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探讨--基于对江苏、浙江部分农村地区的调查_非农数据论文

关于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探讨--基于对江苏、浙江部分农村地区的调查_非农数据论文

农村劳动力素质问题探讨——基于江浙部分农村的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村劳动力论文,江浙论文,素质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前言

“三农”问题及其妥善解决是关系到我国经济、政治改革能否最终成功和社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早已成为各界人士关注的焦点。就农民问题而论,许多学者提出解决农民问题的出路在于减少农民[1],这意味着农村劳动力要向非农产业转移或者向农业内部深加工发展。据估算,中国实际农村剩余劳动力高达2亿人左右,随着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还将继续增加[2]。如何消化这些剩余劳动力,最大限度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不少专家提出了各种措施,如积极发展小城镇,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开发农业资源的广度和深度;积极发展国际劳务输出;巩固和发展乡镇企业等等[3]。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看,这诸多措施虽然对解决农民问题是有效的,但只能作为外部条件,也即外因,而农民问题的最终解决还要从农民自身来着手。唯物辩证法指出: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外因只能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进程。因此,要解决农民问题,减少农民,就应该更多地关注农村劳动力自身的素质问题,也即事物发展的内因。农村劳动力素质,主要包括其文化素质、科技素质、经营管理素质、社会心理素质等[4],本文相应地以受教育程度、知识与技能、观念与态度等指标来表示。中外经济发展证明,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水平不仅关系到农业的效率和发展潜力甚至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二、研究假定

为了便于理解,本文做如下假定:(1)农村劳动力素质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农村劳动力素质越高,反之则反是;(2)农村不同就业方式同样存在劳动力的逆淘汰现象,即纯农就业劳动力素质最低,而非农就业劳动力素质最高;(3)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村劳动力素质的不同方面甚至同一方面的不同维度发展不平衡;(4)农村劳动力是理性经济人,始终追求自身效用或效益的最大化;(5)农村劳动力在不同就业方式间的配置,遵循人力资本投资与收益的基本平衡。

三、数据来源及处理

根据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素质问题研究”课题组分别抽取经济比较发达的浙江省慈溪市胜山镇和江苏省高淳县古柏镇、经济中等水平的浙江江山市长台镇和经济欠发达的浙江武义县新宅镇的5个自然村共1107名农村劳动力个人,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农村劳动力的健康状况(内含2个维度)、受教育状况(内含11个维度)、知识与技能状况(内含8个维度)和观念与态度状况(内含17个维度)。

通过对数据的筛选和交叉处理,本文以三条轴线展开论述:一是被调查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整体特点;二是不同就业方式农村劳动力素质的特点及异同;三是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农村劳动力素质的特点及异同。在此基础上,对其成因进行经济社会学解释。

四、结果分析

依据数据处理结果和对问题阐述的重要性,本文选取受教育状况、知识与技能状况、观念与态度状况三大方面分析农村劳动力的素质特点。

(一)受教育状况

调查中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状况主要通过两组指标来衡量,即学历教育状况和非学历短期培训状况,详情如下所示:

表1 农村劳动力不同就业方式学历教育状况

农村劳动力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中专) 大专及以上

人数 %人数%人数%人数 %人数%

纯农 207

18.70

102

49.2889

43.0016 7.73 00.00

以农为主 105

9.48559

56.1937

35.24 9 8.57 00.00

非农为主 216

19.5197

44.9188

40.7431 14.5 00.00

非农 565

51.04

164

29.03

319

56.4669 12.2132.30

未就业 14

1.26510

71.43 2

14.29 214.29 00.00

总计 1107 100.0

432

39.02

535

48.33

12711.47131.17

表2 农村劳动力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学历教育状况

经济发 合计 小学及以下

初中高中(中专)大专及以上

地区

展水平 人数% 人数 %人数% 人数%

人数%

发达慈溪 289

26.1110032.61

143

49.4838

13.1582.77

发达高淳 297

26.8313746.12

124

41.7533

11.1131.01

中等江山 279

25.20 7025.09

184

65.9525

8.96 00.00

欠发达 武义 242

21.8612551.65

8434.7131

12.8120.83

发达地区总计 586

52.9423740.44

267

45.5671

12.12

111.88

总计1107 100.0432 39.02

535

48.33

127

11.47

131.17

从表1和表2中可以看出,农村劳动力学历教育状况具有以下特点:(1)农村劳动力学历教育程度偏低。全部1107名被调查者中,小学及以下学历的占39%,初中及以下学历的为87.3%,高中学历的为11.5%,而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仅占1.17%。这说明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为初中及以下学历,具有高中学历的人比较少,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更是寥寥无几。(2)不同就业方式农村劳动力学历教育程度差别较大。按学历教育程度高低进行排序,就业方式依次为非农>非农为主>以农为主>纯农,非农就业劳动力的学历教育程度明显高于其它就业方式劳动力。调查结果显示,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劳动力全部集中在非农领域,而纯农和以农为主领域的劳动力学历教育程度最低,50%左右的人仅具有小学及以下学历。同时,非农就业劳动力的学历教育程度曲线呈倒U型,其中比重最大的是初中学历,其占比为56.5%,而其它就业方式劳动力的学历教育程度曲线斜率为负,即随着学历教育程度的提高人数递减。(3)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农村劳动力学历教育程度不具有一致性。从低层次看,小学及以下学历劳动力所占比重最高的为欠发达地区为51.65%,而最低的为中等发达地区为25.09%;从高层次看,发达和欠发达地区高中及以上学历劳动力所占比重基本一致,接近14%,而中等发达地区仅为8.96%。

从表3和表4中可以发现,农村劳动力短期培训状况体现出如下特点:(1)短期培训严重不足。全部被调查劳动力中曾接受过短期培训(时间长短不限)的仅占15.3%,而且培训时间越长,人均培训次数越低,3天以内培训人均0.47次,而一月左右培训人均仅有0.01次。(2)短期培训与就业方式高度相关。从整体看,纯农劳动力接受短期培训的比重最低,为3.86%,而非农和以非农为主劳动力的比重均在16%以上。从不同培训时间的人均次数看,纯农劳动力始终最低,3天以内培训人均0.179次,两周左右培训人均0.024次,而非农和以非农为主劳动力上述数值分别在0.46次和0.16次以上。(3)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农村劳动力短期培训呈现明显的正相关。不论接受短期培训的整体比重还是不同培训时间的人均次数,发达地区始终占有绝对优势。从整体比重看,发达地区22.18%的人接受过短期培训,而欠发达地区仅1.65%的人接受过短期培训;从不同培训时间的人均次数看,3天以内培训发达地区人均0.62次,欠发达地区人均0.01次,两周左右培训发达地区人均0.246次,欠发达地区人均0次,中等水平地区居于前两者之间。

表3 农村劳动力不同就业方式短期培训状况

农村劳动力 接受短期培训

3天以内 一周左右 两周左右一月左右

人数 人数 %总次数 人均总次数

人均总次数

人均总次数人均

纯农 2078 3.86 370.179 4 0.019 5 0.024 5 0.024

以农为主 105

1211.43 550.524 5 0.0476 1 0.009 0 0.00

非农为主 216

5324.541520.704 64 0.296 350.162 0 0.000

非农 565

9316.462630.465122 0.216 1020.185 7 0.012

未就业14321.43 90.643 7 0.500

20.118 0 0.000

总计1107 16915.275160.466202 0.182 1510.136 12 0.011

表4 农村劳动力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短期培训状况

经济发 农村劳动力 接受短期培训 3天以内 一周左右

两周左右 一月左右

地区

展水平

人数 人数%总次数 人均

总次数 人均 总次数 人均

总次数 人均

发达慈溪 289175.88 580.201210.07312

0.042 50.017

发达高淳 297

113

38.053061.030

1690.569

132

0.444 00.000

中等江山 27935

12.541490.534100.036 7

0.025 60.021

欠发达 武义 242 41.65 30.012 20.008 0

0.000 10.004

发达地区总计 586

130

22.183640.621

1900.324

144

0.246 50.009

总计 1107

169

15.275160.466

2020.182

151

0.136120.011

数据来源:“中国农村人口素质与新世纪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课题组调查数据汇编。

因此,农村劳动力学历教育程度低和短期培训严重不足,已是不争的事实,而学历教育程度的高低和短期培训的多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方式。学历教育程度高和接受短期培训多的劳动力大多集中在非农和非农为主领域,而学历教育程度低和短期培训缺乏的劳动力大多集中在纯农领域,这验证了农村工业化进程中劳动力产业配置的逆淘汰现象。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农村劳动力学历教育程度不存在正相关性,但与短期培训的多寡密切相关。这可能因为同学历教育相比,短期培训技术性强、投资少、收益大、时间短,能够及时满足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而学历教育由于时间长,缺乏技术性和针对性,其对经济的反映要经过一个相对滞后的时期才能体现出来。

(二)能力与知识状况

无论是发展现代农业还是现代工业和服务业,都对劳动力的知识和技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或者说具有一定的从业门槛。如信息的获取、加工和处理,智能机械的操作和控制以及无纸化办公时代的到来,均需要劳动力具有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但从有关项目的调查中得出的却是不容乐观的答案,如下表所示:

表5 农村劳动力不同就业方式知识技能状况

农村劳动力

阅读报刊杂志签阅普通合同 电脑打字

收发邮件 上网查阅资料

人数 人数 % 人数%

人数% 人数% 人数%

纯农207

16780.68 5828.02

00.00 0 0.00 00.00

以农为主1057571.43 4038.01

00.00 0 0.00 00.00

非农为主216

17380.0911352.31 104.63 4 1.85 83.70

非农565

52893.4531956.46 498.6721 3.72162.83

未就业

14 964.29 535.71

17.14 1 7.14 17.14

总计

1107

95286.0053548.33 605.4226 2.35252.26

表6 农村劳动力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知识技能状况

经济发农村劳动力 阅读报刊杂志 签阅普通合同

电脑打字

收发邮件上网查阅资料

地区

展水平 人数 人数%

人数%人数

% 人数%人数%

发达慈溪289

26993.08 155

53.63

37

12.8

134.50 82.77

发达高淳297

25786.53 155

52.19

15

5.05

103.37113.70

中等江山279

26494.62 112

40.147

2.5120.72 51.79

欠发达 武义242

16266.94 113

46.691

0.4110.41 10.41

发达地区总计586

52689.76 310

52.90

52

8.87

233.92193.24

总计

1107

95286.00 535

48.33

60

5.42

262.35252.26

数据来源:同表4

如表5和表6所示,农村劳动力知识与技能状况具有以下特点:(1)农村劳动力的知识与技能状况发展不平衡。全部被调查者中,86%的人能够阅读报刊杂志,48.3%的人能签阅普通合同,而会电脑打字的人仅占5.42%,能够收发邮件和上网查阅资料的人所占比重均在2.36%以下,这足以说明农村劳动力的基本知识技能与电脑使用技能发展及其不平衡。(2)就业方式与农村劳动力的知识技能状况密切相关。非农和以非农为主农村劳动力的基本知识技能和电脑使用技能状况普遍好于纯农和以农为主劳动力,而且更为严重的是,纯农和以农为主劳动力中没有1人会使用电脑。(3)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农村劳动力的不同知识技能具有不同的关系。在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不明显。就阅读报刊杂志而言,中等水平地区情况最好;而就签阅普通合同而言,发达地区情况最好,其次为欠发达地区。在电脑使用技能方面,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发达地区劳动力在电脑打字、收发邮件和上网查阅资料方面情况最好,而欠发达地区情况最差,会使用电脑的劳动力仅占其被调查劳动力的0.41%。农村劳动力知识技能方面的特点既源于其受教育状况,又受到其就业方式和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但电脑使用技能的严重缺乏,说明农村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被抛在了现代科技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之外,很少享用到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带来的益处,缺乏现代生产和生活的知识与技能,因而很难适应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发展要求。

(三)观念与态度状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不同的思想意识、观念态度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人的处事方式和成败。因此,了解农村劳动力观念与态度方面的特征,是正确分析和把握其素质的重要因素。调查中农村劳动力观念与态度状况主要通过以下维度来反映,如表7和表8所示:

表7 农村劳动力不同就业方式观念与态度状况

市场意识 时间观念知识本位意识

民主意识劳动观念生育观念法制意识 进取意识

农村

安排经营 迟到半个 知识能力是 重视

劳动为 同意生 权益受到 喜欢平平

劳动项目靠 小时可以 致富最重

基层 实现个人 男生女 侵犯诉诸 淡淡安安

力市场行情

接受 要因素选举价值

都一样 法律处理 稳稳生活

人数

人数

%人数

人数%人数

人数

人数

%人数 %人数

纯农

207 52

25.134

16.4

4220.375

36.2

00.00

115 55.6

74 35.8

161

77.8

以农为主

105 24

22.919

18.1

2927.671

67.6

21.9082 78.1

46 43.871

67.7

非农为主

216 87

40.326

12.0

6931.9

111

51.4

62.78

152 70.4

86 39.815

69.9

非农

565297

52.644

7.79 19634.7

390

69.0 274.78

426 75.4 292 51.7

293

51.9

未就业 14 7

50.0 4

28.6428.611

78.6

17.1410 71.47 50.011

78.6

总计 1107467

42.2

127

11.5 34030.7

658

59.4 363.25

785 70.9 505 45.6

687

62.1

表8 农村劳动力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观念与态度状况

市场意识时间观念知识本位意识民主意识

劳动观念生育观念 法制意识 进取意识

经济 农村安排经营迟到半个 知识能力是

重视 劳动为 同意生 权益受到 喜欢平平

发展地

劳动 项目靠 小时可以 致富最重基层 实现个人 男生女 侵犯诉诸 淡淡安安

水平区力 市场行情 接受 要因素 选举

价值

都一样 法律处理 稳稳生活

人数人数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人数

%人数

% 人数

发达慈溪

289145

50.2

19 6.57 81

28.0190

65.7 13

4.50 209

72.3

175

60.6180 62.3

发达高淳

297129

43.4

55 18.5100

33.7185

62.3

8

2.69 167

56.275

25.3203 68.4

中等江山

279133

47.7

16 5.73107

38.4116

41.6

0

0.00 195

69.995

34.1151 54.1

欠发达 武义

242 60

24.8

37 15.3 52

21.5167

69.0 15

6.19 214

72.1

160

66.1153 63.2

发达地区总计

586274

46.8

74 12.6181

30.9375

64.0 21

3.58 376

64.2

250

42.7383 65.4

总计 1107467

42.2 127 11.5340

30.7658

59.4 36

3.25 785

70.9

505

45.6687 62.1

数据来源:同表4

从不同调查维度来看,农村劳动力在观念与态度方面具有如下一些特点:(1)在观念与态度的不同维度上,农村劳动力的状况存在差异。具体来看,在时间观念、知识本位意识、劳动价值观念和进取意识方面,农村劳动力的状况较差,如仅30.7%的人认为知识能力是致富的最重要因素,3.25%人认为劳动是为了实现个人价值,而62.1%的人追求平平淡淡、安安稳稳的生活。在市场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和生育观念方面,农村劳动力的情况较好,约有50%及以上的人具备上述基本的素质要求,特别在生育观念方面,70.9%的人认为生男生女一样好。(2)就业方式与农村劳动力观念与态度状况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除生育观念外,在其他调查维度上,非农劳动力的状况均要好于纯农、以农为主和以非农为主劳动力,而在知识本位意识、民主意识、劳动价值观念、生育观念、法制意识和进取意识方面,纯农劳动力的状况均最差。以非农为主和以农为主劳动力的状况介于上述两者之间。(3)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农村劳动力的观念与态度状况不具有相关性。调查发现,发达地区劳动力的观念与态度在不同调查维度上均不具有优势,相反,其进取意识表现最弱;中等水平地区劳动力在市场意识、时间观念、知识本位意识和进取意识方面表现最好;而欠发达地区劳动力在民主意识、劳动价值观念、生育观念和法制意识方面具有优势。

因此,农村劳动力观念与态度内部发展不平衡,虽然与就业方式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的观念与态度的变迁明显滞后于其经济发展步伐。但从整体看,农村劳动力的观念与态度正呈现明显的分化趋向:一方面仍带有传统农业社会的烙印,安于现状,少思进取,重经验、轻知识能力;而另一方面却具备了现代社会的特征,市场意识、法制观念、民主意识和生育观念逐步增强。

五、结论

综上所述,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偏低,且发展不平衡,其中学历教育程度、短期培训和电脑使用等方面相对较弱,而基本知识技能和观念态度方面相对较强,特别是在阅读报刊杂志、市场观念、法制意识、民主意识和生育观念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同时,不同就业方式劳动力素质存在较大差异,几乎在所有调查维度上,非农劳动力素质均较高,而纯农劳动力素质均较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影响不是均质的,在短期培训、电脑使用技能方面,地区经济发展有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而在学历教育、基本知识技能和观念与态度方面,地区经济发展并不必然伴随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之所以呈现如此特点,主要是由以下原因决定的:(1)作为社会产物,农村劳动力素质是多种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地区经济发展有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但由于同时受到历史传统、风俗习惯、政策方针和个体观念意识的影响,致使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具有滞后性、非平衡性和非一致性。(2)不同就业方式的内涵和外延决定了对农村劳动力素质的不同要求。一般情况下,非农和以非农为主就业需要劳动力具有较高的素质水平,而从事传统农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相对较低。(3)作为理性经济人,农村劳动力同样追求自身效用或效益的最大化。由于目前不同就业方式的收益水平和报酬机制不一致,农村劳动力总是趋向收益水平高的就业方式,但社会普遍存在的就业门槛决定了农村劳动力配置的方向和规则,并在动态协调中,达到人力资本投资与收益的基本平衡。(4)农村劳动力素质与其就业方式和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必然引起其就业方式的变迁,而不同就业方式的劳动生产率和边际收益率的不同,必然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地区经济发展必然伴随农村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迁和升级,不仅对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为其进一步提高提供了方向和物质基础。

标签:;  ;  ;  ;  

关于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探讨--基于对江苏、浙江部分农村地区的调查_非农数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