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中国社会主义新闻学的进展与不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闻学论文,改革开放论文,进展论文,中国社会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学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也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面对新闻学理论研究的相对滞后,以及加速变换的世界格局、社会格局和新闻传播格局,我国新闻学界必须以大力创新的精神,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新闻学。
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学研究进入了一个稳步建设和发展的新时期。社会主义新闻学的建设和发展与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呈现出同步发展的态势。
首先表现为党的领导人从改革开放不同阶段的社会现实、新闻传播现实出发,对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做了相应阐述。邓小平强调新闻宣传必须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思想中心”①;强调坚持党性原则;强调思想文化战线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思想文化战线的战士要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江泽民、胡锦涛分别在改革开放的新阶段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新闻宣传思想。江泽民指出,“历史经验反复证明,舆论导向正确与否,对于我们党的成长与壮大,对于人民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对于人民的团结和国家的繁荣富强,具有重要作用。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② 胡锦涛要求,新闻宣传要“引导和激励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团结奋斗”③。江泽民就舆论导向问题所提出的“祸福论”,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所提出的“三贴近”理论,是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不断发展的重要表现。
其次是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新闻学界面对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新闻传播实践不断面临新情况、新问题的现实展开了积极探索,促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新闻学的建设和发展。1979年到1984年,新闻学研究也经历了一个拨乱反正过程。新闻学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对新闻观念、报道内容、新闻真实性、新闻价值等开展了正本清源的理论清理:重新肯定了新闻事业是以传播新闻为主的大众传播机构;树立了新闻真实性的权威;重新确认了新闻价值应当作为新闻选择的重要标准;强调了新闻报道内容应当主要面向国家的经济建设。1985年到1989年这一时期,出现了一大批以西方学科视野为参照,反思中国新闻传播现象的研究成果。进入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邓小平南方谈话和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以后,我国新闻事业快速发展,与此相适应,我国新闻学研究自90年代以来也呈现出多元发展的繁荣局面。
二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我国新闻学研究者们多年的努力,社会主义新闻学理论体系渐趋完整和成熟。
这首先表现在我国新闻学理论体系较好地理解、吸收、阐发了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经典作家和党的领导人的观点和论述,坚持和贯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宗旨和原则。党的新闻工作文件,党的领导人关于新闻工作的论述,以及党的新闻工作的历史经验等,都得到了新闻学界的普遍重视,成为新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其次是新闻学界对我国新闻学的主要概念、范畴和命题进行了较为充分而深入的探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研究奠定了学理基础。诸如新闻事业的性质、任务和作用、党报的党性和功能、新闻的真实性、新闻工作的指导性、新闻舆论监督、新闻与宣传的关系、新闻自由、新闻道德、新闻事业改革、新闻定义、新闻价值等重要理论问题都得到了持久的关注和讨论。单就新闻价值这一概念而论,我国当代新闻学界就先后有“素质说”、“标准说”、“效果说”、“功能说”等不同看法。④ 这些观点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价值论原理作为引导,对新闻价值这一基础性概念进行阐发。
第三是坚持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在总结生动鲜活的新闻工作实践和新闻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新闻学研究不断向广度延伸和深度开拓。由于广播电视等电子传媒的异军突起,传统的报学理论已难以阐释当代新闻事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新趋势,广播电视新闻学、网络传播学、新媒体研究等应运而生,不断丰富了新闻学研究的内容和拓展了新闻学学科体系。
第四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宗旨的基础上,当代中国新闻学界勇于借鉴其他人文社会学科成果,极大地开阔和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的研究视野。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传播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文化学、美学、文艺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知识和理论被大量引入到新闻学的研究中来。不仅如此,其他相邻学科的引入还使新闻学科派生了一些新的研究领域,如新闻传播心理研究、媒介经济研究、媒介批评研究、新闻叙事研究等。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学研究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缺憾。
一是“新闻无学论”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新闻无学论”的流传,既有某些人对新闻学总抱着刻板成见的原因,但也不能不承认与在新闻学界内部,个别研究者习惯于轻出断言而轻视学理、论文流于总结经验式的东西而忽视理论反思有很大关系。
二是理论与实践脱节,某些理论不能阐释现实,更不用说指导现实。突出表现是墨守成规、食洋不化的现象在新闻学研究中还表现得特别明显。
三是对新闻学研究方法重视不够。我国的新闻学研究缺乏重视研究方法的意识,有相当数量的新闻学论文充斥着经验性描述和主观性判断,缺少合乎逻辑的推理和科学的实证分析。
三
我国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是社会主义新闻学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应对中国社会和新闻传播领域的新形势新问题、提升学科建设新境界是社会主义新闻学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笔者认为进一步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新闻学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和方法。
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宗旨、原则和方法。中国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思想,这一前提决定了学术研究的根本性质。经过历史沉淀留下来的无产阶级新闻工作传统和工作方法,应该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和党的领导人关于新闻工作的论述,应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理论建设的重要参照。
二是必须立足中国社会和新闻传播的现实,响应和回答中国的实际问题。立足中国的社会和新闻传播现实的最终结果是应当形成以中国实践为基础、以中国话语为主导的新闻学理论体系,形成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新闻学学科流派。
新闻工作与社会生活的变革息息相关。例如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逐渐增强,新闻工作面临如何进一步保障其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问题;再如“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⑤,这就给新闻传播的体制、思路、内容和方式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中西文化的冲突和交汇、世界交往的日益紧密也为新闻传播工作带来了挑战。
三是要继续提升新闻学研究的科学性。要突出重视新闻学的学理研究,以理论本身的逻辑力量去吸引人、说服人。必须重视新闻学方法研究,以遵循科学的研究方法来带动整个新闻学研究的规范化;必须加强新闻学基础理论研究,以对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基本概念、范畴和命题的透彻探析为突破口,促进整个学科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必须加强新闻学研究的系统性,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理论的各个环节、问题的联系逻辑一贯,观点相互支撑,成为富有生气的有机整体。
四是应注意增强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学的人文学科气息。这可以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要加强对新闻宣传工作的人文本质的认识。宣传工作既要以理服人,也要以情动人。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只有真情热爱人民、真正了解人民、真诚理解人民,他们的事业才能得到人民的认可。其次是要提高对新闻宣传工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认识。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必须将社会效益放在突出地位,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再次是要强调新闻宣传的民本内容。在新闻宣传内容上,必须充分体现群众意愿,满足群众需求,把握群众脉搏,说群众想说的话,讲群众能懂的话,为群众提供想看爱看、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产品,更好地代表群众利益;必须多联系群众身边的事例,多反映群众的切身感受。必须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⑥
注释:
①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55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② 《江泽民文选》,第一卷,第563页,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③ 《胡锦涛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宣传思想工作》,人民日报,2003年12月8日。
④ 参见《雷跃捷自选集》,第49—51页,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⑤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
⑥ 李长春:《从“三贴近”入手改进加强宣传思想工作》,《求是》,2003年5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