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教材,挖掘内涵论文_刘安国

解读教材,挖掘内涵论文_刘安国

———初中语文教学的艺术

□ 刘安国

高尔基说:“自己不想学,谁也教不会。”爱因斯坦也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个人通过多年实践,摸索出的经验就是“提高教师解读教材的艺术,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第二轮新课程改革之际,教师在初中语文教材的解读方面也应转变观念,我们应尊重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不要将教师对教材的解读结果强加给学生,提倡教师和学生一起与教材对话,与作者对话,创造性地解读教材,求同存异,共同领略解读教材的成果,尊重解读教材的多元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对语文教材的认识也有了新的提高,对语文教师和语文教学也有了全新的理解。初中语文教材是初中语文课程的集中体现,是语文知识的载体,是一种静态的文本。我认为初中语文教学的教材解读应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感知、理解、评价、重建教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学生通过感知、理解、评价、重建教师与教材、作者进行对话。由于教师、学生存在差异性,解读的结果也就存在着千差万别,教师的主导作用应是给学生导航,以自己的解读过程影响学生的解读,而不是将自己的解读结果强行灌输给学生。

当前,我认为初中学语文教学的教材解读存在诸多不足,有的是教材本身存在的解读困难,有的则是追求解读结果定义化而造成的,现简要谈谈我的认识,以抛砖引玉。现行选编初中语文教材偏重形式化,与学生贴切相关的生活内容相对较少。目前使用的初中语文教材涉及的主题大多是八十年代,甚至五六十年代的文章,选材范围比较狭窄,主题比较单一。而且有的教材主题思想与学生年龄经历远不适宜,造成解读教材的困难。整套教科书似乎很少关注现实生活中与学生经历息息相关的情感世界,诸如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的欢乐、痛苦、兴奋、惆怅、得意、沮丧,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同情,人对他人与社会的责任感、权利感及人道主义情怀,以及人在当今现实社会生活中对民主与法制的思考,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情感体验等。

人们对教材的解读定义化。现在虽然提倡阅读试题解答多元化,但仍免不了将之定义化的趋势,不少教师仍在追求怎样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答出自己想要的教材解读结果,与其说他们的教材解答多元化了,倒不如说是将教材解答“翻译”了(变个说法讲答案),《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妇的金钱主义、嫌贫爱富的思想,不少教师在解读时将之定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专利,其实我们在解读教材时不应当将大小事都上升到阶级差别来理解,好像一谈政治思想就要划分阶级,这样对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只要学生知道菲利普夫妇势利是不对的就可以了,这种思想不论是外国人还是中国人有了都不好,我们不要一提到思想政治问题就很敏感,其实自尊、自爱,自强、势利、爱慕虚荣等思想是不分国界和阶级的。所以,我们不应当在初中语文的教材解读之上建立任何倾向性的体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不要把对教材的解读搞得刻板、教条、贫乏、单一、定义化。如《喂———出来》,是一篇科幻小说。教学中,我力求凸显当下语文教学实际存在的一种声音,体现部分语文教师对自己教学的价值取向,需要我们作教学上的反思。从教材解读到课堂实施这个角度进行评议。小说通过这个“漏洞”,让我们得以“洞”窥世人、“洞”窥社会,也“洞”窥了我们自己,以此表达了他对我们现代社会的隐忧和反思。这种合理的解读,终极目的是为学生的精神打好坚实的底子。

现行初中语文教教材也有很多值得赞赏的地方,在选材上也有了很大改进,但所选题材贴近农村生活的仍然很少,不同时代的学生,不同地区生活的学生,同一地区不同生活经历的学生,他们在解读初中语文教材时也就会存在不同的解读结果,我们应当肯定这一现实。

我们要尊重学生,注重解读过程。由于教师、学生和教材作者所处社会生活有所不同,因此他们对教材的理解、体验也有所不同。一个具有现代教育思想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对教材的情感体验,而不应追求对教材理解、体验的相同或相似,这也是尊重学生的体现,是真正承认学生是学习主体的体现。所以,教师不要老是执著于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体验强制灌输给学生,试图去矫正学生的所谓曲解。另外,我认为还应注重两个解读过程,特别要注重学生理解、体验教材的过程,教师可以讲解自己对教材理解、体验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去比较、鉴别,在这一过程中去提高学生解读教材的能力,而不是从结论上去提高学生的能力。我认为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去和作者对话,而不是让教师与作者对话的结论去影响学生与作者的对话。

最后,教师解读文学作品必须运用艺术思维方式。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文学作品的美具有飘忽、朦胧的特点,这决定了解读、审美体验和意义阐释的不确定性。教师只有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艺术思维方式才能进入艺术,也只有用空灵准确的语言才能传达作品的审美蕴涵。由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是不能用纯粹客观的词语来描绘的,教师就往往要通过模糊的具有诗意的弹性语言进行富于情趣的美感描述,激起学生自己去欣赏玩味的兴趣。在这个意义上,教师只是艺术王国的一个“导游”,文学的美主要靠学生自己去领略。教师采用形象比喻和意境描述的方法,就能够有效地传达教师意识和作家意识相遇、相认、相融合时的初始经验,同时也容易诱发学生的想象,对教材的审美韵味产生创造性的理解,从而提高对文学教材的解读能力。

我们在解读教材时,既要注重知识的,又要注重教师、学生与教材、教材作者的对话,相互共享彼此解读教材的喜悦和情感体验。我们要充分尊重教材解读的多元性,这样的解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觉得其乐无穷,兴趣盎然。达到了教师和学生要一起创造性地解读教材的目的,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教师也就把书教活了。

作者单位:四川南充市安平中学

论文作者:刘安国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研究》2015年12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2/2

标签:;  ;  ;  ;  ;  ;  ;  ;  

解读教材,挖掘内涵论文_刘安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