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教育何去何从--关于中专校长若干问题的探讨_教学技能论文

中专教育何去何从--关于中专校长若干问题的探讨_教学技能论文

中专教育向何处去——部分中专校长一席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专论文,何处去论文,校长论文,一席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办出学校特色打造中等职业教育的名牌精品

2002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为职业教育吹来了强劲的东风,中等职业教育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巨大需求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面对这一大好形势,我校提出近几年的奋斗总目标为“11346工程”即:明确一个中心,建立一种新的办学模式,实行三种管理机制,做到四个适应,办出六个特色,把学校办成教育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较高的,适应首都教育现代化要求的集中等职业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和建设职业培训为一体的教育实体,成为北京市建设行业培养人才的基地。

——明确一个中心,以面向市场、服务行业为宗旨,扩大办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为中心。

——建立一种新的办学模式,即建立一种适应社会需求的多元办学模式,形成中专教育和成人大专教育并存,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的多专业、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的办学格局,不仅要把学校办成建委系统培养人才的基地,而且要根据社会需要,为公民接受终身教育服务。

——实行三种管理机制,即继续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对学校教职工管理实行三种管理机制(一校三制)。

——做到“四个适应”,即学校规模要适应社会的需求,培养目标要适应行业的需求,管理运行要适应改革的需求,课程体系要适应岗位的需求。

——办出六个特色

1.为行业服务,为“三农”服务,多形式、多层次、多规格办学。学校已建成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集成人高等教育和建设类职业培训及其他社会培训为一体的综合办学实体。

2.以就业为导向及时设置新专业,调整老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准确,改革课程体系做到专业宜宽则宽,宜窄就窄,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毕业生。

3.构建了适应首都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与职业资格内容相衔接,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宽基础,模块化,综合化的课程体系,创建了以工民建专业为代表的现代化标志专业,以工民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为龙头,带动专业建设,建立市、校两级优质专业,学生动手能力强,毕业生就业率高。

4.产教结合。采用多种组织形式和措施,积极推进产教结合,着力建设产教结合基地,成立实习实训中心,以教学科和试验室为依托,创办多个实体,实行教学、生产、实习、实训一体化。

5.坚持德育工作放在首位,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得到发展。

6.在教职工中执行三种管理机制(一校三制)。

中职教育重在扬长教育

中职教育重在扬长,而不是补短。扬长教育模式是指学校教育从学制到课程结构,从教学内容到方法,从评价到督导构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为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创造条件,让学生的个性在自由自主的空间内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从而使具有不同个性品质和潜能的学生都能成长为不同规格、不同层次的社会有用之材。扬长教育就是给学生一个张扬个性的空间,激发自觉主动学习的动机,变“服从命令型”为“自主发展型”,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

我国现行职业教育课程多采用以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为主的“三段式”课程模式,这种传统的课程模式可以使学生学到较扎实的理论知识,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比较突出。但这种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忽视了能力的培养,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为解决这一矛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可根据行业特点和社会需要,依据培养目标确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优化课程结构,改进教学模式,建立知识和能力结构平台,使学生具备平台所要求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教学任务要由培养“认知能力”为主向“职业综合能力”为主转变。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实行弹性教学制度,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社会需要及个人兴趣,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有益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做到人尽其才,体现了教学的灵活性。新型中职校课程设置可以实行灵活学分制,适当扩大选修课比例,必修课仅占总学分的70%以内,选修课可占总学分的30%以上。为完善学分制,可给予学生四方面的自主权:学习专业选择、选修课程层次与规格选择、授课教师选择、辅助工种与课程组合的选择。学生自由、自主选修感兴趣的、对自己今后发展有帮助的课目和工种,形成学生择课而修,教师挂牌上课,学生择师而学的局面。

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具有独立见解,个性鲜活的人,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责任。可以通过开设系列主题活动、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研究性学习、社团活动兴趣小组等方式,创设多种多样的让他们担任主角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其中,既扩大视野、开发智力,又获得丰富的感知、体验、感悟,并且内化成为自己的经验和能力。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才能可以得到发挥和提高。

合理定位 以就业促发展

在新的形势下,我校进一步明确了办学方向,即:面向广大农村市场,为社会培养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此,对一些老专业、不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进行了调整重组,比如物资管理专业调整为现代物流专业,同时根据大量的市场调查增加了一批新的专业,如计算机软件、印刷技术、电子商务、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等,使专业设置适应市场的需求。在专业建设方面我们注重特色专业的建设,为特色办学闯出了一条新路。近几年我们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原则,全力打造了现代物流、电子商务、计算机软件、航空服务、旅游服务与管理、印刷技术等专业。由于新专业的开设符合行业发展的需求,因此,保证了充足的生源。

根据就业市场调查研究及办学实际,学校领导认真研究,确定了以订单培养方式促发展的办学方针,积极的与一批经济效益好、知名度高的大企业及单位合作,实行订单式培养。由于采取订单式培养的办法,使教学紧密结合实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要提高学校的吸引力,必须提高就业率,既要培养出适应市场需要毕业生,也要有把这些人才推荐出去的渠道。为此,我们实行:

1.加强就业教育,使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就业指导课是每位学生的必修课,使学生能系统地受到就业指导,从而转变长期以来计划经济分配定终身的就业观念,取而代之的是双向选择、自主择业。

2.积极对外联络,拓展就业渠道。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在我校先后与几十家用人单位建立了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了立足省会,依托京津、辐射全国的就业格局,使学生在就业方面解除了后顾之忧。

科学理解“以就业为导向”

当前,“以就业为导向”在职业教育的操作实践中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一是职业教育以努力提高学生扎实的专业技术、技能为目标,同时努力拓展学生的创业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力,使学生能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长期受益。二是职业学校通过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参加普通高考和各类成人考试后升学,使学生进入各类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学习,掌握更高级的职业技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上述两种做法是积极意义上的“以就业为导向”。另一种做法是:急功近利,为就业而就业。如职业学校对社会上一时急需的某种技能进行短期的简单的强化培训后,就让学生就业,这种短期行为往往并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收到长远效果。

当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虽然创造了许多新的就业岗位,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大量新增劳动力、国有企业下岗人员和农村大量的富余劳动力给就业造成了空前的压力,加之经济结构调整又造成职业岗位的频繁变动和职业者能力素质与市场需求矛盾的加深,更进一步加剧了我国的就业压力。在此背景下,有关部门提出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是希望职业教育在缓解就业压力工作中作出贡献,是当前就业形势下的一种政策性选择。

“以就业为导向”并不说明就业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和责任,就业是否充分,是受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职业的构成以及就业政策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不取决职业教育。当前各职业学校采取各种办法使毕业生能够就业,是迫于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学校的生存压力,而培养具有过硬的综合职业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的职业者,才是职业教育的基本任务和责任。明确就业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前提,“以就业为导向”是我国当前形势下的一种政策性选择,有利于我们中等职业教育明确培养目标,坚定培养学生过硬的技术、技能和全面发展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信念。当然,坚定信念并不是死守陈规、不思变革,而要与时俱进,善于发现职业教育工作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通过创新职业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千方百计提高教学质量,应对目前我们在职业教育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在职教战线培养更多专业技能过硬、有创业素养和自我发展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

以就业为导向,以就业促发展

一、以就业为导向必须确定以就业促发展的基本思想。

(1)学生就业是学校发展的需要。学校要发展要建设,就离不开学生的发展,而学生的发展也离不开就业,学生的就业又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内涵建设。而畅通的就业渠道就能促进生源的增加、规模的扩大,管理和质量的提高,从而也就增加了学校的经济来源。(2)学生就业是企业发展的需要。(3)学生就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从河北省情况看,虽然许多企业设备并不落后,但由于缺乏熟练的技术工人,生产工艺不精,产品质量就上不去,这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因此,学生就业工作又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4)学生就业是学生家长的需要。学生就业工作在学校的发展和建设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工作中,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把就业工作作为学校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首先,把就业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发展的规划和议事日程,经常研究、不断解决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其次,建立专门就业机构,选派了一些素质好、能力强、水平高的同志担任此工作。第三,明确责任,制定目标,实行奖惩。

二、以就业为导向必须坚持以企业为依托,确定工作重点。

(1)按照企业需求确定工作思路。就是学生就业要以企业为依托,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建立立足廊坊、面向京津,开发长江三角、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就业区域,建立就业基地。(2)按照企业需求加强联系、密切关系,建立感情。为了及时与急需毕业生的企业取得联系,保障就业通畅,我们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加强与企业的联系。(3)按照企业需求,确定培养目标,严格学生管理。(4)按照企业需求,确定专业设置。(5)按照企业需求制定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我们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适当减少理论课课时,适当增加实践技能课比重。

三、以就业为导向必须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首先,我们在入学教育时,就着重对学生进行就业观念教育,帮助他们解除就业的模糊认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面对企业需求确定好所学专业。其次,把就业观念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把就业观念教育贯穿整个教育过程始终。第三,定期聘请企业家来校进行就业创业教育。第四,定期邀请在企业工作的出色毕业生代表来校,用他们自己的创业经历和工作业绩的现身说法来教育同学们。第五,建立学生家长接待中心。第六,建立奖学金和特困生基金制度。

抓住机遇,服务“三农”积极探索中职教育发展的新路子

从目前教育管理体制看,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缺乏明确的管理机构及教育培训机构,培训资源分散,科委、农业、教育、劳动、乡镇等部门各自一条线开展,因此急需整合培训资源,统筹安排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但由于地域广阔,许多农村不能得到有效的培训信息,农民对职业技能培训的认识几乎是一片空白,没得到应有的重视。

解决农村问题,关键是农村城市化。其中,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核心问题。开展农村人力转岗培训,开发相关课程和教材,研究制定科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加资金投入,已成为各级政府、教育、农业部门长时期工作任务的重中之重,应给予高度重视。

通过对农民进行分层次、有计划、有重点、持续不断的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特别是对骨干农民的职业教育和专业农民、先导农民的培养,不仅使之具备规模经营和提高产品附加值的能力,还要有能力不断引进新技术,提高农业科技和经营水平,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发展特色农业、优质农业和效益农业,提高农业市场化和生产率,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进一步发展中职教育,我们建议:

1.政府要重视职业教育,要有扶持政策,要有足够的投入,要加强管理。

2.拓宽中职生的出口,扩大“3+2”分段制高职教育的视点规模,扩大中职对口升高职的比例,打通高职对口升本科的渠道。

3.必须加强对初中后分流的宏观调控,确保中职教育年招生数占高中段招生总数的百分之五十以上,促进普职协调发展。

4.实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学级沟通,允许普通高中各年级学生自愿转入中职学校学习。

5.强化就业准入制度,鼓励学生获取职业技能证书。

处理好“宽”与“专”的关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在实践中不能把“就业导向”简单地理解为“毕业上岗”。职业教育不是职业介绍或职业推荐,需要准确地把握好其科学内涵。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要主动适应现代化生产客观规律的要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建立以职业岗位为本位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造就宽口径、厚基础、强技能、高素质的劳动者。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有较强的所学专业第一任职岗位技能,这是我们培养目标定位当中最基础的层次;二是要增强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在所学大类专业的岗位群中有较强的转换适应能力;三是要培养具有全面发展能力、高素质的人。

同时,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要注重能力,强调过程,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应该从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角度完善能力培养模式,让我们培养的学生有能力自主实现终身学习。不断改变自主建构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适应社会发展对人的新要求,升华人与社会、自然、自我的关系境界。教育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应该以人的职业生涯发展为中心,至少应该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第一,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关系。第二,综合化和专门化的关系。在实践中,我们以模块组合的教学设计更接近以职业岗位为本位的要求。以职业岗位为本位的教学新模式,是专门针对职业岗位的综合化,绝不是降低质量标准的简单化。

第三,处理好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的关系。要突出技能培训这个重点,中等职业教育技能训练要安排半年至一年,要大力推进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这是关系到职业学校重大投资和教学质量的重大问题。我认为,应该认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理论教育和技能训练界限分明,截然分开,不可逾越的理念是陈旧的,也束缚了我们解放思想。技能训练的意义不仅是熟练地掌握技巧,在训练中思考,在训练中体验。这一过程可以同时收获学习兴趣,自主精神和理论印证。这种由学生自由获取、自主建构的知识体系是稳定的财富,也是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重要方法。

2.技能训练既是满足上岗就业的需要,也是思维训练、思想开拓的基础性准备。俗话说,心灵手巧,心灵和手巧两者之间具有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技能训练同思想开拓的过程相比,具有基础性意义,不可忽视。

3.要选准项目,练成绝招。一般而言,各种各样的技能训练项目很多,每一项都想抓,受到时间、空间、资金、师资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因此,要经过精心选择。已经选定的技能训练项目,尽可能训练到较高的境界,可谓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树立学校质量品牌。

双轮驱动 谋求职教持续发展

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要求石油职业教育学校,一定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实行新的办学方法:

1.为石油行业、企业服务与为社会服务并举,突出为本行业企业服务。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职教改革困难重重,石油行业企业办职业教育必须打破行业、部门界限,立足一个行业,面向全社会。石油物探学校在培养石油物探专业人才的同时,也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种各样的职业技术人才。2002年,学校定向生、定单生、自费生、联合助学生成为在校生重要组成部分,占学生总数的85%。形成了“按需、定单、定向、自费”的新的招生办法;形成了“协议统分、定向分配、合同就业、自谋职业”的新的毕业分配方式;从而奠定了具有“招生——培养——就业”的“人口通畅,出口便当”一脉相承环环相扣的办学机制。

2.成人教育与非成人教育并举,突出成人教育。

由于石油企业主业精兵减员,参与国际竞争,产业结构尚处在调整之中,对非成人的中专人才需求,目前基本处于饱和状态。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石油企业已成为面向市场的独立经济实体和市场主体、决策体,处在一个动态的竞争环境中,优胜劣汰不可抗拒,一切都在发展变化中。2002年,中石油对全国石油勘探企业进行“1+6”重组,重组后的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瞄准海外市场,50%的工作量在国外,创国内第一,国际一流企业。这就要求石油职业教育学校要为石油企业在市场中的发展做好在职成人的各种人才的培养,从而促进自身的稳定与发展。

3.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并举,突出非学历教育。

成人教育与非成人教育,主要是指在职职工的教育和职前教育,非学历教育主要侧重在职职工的再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确立社会、经济对劳动者需求的多样性,同时施教主体的多元化和企业参与的多样性,决定了石油职业教育应具有多层次、多功能、多形式、多规格办学的特点,势必兼顾好职前与职后相结合,教育与培训相结合,教学与社会服务相结合,长短学制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东方地球物理公司按照创建国际一流物探公司的目标,加大骨干培训力度,石油物探学校和石油技工学校重组。职教资源重组,打造适应企业发展的骨干队伍。公司确立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一是搞好公司的操作服务人员技能培训,二是为公司发展提供后备劳动力,三是为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技能人才。学校对每个培训项目,从立项、设计到教学实施的全过程始终贯彻“三个靠前,一个确保”(靠近生产前沿,靠近新技术、新装备前沿,靠近企业文化前沿;确保培训质量)的培训理念,建立了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的师资队伍,形成了完整的培训体系和培训特色。

以就业为导向打造职业教育品牌

以就业为导向要更加关注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信号,根据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过去专业的发展主要是资源导向型模式,即:有什么样的教学设施和教师就开什么专业,导致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困难。现在的专业发展主要是市场导向型模式,即:市场需要什么专业的人才,学校就举办什么样的专业。我们从重新打造老专业,及时开设适应社会需要的新专业着手,在继续培养铁路专业人才的同时,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努力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高技能人才。

(1)适应市场需求,积极开发新专业。我校十分注重新专业的开发。不断派出教师,对企业用人意向进行充分调研,参加就业招聘会,及时准确地收集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第一手信息。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现有的硬件设施和师资情况,适时地开设适应社会需求的新专业,同时开发了新的课程,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2)适应技术进步,重新打造老专业。随着铁路快速化、重载化、自动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许多新技术已经或者正在快速大量地投入使用,也对我们进行老专业改造提出了迫切要求和根本挑战。为适应这种要求,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我们及时地对老专业进行了改造。

(3)以专业发展为动力,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以就业为导向又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我们积极开展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全员培训,并制定了《天津铁路工程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加大优秀人才引进的力度,尤其是通过社会招聘的方式引进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和生产管理一线具有丰富经验的人员充实教师队伍;加强校企合作,把青年教师送到企业中去进行有目的的锻炼,提高教师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现有教师的培养提高,对青年教师明确专业方向,采取鼓励考研、参加硕士学位班、定向培养等措施有目的地提高其学历,为此学校还专门制定了相应的制度。

“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的根本出路

我们认为职业教育的根本出路在于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如何“以就业为导向”,我们的做法是:

一、广泛开展人才市场调查,向有关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及用人单位询问了解中等职业人才的需求情况,结合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实情,对目前和未来几年人才需求的发展变化趋势作出分析预测,调整专业结构,根据就业需要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实行动态式教学计划(每年调整一次),使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紧扣就业需要这个主题来组织实施教学工作。

二、在教学教育的全过程中,狠抓教学质量管理。实行教师教学质量月考核制度。考核内容由三个部份组成:自我考核,学生满意度评议、同行及领导听课评议;考核结果和教师的工资挂钩,月月有奖有罚,建立起调动教师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激励机制。

三、积极为学生推荐就业。学校成立就业办常年开展就业联系工作,和电脑公司,广告公司,设计院,企事业单位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签定意向性就业合作协议。举办招聘就业洽谈会,邀请各用人单位到学校和学生面对面的双向选择,在双方满意的情况下签定就业协议。集团公司还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大城市设立驻市就业办,把学生推荐到省外就业。

深化教学改革 创建中职特色

建校九年来,学校紧紧围绕“提高教学质量、创建校本特色”这个中心,在办学的实践中始终坚持“四个不动摇”,即坚持以中等职业学校办学为主体的办学定位不动摇;坚持以学生就业为主导的办学方向不动摇;坚持以市场需求为目标,校企结合“定单式”培养的办学模式不动摇;坚持以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为本的校本教学特色创建改革工作不动摇。1.课程建设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学校各专业建立起了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的课程结构,构建了本专业的课程设置模块,做到了“需用为准、够用为度、实用为先”,突现了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文教育思想。2.专业结构调整是教学改革的基础。学校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对所设置专业不断进行升级改造,使学校办学、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更加适应和吻合。3.教法改革是教学改革的保证。学校教师自主设计讲义和教学内容,注重引导和启发,提出思路和方法,设置案例和任务,使学生在自主地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和研究,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专业教师再培训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学校制定了培训计划,增强专业教师生产一线操作经验的积累,不断提升专业教师的综合能力。5.能力为本的教学评价机制是教学改革的关键。教学评价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学生的评价,二是对于教师的评价,建立科学客观师生评价机制一直是学校教学改革攻坚的难点和关键。

以就业为导向是中职教育的指针

如何科学地理解以就业为导向?我认为:(一)以就业为导向不是职业教育的目标,是职业教育的中心工作。

职业教育和其他教育一样,其教育的目标都是通过学校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具有健康的身心和健全的人格,为未来生存和发展打下坚实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的中心工作,就像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样,职业教育的多项工作围绕就业这个中心开展各项工作,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对职业学校的学生就业标准的理解。

中等专业的学生就业标准从第一岗位任职来说学校要追求“三高”就业,即高比率、高稳定、高质量。在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城市化进程飞快的形势下,农民到城市做工都是很容易的事。作为受过中等教育的技术工人,不能只满足于眼前的就业。学校教育要靠教学质量和对市场的把握,保证学生实现高水平就业。

(三)以就业为导向是学校开展各方面工作的指针。

把以就业为导向只理解为学校招生就业部门如何跑市场、推就业的观点是片面的、狭隘的。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应贯穿于德育工作、教学管理、教学改革、资源配置,招生就业等各个方面。比如:专业的设置和调整要考虑地方资源,地缘优势和自身特点的同时,把有利于就业作为专业设置的重要指标。课程的改革要依据订单行业、企业的现实需要,尽力实现与企业需要的零距离对接。设备的购置更新要尽可能与学生将来就业的企业设备相同、相近。德育工作更是如此。教学生学会做人,培养学生职业道德,树立学生职业理想,增强学生的职业信念,本身就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生涯教育。

标签:;  ;  ;  ;  ;  ;  ;  ;  ;  ;  ;  ;  ;  ;  ;  

中专教育何去何从--关于中专校长若干问题的探讨_教学技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