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动力机制与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应用技术论文,本科论文,机制论文,战略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381(2015)02-0038-05 doi:10.13316/j.cnki.jhem.2015.02.011 网络出版时间:2015-01-08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2.1774.G4.20150108.1650.009.html 为有效应对地方产业结构升级对人才培养结构的需求变化,提高地方本科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教育部开始引导一批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这是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部署。2014年5月,178所高校在首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上共同发布了《驻马店共识》,全面开启了我国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改革。然而,地方本科高校为什么要转型?转型的动力来源和战略任务是什么?文章将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的政策价值 从理论上讲,应用技术大学的核心价值体现在其“应用技术”的特征和定位上。应用技术,是目标性结果与内容性手段的统一,即以“技术”的知识、技能、教学为内容手段,来实现“技术”的应用、服务实践的目标。从实践上看,应用技术,体现大学的教育内涵,代表了服务产业结构调整的人才培养定位;应用技术,彰显大学的办学特色,发挥独特优势,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应用技术,是大学与产业融合的着力点,代表专业设置、学科教学、师资培养的改革主线。 (一)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支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014年,我国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27万人,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的结构性失业问题进一步凸显,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的用工需求相脱节,国家总体人力资源结构的失衡难题急需破解。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定位则是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旨在培养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切实解决高校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人才需求结构相脱节的问题。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关键是推动专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与市场、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相对接,为地方经济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人才支撑。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路径在于实现由传统知识本位的学科教育向能力本位的专业教育转型,由以传统专业为主的封闭办学向与现代行业企业的新兴专业高度对接的开放式办学转型[1]。面对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及我国产业结构转型的挑战,需要有大批的应用技术型人才,而地方本科高校将要承担为经济转型提供人才支撑的重任,将会在平衡国家人力资源结构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推动高校特色办学,实现高等教育结构优化 近年来,我国高校发展水平实现了快速的补偿性增长,规模扩大、学科健全,多数高校实现了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建设目标,然而,高校之间的办学同质化、千校一面、缺乏特色等问题也不断凸现。一是多数高校办学出现同质化问题,盲目追求办学规模的扩大、学科门类的齐全、增加硕士博士点等,贪大求全的办学定位弱化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和竞争优势。二是同质化的人才培养规格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大学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问题严重。三是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有待优化,学术型大学与应用技术大学的比例、专业结构设置等与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难以匹配。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的转型发展,对于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特色化办学、促进高等教育结构优化、支撑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有重要的价值。一方面,优化高校专业设置,根据地方主导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增设新专业,培养大量高素质的应用技术人才,适应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建设需求。另一方面,优化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推动高校特色化办学,如提高应用技术型大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规模,优化完善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和地域结构等。 (三)深化校企合作机制,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的转型发展,关键是发挥行业企业的参与价值,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然而,当前我国地方高校的产教研融合力度不够,行业企业参与学校治理的体制机制仍不够健全,校企合作的层次、形式和意愿有待提高。此外,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也明确提出,要构建校企合作的现代职业院校治理结构、创新校企协同的技术技能积累机制等。与德国、瑞士等国的“双元制”相比,我国地方高校在吸引企业参与、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价值的程度较低,相应的体制机制仍不够健全[2]。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有利于引导地方高校建立行业企业参与的内部治理机构,完善现代大学章程,同时,深化校企合作、实现产教融合将是大学章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快应用技术大学的建设,不仅是优化高等职业教育结构的需要,更是完善职业人才衔接培养体系的重要手段,有利于从职业教育的学制体系、专业设置、校企合作等维度全面构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二、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的动力机制 美国著名学者伯顿·克拉克(Burton R.Clark)指出:“大学的转型已经提到了现代大学的议事日程的顶端。”[3]我国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则是顺应经济结构调整、社会转型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动力既有产业结构调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等外在动力因素,也有高校特色办学、大学生就业等内在动力因素,其动力机制源于内外动力因素的相互促进和制约。外在动力和内在动力共同构成了推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动力机制,具体内容阐述如下。 (一)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外在动力因素 1.人才培养结构转变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的不断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数量、结构和专业设置等要顺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这种需求转变将成为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重要动力。产业结构调整对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推动力主要体现在对人才培养的专业设置上,一方面,产业结构将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加速发展科技含量较高的新兴产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必然会带来巨大的人力资源服务变革与需求,尤其是大量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缺口。另一方面,我国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专业设置相对单一,与新兴产业结构的需求不相适应,大学生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凸显。为实现我国现代化的目标,要求高等教育必须建立适应现代经济发展需要的、合理的人才培养结构,而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则是实现上述转变的重要途径之一。 2.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需求。理论上讲,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是地方本科高校的重要任务,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中,地方高校应承担起人才培养、科研攻关、知识创新等多方面职能,地方高校也应能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自身发展。然而,当前多数地方本科高校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的意识和成效有待提高。比如,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结构不相适应,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力度不够;地方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率低,没有发挥知识创新的价值;与地方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力度不够等。为适应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发展需求,提高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势在必行。通过转型发展,构建与行业、企业的新型合作关系,推进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集群的对接,切实建立起符合高校与地方经济互动发展的新型战略合作关系。 3.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需求。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要构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终身教育体系,重点探索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途径,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高新技术人才。为此,需要有大量的地方本科高校通过转型发展承担起培养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的重任,承接起各个层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的“立交桥[4]。《驻马店共识》的发布,意在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做出的“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战略部署。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将带动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帮助地方本科高校的科学定位,打造学校发展的竞争优势和学校品牌,实现高校的内涵式发展。 (二)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内在动力因素 1.地方高校生存发展的转型需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分类标准》把高等学校分为学术研究型、专业性应用型、职业性技能型三种。从我国地方本科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办学定位来看,多数追求办成学术研究型高校,从而出现了高校同质化、“千校一面”的问题。地方本科高校在建设学术型高校的过程中,因办学基础、师资队伍、资金投入等方面的基础薄弱,不仅缺乏与高水平综合大学的比较优势,同时也因定位不准、特色缺失、模式单一而丧失了学校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机遇,部分地方本科高校面临着招生困难和学生就业难等多种发展困境。因此,生存发展的需求将成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根本推动力,科学定位、抢抓机遇、快速转型已成为部分本科高校生存发展的根本出路,黄淮学院的转型发展已经充分证明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战略价值。 2.地方本科高校的招生、就业压力。根据教育部2012年毕业生就业率统计,地方普通高校就业率在六类高校中排名最后,专业对口率低,2011年的初次就业率仅为75.8%,尤其是1999年以来新设本科院校的就业率更低。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率低,主要是因为学校发展定位不准确,学校办学的功利心理较重,盲目追求“专升本”、增加硕博士点、办综合性大学、提升学校级别。“高大全”的专业设置导致学校毕业生培养缺乏特色,学校优质资源被稀释,学生缺乏较强的就业竞争力。与此同时,地方本科高校的生源危机比较突出,部分学校甚至出现“零投档”现象。基于当前地方本科高校以学费为主要来源的经费结构,招生人数的减少将直接导致学校办学经费的减少,也会引起师资队伍不健全、教学设施设备不足等一系列问题[5]。招生与就业的巨大压力将直接推动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技术人才、职业人才为定位,办出学校特色和品牌,提升学校竞争力和生命力。 3.地方本科高校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弗里曼(Edward Freeman)在《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方法》中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该理论是指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为综合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而进行的管理活动。对于地方本科高校的管理来说,利益相关者主要有地方政府、用人单位、学生家长、学校教师、学校领导等,学校管理者也应综合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而进行战略决策。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的转型发展,即是综合平衡了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利益诉求而形成的战略选择。通过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地方政府追求其为地方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支撑;用人单位追求招聘到符合企业需求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学生家长希望其能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质量和就业机会;学校教师则希望学校转型为个人发展和工作待遇创造条件;对于学校领导来说,一方面希望通过学校转型来提升学校竞争力和品牌形象,另一方面则又不希望因学校转型而带来学校级别的降低,影响个人仕途的发展。总之,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共同诉求构成了推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三)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将在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培养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其转型动力既有国家政策、产业结构调整等外在动力,也来源于学校生存发展、办学品牌等内在动力。鉴于不同动力因素在推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的不同作用机制,文章以简单综合动力机制模型为基础,从外在动力和内在动力共同作用的角度分析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动力机制模式(见图1)。从图1可以看出,国家政策、社会需求、地方经济发展等外在因素促进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外在压力,从而内生了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内在动力,通过内外动力的简单综合作用形成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综合动力。 图1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动力机制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地方本科高校的最大动力,也是推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动力源泉。在转型发展的动力机制中,地方经济发展的动力,需要有符合新的产业布局的人才支撑;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趋势,给地方本科高校的发展带来转型动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需求将是其转型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的战略任务 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教育部专门出台了《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提出要“引导和推动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因此,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已是大势所趋,相关高校应抢抓机遇,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快学校的转型发展,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 (一)尽快转变观念,科学规划学校定位 对于多数地方本科高校来说,加快转型是实现学校长远发展的核心战略,由传统学术型教育到现代职业教育的转变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主旋律。首先,应正确认识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重要意义,把转型发展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机遇和动力;转变对职业教育和应用技术型人才地位低的传统观念,加快专业机构和培养方案调整,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结构的需求转变。其次,要克服对转型发展的畏惧心理,向职业技术院校的转型并不会导致学校地位、级别和社会公众认知的降低。最后,要科学规划学校发展定位,明确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体系、规模结构,形成体现地方特色、学校特色的本科层次的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方案。 (二)深化校企合作,构建多元治理结构 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应凸显应用技术大学的职业性和开放性特征,加大与行业企业、地方政府的合作力度,实现资源共享、产教融合;还要引导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地方政府等参与学校管理,构建多元化的现代治理结构。一方面,地方本科高校要培养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必须要面向行业企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从而实现多赢的目标。企业可以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为学校提供实习基地;学校则可以为企业发展输送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发挥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的优势,服务企业、地方经济的发展,还可以建立与企业共同参与的区域科技产业园区等。另一方面,地方本科高校还应鼓励行业企业全面参与学校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和校务管理,构建现代化多元治理结构。《意见》中也明确规定,要建立有行业和用人单位参与的理事会(董事会)制度、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度,成员中来自地方政府、行业、用人单位和其他合作方的比例不低于50%。 (三)加快推进学科专业和师资队伍的转型 地方本科高校要想实现成功转型,关键要实现学科专业和师资队伍的转型,学科专业设置将直接影响着地方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结构,体现出地方本科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定位,而师资队伍的转型是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结构转型的关键要素。一方面,地方本科高校应坚持以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新兴产业为导向,构建与产业、就业、职业相适应的专业体系,制定多元化的学科培养方案;要根据地方主导产业结构,建设一区一品的特色专业群,形成专业集群效应,实现专业设置与地方主导产业和新型产业的对接,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技术人才[6]。另一方面,地方本科高校还要积极引导理论型教师向应用型教师转型,构建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应用型教师队伍;加大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同时大力吸引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建立应用型师资队伍的管理制度,明确教师在职培训、职称评审、工资待遇等相关规定。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工科大学转变的动力机制与对策_大学论文
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工科大学转变的动力机制与对策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