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进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教育的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文精神论文,途径论文,物理论文,精神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真善美统一的完美人格,这也是人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而在教育中始终贯穿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教育,则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唯一途径。
一、坚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教育是时代赋予教育的使命
科学精神是科学的精神价值的集中体现,诸如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勇于探索、敢于怀疑、锐意创新、重视实践、谦虚谨慎、真诚合作及将科学造福人类等精神都属于科学精神的范畴。
人文精神则是人的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最高展现,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诸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高尚、善良、纯洁和健康的情操与精神,崇高的理想和信念,真善美的生活态度等都属于人文精神的范畴。
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两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尽管各有侧重,如科学精神强调科学的重要性,而人文精神则重视人类文化的重要性,但由于科学的最高目的是追求真善美,因而二者在精神实质和深层底蕴上是沟通和互补的,在追求真善美的最高境界上是相通的。
爱因斯坦一向重视对人的健全人格的培养,他指出:“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爱因斯坦所说的“和谐的人”应当是达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完美统一的人,要做到这一点,教育中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教育必须是卓有成效的。但回过头来审视我们的教育,不能不遗憾地看到两方面距时代要求的巨大差距。在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目的的“应试教育”模式中,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沉重的课业负担使他们疲于奔命,机械的灌输和训练把他们变成知识的容器、考试的机器。奥妙无穷的大自然、充满理性之美的科学,在他们的眼中不过是做不完的题目和按方抓药式的实验。他们更多考虑的是科学的功利性,而对“科学双刃剑”给人类带来的两面性知之甚少。这种严重脱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科学教育,其结果只能造成学生对功利的追求和对现实的冷漠,最终将导致道德价值人性的失落,以至于使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染上了明显的趋利性、功利性色彩。他们虽然熟练地掌握了科学的知识和技能,但他们却未必真正地“理解”了科学,甚至他们对科学以外的东西,如社会、人,以及科学与社会及人的关系等等,则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这种人是片面发展的人,是单方面的“工具人”,“物理人”,“经济人”。这显然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途径是在教育中实施卓有成效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教育。
二、物理教学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教育的途径
1.加强物理学史教育,用物理学家完美人格感召学生
傅鹰说过:“一门科学的历史是那门科学最宝贵的一部分。科学只能给我们知识,而历史却能给我们智慧。”物理学史是人类文明宝库中璀璨的瑰宝,整个物理学史就是一部由一代又一代杰出的物理学家用他们的光辉实践谱写出的闪耀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灿烂光辉的壮丽史诗。历代物理学家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所表现出来的求实精神、献身精神、怀疑精神、创新精神,在科研和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虚谨慎、真诚合作、淡泊名利、与人为善的优秀品质以及他们对人类对社会高度的责任感等,都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他们身上完美结合的体现。他们不仅因为对科学的重大贡献而永载史册,同时,他们身上闪耀的超凡的人格魅力的光芒同样照耀着世世代代为追求真理而不懈奋斗。正如爱因斯坦在居里夫人的追悼会上所说的:“第一流人物对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
在基础物理课程中,物理教材根据学习内容介绍了众多伟大的物理学家:伽利略、牛顿、法拉第、麦克斯韦、普朗克、玻尔、居里夫人、爱因斯坦……每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都联系着震撼人们心灵的故事。教师在进行有关内容的教学时,不要仅仅停留在他们对科学的贡献,更应着力揭示他们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对人类进步的影响。物理学家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教育的宝贵素材,在教学中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2.重视物理教学中的美育,使学生在对真善美的追求中逐渐形成健全人格
物理学是求真的——决定了物理学研究来不得半点虚假;物理学又是求善的——研究的目的是要将其成果造福人类;真和善又在美这一最高境界统一起来,因此物理学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物理学的美不同于一般的自然美和艺术美,它的美在于揭示出自然界本质之美,窥视宇宙之奥妙。杨振宁教授曾说过:“物理学大师们小心翼翼地揭示出壮丽的自然本质之美时的感觉,像构建哥特式教堂的建筑大师对那种崇高美、灵魂美、宗教美最终极的美的虔诚歌颂。”
在物理教学中实施卓有成效的美育,首先教师要善于发掘物理学中所蕴涵的美的因素——物理学不乏其美,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将其揭示出来并展示给学生。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一种完全不同于逻辑思维的认识能力,是一种特殊的直觉、想象、形象思维的能力。通过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及透彻的理解力,使学生能从抽象深奥的物理理论中看到其中简洁、对称、统一、和谐之美,并由此加深对物理理论和对自然、宇宙的理解。[1]
3.重视研究性学习,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功能
研究性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具有重要作用。首先,研究性学习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方面具有其他教学模式所不能替代的特殊功能;其次,研究性学习的交互性使其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规范意识、个人责任感、团结协作精神都具有重要意义;再次,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大多与社会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诸如环境保护、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技术发展等,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加以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社会的现实与未来的人文关怀及有志于将科学造福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而这都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为了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教育中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独立思考、大胆假设、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最终解决问题。在实验教学中,应尽量采取探索形式,避免“按方抓药”“按图索骥”的做法。在探索性实验中,教师也不能仅满足于学生“发现”了物理规律,还要善于提出富有探索意义的问题,鼓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解决;对于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应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分析原因,从中有所发现。要让学生认识到,不能满足先辈已经做过的、已被实践证实的规律,还有发现新问题的可能性,还应努力开拓未知领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形成乐于合作、善于合作的良好品质;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他们谦虚谨慎、真诚合作的精神;提高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逐步形成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自我意识;启发学生对滥用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做深入的思考,提高学生用科技造福人类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4.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的身心在充满人文关怀的环境中健康发展
教师应努力塑造以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师德为核心的、内在的、具有亲和力的人格形象,成为学生心目中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为一体的“形象大使”。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应走下神圣的讲台,与学生融为一体,尊重和信任学生。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扬民主,让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善于发现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发现和保护他们灵感的每一个微小的火花。教师应当是循循善诱的启蒙者,而不是颐指气使的圣人。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由衷的赞誉、热情的鼓励、耐心的启发、中肯的批评,甚至一个会心的微笑和一句幽默的玩笑,都会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印象,使他们如沐春风,在老师营造的和谐氛围中身心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