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济:国内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基于CNKI(1991-2007)文献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献论文,现状论文,国内论文,文化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9;G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462X(2008)05-0148-04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和物质生产活动不断发展,人类社会的需求也由于对物质财富需求的比重不断变小而逐渐向高级化的精神需求转移,人类社会也正从基于物质财富生产的物质经济时代迈入非物质财富生产的文化经济时代。与之相随,文化经济问题也已成为近20年来中西方学术界的研究热点。
一、文献总体概况
早在1985年,于光远先生就在上海倡议建立我国的文化经济学,并于1989年由上海市政府组织出版了《文化经济与文化管理》一书。但直到1991年,国务院在批转《文化部关于文化事业若干经济政策意见的报告》中正式提出“文化经济”概念以后,我国学术界才正式开始对文化经济问题展开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为全面了解1991年之后,我国学术界对“文化经济”问题的研究状况,笔者以“文化经济”为标题关键词,对中国期刊网(CNKI)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了全面的“精确”式搜索。经初步查阅,共获得215篇相关论文。在这些文献中,经过逐篇查阅,有五类论文被剔除了出去:一是新闻报道类;二是短论介绍类;三是书评;四是政府政策发布的通知;五是论文内容或主题重复的文献等。最终,共得到137篇学术论文。(如下图)
上图显示了从1991年到2007年底,我国学术界出现了对文化经济问题研究持续走热的趋势。尤其是2005年4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谢名家《把握“文化经济”发展的新契机》一文后,国内学术界对文化经济问题的研究掀起了一个小高潮,开始突破十余年的徘徊局面,而呈现加速发展态势。
从文献的研究角度看,划分为两大层次:第一层次是文化经济的解读层次;第二层次是对文化经济的应用层次,包括地区、行业个案的文化经济发展策略以及文化经济现象对其他行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分析等。见表1:
从分类的角度看,国内对文化经济解读层次的研究文献数量为72篇,微大于应用层次的研究文献数量65篇,分别占研究总量的53%和47%。但最近几年,解读层次的研究文献不但绝对数量大于应用层次的研究文献,而且其增长速度也明显快于应用层次的研究文献,这也反映出国内学术界对文化经济基本理论研究的逐渐重视。
二、文献的微观分析
总体上看,随着文化经济逐渐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以及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据越来越突出的地位,我国学术界对文化经济各个层面的研究文献也逐渐丰富起来,并取得了相当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深入到已有的研究文献微观层面分析,可以看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对文化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经济的内涵、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经济的发展规律以及文化经济理论的应用实践以下四个主要方面的探讨。
1.文化经济的内涵。关于文化经济的定义、内涵和外延,迄今为止学术界还没有形成一种有影响的权威性的科学概念,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归结国内研究文献,主要有以下五种观点:
(1)文化与经济融合说。认为文化经济是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经济,是经济与文化的结合构成诸种文化领域中的微观和宏观的经济行为,实质上是经济对文化活动的渗透(陈文科,1996);是人文精神向经济渗透的产物,是一定社会的道德传统、价值观念、情感意识、风俗习惯与经济产业结合的结果(吕国欣,1998);是人文精神与当代经济生活相融合的结果(鲁品越,2002);是一个文化与经济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我中有你、你中有我,难以区分的社会经济类型——以文化为导引的经济(韩宇宏,2003);是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资源成为生产要素和经济资源,文化在经济发展中起导向作用,并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的新型经济(卢希悦,2005)。
(2)文化的经济化与经济的文化说。认为文化经济就是文化的经济化或者经济的文化化。所谓文化的经济化,就是指文化进入市场,文化进入产业,文化中渗透经济的、商品的要素,使文化具有经济力,成为社会生产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经济的文化化,是说现代经济发展中文化的、科学技术的、信息的,乃至心理的要素越来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金元浦,2000)。
(3)文化产业说。把文化经济理解为文化产业,如有的学者认为文化经济就是以文化观念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为产业主体支柱的经济(王来金,2001)。有的学者直接从产业角度把文化经济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直接提供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产业,如演出业、旅游休闲业、传媒业等,即通常所谓的文化产业;一是提供具有高文化附加值的物质产品的产业,如工艺美术品业等(赵敏等,2003)。发展文化经济不仅仅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问题(李新家,2006),文化经济是比文化产业和消费文化更高范畴的交叉性概念(傅守祥,2007)。
(4)文化基础说。认为文化以及文化资源是文化经济的基础,如文化经济是对知识经济内涵的扩大和深化,其内容构成不仅有科学技术等知识因素,还有人生信仰、价值观念、心理情感、风俗习惯、娱乐休闲游戏等精神性因素,是以文化为基础的经济(俞伯灵,2005);是以文化资源为轴心,发散式扩展的经济形态,是一种轴心经济或者网络经济,是文化资源被运用于人类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以及由此产生的效果(李新家,2006)。切入点是文化,落脚点是经济,也就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张保权,2006)。
(5)文化资本说。陈赞晓(2007)认为,文化经济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文化与经济密切结合、相互融合,文化中有经济、经济中有文化的“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是广义意义上的文化经济形态;而狭义上的文化经济则是指以文化资本为主导的经济形态,文化资本是文化经济的基础,在文化经济中具有主导地位和作用。文化因素的资本化,即为文化资本,它是一种能够创造价值的价值。陈赞晓(2007)认为,当代的文化资本,都应由智力因素、制度文化、创新精神、人际和谐、生态伦理共同构成,是一个文化资本体系。例如国内外传媒产业、影视业和娱乐业等,这类产业以文化资本为主导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才使文化产业成为文化经济的支撑力。此外,也存在强调“人文精神”,把文化经济阐述为“以人为本的经济”的“人本说”(魏婧,2004、卢希悦,2005、谢名家,2006,等等)。但概括来讲,国内学者对文化经济含义的解读主要存在以上五大“说”,其主要观点和代表人物见表2:
2.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总的判断是文化与经济二者共生互动,你渗我透,逐步趋向一体化,已成为当代世界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趋向(蔡福兴,1991;陈文科,1996;金元浦,2000;叶南客,2004),且文化与经济的复合化或一体化,将是文化发展和经济繁荣的一个重要走势(于晶娜,1997)。许多学者十分强调文化因素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李乃文(1999)通过对经济落后地区文化经济行为分析指出,文化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文化落后地区经济发展也相对落后,是因为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反向作用的结果,经济落后地区存在着决策者不思进取、缺乏开拓精神、受传统文化影响等问题,这是经济落后地区不发达的原因。王来金(2001)提出,文化的发展将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商品价值构成中文化含量必然会越来越大,文化附加值逐渐会成为商品价格的决定性因素。也有学者提出要辩证地认识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如陈文科(1996)认为:一方面,经济始终是文化发展的基础,特别是现代经济结构的调整,日趋增大文化的含量,包括知识、教育、技术和信息等,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日趋推动文化的商品化和产业化;另一方面,文化又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3.文化经济的发展规律。文化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高级阶段,人们在物质生活需要满足以后,追求精神生活需要满足的产物,是超越资源经济和知识经济的新型经济,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1)文化经济的特点。文化经济,从宏观角度看,包括:经济与文化、文化资源配置与开发、文化供给与需求、文化投资与消费、文化市场、文化商品及文化价格、文化发展战略和经济管理体制;从微观角度看,主要包括文化劳动生产率和文化劳动报酬、文化经济效益和经济指标等(陈文科,1996)。
具体到文化经济的生产、消费以及交换、流通及分配环节,王来金(2001)认为,文化经济在生产上更带有虚拟化,在消费上更带有心理化的特点。李大方(2002)强调精神生产具有商品属性和社会意识形态性的双重属性,认为文化商品的效益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张德民(2005)也认为文化生产的另一大特点就是效益的不确定性。俞伯灵(2005)认为,无论从生产的角度还是从消费的角度以及从交换、流通及分配环节来看,文化经济都具有不同于物质经济的特殊性:一方面,相比于衣、食、住、行等物质性需求,具有主观性、个体性、非基本性及无限性;另一方面,物质产品的消费是遵循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但是,在文化经济时代,在精神文化产品的消费过程中,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似乎并不完全适用相比于物质产品的消费,精神文化产品的消费主要呈现出一定的可重复性、非排他性和边际效用递增性。
(2)文化经济运行的要素和条件。陈赞晓(2007)认为,文化经济运行体现着它的微观经济活动和宏观经济活动的统一,它的运行要素和条件与物质经济运行情况有一定的相似性,更有许多的差异性。文化经济的运营要素包括劳动、文化资本、物质资源等三要素,而且这三要素只有相互融合才能形成文化生产力。而文化产品、文化企业、文化产业、文化市场以及服务型政府是文化经济得以运行的条件。
(3)发展文化经济的途径。由于文化经济运行具有不同于物质经济运行的自身特点,因此,发展文化经济,既要遵循经济规律、又要考虑文化特点。
首先,要提高人力资源素质。由于人是文化、经济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经济的社会载体和接受者,人在文化经济一体化运动过程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中心作用,因此,人力资源是文化经济发展的源泉,必须高度重视智力因素、人才培养和教育发展,培养、支持和激发文化主体的创造能力(姜应善,1998;梁明远,1999;卢丽,2001;叶科杰,2001,等等)。
其次,发展文化经济首先要研究现实经济生活中已经或者有可能被开发利用的文化资源,必须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各种文化资源,加大对于各种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的力度。文化经济发展的过程,实质上是文化资源不断转化为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价值实现过程。文化资源本质上说是脑力劳动产品,从整体上论是非稀缺资源,从存在方式上看主要以无形的观念、知识、信息等多样性方式存在,从资源利用角度讲文化资源的利用可能不需要特定的成本,而且将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日益丰厚等明显特征(吕国欣,1998;李新家,2006;郭炳章,2007)。
再次,发展文化经济应把文化产业发展作为文化经济发展的切入点,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文化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卢希悦,2005;刘志峰,2007)。文化经济发展的过程,实质上是文化资源不断转化为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价值实现和产业化的过程。而文化产品和历史文化资源经济功能的实现有赖于社会分工的细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发育、文化交流的加强等外部催化因素的作用(郑俊义,2002)。
最后,发展文化经济,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必须要根据不同种类文化产品的特殊性,结合市场的无形之手,运用政府的有形之手,对复杂的文化商品和文化经营服务活动的构成加以区别,实行分类管理、分别决策的原则,制定不同的科学决策和发展战略。
4.文化经济理论的应用实践。国内学术界对文化经济第二层次应用层面上的分析,大多是对地区(城镇)、历史文化资源开发、行业(如旅游、电影、广告等)个案的文化经济发展策略以及文化经济现象对其他行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分析,较为普遍的讨论文化经济发展战略思考和对策研究,其中的策略建议大都集中在要转变观念,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调控,培育文化市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
三、问题与展望
行文至此,我们已经对我国学术界有关文化经济主要问题的研究文献作了一个总结性的剖析。显而易见,这些研究成果的取得,必将对今后我国文化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然而,尽管近几年国内对文化经济问题的研究文献呈现出迅速的增长,但不可否认的是研究的深度和创新程度都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集中来看,这一领域的研究尚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研究文献总量的不足。虽然文化经济问题已经成为近年来国内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但从1991-2007年,却总共只得到137篇学术研究论文。而同期,以“文化产业”为标题关键词的研究文献多达近3000篇(CNKI数据库,下同),仅2007年文献数量就已达615篇;新兴的“创意产业”研究文献在2007年也有454篇。①显而易见,和文化经济所属行业应用层面上的丰富研究成果相比,文献数量的对比结果反映出学术界对“文化经济”基本问题、基本理论等基础研究的薄弱和重视程度的不够。
2.宏观层面的研究多,微观层面的研究较少。这些研究成果大都主要局限于探讨文化与经济的各种联系,并大多侧重于从宏观层面,诸如较为宏观地来谈论文化经济现状与未来发展、机遇与挑战、战略分析、政策制定、体制改革、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侧重于发展文化经济的意义、作用的论证和描述,等等。虽然有一些文献已经深入到区域(城市)、行业(旅游、电影、传播)层面,但总体上看,从微观角度对文化经济运行规律进行的研究非常欠缺。事实上,作为一个经济形态的运行必然具有其坚实的微观基础和发展、演变的一般规律性。因此,深入到微观层面对文化经济内在的生产方式、组织结构和动力机制等具有全面指导意义的一般规律性研究亟待加强。
3.文化艺术研究方法多,经济学研究方法少。虽然文化生产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属性,但是,文化经济最终是属于一种经济现象,其核心在于文化的产业化。然而,目前国内外对文化经济的研究,无论从发表的成果,还是从事文化经济研究的人员构成来看,仍然主要由文化学、艺术学、社会学以及哲学等学者为主,把文化作为一种观念、一种意识、一种精神活动,乃至作为一种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来研究,所采用的理论和方法也主要以这些学科的方法和工具为主,侧重于对现象的定性描述和分析。而具有经济学背景和从经济学角度进行的研究文献还不多见,大概只占文献总量的12%。经济学的定量分析方法和工具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对文化经济的产业特性、运作规律的研究也刚刚起步,形成了当代文化经济理论研究的一个软肋。
4.对文化经济问题还没有形成系统性的体系研究。大多数学者都只是根据自身的学术背景,从单个领域或某一角度出发来研究文化经济问题,“非经济学派”尤为重视“文化”及“人文精神”在文化经济中的作用,将研究的重心放在文化上,强调文化和内容在文化经济中的核心地位,强调文化经济的文化属性。而“经济学派”则强调文化经济的市场化手段和产业化运营,强调文化经济的商品经济属性。由于“懂文化的不懂经济学,懂经济学的不懂文化、社会学等”,总是自说自话、各自为体,互不兼容,都无法或未能有效、深入地把握和借用其他学科的核心要素。从而形成了文化经济研究领域中的盲点和分歧,最终从整个局面来看,目前仍没有形成对文化经济问题的系统性体系研究框架。
总之,国内学术界对于文化经济问题研究所形成的这些问题,本文认为,根源仍在于对文化经济本质属性认识的差异和研究方法的分歧造成的结果。展望未来,在对文化经济问题的下一步研究工作中,不但应进一步加强研究的强度和深度,而且更应统一对文化经济本质属性的认识、确定文化经济的研究内容以及整合不同学科的研究资源力量。
收稿日期:2008-05-20
注释:
①这里是对“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为标题关键词的研究文献数量未做筛选而得出的数字,但实质上并不影响与“文化经济”研究文献数量的对比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