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鱼“新三病”的防治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草鱼论文,方法论文,新三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8年4~6月我站接诊了多起水产病例。我们发现危害草鱼的已不是传统的草鱼“三病”,即烂鳃、肠炎、赤皮等,而是细菌性并发症(赤皮、烂鳃、肠炎并发症)、病毒性出血病、肝胆综合症(“新三病”)。经过我们的诊治,减少了死亡量,降低了损失。现将这三种病害的致病因素、症状及治疗方法介绍如下。
一、细菌性并发症
1.病因 由多种细菌引起,包括肠型点状气单胞菌、鱼害粘球菌、荧光假单胞菌等。
2.症状 患此病的鱼,死亡很快,3~5天可以形成暴发。发病症状兼具肠炎、赤皮和烂鳃病三种症状。病鱼体色发黑,头部发黑,离群独游,反应迟钝,腹部膨大,两侧常有红斑,明显“蛀鳍”,肛门红肿突出,呈紫红色,轻压腹部,有黄色黏液和血脓流出。剖开腹部,可见腹腔积液,肠壁充血发炎;肝脏亦常有红色斑点淤血;病鱼鳃丝点状充血,末端腐烂。
3.治疗措施
(1)第一天全池泼洒“戊二醛、苯扎溴铵溶液”200克/亩·米或“强力菌毒杀”200克/亩·米或“出血停”100克/亩·米。
(2)停食1天,第二天投饲量减半;每50千克饲料加“菌克”200克+“克菌威200克连喂7~10天,第一天用量加倍。
二、病毒性出血病
1.病因 草鱼在鱼种饲养阶段危害严重的一种传染性疾病。
2.症状 患病早期,从外观观察,病鱼的口腔、腹部、鳃盖、眼眶、鳍条及鱼体两侧呈轻度充血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上述体表充血现象加剧,骨肉呈现出血症状,眼眶周围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大,红肿。剖开腹腔,由于内脏器官受到损害,导致腹腔内积有黄色或红色腹水,肝,脾,肾肿大,肠壁充血,充气且无食物。鳃灰白显示贫血,有时呈紫色且肿胀,严重时鳃丝末端腐烂。
3.治疗措施
(1)全池泼洒“菌毒净”250毫升/亩·米或“出血停”100克/亩·米。
(2)停食1天,第二天投饲量减半;每50千克饲料添加“氟尔康”100克+“克暴灵”200克连喂5~7天。
三、肝胆综合症
1.病因 肝胆综合症多发于主养草鱼的精养高产塘,主要危害草鱼鱼种和成鱼,鲤鱼偶有发生。池塘条件及饵料相同,放养密度越大,死亡率越高;鱼种放养前严格清塘消毒并清除过多淤泥的池塘,草鱼死亡率明显低于淤泥过厚、不清塘的池塘;青饲料和颗粒饲料搭配投喂的池塘发病率明显低于单一投喂配合饲料的池塘。该病发生原因较复杂,主要为①饲料因素:近年来,随着颗粒饲料的推广应用,青饲料逐渐被颗粒饲料替代,饲料中植物蛋白、糖类、脂肪含量虽高,但配比不合理,营养成份不全,维生素的含量达不到鱼类健康生长的要求,造成维生素缺乏;在春季,由于水温低,鱼类代谢水平低,而养殖户为加快鱼类生长速度,盲目加大投饲量,使鱼类摄取的营养物质超过了正常的生理需求,导致营养代谢不良,体内脂肪积累;部分饲料厂家在饲料中违规添加,有的用户保管饲料不当造成受潮变质等。上述因素均会不同程度地对鱼类肝脏造成损害,引起肝脏病变。②环境因素:池塘经过多年使用,养殖户疏于清淤,池底淤泥加厚、池底变浅,7月份以前池塘平均水深不足1米,池塘条件远达不到精养高产的要求。而养殖户盲目增加放养密度和投饵量,进一步加大池塘负担,水质调节跟不上,导致池塘环境条件恶化,使鱼类慢性中毒、损坏肝脏;肝胆综合症在发病之初病症不明显,常常被养殖户忽视,待肝脏发生严重病变时,肝脏生理机能已遭到破坏,且容易感染其他病症,死亡率较高。防治鱼病时做到对症下药,避免过量滥用药物。
2.症状 发病初期,池中病鱼漂游池边,反应迟钝,食量减少,病鱼体表无明显变化,摄食后出现窜游或痉挛,肝脏颜色略淡,轻微贫血。随着病情的发展,病鱼体色逐渐变得晦暗,胸腹部、眼眶、鳃盖、鳍基充血;尤其尾鳍基部充血明显,眼球突出并伴有血丝;解剖观察,病鱼体腔内脂肪大量积累,肝脏不同程度地肿大,颜色变为白色、黄色、土黄色、褐色或局部变成绿色,肝脏失去光泽,质脆、易碎;胆囊明显肿大,胆汁充盈,胆汁颜色变为深绿、黑色或黄色。病鱼常伴有肠炎、烂鳃等症状。
3.治疗措施
(1)肝脏呈现白色即脂肪肝:停食1天,第二天投饲量减半;“克暴灵”200克+“护肝泰”和“水产专用Vc”各100克拌50千克饲料连喂4~5天。
(2)肝脏呈现绿色即黄曲霉素中毒:停食1天,第二天投饲量减半;“克暴灵”200克+“氟尔康”100克+“保肝宁”100克+“护肝泰”100克拌50千克饲料,连喂7天。
(3)肝脏呈现土黄色,肝脏负担过重:停食1天,同时对饲料进行检测,并更换饲料,第二天投饲量减半;“克菌威”200克+“护肝泰”100克+“水产专用Vc”100克拌50千克饲料,连喂7天。也可将药物化水后喷洒在新鲜的青饲料上进行投喂。
联系电话:0510-85550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