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巨型大学应有之义——关于中国巨型大学内涵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义论文,大学论文,中国论文,内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14(2003)06-0008-03
一、巨型大学的历史缘起
我们在《论巨型大学应有之义》一文中就对“巨型大学”这个概念的历史由来做了详细的阐述。早在希腊时期,就存在几种不同功能的高等教育机构,如柏拉图的学园、智者学派的智者学校、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庞大的科研组织等,它们分别为今天大学中本科教育、专业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前驱(注:Clark Kerr.大学的功用[M].陈学飞,等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但却不是今天大学的直接来源。到了中世纪,大学由于具备了近现代高等教育的三个特殊性质(注:潘懋元,等.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便成了今天大学的真正源头。此后,欧洲的社会变革运动,如文艺复兴、英法资产阶级革命、18世纪英国的工业化革命等,使得英国议会对牛津、剑桥大学进行了改革,促使它们向新兴的资产阶级开放。为此,牛津学者纽曼发表了《大学的理想》(注:Newman J.H.C..The Idea of a University[M].Chicago:Loyola University Press,1987.),强烈主张,大学应该是一个教化机构,应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理智能力的培养。到19世纪后半期,大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工业革命在欧洲大陆的充分开展,带来了对科学技术的普遍崇尚,尤其是耶拿战争的失败使德国意识到科技发展的重要性。以洪堡德创办都柏林大学为发端,他强调大学的任务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成为科学和学术的中心。后来,弗兰克斯纳继承了这一思想(注:Abraham Flexner.Universities:American,English,German[M].N.Y.: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30.),但他认为,“研究”和“发展知识”对大学固然重要,“教学”也同等重要,并提出了“现代大学”以区别于以往的“大学”。二战后,大学教育在世界各国得到普遍发展,美国作为最强大的工业化国家,其大学的成长尤为突出。由于入学人口的急剧增长以及经济的复兴,大学既面临招生的压力,又必须对各行各业的需要作出反应。大学校园内除了学生、教员的规模庞大外,还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服务机构和服务活动,“校园的边界就是国家的边界”(注:德里克·博克,徐小洲,等译.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面对如此硕大无朋且错综复杂的机构,科尔称之为“multiversity(巨型大学)”。
二、各国对巨型大学的理解迥异
巨型大学的概念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形成于二战后,以科尔为代表首次提出来的。但是,各国对巨型大学概念的理解却极为不同,至少有三方面的含义:
(一)“巨型大学”概念的“多元化、错综复杂机构”含义
在美国,二战后国际竞争加剧,人们的入学热情高涨以及社会各业对大学的依赖,在政府和基金会对社会服务项目的大量资助下,大学的活动种类更为繁多、组织机构更为多样、教员成分更为复杂、学生规模更为硕大等等,呈现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局面。对此,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克拉克·科尔在其著述中认为,“巨型大学是一种多元的机构:它有若干种目标;若干个权力中心;为若干种顾客服务……”(注:Clark Kerr.大学的功用[M].陈学飞,等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李和波温也有类似的表述。在他们的文章中,把“巨型大学”定义为“复杂的、多元化目标的校园”(注:E.C.Lee & F.M.Bowen.The multicampus University:A Study of Academic Governance[M].New York:McGraw-Hill,1971.)。
(二)“巨型大学”概念的“在校生规模庞大”含义
战后日本高等教育的多层次结构在法律上被废除,教育机会向社会低阶层开放。与此同时,随着企业职业层的不断壮大,学历成为进入职业层的通行证以及教育制度本身的改革,使得高等教育入学人数急剧增长,尽管日本地方国立大学在战后一定时期内适应了这一变化,却未能持久,因为国家政策和大学自身所追求的仍是“准精英型”的教育。而私学在战后则提高了对数量发展要求的适应能力,通过采取纵向多层化和横向多样化,最大限度地吸收迅速壮大的升学预备大军。与国立学校招生受到严格控制相比,私学在学生数量上有了巨大发展。于是,日本著名学者天野郁夫指出,“在日本,在学人数在一万以上的大学称为巨型大学”(注:天野郁夫,沈晓敏译.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及其结构[J].外国教育资料,1989,(2).)。
(三)“巨型大学”的“远程教学机构”含义
由于经济的发展,社会岗位结构随之不断地调整,继续接受教育和职业培训成了人们的一种终身教育,传统的大学由于资源的限制无法满足入学人数的日益扩大的需要,而远程教学大学由于单位运行成本要比常规大学低得多,可以容纳为数众多的学生。因此,英国开放大学的前副校长约翰·S·丹尼尔在其著述中将巨型大学(mega-university)定义成“为10万名以上的学生提供学位层次课程的远程教学机构”(注:John S Daniel.Mega-Universities and Knowledge Media:Technology Strategies for Higher Education[M].London:Kogan Page,1996.)。
三、中国巨型大学产生的背景分析
(一)社会要求大学不仅要科研成果多,而且为各业服务范围广
当今科技的发展呈现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的趋势,并以高度综合为主,表现为:一是科学与技术密不可分。任何重大尖端技术的突破都需要有多个领域技术的相互融合。二是科学技术与人文社科知识结合紧密。例如,许多全球性问题,不论是科技问题、环境问题,还是社会发展问题、经济问题等的解决,都需要综合运用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等各种知识。显然,大学若要在科研上有所创新或突破,就必须具有较多的学科门类、强大的科研队伍、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广泛的合作交流、充裕的物质条件等等。同时,在科技飞速发展的网络经济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在加快。据调查,18世纪知识陈旧的速度为80~90年,近50年缩短为15年,甚至有的学科已缩短为5~10年。(注:王敏,常家树.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http://www.ccyl.org,1999.)企业的竞争已从过去的资本、产品的竞争转为技术、人才的竞争,迫切要求大学为其提供更为直接的服务,如提供在职培训、资格培训、广泛参与解决企业的科技问题等,从全国高校产业化情况可见一斑。1997年全国高校签订技术转让合同1225项,金额1.8亿元,到2001年签订技术转让合同5540项,金额22.2亿元,有了显著的进展。
(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数量大,而且质量高
首先,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使得社会对各类专门人才的需求量日益扩大。科技发展一方面要求有一支数量大、素质高的科技工作者在各个科技领域开拓创新,急需大批的高层次人才;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化引起了经济中技术结构的变化,进而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针对性强的应用职业技术人员也受到了人们的青睐。其次,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全面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一方面要求高校培养开拓型和复合型人才,这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显然需要人文知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各种知识的综合;另一方面,由于科技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社会劳动结构和工作岗位结构随之不断调整,人们必须不断地接受各种短期培训和职业培训以适应职业发展的需要。可见,社会对人才质量和数量的要求普遍提高。
(三)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与日俱增
首先,由于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社会和企业对人员素质的要求在渐次提高,智力投资已成为企事业单位和家庭的重要选择,突出地表现在许多企业定期地让职工接受培训或进一步深造、条件允许的家庭都会让子女上大学,等等。其次,随着人们生活的改善和思想观念的转变,接受高等教育不仅是作为谋生的手段,也是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方式。因此,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空前地高涨。
(四)高校运转效率低,且适应性差
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和政府投入不足的限制,许多高校运转效率低下,表现在:一是条块分割、重复建设。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的办学主体主要有三块:教委、部门和地方。它们各自为政,形成条块分割的局面。在地区分布上,同一个地区出现几所性质相同或相近而归属不同的高校。在学科建设上,由于各个高校缺乏宏观的统一指导,纷纷增设相同或相近的专业,并朝“小而全”的办学模式发展。二是规模小、效益低。截止1995年,全国2000人以下的普通高校还有536所,占高校总数的50.9%,而且许多高校的师生比1:5或1:6,(注:庞青山,曾崯.高校合并的四个不等式——关于高校合并的几点思考[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1999,(3).)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适应性差主要表现为学科单一、专业面窄。经过1952年的院系调整,我国出现了许多单一的文理学院和专门学院,如工科、医药、师范、财经等。而且,专业设置大都按具体产品和工艺进行的,适应性差。
为适应社会的变化,党和国家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指导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其中促成巨型大学形成的政策法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提高毛入学率。二是提出高校联合与合并。在政府推动下,许多高校纷纷扩招或合并,发展成为巨型大学。
四、中国巨型大学的涵义探究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中国特色的巨型大学是一种比较意义的界定,它应该具有质的内涵,又有量的规定,具体特征约略如下:
(一)服务目标多元化
巨型大学是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轴心,拥有多种目标。它不仅是培养国家高级人才的摇篮;知识的保存、传授和创新的中心;也是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动力站;借鉴世界先进文明的桥梁等等。总之,用阿米泰奇的话来说,起“社区服务站”的作用。
(二)在校生规模硕大
巨型大学的在校生规模通常在3万人左右。首先,根据丁小浩等抽样调查我国五省的157所高校所得的数据可知,1988年,原国家教委直属高校平均在校生规模为14,100人。自1992年以来全国各高校纷纷合并。不言而喻,合并就是两所或两所以上大学的重组。学生数至少翻了一番,同时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的提出,近年来许多高校持续扩招,巨型大学的学生数在3万左右就不足为奇。其次,从词源学角度看,“multiversity”的前缀“multi-”有“多于二的、多倍的”意思,与以往大学平均在校生数14,100人相比,学生数在3万以上也很自然。最后,“megaversity”本身就指“拥有数万学生的巨型大学”。因此,可以认为巨型大学各类在校生数在3万人左右。例如,吉林大学有60000人左右(不包括成教生),浙江大学有学生40000余人等。
(三)组织机构众多
巨型大学除了进行研究生教育(硕士生、博士生教育)、本科教育外,还要提供成人教育、远程教育以及各种职业培训等,纵向办学层次呈现多层化,使得学术水平不同、学术性质各异的各种学术群体,如研究生院、本科生院、专业学院以及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学院等聚集在一起;从横向看,由于服务目标的多元化,除了教学、科研机构以及各种职能部门之外,它还拥有各种各样的服务机构和服务中心等,纵横交错,错综复杂。山东大学在这方面尤为突出。
(四)师资队伍强大
巨型大学硕大的学生规摸决定其必然拥有强大的师资队伍。例如,武汉大学现有教师也有5千余人,其中正副教授3000余人。此外,由于巨型大学功能的多元化,其员工除从事教学、科研活动之外,还要从事其他各类社会服务活动。因此,巨型大学还有其他许多非教学人员,教职员工阵容庞大。例如,华中科技大学现有教职工8000余人,其中教师仅为4000余人。
(五)学科门类齐全,学科建设水平高
巨型大学是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大学,其学科门类齐全,拥有一批国家级的重点学科,基础学科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的跨学科教学和研究的能力,能够发展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高新技术学科,并通过加强学科间的有机联系,构建合理的学科群结构,实现跨越式发展。例如,武汉大学拥有除军事学科外的文、法、理、工、农、医、史、经、管、哲、教育等11大门类的学科。
(六)科研实力强大,产业化前景良好
巨型大学荟萃了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拥有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人才培养基地等;科研成果累累。而且,产学研结合、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效益明显,创办了各种科技型企业,建立了高科技园区,前景良好。例如,武汉大学有中科院、工程院院士各5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2人;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专业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人才社科重点研究基地6个,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7个,并先后申请国内外专利达455项等。
(七)对外交流广泛
巨型大学实行开放办学,对外交往广泛。首先,与企业建立密切合作关系,表现为人才培养、科研开发、技术合作等。例如,山东大学与鲁能集团、东方电子集团、海信集团等数十家集团建立过合作关系。其次,与国外的交流与合作,表现为互派留学人员、专家学者、科研合作等。例如,吉林大学已与110个国家和地区的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
(八)文化氛围博大恢宏
我国巨型大学主要来源于各个院校间的合并,合并前各个院校都有一定的办学历史,由于办学传统的差异、管理风格的区别、学科结构的不同等,都有各自特色的校园文化。这些校园文化混合生长,并与外来的西方文化冲突和整合,使巨型大学形成了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科学探索精神和百科全书式求知氛围。
(九)物质基础雄厚
巨型大学堪称现代大学的楷模,必然有雄厚的物质基础作保障,例如巨额的经费、丰富的图书资源、先进的仪器设备、自动化的办公系统等等。就图书藏量而言,通常数量多达数百万册。例如,浙江大学总藏书量达574万册,是全国规模硕大、藏书量众多、分布面广泛、学科覆盖面齐全的综合性的大学图书馆之一;就经费投入而言,也是一般大学所望尘莫及的,通常年收入在5亿元以上,有的甚至多达10来亿元。
总之,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巨型大学比起以往的大学,总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当然,质与量的划分只是相对而言。事实上,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巨型大学是质与量的统一体。无法离开数量只谈质量,也无法离开质量专谈数量。例如,巨额的经费投入不仅是个数的概念,更是学校办学实力的象征。况且,根据系统科学整体性原理,即“部分之和不等于整体”,即便各个“部分”的量达到了规定的指标,也未必能成为巨型大学。只有当达到了量的要求的各个“部分”相互作用、和谐发展,产生“部分之和大于整体”的效应,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巨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