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知识社会的到来_知识经济论文

迎接知识社会的到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论文,知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汹涌澎湃的知识经济浪潮,发达国家已经或正在从工业社会转变到知识社会。严格地说,知识经济是知识社会中的经济形态。工业社会的经济形态是工业经济,知识社会中的经济形态是知识经济。

社会可以分为社会结构、政体和文化三个部分。社会结构包括经济、技术和职业制度。随着经济、技术和职业制度的变化,社会结构也将随之改变,而社会结构的改变将推动整个社会向前发展。社会科学工作者,不但要研究经济形态的变化,同时也必须探索整个社会结构的变化。只研究经济形态的变化,不研究整个社会的变化,经济形态的研究是难以获得全面深刻的认识的。换言之,我们既要关注知识经济,也必须重视知识社会的研究。事实上,西方一些著名的学者恰恰都是着眼于对社会变化的研究。如丹尼尔·贝尔提出了“后工业社会”的理论。他强调,“如果工业社会以机器技术为基础,后工业社会是由知识技术形成的。如果资本与劳动是工业社会的主要结构特征,那么,信息和知识则是后工业社会的主要特征。”(贝尔,1997,第9 页)奈斯比特提出了“信息社会”的概念,而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概念固然着重于第三次浪潮经济,但他也非常重视第三次浪潮社会的巨变。正如托夫勒夫妇指出的:

“全球性的竞争至少意味着,我们不可能再回到生产流水线时代的一致性,一律性,回到官僚和体力型的经济。但是,第三次浪潮不仅仅是个技术和经济学问题。它涉及到道德、文化、观念,以及体制和政治结构。总之,它意味着人类事务的一场真正的变革。”“……承认这一历史事实的政党和政治运动将生存下去,为我们的后代塑造未来。而那些拒绝承认这一历史事实的人则将被冲进历史的阴沟里。”(托夫勒,1996,第5—6页)

无论托夫勒的预言是否会被历史所证实,但全球的发展势态为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无比艰巨而光荣的任务:不但要关注新的知识经济,而且要责无旁贷地重视新的社会——知识社会的各个方面,以便有准备地迎接知识社会的到来。

“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为知识社会的兴起和成长奠定了技术基础,而知识社会的发展反过来又将为‘三化’营造更快发展的环境、准备更好的条件。知识社会的兴起表明了人类正在日益远离他所起源的动物界,从生物进化提升到知识进化和文化进化的高度。可以相信,人类将由此而产生更加巨大的飞跃,创造出更加辉煌的奇迹。”(金吾伦,1997)这种社会、经济的巨大变化是由科技力量造成的,尤其是由信息技术造成的。

信息化使人类从过去以物质和能量为基础的活动平台转移到以网络为基础的新平台。平台的转移意味着人类的生存方式和活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信息化正在逐渐消除时间和空间的壁垒,由它导致的全球化将使边界的概念,进而使国家的概念受到冲击。各网络之间可以不必考虑地理上的联系而重新组合在一起,使地缘政治的作用日趋削弱。在信息时代,安全防务与工业时代不同,完全从地缘政治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已远远不够了。

人类正在经历着社会范式的转变:从以生产物质产品为主导的工业社会范式转变到以生产知识信息为目的和以知识进行生产为主导的“网络社会”或“知识社会”新范式。这是一个高技术的数字化世界,知识、智慧将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基本动力,网络是实现人们快速交往的纽带和桥梁,是它使人们打破了时空的界限,共同生活在五彩缤纷的“地球村”之中。

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使我想起去年5 月在美国汽车城底特律访问期间,《今日美国》报上刊登了一篇文章:“比尔·盖茨征服汽车城”。我们知道,美国曾被誉为“生活在轮子上的国家”,汽车是美国发达工业社会的标志,如今将被微软公司老板,人称21世纪信息产业的资本家征服了。5月12日, 又有关于深蓝超级计算机战胜棋王卡斯帕罗夫的报导;……一则则令人激动的消息真实地表明了信息时代、知识社会的到来,人类的生存方式将有极大的改变。

对资本主义的研究表明,先有了资本家,才有资本主义社会的出现(布罗代尔,1997,第3页);今日又涌现了比尔·盖茨、 保罗·艾伦、戈登·穆尔等等一大批知识企业家,这不仅标志着工业经济时代行将过去,更预示着新的时代、新的社会—知识社会必将到来!

人类正在经历着社会范式的巨大转变。

1.从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的转变,即从B(Brawn, 肌肉劳动)到B(Brains,脑力劳动)的转变。

1955年,美国白领工人和从事服务业的劳动者人数首次超过蓝领工人。奈斯比特将此作为美国社会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变的标志,并将新的社会称为“信息社会”。

在50年代,美国制造业工人占全美国工人人数的33%;60年代,比例下降到30%;80年代,下降到20%;90年代中期,从事制造业的蓝领工人已不到17%。据美国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的估计,到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制造业的雇员工人(通常意义上的蓝领工人)所占比例将下降到12%。虽然制造业工人人数大幅度地连续下降,但生产率并没有下降,反而逐年增长,80年代从每年递增1%上升到3%; 1979 年到1992年,劳动力以15%的速度缩减,制造业部门的生产率仍以35%的速率增长。(Rifkin,1995,p.8)由于计算机、 通信技术的巨大进步,在高性能工作场所从事工作的人是知识工作者而不再是体力劳动者,从而实现了从B到B的转变。

2.从物质型生产向非物质型生产的转变,即从A(atom,原子, 一切物质的基本单元)向B(bit,信息传输的基本单元)的转变。

由原子组成的物质产品有重量,而比特没有重量,可以以光速传输。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工作的性质也发生了改变,以货物为基础的生产明显地转变为高技能、高技术的服务。实现了从A到B的转变。尼葛洛庞蒂指出,“随着我们越来越少地使用原子,而越来越多地使用比特,就业市场的本质将发生巨变。”(尼葛洛庞蒂,1996, 第267页)

美国自1973年到1993年,蓝领工人的收入下降了15%到19%,一家四口的年收入大约只有13000美元。而大约占20 %的知识劳动者收入占到总收入的4/5。(Neef,1998,p.9)由此可见, 以劳动为基础的生产已确实转向成本低廉、技能高级的服务业了。

据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的统计,自60年代以来,服务价格比工业价格增长快三倍,美国服务业对GNP的贡献率从50%上升到80%, 其中63%的服务属高技能的服务。(Neef,1998,p.3 )而据世界银行的估计, 现在世界财富的64 %是由“人力资本”构成的。 麦肯赛(Mckinsey)新近研究断定,千年之交美国职业中80%以上的工作本质上是“脑力的”(Cerebral)工作。(Neef,1998,p.3 )今日企业的发展壮大主要依赖于创新,而创新则主要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知识和信息成了经济增长的杠杆。在工业社会里,投资被用于购置工厂、设备和资本工具。而今天,大部分投资被用于知识更新和提高能力开发产生人力资本;另一部分投资用于信息技术开发,产生增值网、广域网等等。

上述两大转变的综合结果, 导致了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化。 据OECD1996年度报告,1995年主要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及从业人员所占比例如:

表1 %

农业工业服务业

英国

2

26

72

美国

3

24

73

日本

6

34

61

法国

5

27

69

德国

3

38

59

而中国1996年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

表2 %

农业工业 服务业

50.523.5

26.0

资料来源:国家科技研究中心刘东提供。这些发达国家的服务业中有很一部人从事高质优良的信息工作,相比之下,中国的服务业从业人员的档次要低得多。

3.从封闭性、地区性向开放性、全球性的转变。

著名经济学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莱斯特·瑟罗(Lester C.Thurow)在他的《资本主义的未来》一书中专章论述了全球性经济问题。他指出了全球性经济形成的原因有两个方面:意识形态和科技进步。瑟罗强调,“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任何东西都可以在世界上任何地方生产并销售到世界各地的现象。”(瑟罗,1998,第112页)

世贸组织总干事鲁杰罗认为无边界全球性经济是一种新型的服务经济,它有四大特征:

第一,它越来越漠视地理、距离和时间。因为减少了调解买卖双方的许多步骤——批销、销售、零售,交易费用将大大降低。电子商务发展的最重要结果也许是市场准入壁垒和费用的降低。建立一个新企业将非常容易,更多的供应商可以进入市场。中小企业和大型跨国公司都可以充分参与全球市场。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现在可以克服基础设施、资本和运输等方面的许多障碍。结果,全世界的消费者都将得益于这种日趋激烈的全球竞争。

第二,服务业,尤其是金融、电信和运输正在为世界经济创造一个全球基础设施,一个极大地促进老产业调整和新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典型的例子是,一个真正全球金融系统的出现。这是技术进步和市场自由化的产物,它将使许多发展中国家继续走高速增长之路,并进一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第三,也许最重要的是,全球服务经济将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其最宝贵的资源将是信息和智慧,不是传统生产要素的土地、劳动力和资本。信息和知识不被束缚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而是几乎不受限制地流动,并有无限的扩大能力。这种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不会取代其他经济活动,但是,技术正在改变物质生产方式,有时甚至脱胎换骨。例如,德国的汽车工业将信息技术、机器人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用于生产过程,因此在过去几年里焕然一新,在那里,汽车生产往往更像是服务业,即是“智慧为基础”的产业,而不像是传统制造业。

这些变化导致了第四个特征:无边界技术有潜力使国家之间和地区之间的关系变得平等,因为它有能力为每一个国家自由平等地获得知识和信息开辟道路。目前,穷国和富国之间差距仍然十分巨大,但缩小这种差距的经济和技术手段已经到位。

这种信息和知识自由市场将远远超出经济学之外,产生社会和政治结果。医生正在利用远程医学管理远处对患者的诊断。全世界的学生正在通过万维网开发巨大的知识宝库。

工业经济基本上是封闭的、孤立的,而新的经济则是开放的、全球性的。我们把这一转变称之为从I(Isolate, 孤立的)到G (Globalization,全球性)的转变。

无边界经济或全球经济的一种最主要的实现形式就是跨国公司。“跨国公司的发展,同蒸汽机、电力的应用、汽车的推广一样,是近代经济史上的一件十分重大的事件。”(薛求知,1998,第11页)

与此相应的是,远程工作代替了集中劳动、集中办公的方式。人类将从集中化劳动转为分散化生产。农业经济时代,农民们从事的是“男耕女织”,一家一户的分散而又落后的手工劳动;工业经济时代,工人们围着大机器从事工厂内的大规模集中劳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自动化进程的加速, 许多人可以在家上班。 人称SOHO (small officeand home office)现象越来越普及。特别是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 “虚拟公司”、“虚拟社群”正在出现,有人甚至认为将导致人类生存方式的根本变革,形成“虚拟生存”。

4.组织管理的巨大变革

信息技术似野火般地蔓延,大大提高了社会的复杂程度。在工业化时代,大生产技术成功地战胜了生活所需要的物质供应,以至于这一时期留在人们记忆中的最辉煌的成就不再是伟大的纪念碑或艺术杰作,而是工厂、汽车和超级市场——历史学家肯尼思·克拉克称之为“史诗般的唯物主义”的象征。为了有效地运用这一技术,一种强硬的现代管理形式应运而生,它使得美国的大公司,如通用汽车公司、美国钢铁公司和杜邦公司,成为讲求效率的模范。(威廉·E·哈拉尔,1991, 第14页)

随着工业时代的成熟、组织管理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了,公众对所有机构的信任度逐年下降,如图1和表3所示。

图1 对所有主要机构的信任程度

资料来源:哈里斯调查。

注:百分数表示全国抽样调查公众对美国所有主要机构的领导的信任程度。

组织管理造成了严重的“机构僵化症”和“熵态”。80年代初,担任通用电气公司董事长的雷金纳德·琼斯就警告说,企业正在受到普遍的“管理弊病”的损害——产品质量低劣、敌对的劳资关系、排除长期战略而把注意力集中在利润上的短期行为,以及有助于官僚主义而不是有助于事业的普遍倾向。

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组织管理发生了革命性变革。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甚至认为,“经济增长最迅速的产业是管理咨询业”。用乔治·华盛顿大学管理学教授哈拉尔的话说,管理从工业时代的旧范式已发展为信息时代的新范式。

表3各机构受信任的程度

1966年 1980-1983年 1984年

联邦政府(国会和白宫) 42 20 34

各大公司 55 17 19

劳工组织 22 11 12

大学 61 34 40

医疗机构 73 35 43

司法系统(最高法院和律师) 45 21 26

军方 61 31 45

新闻媒介(电视新闻和报刊) 48 21 23

宗教组织 41 22 24

平均 49 23 29

资料来源:同图1。

哈拉尔在他的《新管理》一书中强调指出,“随着知识经济(Knowledge Economy)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 今日最大的专业团体便是正在上升中的管理阶级,它正在引导着一种复杂组织的不断增长的基础结构(Infrastructure)。”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管理专家马隆等人认为,工业革命是由生产和交通经济的变革形成的,而这一次新的革命是由协调的变革造成的。因为计算机、网络的最重要应用就是执行协调的任务。言下之意是,这场革命(包括知识经济的迅速成长)是由信息技术推动的,而信息技术的中心作用是协调,协调乃是管理的基本功能。由此可以认为,正是管理推动着这场革命的发生发展。至少我们可以说,知识经济和组织管理是互动的,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的。

怎样通过组织管理使知识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得到充分高效的发挥,从而推动知识经济的快速成长和发展?哈拉尔认为,信息革命正在把一些(旧的)组织机构变成一个自动网络系统,它把一些小型的、自就业团体(teams)整合起来以便进行实时管理。 用网络取代系统的金字塔式的结构,关键是要转变观念,实行管理范式(management paradigm)的根本转变,用新的管理范式代替旧的管理范式。

这里列出新旧范式内容的对比:

内容 工业时代旧管理范式知识时代新管理范式

组织结构 等级制内部市场

目标和控制赢利 企业共同体

管理系统 机构论的 有机论的

客户关系 销售 服务性企业

工作角色 雇员 知识企业家

生态界面 无限制的增长 智能增长

战略构成 计划 连续变化

指导和控制权威 内部领导层

世界体系 旧资本主义对旧社会主义民主企业

信息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社会各层面的活动量大大增加,知识流大大加速。时间的压力要求作出快速反应和决策以保持企业的竞争力。传统的等级制严重地阻碍了这种反应和决策,只有网络管理系统才能适应这种迅猛变化的局面。中层管理人员越来越缩减,已成为西方企业的一种普遍趋势。随着信息网络、知识网络的发展,人们提出了“以全球知识为基础的组织”(global knowledge-based organization )以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新趋势。托夫勒在谈到创造财富的新经济体制——知识经济时也强调,“相对标准化的结构让位于母体组织,特定的项目小组、收益中心、以及不断多样化的战略联盟、合资企业和国际财团——许多这类组织都是超越国界的。”他还强调,“经济不断增长的复杂性要求更高的整合和管理”,“管理如此复杂的公司要求新的领导形式和极端高度的系统整合。而这又要求向组织输送越来越多的信息。”

总之,知识经济时代需要有与之相应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形式。例如,国外许多虚拟机构、虚拟公司、虚拟学校、虚拟图书馆等就是一种组织创新。当然,组织和管理最关键的是要有知识的人才,能从事知识经济和知识管理的人才。朱镕基同志最近指出:“管理科学是提高企业效益的根本途径,管理人才是实现现代化管理的重要保证,实施管理培训工程是当务之急。”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深入从事管理研究,有力推进管理革命,是我们必须付出巨大努力的艰巨任务。

知识经济、知识社会的到来,向我们提出了加强知识管理的重要任务。

1.什么是知识管理?

一个定义说:“知识管理是当企业面对日益增长着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变化时,针对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及组织的能力等重要方面的一种迎合性措施。本质上,它嵌涵了组织的发展进程,并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和创新能力这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注:转引自陈立辉编译:“商业新世界中的知识管理”,1998年3月16日。)

也有人将知识管理定义为“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

知识管理就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显性知识易于整理和进行计算机存储,而隐性知识则难以掌握,它集中存储在雇员的脑海里,是雇员所取得经验的体现。知识管理就是有效地实现这两类知识的互相转换并在转换中创新。知识型公司能够对外部需求作出快速反应,明智地运用内部资源并预测外部市场的发展方向及其变化。这需要通过知识管理来实现。

知识管理不同于信息管理。为了在知识经济中求得生存,就必须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人、信息与过程联系起来,以进行大量创新。莲花公司图文管理产品公司总经理斯科特·库珀认为:“正是由于信息与人类认知能力的结合,才导致了知识的产生。它是一个运用信息创造某种行为对象的过程。这正是知识管理的目标。”(注:转引自“迎接知识经济,实施知识管理”,《参考消息》,1998年4月26日。)

美国《福布斯》杂志4月22 日题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文章强调:“实行有效知识管理所要求的远不止仅仅拥有合适的软件系统和充分的培训。它要求公司的领导应把集体知识共享和创新视为赢得竞争优势的支柱。如果公司里的雇员为了保住自己的工作而隐瞒信息,如果公司里所采取的安全措施常常是为了鼓励保密而非信息公开共享,那么这将对公司构成巨大的挑战。”(注:转引自“迎接知识经济,实施知识管理”,《参考消息》,1998年4月26日。 )知识管理的任务在于知识的交流和共享,促进雇员们提高创造新的有用知识的能力。

某些企业不作区分地把知识管理视为信息管理的延伸,从而试图把信息主管错误地改为知识主管。这将在不知不觉中把知识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技术和信息开发上,而不是放在创新和集体的创造力上。

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的不同还在于知识与信息两者的区别。丘奇曼(Churchman)指出:

“将知识设想或看作是一种对信息的集合的观点,事实上已经将知识这一概念从其全部生活之中剥离出去……知识只存在于其使用者身上而不存在于对信息的集合中。使用者对信息的集合及其方式才是最为重要的。”这就是说,“信息”和“知识”是两样不同的事情,不可混同。非线性的变化迫使企业组织不得不设计出非线性的战略以谋求生存。而这样的战略,是不可能以存在于公司的大量数据库里的信息的静态图画为基础而被“预测”出来的。“知识的创新只能是发生在人们的社会互动过程当中。”(注:转引自知识经济研究课题组编:《知识经济研究简报》,第2期第4页,1998年4月25日。 )只有人类才能在知识的创新过程中扮演核心角色。新思想、新观念不在过去的延长线上,不在信息的单纯集合中,也不能简单地从所得数据进行归纳概括中产生出来。

美国的西奥多·罗斯托克强调了观念和信息的区分,提出观念第一,“没有观念就没有信息”,认为是观念建立信息,而不是相反。他指出,“那些在知识中给予信息重要地位的人常常愿意假设仅靠信息本身就能动摇或取代观念,这完全是误解。”罗斯扎克引用麦克鲁普的话说:“任何经历(并非由从环境得到的刺激所归纳出的偶然的印象、观察,甚至‘内在的经验’)都会产生导致个人知识变化的认识过程。因此,新的知识可以在没有收到新信息的情况下获得(这一论述在涉及主观知识时是当然成立的;但是所谓的客观知识也都来自前人的主观知识)。”(罗斯扎克,1998,第85、109页。)

罗斯扎克指出,“只有明确地划分出思想和信息的界限才能认清它们是层次完全不同的两件事情,而且要用不同层次的方法去评价。通常可以采取的普通方法是根据事实来评定输入计算机的数据的对错。然而支配信息的还是思想,不是信息本身,也不是数学逻辑的这类极其神圣的东西。”罗斯扎克对信息崇拜的批评有时不免过于苛刻。但我们从他尖刻的批判中确实可以得到启示:知识和信息是有区别的,不可不加区别。

2.知识管理的目标是创新

如前所述,知识管理的目标和任务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

在向知识社会迈进中,全球竞争日益加剧,创新成了公司和经济体成功的基础。这就是说,竞争中的赢家正是那些最先认识到新思想并付诸实践的公司。

按照熊彼特的说法,创新可以被认为是(产品、服务生产过程中)已有的知识要素与/或新的知识要素的新组合,它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将“创新”概念推广到管理,提出“社会创新”概念,认为创新就是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欧盟1995年度的《创新绿皮书》中指出,创新是“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内成功地生产、吸收和应用新事物(novelty)。 它提供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并使得满足个人和社会的需求成为可能。”“创新不仅是一种经济机制或技术过程,此外还是一种社会现象。”

OECD1996 年发表了《国家创新系统》(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的文件强调指出了以往的创新都集中在投入-产出分析中, 那是一种静态的线型模型,而在当今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即知识经济时代, 创新系统的平稳运作依赖于知识流的流动性(The

smooth operation of innovation systems depends on the fluidity of Knowledge flows)。它强调“国家创新系统是政府、企业、大学、研究院所、中介机构等为了一系列共同的社会和经济目标,通过建设性地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机构网络,其主要活动是启发、引进、创造与扩散新技术,创新是这个系统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创新实际上是不同参与者和机构之间一系列复杂的相互作用过程的结果(注:转引自之间:“认识国家创新系统”,《中国科技月报》1998年第2期,第1页。)。知识流动的类型有:

1.人力资源流;

2.机构链;

3.产业群;

4.创新公司行为。或者可以说,国家创新系统中参与者之间有如下四种基本的知识流动:

1.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

2.企业、大学、公共研究实验室之间的相互作用;

3.知识和技术向企业的扩散;

4.个人的流动。(OECD,1996)

在我们已经见到的美国、德国、荷兰、芬兰、澳大利亚等国家创新系统的文件中,都一致强调了知识流动对创新的重要性。知识管理正是要确保对创新具有重要的知识流动渠道的通畅。因此,知识管理、创新行为都不单纯是一种技术过程,人文因素在其中起关键性作用。

德国教研部长吕特格斯在他题为“研究开发和技术市场全球化”的报告中谈到德国的创新政策时指出:人力资本的提高,如教育培训;研究基础设施和研究系统;知识管理,尤其是研究与公司之间、研究与实际应用之间建立联系;一个向国际竞争开放并将创新看成关键战略的公司结构。这四个方面处处都渗透人文因素。

总之,技术创新是使信息或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过程。而知识或信息可能来自研究开发,也可能来自市场营销或其它源泉。但无论来自哪里,创新总要依靠人的创造性和想像力,依靠企业的作用。当然政府为创造良好新环境发挥重要作用。一家公司要能在竞争中取胜,必须不断改变自己的战略策略以适应迅速变化的商业环境。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基本要素是:有利于技术创新的适宜气候,以及一个动态的有创造性的研究开发和技术组织。其他关键要素是,公司能靠智力资本实现其构想,并作出变化以实现对其构想目标的领导。这就要靠知识管理,其实质是充分发挥人文因素的积极作用。

3.一个案例:硅谷成功的奥秘

媒体对硅谷在现代世界中的地位给予了崇高的评价:“文艺复兴之后所发生的全部事件中,对世界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硅谷的技术。”(注:美国《洛杉矶时报》1998年3月8日文章:“硅谷梦”,转引自《参考消息》1998年5月6日)

硅谷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巨大的划时代成就呢?美国《商业周刊》的一篇文章“克隆硅谷最宝贵的东西”中回答说:

“硅谷成功的诀窍不在硅片之中。不是快速芯片,不是奇妙的电脑游戏,也不是供查找数据使用的技术深奥的软件。硅谷成功的秘诀甚至也不是电视上、杂志中以及广告牌上大量出现的网址。确切地说,这秘诀是它的经商之道。”(注:转引自《参考消息》1997年8月27日。)

文章列出了九条硅谷所特有的宝贵东西:(1)失败了没关系;(2)推动各级管理人员尝试新创意;(3)让创意不断完善;(4)学会容忍创造性的混乱;(5)做你自己的最激烈的竞争者;(6)不要紧紧抓住创始者不放;(7)广散钱财;(8)不惜一切争取市场份额;(9 )通过投资建立新公司而保持领先地位。而上述原因,归结到一点,那就是,硅谷有独特的企业文化。

萨克森尼安在她所著的《地区优势》一书中比较了马萨诸塞州128公路沿线技术走廊的衰落与硅谷始终保持其活力的不同时指出,前者的衰落是由于一种封闭的、保守的企业传统,而正是这种传统扼杀了创新和合作。马萨诸塞的公司对企业主权非常重视,而硅谷却创造了“一种组合和重新组合非常灵活的公司网络。”

硅谷的成功关键不在技术,而是与技术紧密相关的人文因素。这些因素中包括鼓励风险尝试和宽容失败的传统;以购股权为中心凝聚在一起的流动人才库以及那种激励包括上至高层管理者,下到普通编程员在内的每一个人的创业精神。硅谷“远远不只是把沙子变成黄金。从一种越来越真实的意义上说,我们现在是把沙子变成智能。……那才是真正的变化所在。”(罗杰斯、拉森,1985,第65页)在硅谷,知识是衡量人之价值的主要标准。这些有知识和技能的人,形成了一个丰富的人文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生长着硅谷所特有的“物种”:在斜坡上快速奔跑赶去开会的毛躁的青年电子专家;边喝啤酒边交流创意、借以形成新产品概念的幻想家;花钱建立新企业的风险资本家;彻底跨台的新公司;变成百万富翁的秘书。他们是一批“无限制资本家”,不拘泥于生活小节,整天穿着牛仔靴和牛仔裤上班。他们具有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思维方式,具有创新精神,积极进取,不屈不挠。正是他们在创造人类的历史,创造人类的光辉未来。

硅谷的成就表明了人的思想、人的素质对创新是至关重要,是第一位的。而思想和素质的养成必须在社会相互作用的互动过程中才能实现。知识管理的目标和任务,就是要创立像硅谷那样一种适宜于创新的生态环境。受过良好教育的,负责任的同时又拥有想像力的公司员工能够带给公司的要比技术所能带来的多得多。从这个意义上说,高科技中的人文因素比技术因素本身更加重要。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全球化以空前未有的速度的推进,正在加速改变着社会、经济、文化,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

我们正处在由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深刻转变中。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研究这种转变,以便有准备地迎接标志人类新文明的知识社会的到来。

1998.8.25

标签:;  ;  ;  ;  ;  ;  ;  

迎接知识社会的到来_知识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