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积单位换算》课后反思
◆ 宁亚茹 陕西师范大学附小 陕西 西安 710061
摘 要:本文从利用学具沟通体积单位间的关系、应用概念自主发掘单位间关系、梳理思路提升数学应用能力等方面阐述了“核心问题引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 核心问题 “学力”发展
“核心问题引领”是指围绕数学教育目标所进行的思考,也就是教师通过巧妙的设计,精准地提问直指知识本质,通过它学生能够实现知识的整体构建。可见“核心问题引领”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而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看作是整堂课的局部,我们的教学应该是步步为营,实现学生学习力的不断提升。
下面我将以执教过的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体积单位的换算》一课为例,简要阐述如何以核心问题引领,紧抓知识本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品格和应用意识。
一、欲盖弥彰处方显智慧——利用学具沟通体积单位间的关系
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第五单元学习了体积的相关知识,考虑到学生在学习单位换算之前,刚刚学习了体积单位,了解了体积单位的定义以及大小。因此上课伊始,我拿了一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提出了第一个问题“看到它,你想到了那个体积单位?”学生众口一词“立方厘米”。我竖起了大拇指,非常准确,我的第二个问题“1立方厘米有多大?” “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就是1立方厘米。”如果说前两个问题只是在问答中帮助学生复习巩固,那么第三个问题就该“言之有物,同时又能言之有理”。我举着一个空心的无盖的体积为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问“猜猜它的体积有多大?”“1立方分米,因为它的边长大约是1分米。”我点了点头“大约一词应用恰当,那么如果就利用这两个正方体,我要确定这个大正方体的体积到底有多大,有什么办法?”学生想了想说:“就用那个小正方体量一量看看10个它的棱长是否等于大正方体的棱长。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个问题的提出就是为了唤醒学生的“应用意识”,当然应用意识的培养需要循序渐进,下面我就带领学生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了量的过程。学生看到沿着大正方体一条棱可以摆下10小正方体,这时学生得意地笑了:“看来它的棱长就是1分米,体积就是1立方分米。”第一个环节貌似复习旧知,其实是引导学生利用学具,初步沟通不同体积单位之间的关系,不但为进一步发掘体积单位换算的知识储备了能量,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一语中的时深刻领悟——应用概念自主发掘单位间关系
伟大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说过——在数学王国里,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什么,而是我们怎么知道什么的。的确,注重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更加说明了方法和思路比结论更重要。有了之前的学习经验,这时我大胆提出了本节课研究的核心问题“看来一排可以摆下10个小正方体,那么整个大正方体中一共可以摆下多少个小正方体呢?”学生跃跃欲试说要用小正方体摆一摆。各别学生高高地举起手;有的迫不及待喊了出来——1000个。
我想为什么学生能够很快地想到结果,或是想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显然他们能找到探究问题的突破口,学生的应用意识就在尝试和发现中提高了。
三、娓娓道来中反思内化——梳理思路提升数学应用能力
当听到有人喊出了答案,其他学生茅塞顿开,舞动手臂,要讲出其中的道理。有的同学干脆自顾自和周围的同学讲述起来。
我找了一个最后举手的孩子,他指着自己摆好的学具,说:“先看最下面这层,每排摆了10个,因为边长都是1厘米,所以能摆10排,再看一共可以摆下10层,所以三个10连乘就是1000了,由此可见1立方分米里面有1000个立方厘米。”说完得意地坐下。
按照以往我的课堂惯例,学生发言后,再由其他学生来点评。一个学生自觉起立:“老师,我觉得他说得特别正确,而且语言简洁、思路清晰。我想补充一句,就是要看大单位里面有几个小单位就要看每排能摆几个小单位,能摆几排,最后看能摆下几层,这三个的积就是结果。”教室里响起了掌声。我想这就是学生自我成长后的喜悦、自我认可后展示的自信。我想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应该遵循数学知识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认知的规模,即一手抓知识本质和联系,一手抓学生的认知经验的积累和拓展,这样的数学课堂才是孩子们成长的天堂。
我想所谓“追求长效”就是着眼未来发展,在这样的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比勤奋更重要的是学习力。我们应该通过教学策略的改变、教学智慧的不断丰富,燃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唤醒内在直觉,促进学生逐步养成“提出问题”的习惯,让学生不再局限于关注“问题解答”,而是追求更高的发展提问意识和寻求解决办法。这时,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论文作者:宁亚茹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8年7月总第26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10
标签:正方体论文; 学生论文; 体积论文; 单位论文; 分米论文; 我想论文; 意识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8年7月总第26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