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玉洁
(平顶山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 神经内科三区 河南 平顶山 467000)
【摘要】 目的:探讨舒适性护理干预对脑血栓患者护理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11月至2015年5月住院治疗的68名脑血栓患者作为实验人群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加施舒适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与护理效果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CSS评分、住院时间显著性低于对照组,MBI、护理质量与护理满意度评分显著性高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舒适性护理干预对脑血栓患者护理效果显著,具有借鉴性。
【关键词】舒适护理;脑血栓;护理质量;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4-0227-02
脑血栓是临床神经内科较常见的类型,属于脑梗死疾病范畴,由于脑动脉粥样变而导致的管腔闭塞,进而产生血栓,可引起脑局部缺血性病变,导致患者出现一系列肢体功能障碍[1]。有报道称,在临床治疗的基础上,加以合理的舒适护理,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缩短治疗时间[2]。为探讨舒适性护理干预对脑血栓患者护理效果,将我院68例脑血栓患者进行临床观察,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我科收治的脑血栓患者,共68例,前瞻性研究并按照随机号码表采取1:1比例进行分组,实验与对照组各34人,并排除合并脑部感染、心肺功能障碍、精神病患者等。其中实验组男20人,女14人,年龄49至81岁之间,平均年龄(65.7±5.2)岁;对照组男22人,女12人,年龄50至89岁之间,平均年龄(66.4±5.7)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包括生命体征观察,饮食指导与健康教育等基础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施舒适护理,具体内容为:保持室内干净整洁,24小时通风换气,隔绝有害气体与噪音,安置电视、收音机等常规器械,给患者一个舒适的病房环境;对患者进行脑血栓相关知识普及与讲解,并给与患者正向的心理疏导,纠正患者不良心理情绪,坚定信心,以乐观心态接受治疗;嘱患者多食富含膳食纤维的绿色蔬菜与新鲜水果,控制食用油与盐的摄入,严禁摄入高胆固醇的食品;患者走动时,应时刻搀扶,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患者坠床,患者周围与厕所应安置扶手,并嘱咐家属定时交换体位与肢体按摩;每日坚持康复训练,如抬高肢体、肢体旋转、屈伸与外展等,避免过劳与受寒,并观测患者呼吸情况等。
1.3 检测方法
两组患者护理后临床指标: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采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CSS)进行测定,满分45分,分数越高代表缺损越严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情况采用MBI指数进行测定,满分100分,分数越高代表日常生活能力越好;患者住院时间根据实验人员跟踪记录,由进入病房至出院期间记为住院时间;护理质量采用科室护理质量评分量表由护士长进行评分,满分100分,分数越高代表护理质量越高;护理满意度采用我院设计的护理满意调查问卷对患者进行调查,满分100分,分数越高代表满意度越高。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EpiData软件进行录入,并转换至SPSS19.0中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临床指标与护理效果评价采用t检验。若P<0.01,则表示存在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与护理效果评价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与护理效果评价情况详见表1,实验组患者CSS评分、住院时间显著性低于对照组,MBI、护理质量与护理满意度评分显著性高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3.讨论
脑血栓常见于老年人群,隶属神经内科脑梗死疾病范畴,因脑动脉主干或相关支干粥样变而使脑血管腔内狭窄或闭塞以及血管壁持续性增厚,血小板聚集并导致血栓形成,进而脑血流循环障碍,引发局部脑缺血性坏死,如不及时治疗可导致不可逆的全身缺氧性损伤,常可导致机体运动、语言等功能缺失,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与致死率,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与生存质量[3,4]。临床上以药物治疗为主,治疗疗程较长,预后较差,机体功能恢复较慢。有学者指出,脑血栓的治疗过程中给予舒适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疾病的预后,加速机体功能恢复,甚至改变医疗结局[5]。所以临床上急需一套成熟有效的舒适护理系统与治疗手段相辅相成,为舒适性护理干预对脑血栓患者护理效果,将我院68例脑血栓患者进行临床观察,数据显示,实验组患者CSS评分、住院时间显著性低于对照组,MBI、护理质量与护理满意度评分显著性高于对照组,说明舒适护理干预可明显增强神经缺损的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护理质量,提升护理满意度,从而增强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医患关系等。舒适性护理干预对脑血栓患者护理效果显著,具有借鉴性,临床上可提出并改进系统的脑血栓舒适护理体系,给与足够的宣传与认可,使护理干预愈受重视与普及,对辅助治疗脑血栓以及其他恶性脑血管病具有深远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陈亚敏[1].Orem自理理论在脑血栓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上旬版,2012,28(8):17-18.
[2]钱佩琼.中医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在脑卒中急性期患者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上旬版,2012,28(2):54-55.
[3]徐兰.护理干预对促进急性脑血栓患者早期康复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上旬版,2011,27(27):14-15.
[4]刘玉萍,卜淑霞.脑血栓患者早期康复中的心理护理研究[J].吉林医学,2014,35(6):1340-1340.
[5]党军丽.59例脑血栓患者的康复护理体会[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6):1202-1203.
论文作者:韩玉洁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2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2
标签:患者论文; 脑血栓论文; 实验组论文; 对照组论文; 效果论文; 满意度论文; 质量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第24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