抑郁程度较对照组有所好转,P<0.05。结论 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优质护理能够明显的改善患者的心理情绪,降低抑郁及焦虑程度,值得临床普及与运用。
【关键词】优质护理;慢性心力衰竭;情绪;影响
心力衰竭患者多数因运动时呼吸出现困难而被送至医院,早期可出现水肿的现象,尤其是在腹部与腿部,经检查可见心脏明显扩大,且心功能不全[1]。该病患者多数存在有高血压及冠心病等原发病,因此在临床的治疗中对原发病的控制也是必不可少的,由于该病的病程较长,患者年纪较大,死亡率较高,给患者及其家庭造成的负担较重,患者多数出现焦虑、烦躁、抑郁等负面情绪,为改善此种现象,现选取2012年4月至2013年8月间在我院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24例,其中62例结合优质护理,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124例均为2012年4月至2013年8月间在我院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所有患者按随机投掷法分为两组,对照组中男性35例,女性27例,年龄60-71岁,平均年龄为(65.2±2.6)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文化36例,中学文化18例,大学及以上文化8例。研究组中男性36例,女性26例,年龄61-71岁,平均年龄为(65.7±2.3)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文化36例,中学文化17例,大学及以上文化9例。上述资料无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按照医嘱对患者进行输液,维持电解质平衡,按时按量对患者发药,看药到口。卧床患者应定时翻身并进行皮肤护理,病室进行消毒,并保持空气的流通,防止交叉感染。研究组:结合对照组的护理措施增加。(1)入院宣教:患者入院时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宣教,包括医院的设施、费用标准、责任护士责任医师及科室的主要负责人等,告知患者关于疾病的病因及相关治疗的原理及必要性,消除患者存在的疑虑,提高其对后续治疗的依从性。(2)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关心照顾患者,并与患者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学会倾听患者的诉求,并适时的给予恰当的回应,表示感同身受,对于合理的建议可适当的接受改进。(3)行为护理:帮助患者建立起正确的生活习惯,保正睡眠质量,合理饮食避免营养不良,密切观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血压、心率及体重情况,并督促其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早的发现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1.3 疗效评价标准 探究两组患者的心理状况。根据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标准(SAS)[2]:共二十项,每小题四分,满分为八十分。(1) 轻:50-59分;(2) 中:60-69分;(3) 重:≥70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根据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标准(SDS)[3]:共二十项,每小题四分,满分为八十分,评分范围为过去一周。(1) 轻:53-62分;(2) 中:63-72分;(3) 重:≥73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焦虑程度 护理前,研究组焦虑程度(72.44±3.21)分相比与对照组(72.34±3.45)分无统计学意义,(t=0.17,P>0.05)。经护理后研究组焦虑程度(50.21±4.21)分相比对照组(63.21±7.21)分有所改善,(t=12.26,P<0.05)。
2.1抑郁程度 护理前,研究组抑郁程度(71.32±5.23)分与对照组(71.56±5.01)分相比无统计学意义,(t=0.26,P>0.05)。经护理后研究组抑郁程度(44.23±6.24)分相比对照组(63.21±5.26)分有所改善,(t=18.31,P<0.05)。
3 讨论
心力衰竭主要是由于心脏功能异常,导致其泵血能力及充盈能力下降,使血流灌注减少,无法满足正常机体代谢及循环的需要,临床中以老年人多见且死亡率较高[4]。在治疗时应积极控制患者的原发病,同时应注意监测病情的进展,防止进一步的恶化。该病在临床中的预后较差,因而易使患者出现焦躁、烦闷、恐惧、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配合度降低,使后续治疗的治疗收到了较大的影响。优质护理是使护理水平的整体提升,以促进患者的康复为目标,以患者的生活需要、躯体舒适、心理健康为基础,为其提供高效、满意、优质的护理服务。
有研究显示[5],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有效地优质护理,能够明显的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有效地控制的病程的进一步发展,降低了抑郁及焦虑的水平。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经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焦虑及抑郁程度较对照组有所好转,P<0.05。结果提示,有效的心理护理能够使患者的心理情绪得到纾解,降低不良情绪的影响,疾病知识的宣教能够增强其对治疗的信心,从而提高治疗的质量,促进患者的康复,本次研究结果与文献一致。
综上所述,优质护理能够使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理状态得到缓解,降低抑郁及焦虑程度,提高了预后,值得临床普及与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文玲,张英,郁蓉芳等.延伸护理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10):6-9.
[2]吕宜凤,东燕,樊素芳等.预见性护理在减少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反复发作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19):25-26.
[3]李秋红.个性化护理模式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8):29-30.
[4]张彩霞,罗美香.延伸护理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依从性与生活质量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4):785-786.
[5]王赟,郭彩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稳定期体质量控制效果探讨[J].护理学杂志,2014,29(19):18-20.
论文作者:张忠萍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1月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0
标签:患者论文; 心力衰竭论文; 抑郁论文; 焦虑论文; 程度论文; 对照组论文; 情绪论文; 《医师在线》2016年1月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