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诊断分析论文_孙克彦

(东海县黄川中心卫生院;江苏连云港222322)

[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腰间盘突出症疾病诊断中的优势,分析其临床表现与影像诊断间的差异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科60例腰间盘突出的CT影像图片存图资料,并对照临床医师申请报告中的临床症状、体征及临床印象进行统计比较。结果:60例腰间盘突出患者CT诊断结果与临床症状、体征及临床印象有56例符合,影像结果符合率为93.33%,两者比较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多排螺旋CT检查可以较清晰显示椎间盘的断面图像,同时,也可以显示椎间盘对硬膜囊、神经根、椎间孔等周围组织结构的空间侵占情况,椎管、各椎小关节解剖、结构的变化。为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后续治疗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腰间盘突出;CT检查;临床表现;诊断

腰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其主要病因为椎间盘变形、纤维环破裂,突出的髓核向椎体的正后方或(和)后外侧方突出,压迫或刺激神经根、马尾神经等一种综合征,临床表现为腰腿痛,甚至直接表现为一侧或两侧腿牵拉性疼痛,腰间盘突出多发生在腰4-5、腰5-骶1椎间隙,据相关文献报道[1],该部位发病约占90-96%。为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和痛苦。在CT没有在临床广泛运用时,影像诊断腰间盘突出,只能凭借腰椎正侧位X线平片进行间接诊断,或者椎管碘油造影进行诊断,前者特异性差,后者具有一定的创伤性。CT的出现给腰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诊断提供新的诊断途径,得到患者和临床医师的一致好评。本研究随机选择我科60例腰间盘突出的CT影像图片存图资料,并对照临床医师申请报告中的临床症状、体征及临床印象进行统计比较。旨在于验证腰间盘突出的CT诊断与临床症状体征一致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选择2015年12月-2016年12月间,在我科通过CT诊断的60例患者影像资料,其中,男性46例,女性14例,年龄为30-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33±1.2)岁,病程为2周-20个月之间。患者主要临床表现: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腰或(和)腿痛,疼痛以坐骨神经支配的区域疼痛或憋胀为主,下肢麻木,间歇性跛行。体格检查:60例患者直腿抬高试验阳性100%,被动体位51例,健侧卧位并屈髋屈膝、或在床上跪位、下蹲位。

1.2 检查设备及方法:GE optima ct520 prd型多排螺旋CT扫描机;采用轴位扫描模式,管电压为120KV,管电流270mAs,患者在扫描床上于平卧位,保持头先进,正中矢状面与床面平行,水平定位线于腰椎水平,扫描范围包括T12-S2,在获得满意定位像后,再选择腰3-腰4、腰4-腰5、腰5-骶1椎间隙,分别移动断层扫描引导框,移动到上述各椎间隙,适当调节、放大,使得断层扫描引导框与对应椎间隙平行,并包括相邻两个椎体的终板,共扫描8个层面,层厚、层间距为2.5mm,扫描视野为120mm。

1.3 观察与评价:①回顾性查阅CT申请单中临床医师记录的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临床诊断结果。②观察腰间盘突出的CT影像。腰间盘突出CT影像诊断分度:Ⅰ度突出:间盘向椎体的后方或(和)侧后方突出,硬膜囊受压的深度≤3mm,对应间盘的脂肪层消失,神经根不受压;Ⅱ度突出:间盘向椎体的后方或(和)侧后方突出,硬膜囊受压的深度>3.1mm,≤6mm,对应间盘的脂肪层消失,神经根轻度受压,而无移位;Ⅲ度突出:间盘向椎体的后方或(和)侧后方突出,硬膜囊受压的深度>6mm,对应间盘的脂肪层消失,神经根明显受压,伴移位。

1.4 统计学处理 把采集好的相关数据输入Excel表格,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通过卡方检验和分析,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图2:腰5-骶1椎间盘向右后方突出

3 讨论

椎间盘突出(herniated disk)是由于椎体、椎间盘退变和外伤等原因引起的纤维环破裂,部分髓核通过纤维环破裂处突出,压迫相应的脊髓或神经根,而表现为腰腿痛的一种疾病。椎间盘及其周围的纤维环相当于机动车辆密封式“减震”结构,其中央部髓核为具有足够水分“胶冻状”组织,在人体行走、负重过程中,能起到缓冲作用;而其周围的纤维环就是保护髓核,使之处于一种相对固定的位置。纤维环前面厚实、后面相对薄弱,但其后侧中央有后纵韧带加强,而纤维环的后外侧方为最薄弱处。当髓核突破纤维环和后纵韧带的防线时,髓核进入椎管则压迫其后发的脂肪间隙、脊髓及神经根,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在临床上,间盘突出时常向后外侧方突出为主,因此,表现为一侧腰腿痛多见。当髓核退变后,其水分逐渐减少,在人体自身重力或外力力量的挤压下,髓核不但向纤维环薄弱处突出,还可以突破椎体终板,向椎体嵌入,形成许莫结节[2]。

腰间盘突出发病年龄多为青壮年人群多见,主要由于腰椎长期劳损、运动量过大、久坐久站、外伤、纤维环发育不良、外感受风寒、邪气侵入等多种综合性因素,使得间盘、纤维环发生非特异性炎性改变、水肿,而导致椎体骨质疏松、韧带松弛、脊椎失稳、椎体边缘赘生物形成,为间盘突出提供有利条件。椎间盘突出从解剖关系分度角度出发,可以分为三级[3]:Ⅰ度为纤维环不全撕裂,撕裂没有延伸到间盘边缘;Ⅱ度为纤维环完全撕裂,撕裂的裂隙已经延伸到间盘的边缘;Ⅲ度为撕裂口较大,并伴随髓核突出。按照突出的部位分为中央型(图1)和后侧方型(图2)。

CT腰间盘显像为横断面成像,可以非常直观、连续性的显示间盘的形态、与周围的组织关系,同时,对椎管、椎体、附件、神经根走形均可以清晰显示,所以,在腰间盘CT诊断中准确诊断并不难。多排螺旋CT还可以进行薄层扫描和图像后处理,显示冠状面、矢状面图像,为腰间盘突出的定位诊断提供方便。腰间盘突出为椎体后方、后外方局限性突出与椎体骨性边缘外的软组织影,多数以广基底与椎间盘相连接,密度保持一致,境界清楚、光整。硬膜囊前脂肪间隙存在不同程度的变窄,如果压迫神经根,在神经根水平上可以见到神经根向后外侧方挤压、移位。在终板水平上也可以见到许莫氏结节。总之,腰间盘突出的CT影像相对简单,诊断不难。腰间盘临床表现也比较典型,以腰痛和根性放射性为典型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均有一个共性特征,就是患者处于平卧位时,腰腿痛均有所减轻或消失。

从本研究中的结果,不难看出其临床表现与CT影像诊断结果基本一致,经统计学处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也说明CT影像诊断在腰间盘突出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为后续治疗提供较好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许来艳. 腰椎间盘突出患者MRI和CT诊断的应用效果研究[J]. 中外医疗,2015,(09):197-198.

2、贾绍环. 腰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症状严重程度与CT影像的相关性[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89):253+249.

3、柴善国. 螺旋CT扫描与多模式三维重建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治中的应用观察[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03):55-56.

论文作者:孙克彦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6月下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30

标签:;  ;  ;  ;  ;  ;  ;  ;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诊断分析论文_孙克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