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基层组织权威弱化成因刍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刍议论文,成因论文,权威论文,党的基层组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最近几年,党的基层组织在人民群众中权威的弱化,成为了引人注目的问题。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比较集中地关注、重视和解决这一问题,已经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但情况还远未达令人乐观的地步。而这一问题,不仅在农村存在着,在城市企事业单位甚至党政机关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应当进一步引起理论研究者和领导者的高度重视。从现实状况来看,应当注意审视以下四个问题:
一、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利益问题成为社会成员思想和行为的中枢,而许多党的基层组织对于利益问题则日益显出疏离化和“边缘化”的倾向
有一些同志认为,导致党的组织威望下降,凝聚力减弱,是一些在市场经济运作中出现的新的社会势力的利益本位导向对党组织的组织政治权威构成了冲击。因此,要恢复党的基层组织的政治权威,就必须减缓这种冲击力,换言之,即主张弱化新生社会势力的利益追求冲动。
我以为,这是一种带有浓重消极性的看法,同时在理论上和实践中也是站不住脚的。第一,利益追求的冲动,并不只是发生在某一新的社会势力中,而是覆盖全体社会成员的广义心态。这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第二,人们对于物质利益的追求、固然有正、负效应,但是不能因为存在着负面效应就将社会的求利冲动当成党组织权威的对立面。在把市场经济确定为中国改革目标之后,任何把人们的求利冲动当作“洪水猛兽”来加以防范和抵制的思想,都是消极、后视的;如果再从政治上把它作为妨碍实现党的领导“异物”,则更是错误的。
应当正视这样的现状:当前在广泛的求利冲动面前,不少党的基层组织对此表现出一种明显的疏离感和“边缘化”的倾向,这无疑妨碍了党的基层组织的权威。
其一,一些基层组织或由于负责人素质不高,或由于长期蔑视社会求利行为的思维定势,不善于领导、参与经济活动。农村的基层党组织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在发展农村市场经济、领导组织农民脱贫致富方面发挥作用,这早已成为人们十分熟悉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近年来,“村建”工作中,一直把选一个懂经济、会实干的好支书和找一条好的发展经济的路子当作目标,这是十分正确的选择。只有在解决群众利益问题上基层组织作出了突出贡献,才可能获得权威。有些基层党组织从往昔直接组织单位经济运作的传统位置上退出,这是正常的,但是否因此党组织就要成为远离群众经济利益的纯思想动员组织,不在经济运作中发挥作用,则是一个新的问题。事实证明党的基层组织的“非经济化”,使它退出了基层经济运作中枢的区域,这必然从客观上影响到它的权威的号召力、组织力。如何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探索,但绝不能回到计划经济时代“一元化”的旧轨道上去。
其二,在日趋复杂的、显示出多元性、矛盾性的经济利益格局面前,许多党组织不善于充当调节人的角色。当前的经济生活,一方面是繁荣活跃的;另一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复杂性,其间甚至有很大的矛盾性,在局部则蕴含着社会不公正。对这种多元而矛盾的利益格局,既需要法律、行政等宏观手段的调控,到了具体单位,也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的微观调节。但现在相当多的基层党组织基本没有这样的意识。结果,在诸如“灰色经济”、国有资产流失、职工利益被侵害、干部特殊化、分配不公正、不民主等现象面前,群众有气,而党的基层组织则毫无反应,这不能不让群众失望。
二、一些基层党组织对于身边腐败现象的麻木不仁,使自己威望受损
当前,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腐败问题已越来越明显地体现为权力的腐败。权力,在公共生活中体现在诸多领域,不一定一说腐败分子便要去联想高官大员,任何一个握有一定的对于事物运作结果的控制权的人,当他利用这种公共权力去为个人谋取私利的时候,便构成了腐败。公允而客观地看,权力腐败之所以蔓延到今天这样严重的地步,与我们对权力领域的广泛性和防范腐败的全面性认识不足,是有密切关系的。正是由于缺乏这种科学认识,有一些基层党组织对身边大量发生的权力腐败问题失去了警觉和与其斗争的自觉性,显示出一种不应当有的麻木不仁状况。这当然严重影响了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感,使党和政府的形象受到了很大损害。
应当看到,我们党过去曾经有着长期优良传统的熏陶。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对于腐败问题,党并非就一直是毫无免疫力的,80年代初中期,在中央初提反腐败的时候,腐败问题只不过初现端倪,尚未成为什么气候,如果在腐败逐渐发生的过程中,各级基层党组织均是或大部分是坚强有力、名副其实的“战斗堡垒”,我相信,腐败的社会势力想要攻破这全面数以百万计的“战斗堡垒”,谈何容易!令人痛心的是,改革开放进行快20年,反腐败斗争也开展了10余年了,人们并没有十分满意地看到这样的作用。在一个党组织健全完整的单位里,腐败现象长期得不到遏制,群众有什么理由还要去相信自己单位的党组织是“战斗堡垒”呢?在中国,反腐败斗争只能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如果党的基层组织对于身边腐败没有一种主动进击、斗争的态度,这时,所损害的,恐怕不光是这一级组织的权威性,而且是整个执政党的政治信誉了!对于这一点,难道不该引起我们的警觉么!
三、基层党组织在党内政治生活方面的随意性、散漫性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成为坚强有力的执政党,除了人们所熟知的一些原因外,还取决于她的政治生活的严肃性和原则性。近年来,一些基层党组织在遵守党的政治生活原则方面,出现了严重的随意性、散漫性,这不仅严重地影响了党组织的活动本身,而且使党组织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发生了很大的畸变。例如有的基层党组织,对党章所规定的一些生活制度几乎形同虚设,党员民主权利得不到具体保障;少数的基层党组织,甚至成为了“哥们”的小码头。这些问题,严重违背了党的光荣传统。对那些政治生活丧失了原则性的基层组织,群众用党的政治生活的光荣传统和原则对照一下,自然会产生强烈的不信任感;这样的基层组织,从何获取自己的“权威”呢?
其实,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以后,中央已经高度强调恢复政治生活严肃性的重要意义。从近年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践来看,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抓落实。抓恢复党的政治生活光荣传统的工作实际上是筑造防范政治腐败的堤防——我们应当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问题。试想,一个喜欢“跑官要官”之道者他能够把整个组织班子跑通买倒么?现在,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规定之所以得不到落实,制度建设的细化和规范化十分幼稚是一大原因。从表面上看,似乎在这方面制度建设也不少,但是普遍缺乏可操作性和让任何组织和个人不能不操作的强制性,这样,就使许多制度变成了一张空文,进而又使人民群众对于我们的制度的可靠性产生了信任迷惑。对于这个问题,必须给予高度重视了。如果我们仍然满足于对于一些旧的制度的复述和对于一些新的制度的创新,而不愿意用最大的决心和韧劲来实现制度的“效用信誉”,那么,历史所给予我们的惩罚将可能是十分严厉的。
四、基层党的组织领导成员的素质问题
组织的活力,既来自整个组织科学、有序的合作,也来自组织成员较高的政治、思想、理论和其它素质。现在,基层党组织在发展青年积极分子加入党组织时,常常会得到这样的回答:“我要看看单位党组织里都是一些什么人。”这充分说明,群众在许多情况下,是以我们党组织内成员特别是以领导班子成员的个人素质或人格形象来看待党的。因此,应当高度重视基层党组织领导成员的选配并应当努力提高其素质。我们不得不承认,现今在许多单位里,基层党组织领导成员的素质状况是远不能让党员和群众满意的,这是一种既已存在的事实。一些上级党组织也把基层党组织的作用看得无足轻重,在选配负责干部上不甚严肃认真,甚至把基层党组织的负责岗位当成了安置需要照顾情绪者的地方。这些做法,更进一步降低了基层党组织领导成员的素质。可见,如果不重视党的基层党组织负责人的素质再造工程,要想提高党组织的权威,是十分困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