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
火箭军指挥学院门诊部 430012
摘要: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障碍疾病,且发病率逐渐上升,是最具有流行性的一种的全球性慢性非传染疾病。糖尿病患者中主要是2型糖尿病的患者居多,目前临床上主要使用磺脲类、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双胍类、二肽基肽酶IV抑制剂、格列奈类等。本文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老年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治疗进展
糖尿病的发生机制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障碍、功能障碍导致的,特征为高血糖的一种代谢紊乱综合征。糖尿病引发的慢性高血糖和多种器官的受损、功能障碍等具有关联。在糖尿病中,属2型较为常见,随着逐渐上升的发病率,其已经是全球最为流行的疾病。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诸多化合物开始在临床中进行研究,本文对此进行综述。
1.2型糖尿病患者的发病机制
糖尿病的发生机制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障碍、功能障碍导致的,特征为高血糖的一种代谢紊乱综合征。2型糖尿病患者最显著的病理特点为胰岛素抵抗(TR)。TR指的是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使得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以及利用的效率出现明显下降,机体代偿性分泌的胰岛素过多,进而导致高胰岛素血症发生,使机体血糖的稳定性得到维持。TR以及导致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发生。TR并非一种疾病,其为细胞、亚细胞、机体或组织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其为诸多疾病共有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表现出中医病机证候规律性以及基本共性。导致IR的原因有很多种,常见原因遗传性因素、肥胖、微量元素缺乏、长期高血糖等。倘若T2DM患者机体内长时间存在胰岛素抵抗情况,则可能导致患者血糖升高,同时可能会导致患者高脂血症。据报道,疾病患者极易出现高脂血症,T2DM疾病伴高脂血症患者糖脂代谢异常,具有较高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于此同时,长时间胰岛素抵抗既可能导致机体糖代谢异常,又可能导致高胰岛素血症,从而致使患者出现高脂血症及脂质代谢等。
2.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进展
2.1降糖药
(1)二甲双胍属于双胍类的降糖药物,其具有胰岛素增敏的效果。同时,二甲双胍还能够通过降低患者葡萄糖异生、提高肌肉与周围组织的恢复,来提高患者对于葡萄糖的摄取与利用能力,从而促进患者糖代谢的恢复,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的状态。二甲双胍能够与胰岛素联合使用,这样在治疗的过程中能够降低胰岛素的使用量,降低低血糖情况的发生。其与磺酰脲类血糖药物也能够进行合用,协同作用比较显著。使用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主要针对于改变作息习惯和进行体育锻炼无效后的2型糖尿病患者。二甲双胍是一种白色的结晶,没有味道,在水中容易溶解。应用二甲双胍治疗,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腹痛、乏力等,因此在治疗时,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否运用此药物来进行治疗。(2)西格列汀是一种DPP-4抑制剂,可以单独进行使用,但是优点安全性比较好,发生低血糖和不良反应的概率比较低。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主要是对胰升糖素样肽进行降解来对胰岛细胞的功能进行改善,能够增加活性肠促胰岛激素的水平,这种药物对于患者的血糖水平能够起到有效的控制,患者服用后会产生饱腹感,西格列汀的葡萄糖依赖性与其他药物的作用机制也有所不同,在葡萄糖的水平比较低时,磺酰脲类药物也能够提升胰岛素的分泌。
2.2胰岛素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胰岛素泵是一种新型的持续性对患者的皮下组织进行胰岛素注射治疗,有助于弥补传统胰岛素皮下组织注射的缺陷。胰岛素泵是一种模拟人体胰岛素分泌的输注系统,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血糖变化情况予以治疗,是一种有效控制患者血糖的治疗方式,其对胰岛素进行精确、灵活的调节,促使患者的血糖水平恢复正常值,且有助于减少低血糖的发生率,巩固治疗的效果较佳,操作简易。
2.3新靶点药物
(1)葡萄糖激酶激动剂。糖酵解发生第一次反应时,葡萄糖激酶(GK)起到关键性作用,对血糖的平衡、代谢十分关键,干细胞、胰岛β细胞是其分布的主要场所。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葡萄糖激酶会使得胰岛素的分泌量增多、肝脏糖原的生成,促使血糖浓度快速降低。经有关学者研究发现,胰腺β细胞葡萄糖激酶缺损的小鼠会发生高血糖现象,甚至死亡,而肝中葡萄糖激酶的缺损势必会影响小鼠的胰岛素分泌。因此,不管小鼠是否有糖尿病,其肝脏的葡萄糖激酶增多均会增加其糖耐量。2型糖尿病患者机体内,由于葡萄糖激酶的活性有限,而葡萄糖激酶激动剂能够促进葡萄糖激酶的活性,对降低胰岛素、减少肝脏糖原等具有重要意义。其对治疗2型糖尿病具有重要价值,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1]。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胰腺中葡萄糖激酶是葡萄糖的调控器,其能调节胰岛素的分泌量,且十分敏感,即使是极小的活性变化都可能引起血糖代谢发生异常,且葡萄糖激酶不会出现负反馈的机制,也就是说磷酸化葡萄糖不会对其活性产生抑制,换言之就是胰岛素的信号会无限的被放大。考虑其可能致使低血糖,使得β细胞发生衰竭,治疗最终失败[2]。(2)胰高血糖素受体拮抗剂。胰高血糖素又名升糖素,分泌于胰岛α细胞,其能促进唐医生、肝糖原的分解,从而增加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的调节作用恰好相反,两者维持着机体血糖的平衡,所以胰高血糖素维持空腹、餐后等血糖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胰高血糖素受体(GR)主要分布于肝脏,部分分布于心脏、脂肪以及肾脏等部位,胰高血糖素可以升高血糖主要是因为肝脏的胰高血糖素受体得以激活[3。研究发现,胰高血糖素受体敲除后使得小鼠的饮食量、体质量、血糖水平以及胃排空等下降,GLP-1水平、灌胃后腹内的糖耐量得以改善,对链脲佐菌素导致的β细胞、高血糖损伤得到有效抑制。尽管胰高血糖素受体拮抗剂对治疗糖尿病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低血糖的风险也并存,另外研究学者表示,若α细胞分泌过多的胰高血糖素时会发生胰高血糖素血症,加大胰腺肿瘤的几率[4]。
综上所述,糖尿病的发生机制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障碍、功能障碍导致的,特征为高血糖的一种代谢紊乱综合征,针对葡萄糖激酶、胰高血糖受体等靶点的药物还未上市,应用于临床治疗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程艳华,周金培,张惠斌.转录激活因子6:潜在的抗2型糖尿病药物新靶点[J].药学进展,2014,38(05):349-354.
[2]岳佳音,苏光悦,赵余庆.作用于2型糖尿病新靶点的天然产物研究进展[J].中草药,2015,46(21):3272-3278.
[3]王薪宁,徐斌,周金培等.基于新靶点的抗糖尿病药物研究进展[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15,46(2):141-152.
[4]王涛,印晓星.2型糖尿病治疗药物研究进展[J].药学进展,2016,40(05):323-330.
论文作者:李华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8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3
标签:胰岛素论文; 葡萄糖论文; 激酶论文; 血糖论文; 高血糖论文; 患者论文; 糖尿病论文; 《健康世界》2018年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