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环境、人际信任和孤独感关系的量化分析
韦耀阳,王 艳
摘要: 文章以湖北省黄石市294名农村留守儿童为对象,采用家庭环境量表(FES-CV)、人际信任量表(ITS)和UCLA孤独量表进行测试,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环境、人际信任和孤独感的关系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农村留守儿童人际信任程度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与家庭环境呈正相关;家庭环境可以直接影响孤独感,也可以通过人际信任影响孤独感水平。由此得出结论,人际信任在家庭环境和孤独感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环境;人际信任;孤独感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改变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农民工进城务工,其子女留在农村生活和学习的情况日益增多。在父母长期离家并与孩子两地相隔的情况下,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道德、安全及价值观等诸多层面都产生了系列问题。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社会学者和心理学研究者也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了很多研究。但是对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人际信任及其对孤独感的影响问题研究目前还不多见,本研究试图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人际信任及孤独感问题进行量化分析,以期为留守儿童的心理研究提供佐证。
一、家庭环境、人际信任和孤独感概述
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基础,也是儿童人格发展的重要支持,农民工父母非常希望能与孩子一起度过成长时光,期望孩子未来能够有好的前程,但现实状况是他们只能以物质层面满足孩子的需求,并且常抱有弥补的心态,导致孩子对于物质需求索求过度;孩子长期寄居在亲友家或由祖父母扶养,产生了另类的隔代教育问题,且农民父母或祖父母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偏低,导致对孩子的教养问题不够重视[1]。家庭环境是影响儿童心理成长的重要因素,对留守儿童的关注,需要从关注其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问题入手。
学者钟凤娇、王国川与陈永朗(2006)指出,家庭环境是指个体所在家庭具备的物质生活条件、个人经济条件决定的社会地位、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整个家庭成员构成的环境氛围的总和[2];张高宾(2001)参考国外文献后将家庭环境归纳为物质环境、文化环境和心理环境。物质环境主要是物质资料、居家空间、家庭环境摆设、布置与建设;文化环境是家庭文化氛围,家人根据其文化水平设置具有个人特色的文化底蕴的文化风格;心理环境是指成员之间相处的人际心理结构[3]。这四位学者所指的家庭环境,除了满足家庭成员物质、生理的需求外,都强调心理层面的家庭成员间情感的连结与彼此的互动。韩国玲等(2005)对少管所在押的136名犯罪青少年研究表明,犯罪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大多偏离正常状态,其中家庭环境因素是最为重要的犯罪因素[4]。陈秀丽(2004)认为家庭内部人际关系紧张、父母的不道德行为示范、家长简单粗暴的教育态度、父母较低的文化程度和较差的职业状况、恶劣的居住环境等家庭环境因素都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5]。李菁(2012)青少年罪犯的家庭软环境不良,家庭矛盾性、控制性因素比例高于全国常模组;而在亲密度、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和组织性方面的因素比例明显低于常模组[6]。
信任是一种对他人的期望且也受情境层面的影响,即信任的出现必须是在有风险、模糊及不确定的情况下;若以人际关系的角度来探讨信任,则必须进一步强调信任者与被信任者之间的相互依赖性(interdependence)以及信任者的易受伤害性(vulnerability)(Mayeretal,1995),也就是说当双方的关系不同,导致面临的风险就不同,所以必须产生不同的信任[7]。Rempel、Holmes & Mark(1985)则综合各家说法,提出信任的四个特质:(1)信任是根据过去经验与持续互动中发展出来,会随关系的成熟而逐渐提高对彼此的信任感;(2)信任也可视为一种性格倾向(dis-positional attribution),在判断他人行为前,会先去解释该行为是当事人自己自由意志下的产物;(3)信任为能与对方抒发内心秘密、信赖对方的承诺、并牺牲自己利益以取得未来的报酬;(4)信任是一种安全感与信赖感,会由对方关怀的反应与关系的亲疏程度中获得[8]。McAllister指出人际信任具有认知性及情感性的基础,认知性信任建立在被信任者的可靠性、责任感及能力上,也就是说对于某人的信任是由于对于他人能力、专业或人格的了解;而情感性信任则是建立在被信任者感情上的交流、互动及关怀上,如信任者的直觉、与被信任者的友谊、互动及关怀、第一印象的感觉等[9]。学者徐珊珊(2008)以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人际信任量对其人际信任进行研究和讨论。结果留守儿童人际信任水平较低[10]。人际信任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基础,家庭环境与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表明家庭环境对人际信任有着显著影响,不良的家庭环境会带来低的人际信任。张智、陈海赟等人(2009)的研究表明:不良的家庭环境影响了未成年男罪犯的思想道德教育、健康生活态度和良好个性的形成[11]。
Russell(1978)认为孤独感(loneliness)是个人的自我感受,也是人类普遍出现的情绪反应,是每个人从小到大都可能拥有的感觉[12]。孤独感会对个人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使生活质量降低、认知变得缺损、增加健康照护支出及造成生存能力的下降[13]。日本学者箱崎总一(1978)认为孤独感对人类的影响范围由生理、心理到社会,既广且深,令人无法忽视[14]。Koch(1997)将孤独感是一种主观感受缺乏社会关系所产生的负面情绪,使人经验到与他人分离、空虚、无意义的感觉[15]。孤独是孤独感是主观、不愉快的情绪感受,且渴望拥有具意义的人际互动。孤独感是一种情绪反应,因个人感受不同而使其行为表现有所差异,孤独感是抽象而难以具体形容的感觉,研究者若能应用实证性工具评估个案,则能具体观察与了解个人内心孤独感感受的程度。孤独感是一种不明确的焦躁不安状态,而想要或需要与他人进行更多接触,是个人的主观情绪之一,主要是个体感受到心灵与他人分离。孤独感易使儿童出现焦虑或忧郁的负向情绪, 导致其出现心理不健康的状态,儿童教育工作者除了对孤独感概念能有更深入的了解,包含孤独感的成因与对其心理健康的身、心、灵影响。研究者通过简单的孤独感量表,确定儿童的孤独感程度,早期提供适合孤独感儿童的教育措施,由此减少因孤独感所产生的负面情绪,进而预防孤独感造成负向的健康结果,使儿童达到身、心、灵、社会的健康状态[16]。周倩等人(2011)对青少年学生孤独感关系的研究表明,孤独感是每个人都曾经历的一种情绪,孤独感是一种享受还是一种折磨,会因个人的看法及感受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对于健康亦会造成不同的影响,孤独感的特性为个人的主观情绪、可被形容为寂寞、沮丧、消沉或空虚及代表心灵上与他人分离的感觉[17]。
采用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各维度和人际信任的关系,人际信任与家庭环境中的矛盾性和独立性维度呈显著负相关,与家庭环境中的亲密感、知识性、道德、组织性和控制性维度呈显著正相关,与情感表达、成功性和娱乐性相关不显著。就农村留守儿童而言,家庭环境对人际信任的相关较高。因为农村留守儿童只有相对较小的生活圈,他们一般在家庭、学校和村落中游走,除了周末之外,大多数时间在学校生活,放假期间,家庭则是其活动核心。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庭里,由于父母的外出,导致其心理上的交往对象缺失。他们有话不知道跟谁讲,心理上的自我封闭,相对缺乏的人际交往使得人际信任水平变低。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选取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和大冶市的农村留守儿童为调查对象,在学校老师的帮助下,由湖北理工学院心理学教师和留守儿童班主任共同担任主试,通过学校召集,采用集体会议的形式,现场答卷。一共发放问卷294份,30分钟后,现场回收问卷294份,回收率100%;剔除错答或者未能答题的问卷17份,最后一共回收有效问卷277份。根据发展心理学中对儿童年龄的界定,本次调查选取了18岁以下的中小学生作为测试对象。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缺乏足够的识字能力,农村高中的高二、高三学生部分年龄超过18岁,均没有将其纳入调查对象范围。调查将阳新县4所镇中学和6个村小学教学点,大冶市1所镇高中、7所镇初中、10所镇中心小学、2个村小学教学点作为调查单位,具体调查对象分布见表1。
表 1被调查的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二)测量工具
1.家庭环境量表(FES-CV)[18] 由美国心理学家Moss R. H.编制,国内学者费立鹏等人于1991年在对社区内家庭环境和家庭状况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修订、改写而成。该量表用于评价不同类型的家庭社会和环境特征,以帮助个体和家庭成员了解自身家庭的特征和危机状态下的家庭状况。家庭环境主要指的是家庭环境氛围。该量表一共有90个题目,包括物质、组织、精神和亲密性等因素。一共有10个维度,采用是非回答两点计分。得分越高,表明其家庭环境氛围越好。
采用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环境的各个维度和人际信任的关系,结果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的人际信任与矛盾性和独立性呈显著负相关,人际信任与家庭环境的亲密感、知识性、道德、组织性和控制性等维度呈显著正相关。在整个量表的总分上,农村留守儿童的人际信任总分与其孤独感总分呈显著负相关(r=-0.233),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对周围的人的信任程度越高,其孤独感程度就越低。具体结果见表2:
本期“改革开放与舞台艺术”专题聚焦改革开放40年来河南的现代戏创作与演出历程,刊载的三篇文章,既有研究者对河南现代戏创作特点的分析及持续发展的经验总结,从文化环境、政策导向、创作观念等视角解析河南现代戏繁荣的原因;也有导演艺术家结合具体作品谈创作层面的实践过程与现代戏美学追求,对河南现代戏从学术研究与艺术创作的角度有较为全面的观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期为福建的现代戏创作,尤其是现实题材现代戏创作提供借鉴与参照。
3. UCLA孤独量表[20]该量表评量个人内心孤独感感受的程度。该量表编制者Russell认为孤独感只有频率与强度的差异,并没有性质或类别上的不同。此量表对于孤独感没有明确的分数切点,分数越高只能代表个人感受孤独感的程度越高。其量表内部一致信度为0.89-0.94,中文版内部一致性为0.85,此量表是目前国内外最常被使用,所以对多国家和族群都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三、研究结果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环境、人际信任和孤独感之间的相关分析
2.人际信任量表(ITS)[19]168-186 由学者Rotter J.B.编制,该问卷编制的目的是考察被测试者对其周围的人的言语、行为及环境的信任程度。对周围的人的信任程度越高,对其承诺的估计得分就会越高,该量表一共有25个项目,主要测量了两个因素:(1)对有直接关系的熟人,包括同伴、亲戚、朋友、老师或者其他家庭成员的信赖。(2)对没有任何直接关系的其他人的信任,主要是涉及到社会交往情境中的售货员、售票员、司机等人的信任。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采用1-5级计分,得分越高,表明其人际信任程度越高,总分125分,其中75分是人际信任程度得分的分界线。以往对社区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发现,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较高的效度。
表 2家庭环境各因子与人际信任的相关
注:*P <0.05;**P <0.01;***P <0.001
(二)家庭环境、人际信任对孤独感的多元回归分析
紫红百香果,产自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香精调配所用香原料,如己酸乙酯、丁酸乙酯、乙酸乙酯、3-羟基己酸乙酯、硫代薄荷酮、乙基麦芽酚、橙油、玫瑰花精油等均为食品级,购自奇华顿香精香料有限公司。
由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得知,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与人际信任呈显著负相关,即孤独感程度越高人际信任水平越低。孤独感越高的农村留守儿童因为缺少父母的关爱,不能得到足够的心灵陪伴与支持,拥有很少的朋友,因而留守儿童很难对他人保有信任感,人际信任感也就很低。
表 3家庭环境和人际信任影响孤独感的回归分析
注:*P <0.05;**P <0.01;***P <0.001
(三)人际信任在家庭环境和孤独感之间的中介作用分析
表 4人际信任在家庭环境和孤独感之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注:*P <0.05;**P <0.01;***P <0.001
由表4可见,在第一步的路径分析中,家庭环境对孤独感的预测方程为Y=-0.521x,回归系数Beta值为-0.521,回归系数极其显著(t =-9.424,P =0.000),在第二步路径分析中,家庭环境对人际信任的预测方程为W=0.178x,回归系数的Beta值为0.178,回归系数极其显著(t =3.050,P =0.000),在第三步的路径分析中,家庭环境和人际信任对孤独感的预测方程为Y=-0.493x,家庭环境的Beta值为-0.493,但是比回归分析中的第一步下降了,回归系数仍非常显著(t =-8.875,P =0.000),因此,留守儿童的人际信任在家庭环境和孤独感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其中,家庭环境经人际信任为中介对孤独感的影响大小为-0.521-(-0.493)=-0.028,中介效应作用占总效应的比例为-0.028/-0.521=5.4%[21]。中介效应的模型如下图所示:
图 1人际信任在家庭环境和孤独感之间的中介效应作用路径图
(注:**P <0.01)
四、结果讨论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环境、人际信任和孤独感的关系分析
关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农村教育研究中的热点和重要问题,研究者们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的研究。相关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引起重点关注,留守儿童的孤独感问题与其所处的家庭环境、人际信任相关。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专门针对留守儿童将家庭环境、人际信任与孤独感三个变量综合起来考察的研究成果。另外,从现有研究来看,在孤独感与家庭环境的相关研究中,研究均表示家庭环境对孤独感有影响,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够降低个体的孤独感。儿童的人际信任与孤独感具有因果关系,其所处的家庭环境会影响其人际信任程度。据此推测:人际信任因素有可能在儿童家庭环境与孤独感之间起到部分的中介作用。本研究拟对人际信任的中介作用进行检验,深入探讨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影响机制,以期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为了进一步探究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人际信任和孤独感的关系,第一步,应探究家庭环境与孤独感的回归关系。以家庭环境总分作为预测变量,孤独感总分为因变量,采用强迫进入法(Enter)做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能够解释其孤独感24.4%的变异量,且回归系数具有显著性(F =88.815,P =0.000)。
关键核心技术永远是等不来、靠不来、要不来的,必须找准方向,自力更生,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寻求关键技术突破的理论、方法和措施,努力从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强大平台大装置等科学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聚集和释放人才红利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布局。
由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得知,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与家庭环境中的亲密感、情感表达、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组织性和控制性呈显著负相关,孤独感与矛盾性呈显著正相关。家庭环境中家庭成员之间良好的交流,更多的家庭关怀,能降低留守儿童的孤独感。
第二步,探究家庭环境和人际信任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孤独感的预测关系。以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环境总分和人际信任作为预测变量,孤独感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和人际信任共解释其孤独感26.5%的变异量,且回归系数具有显著性(F =49.518,P =0.000)。具体见表3: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环境、人际信任和孤独感的回归分析
从本研究的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对孤独感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其解释率为24.4%,留农村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父爱或母爱缺失,导致其家庭环境方面缺少较为丰富的物质环境、影响相对较大的文化环境和较为温暖的心理环境,在这种较为匮乏的环境中,儿童会较多地体会到较强烈的孤独感。作为个体成长和发展的第一个小团体,家庭无疑对个体的身心发展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家庭成员关系融洽、亲密友好能为家庭成员提供温暖的心理支持,也能帮助个体理解并学会如何与他人友好相处,从而降低留守儿童孤独感。
中国水利:为改善民生,国家加大了对饮水安全、节水灌溉的投入力度,作为企业,如何处理好企业的发展与社会担当的关系。公司未来的发展目标及远景规划是什么?
当前,我国农业面临肥料利用率低,土壤地力与健康差,病虫害防治难,土壤面临板结、盐碱化、酸化、重金属污染等问题,农产品产量徘徊、品质下降。土壤健康状况与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和空气环境质量息息相关,并且深刻地影响植物、动物和人类的健康。十九大报告指明了全国农业发展路径: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目标;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生态文明和农业绿色发展为引导;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农民可以非农化,但耕地不能非农化。如果耕地都非农化了,人们赖以吃饭的家底就没有了。现阶段,提升我国耕地质量迫在眉睫。
以家庭环境和人际信任作为预测变量,孤独感为因变量,通过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家庭环境和人际信任对孤独感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其解释率为26.5%。这一结果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和人际信任对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影响显著,当农村留守儿童不能在家庭中获得良好的支持,同时又不能与周边的朋友形成信任关系,其孤独感水平必然升高。
(三)人际信任在家庭环境和孤独感之间的中介作用分析
本研究分析表明,当把人际信任引入家庭环境和孤独感的关系时,人际信任在家庭环境和孤独感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能够直接影响其孤独感水平,人际信任也能够直接影响其孤独感,家庭环境也可以通过人际信任这个中介变量来影响其孤独感。家庭环境的优劣能够影响其人际交往状况和内心的孤独感水平。由此看出,家庭环境能够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各个方面,首先,家庭作为个体成长的摇篮,为留守儿童的个性形成提供了环境;其次,家庭成员的相处方式和家庭成员的亲密程度会影响个体与家庭之外其他人相处的方式。家庭环境含义广泛,对个体的生活各个方面都存在影响,家庭成员的相处模式往往会延伸到个体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因此,和睦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建立家庭成员之间的信任,进而对个体构建与他人的良好人际关系有积极作用,会降低个体孤独感。同样,良好的家庭环境能提供积极的心理支撑,因此,也能降低农村留守儿童的孤独感。
科技板块中,除了数字化,还有就是智能、传感和机械传动这几类。当然,数字化其实包含在智能化里面,数字化的高级阶段就是人工智能化。当雕塑实现智能化时,可能导致雕塑的革命。到底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目前还不好预测。
参考文献:
[1] 杨新荣,杨勇军,黎超.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J].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8, (4).
[2] 钟凤娇,王国川,陈永朗.屏东地区外籍与本国籍配偶子女在语文、心智能力发展与学习行为之比较研究——探析家庭背景的影响[J].教育心理学报,2006,(4).
[3] 张高宾.单亲儿童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环境与情绪稳定之关系研究[J].屏东师院学报,2001,(14).
[4] 韩国玲,刘桂兰,阿怀红,等.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及家庭环境调查研究[J].青海医药杂志,2005,(7).
[5] 陈秀丽.我国青少年犯罪与家庭环境研究综述[J].中国青年研究,2004,(3).
[6] 李菁.已判决在押青少年罪犯人格特征与家庭环境关系[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3).
[7] 杨中芳,彭泗清.中国人人际信任的概念化:一个人际关系的观点[J].社会学研究,1999,(2).
[8] Rempel J K , Holmes J G , Zanna M P . Trust in close relationships. J Pers Soc Psychol[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5, (1).
[9] McAllister, D.J. Affect and Cognition-Based Trust as Foundations for Interpersonal Cooperation in Organization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5,(38).
[10] 徐珊珊.留守儿童的人格特征和人际信任[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10).
[11] 张智,陈海赟,王永杰,马瑜,李娜,付慧慧.未成年男犯人际信任与家庭环境的调查分析[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9,(6).
[12] Russell, D. The Measurement of Loneliness. In L. Peplau, & D. Perlman (Eds.). Loneliness :A Sourcebook of Current Theory ,Research and Therapy [M]. United States: Wiley,1982:81-104.
[13] 韦耀阳.高中生社会支持与孤独感关系的研究[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
[14] 箱崎总一.孤独心理学[M].李耀辉,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88.
[15] Philip J. Koch. Loneliness without objects[J]. Southern Journal of Philosophy, 1983,(21).
[16] 韦耀阳,蔡太生.男性罪犯社会支持、人际信任和孤独感的关系研究[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5,(1).
[17] 周倩,姚志强.大学生人格特质、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9).
[18] 张海芳.犯罪青少年生活方式与家庭环境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13,(1).
[19] 汪向东,王希林,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20] 韦耀阳.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孤独感问题干预中的应用[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4).
[21] 温忠麟,叶宝娟.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和模型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14,(5).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Family Environment, Interpersonal Trust and Loneliness of Left-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Areas
Wei Yaoyang, Wang Yan
Abstract : Based on 294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in Huangshi City, Hubei Province, this paper uses the Family Environment Scale (FES-CV), Interpersonal Trust Scale (ITS) and UCLA Loneliness Scale to investigate and study the relationship among family environment, interpersonal trust and loneliness of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terpersonal trust of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is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loneliness and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family environment. Family environment can directly affect loneliness, and can also affect loneliness level through interpersonal trust. It is concluded that interpersonal trust plays a part in mediating between family environment and loneliness.
Keywords :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family environment; interpersonal trust; loneliness
基金项目: 2015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青年课题“教育公平视域下的流动儿童城市融入问题研究”(EFA150366)。
作者简介: 韦耀阳,男,黄冈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湖北黄冈 438000)
王艳,女,黄冈师范学院教育学院教师。
中图分类号: B84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1707( 2019) 04-0078-06
[责任编辑:田敏]
标签:农村留守儿童论文; 家庭环境论文; 人际信任论文; 孤独感论文; 黄冈师范学院教育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