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民族地区地方病防治状况调查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病防治论文,对策论文,民族地区论文,状况论文,地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但是,在共同进步与发展中,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区域间人群发展的差距却被拉大了。我国改革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社会稳定问题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群体性、突发性事件数量增多,纠纷与冲突涉及范围扩大,尖锐和对立的程度加剧。造成社会不稳定的不是人民群众,而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其可实现程度之间差距的扩大,以及人民群众实际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对落后于整个社会发展水平等原因。
面对这一新形势,党中央及时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做好关系人民群众利益的各项工作,维护社会稳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方针[1]。 四川省也提出了“建设和谐四川”,全面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建设和谐四川,首要的是消除四川省内区域之间、区域人群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一个严重影响四川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群众发展的突出问题——地方病防治问题,成为我们必须正视、关注、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目前,四川民族地区的地方病不仅没有得到根本遏制,有的病种患病率还居高不下,甚至呈蔓延趋势,已经影响到少数民族群众身体健康和区域生产力发展,影响到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影响到社会稳定。为此,四川省民工委批准我们开展“十一五”预研课题——“四川民族地区地方病综合防治对策研究”。从2004年以来,我们对四川省3 个民族自治州地方病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和研究,总结了已有的成绩和基本经验,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其构成因素,评估了患病家庭、乡镇卫生院和地方财政在地方病防治上的支付能力和社会功能发挥的局限,提出了综合防治的对策措施,建议开展“四川民族地区地方病防治十年控防工程”。以下,就是我们的调查报告和对策建议。
一、四川民族地区地方病的总体情况
(一)地方病种类及其严重危害性
地方病是指局限在某些地域发生的疾病,我省民族地区是地方病重疫区,地方病种类主要有鼠疫、大骨节病、血吸虫病、布鲁氏菌病、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克山病、人体包虫病等,具有“病种多、分布广、危害重、防治难”的特点。
1.鼠疫
鼠疫是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病型有肺鼠疫、腺鼠疫、眼鼠疫、肠鼠疫及败血型鼠疫等,是危害人类最严重的烈性传染病之一,居35种法定传染病之首位,传染性强、死亡率高。在甘孜州,鼠疫疫源地影响人口为63330人,疑似鼠疫疫源地影响人口近20万人。鼠疫是由鼠疫菌传播引起。由于鼠疫自然疫源地特定的地理景观、动植物区系和生态气候等,鼠疫菌在宿主动物等传播媒介中传播,其自然疫源性长期存在,其主要传染源为染疫病、死动物、鼠疫病人及尸体。甘孜州是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与青海田鼠鼠疫自然疫源地并存,目前已证实的鼠疫主要宿主动物有喜马拉雅旱獭和青海田鼠。鼠疫在阿坝州也有分布。
2.大骨节病
大骨节病是一种原因至今没有查明的一种地方病、慢性骨关节疾病。其发病率高,畸形率高,患者关节严重变形,臂弯腿短,容易引发伤残。患者主要居住在高海拔、高半山和生态脆弱地区。据调查显示,阿坝州13个县除理县、小金县以外,大骨节病分布在11个县、91个乡、202个村的9941户农牧民中,患病人口高达46758人,重症病人为18348人。其中发病最严重的地区壤塘县、阿坝县患病率达50.25%;若尔盖县、红原县、马尔康县、黑水县、松潘县等县的一些地区大骨节病患者及发病率也相当高。其病人之多,病情之重,危害之大,全国罕见。到2002年8月止,经在部分县调查,甘孜州的泸定、道孚、色达为病区县,甘孜、德格为疑似病区县,均属高、中流行县,其中泸定雨沙坪、道孚木茹、德格中扎科患病率分别为20%、25.2%、9.45%,而色达哥乐乡草坡村患病率高达63.64%,系重病区。凉山州冕宁县也有大骨节病区,重症以上患者16人。
卫生部派出专家多次实地对大骨节病病因进行诊断,初步确诊为镰刀菌和T2毒素所致。患者经手术和服药治疗,但效果不明显。大骨节病使病区群众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摧残,劳动能力普遍降低、生活能力减弱,相当一部分病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处于越病越贫,越贫越病,贫病交加的恶性循环之中,无力摆脱贫困落后的艰难境地,也使国家制定的整体脱贫目标难以预期实现。阿坝县河支乡甲依村大骨节病患者身材低矮,双腿活动艰难,行走缓慢,摇摇晃晃,拐杖不离身,病发时,疼痛难忍。马尔康县龙尔甲乡尕渣村重症大骨节病患者耿巴斯满,因患该病已完全丧失劳动力,生活不能自理,全家6口人就有2人发病。若尔盖县有2名11岁左右的儿童已患上重症大骨节病, 疾病已使他们不能与正常的同龄人一起生活、学习。大骨节病正无情地向低龄人群蔓延。
3.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从地域分布的角度,也可以划入地方病的范畴。血吸虫病流行于凉山州西昌、德昌、普格、昭觉、喜德、冕宁、会理7个县(市)的81个乡镇、357个行政村,疫区受威胁人口83万人。目前全州尚有血吸虫病人25000人,病牛3000头, 钉螺面积1400万平方米。从2001年血吸虫病防治流行病抽样调查结果看,2001年底与1995年寄生虫病流行状况调查所得数据比较:传播控制区疫情大幅全面回升、病人增加118.67%,钉螺面积增加95.33%,钉螺感染率上升8倍[2]。人畜感染率、钉螺面积有上升的趋势,有些实现了血吸虫病传播阻断的地区钉螺面积有所扩大,新感染病人增多。
4.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是在人与畜中都易为感染的地方性疾病,在甘孜州18个县均有分布。在近年的人、畜间疫情监测表明,该病呈逐年上升趋势,多表现为骨骼关节肿痛、变形,发热多汗,身体乏力,丧失劳动能力,侵犯脏器合并其他感染可危及生命。牲畜患此病表现为流产、早产、死产、不孕(民间称“干巴子”)、产奶量减少等。布鲁氏菌病的主要传染源为病畜(毛牛、绵羊、山羊、猪等)。阿坝州的布鲁氏菌病主要分布于牧区和高半山从事畜牧业生产的群众,有20万人生活于疫区,患病率0.3%,约1600人。布鲁氏菌病在凉山州12个县有流行。
5.碘缺乏病
碘缺乏病,又称地甲病,主要导致两种病状:一是地甲肿,民间称“猴儿胞”、“大脖子病”,是由于外环境缺碘,人体摄入碘量不足而引起甲状腺增大的一种地域性强的疾病。二是地克病,又称“呆小症”,俗称“瓜娃子”、“傻子”,它是IDD的最明显而且最严重的表现形式。可用“呆、小、聋、哑、瘫”五个字来概括,包括智力低下、聋哑和语言障碍、生长发育落后、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甲状腺功能低下等表现。根据2000年四川省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评估资料来看,重病区和中等病区位于四川西部的高山高原民族地区,凉山州、甘孜州、阿坝州共48个县,就有36个县未实现基本消除或未进行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自查评估,占全省的28.6%,形势十分严峻[3]。由2002年在康定、炉霍等9个县实施消除碘缺乏病综合干预试点项目可知,15岁以下人口甲状腺肿大率达12%,严重影响了下一代的生长发育和智力发育。阿坝州13个县均为碘缺乏病病区,8—10岁年龄段为易发, 患病率为7%,共2800余人。凉山州的17个县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受威胁人口达400余万。
6.地方性氟中毒
地方性氟中毒,轻者导致牙变黑、变黄(氟斑牙)或缺损、脱落,全身关节疼痛,重者关节畸形,腰弯背驼,失去劳动能力,甚者瘫痪(又叫氟骨症、地氟病)。我省民族地区地氟病有三种类型,即饮茶型、饮水型和燃煤型。饮茶型地氟病是流行于我国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群体的一种氟病新类型。1984年,我省地防所的白学信在国际上最先报道该型氟病。饮茶型地氟病主要分布在我省甘孜、阿坝两州藏族地区,目前发现有病区县26个,病区人口130万左右。调查表明,甘孜州18个县均有分布,除了泸定县属于饮水型氟中毒外,其余17个县均属饮茶型氟中毒。全州病区斑牙患病率高达60.98%,氟骨症患病率高达22.93%。致病原因系长期摄入过量的氟元素所致,或者是长期饮用的大茶或者是长期饮用的水含氟量过高。阿坝州有地方性氟中毒病人4万余人。地方性氟中毒在凉山州会理、德昌、冕宁、喜德、甘洛、越西6个县的222个行政村不同程度地流行,其中甘洛、越西属燃煤型氟中毒,要通过改灶降氟和移民才能有效地控制疾病;其余为饮水型氟中毒,要通过改水降低发病率。目前全州共有氟斑牙患者20257人,氟骨症患者16人。布鲁氏菌病在全州有12个县流行,目前还有3个县未达到基本控制和稳定控制标准,2003年通过畜间监测还在非流行县中查出新感染病例。
7.克山病
研究表明,克山病与人体缺硒有关。克山病是一种病因未明以心肌实质变性、坏死、纤维化而导致心脏泵衰竭的地方性心肌病,可爆发流行,病死率高,对病区人民健康和生产危害极大。克山病在四川自1961年开始发生过3次大的爆发流行,40多次的中、小型、散在流行;四川的克山病有明显的地区、时间、人群发病特点。病区主要分布在盆地周围的山区和丘陵贫硒地带,其中凉山彝族自治州多年高发[4]。克山病在凉山州15个县(市)流行,病情相对较重的有西昌、美姑、喜德、布拖、冕宁、昭觉等6个县,通过实施硒碘盐供应后,病情相对稳定, 但因碘盐加硒项目是由北京一家企业无偿赞助,到2005年结束,届时如得不到及时继续供应,克山病将面临大幅回升[5]。另外,甘孜州的九龙县为克山病病区县, 阿坝州也有克山病分布。
8.包虫病
包虫病也属于人畜共患病,此病晚期常危及生命,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故又称“第二癌症”。到2001年止,甘孜州除泸定、德荣2县尚无病例报告外, 其余16个县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病流行,特别是石渠、色达、白玉、理塘、德格、甘孜等县最为严重,患病率达18.71%,个别病区高达30.81%。该病多因接触了感染棘球蚴虫或泡球蚴虫的犬、狐狸、猫等动物,食入带虫卵污染的食品或接触被污染的餐具而感染发病。
此外,凉山州由于人口流动频繁,恶性疟疾时有发生,间日虐呈上升趋势;人体旋毛虫病在甘孜州18个县广泛存在宿主动物, 对人们身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2002年5月,白玉县绒盖乡协达村民因分食一头野猪肉,发病23例,占全村人口46%,死亡1例。
(二)近几年地方病综合防治的成绩和经验
1.主要成绩
多年来,民族地区构建“政府领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地方病防治工作机制,坚持“综合治理,科学防治,分类指导”的原则,在中央及各相关部委和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把防病治病与扶贫开发、移民搬迁、宣传教育等工作结合起来,成功走出了一条边远高寒、经济落后的民族地区综合防治地方病的路子。
甘孜州本着完善机制,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协同配合的原则,逐步形成了一支以州、县防疫部门为主的防治队伍,深入农村牧区,积极开展以卫生宣教、疾病预防、疫病诊治、疫情监测、环境治理、综合调查等为主的综合性地方病防治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防治鼠疫方面,加强疫情监测,掌握疫情动态,积极开展草原灭鼠活动,降低鼠密度,控制动物间鼠疫流行强度;严防人间鼠疫的传入和发生,随时做好处置疫病突发事件的各项准备工作;抓好鼠疫防治的宣传教育工作,加强对基层医务人员的培训。防治布鲁氏菌病方面,认真做好控制县、稳定控制县的巩固工作,坚持开展以家畜免疫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搞好人畜间的布鲁菌病监测和全民健康教育工作。甘孜州的布鲁氏菌病防治,到2002年止,已有色达、炉霍、道孚、泸定、康定、雅江、丹巴7个县达到“稳定控制县”标准,甘孜、德格、石渠、理塘、白玉、新龙、稻城、乡城、九龙、巴塘10个县达到“控制县”标准。
阿坝州从20世纪90年代初,就在国家和省的重视下,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大骨节病综合防治工作,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资金,在阿坝县的柯河、垮沙等乡将大骨节病重病区的3个村350户进行整体移民搬迁,并辅之以药物及手术对症治疗、换粮、调结构、异地育人等综合措施,通过改变其生产、生活条件及生存环境,达到基本控制大骨节病情发展的目的。90年代末,在国家卫生部和省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从1998年至2000年对壤塘县、黑水县2个原国定贫困县每个县每年投入200万元扶贫资金(无偿100万元、有偿100万元),用于开展大骨节病的综合防治。2002年,阿坝州又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在全州11个县的17个大骨节病重病区开展综合防治工作,通过整体移民搬迁,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目前,这部分通过异地移民搬迁的农牧民无新增病例发生,大骨节病情得到基本缓解,得到国家有关部门和大骨节病专家的认可。
凉山州积极开展对血吸虫病等的综合防治,全州共查出血吸虫病12万人,病牛7万多头,钉螺面积4100平方米。在血吸虫病未控制地区,采取查治病人病畜,消灭易感地带钉螺,减轻危害;在控制地区,加强监测,开展大规模钉螺调查,巩固防治成果为重点。病人病畜得到了有效控制,晚期血吸虫病大幅减少,急性感染降到较低水平,钉螺面积压缩了2/3以上,会理、喜德、冕宁3县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全面完成了省州防治规划任务和血吸虫病流行状况抽样调查及世界银行血防贷款项目工作并代表四川省接受了世行和卫生部检查,受到好评。对碘缺乏病加强监督工作,保证合格碘盐供应为重点,全州8—10岁儿童甲状腺肿大率由1996年的22.62%下降到11.3%,流行的17个县(市)中已有7个县通过自查实现了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4个县实现了基本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防治成效明显。对克山病,加强监测工作,密切注视消长趋势,完成了监测任务,西昌、冕宁、喜德、布拖、美姑、昭觉等6县(市)完成了硒盐防克山病项目任务。对地方性氟中毒,冕宁县按国家地方性氟中毒改水工程项目任务完成了氟中毒病调查和水源监测工作。其他地方病通过采取有效措施,病情也相对稳定。
2.主要经验
(1)政府主导、社会参与;(2)政府专项扶持与自力更生解决;(3)制度保证与体系完善;(4)常抓不懈与重点突击;(5)技术防治是根本。
3.地方病防治形势的基本估价——形势严峻、任务艰巨
四川民族地区地方病的防治,在上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各级政府和当地群众的多年共同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地方病得到了基本控制。但是,由于地方病分布之广、影响人口比例之高、个别区域个别人群患病之严重是非常罕见的,要想在短期达到国家控制标准,显然是不现实的。加之当地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民族风俗习惯的惰性进化性质,民族生产生活方式没有根本性改变,地方财政困难,缺医少药缺卫生医务人员,四川民族地区地方病离达到根本性治理,还任重道远,任务十分艰巨。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
在充分肯定民族地区地方病防治工作取得的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这项工作还存在不少的困难和突出的问题。
一是地方病防治仍面临较为严峻的形势。阿坝州大骨节病病区涉及11个县、91个乡、202个村的9941户,患病人口高达46758人;目前凉山州尚有血吸虫病人25000人,病牛3000头,钉螺面积1400万平方米;甘孜州的鼠疫疫源地影响人口为63330人,疑似鼠疫疫源地影响人口近20万人。民族地区的其他地方病种如布鲁氏菌病、碘缺乏病、氟中毒等的防治,尚有一些县未达到控制县标准,已达标或基本达标的县要巩固防治成果也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二是防治经费严重不足,3个民族自治州的资金总缺口在10亿元左右。经费缺口的具体情况如(见表1—表3):
表1 甘孜州2005年—2010年地方病防治综合配套工程建设投资预算(单位:万元)
工程名称 建设规模总投资 分年投资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草场鼠按每年草地鼠害治理(草原灭鼠)78001300 1300 1300 1300 1300 1300
害控制400万亩进度实施,力争到2010
工程 年比较彻底地消除全州鼠害
严重地通过前期试点,从2006年起至
25000
4200 4200 4200 4200 4200 4200
方病区2010年,分年对居住在严重地方
移民搬病区的2200户,10000余农牧民,
迁工程通过整体或插花安置,实施移民
搬迁工程,扶持解决异地安置,农
业用地,发展副业经济,创造就业
机会,配套建设文教卫生、广播电
视、交通通讯、饮水用电等基本设
施.
氟中毒对泸定县冷喷、得妥等地方氟中250 125
125
- - - -
病区改毒病区实施综合改水措施,保障
水工程饮水水质达标.
合计 33050
5625 5625 5500 5500 5500 5300
资料来源:甘孜州卫生局
表2 甘孜州2005——2010年地方病防治经费预算(单位:万元)
项目工作内容 (年)经费预算标准2005-2010年经费
人员培训、健康教育 州县乡三级培训及健康教育 2/年·州、1/年·县(18县)120
仪器、设备 检查、检测仪器及信息系统 2/年·州、1/年·县(18县)120
碘缺乏症防治碘盐监测(按统一方案) 2/年·州、0.5/年·县(18县) 60
疫情监测及调研1/年6
鼠疫防治检验检测、应急处置物资5/年30
鼠疫监测 2/年·州、1/年·县(5县) 42
鼠疫自然疫源地调查10/年
60
地方性氟中毒防治疫情监测及调研2/年·州、0.5/年·县(18县) 60
大骨节病防治疫情监测及调研1/年·州、1/年·县(3县) 24
克山病防治 疫情监测及控制1/年·州(1县)
6
布鲁菌病防治人间疫情监测及调研2/年·州、0.5/年·县(18县) 66
畜间防治 4/年·州、1/年·县(18县)132
包虫病防治 人间疫情监测及调研2/年·州、0.5/年·县(18县) 66
畜间防治 4/年·州、1/年·县(18县)132
合计 154 924
编制说明:本预算为2005—2010年期间甘孜州地方病、寄生虫病重点防治病种防治监测经费预算,按州县两级分年度投入。
资料来源:甘孜州卫生局
表3 凉山州地方病防治“十一五”期间所需经费预算(单位:万元)
病种金额用途
(万元)
血吸虫病9498①用于查治病、购试剂:160万元。
②培训:参加省级以上培训共需18万元,州卫生局负责以县级
培训:培训室建在州卫生局共需100万元。由县级业务骨干负责
培训县防治人员,培训中心建在县卫生局或血防站,共需建培训
房屋560万元,培训器材70万元。
③达标:按国务院要求2008年以前各村达传播控制标准,需经
费:7820万元。
④健康教育:印发宣传资料、中小学生防治知识教材、购宣传器
材:60万元。
⑤购粪检设备、灭螺器材、工作车辆,共需280万元。
⑥监测费共需:80万元。
⑦用于修建粪检室:粪检室建设在县血防站,共需资金:350万元。
碘缺乏病1346①培训:参加省级以上培训30万;由州级卫生部门负责对县级
业务骨干的培训,州级卫生局需建一个培训中心,需资金150万
元;各县市培训由县疚控中心负责,培训中心建在县卫生部门或
县疾控中心共需资金850万元。
②考核标准:按国务院、卫生部要求,2010年未达标县全部达标,
共需抽样、病情监测、碘盐监测、督导等资金80万元。
③健康教育:以村为单位,共需健康资料、宣传单等费用126万
元。
④购置尿碘设备、器材共需110万元(其中:尿碘过滤器每台3
万元,共需51万元,漏斗、消化管、分光度器等51万元)。
克山病 378 ①用于病情监测共需150万元。
②购硒共需200万元,
③购心电图机、B超机,需18万元。
④治疗药、共需2万元,
⑤培训:参加省级培训共需8万元,县级由州疾控中心负责培
训,培训室建在县疾控中心。
地氟病 160 用于改水改灶,监测。
疟疾130 用于培训:①参加省级培训共需9万元。
②州疾控中心负责培训各县市骨干需10万元,培训室设在州卫
生局,县级设在县疾控中心。
③开展血检需要51万元。
④购药需10万元。
⑤购设备需50万元。
布鲁氏菌病 50 用于达标考核,疫情监测
大骨节病50 用于监测、改水。
钩虫病 50 用于监测、购药。
合计11662
资料来源:凉山州地方病防治办公室
经阿坝州扶贫两资以工代赈办公室概算,实施大骨节病综合防治工程尚需资金4亿余元,其中调整产业结构3824万元,换粮8539.2万元,搬迁19671万元,基础设施建设6517.4万元,药物及手术治疗2338.2万元。
另外,经测算,3个民族自治州乡镇卫生院改造和设备添置,资金总缺口在2亿元以上。所以,3个民族自治州地方病10年防治工程需要投入资金在10亿元左右。
三是医疗设备、仪器陈旧落后,交通工具缺乏,严重影响工作的开展。
四是机构和队伍的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民族地区乡镇卫生院不但普遍破旧落后,而且大多亏损严重,专业人员大量流失,有的个别乡卫生院成了“一人院”,即全院只剩下一个人在卖药,这些都严重影响乡镇卫生院功能的发挥。随着机构改革的深化和全面开展,地方病防治机构也面临着改革的形势与任务。现有专业人员待遇低,队伍不稳定,技术水平落后。
三、民族地区地方病防治重要性再认识
(一)大面积影响脱贫致富,制约着四川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四川民族地区地方病种类多,分布广,影响人口众多。3个民族自治州50余个县,几乎都有地方病发生,其中比较严重的县就有阿坝州的壤塘、黑水、阿坝、红原、若尔盖、马尔康、松潘等,甘孜州的甘孜、色达、理塘、色达、炉霍、道孚、泸定、康定、雅江、德格、石渠、巴塘等,凉山州的西昌、冕宁、喜德、布拖、美姑、昭觉、会理、德昌、甘洛、越西等,共计29个县、200余万人口,占民族地区县域总数的58%、占人口总数的33%。所以,“大面积”影响脱贫致富是实事求是的,而且也是我们必须正视的严峻现实。这不仅影响着四川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而也将拖累四川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整体步伐。
(二)小区域出现生存危机,个别家庭存在消失危险
有些地方病的重灾区,少则一、二个村,多则几个乡,重病乡村地方病患病率达80~90%,甚至有的县患病率也高达37%[6]。在这些小区域内,几乎家家有病人,少则一、二个,多则全家。这些小区域和这些家庭,由于疾病严重和疾病缠身,双向制约他们脱贫致富奔小康:一方面,由于病残伤痛,无法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家庭经济困难、地方经济困难成为客观的无奈现实,出现小区域的生存危机并非耸人听闻;另一方面,在整个支出结构中,“吃药”比例占了80%以上的绝对数。所以,因病致穷、因穷致病的恶性循环使他们无法依靠自身力量走出困境,如不施以援救措施,如前所述患病严重的个别家庭必然存在消失危险。
(三)严重影响民族群体健康,从而制约区域生产力发展
地方病的影响,不仅仅是一、两代人的问题,如果不能有效控制,将会影响几代人。在四川民族地区有的乡镇,在征兵中已经出现多年没有体检合格兵源的现象,这说明病区内身体素质的下降已经很普遍。众所周知,构成生产力要素的劳动力,是指劳动者脑力和体力的总和,区域内一个普遍多病弱质的劳动者群体,是不可能迅速提高生产力水平从而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就像当年“东亚病夫”的中国与经济凋敝的中国是相辅相成一样。所以,从人力资源形成和发展的角度,从关心和帮助少数民族群体身心健康的角度,治理病患,迅速提高劳动者身体素质,已经刻不容缓。
(四)影响区域对内对外形象,甚至给民族分裂分子造成可乘之机
我党的民族政策是比较成功的,尤其是在政治上,建国后实现了各民族政治上的完全平等。但是,在经济上存在的“事实上不平等”——发展差距还没有完全解决,改革开放以来差距还一度被拉大。这当中,有历史的因素、地理环境的因素、自身劳动力素质的因素,也有政策的因素。我国东部取得的巨大成功和进步,与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的相对缓慢和落后,已成为社会心理不平衡的重要因素,而且也成为民族分裂主义分子攻击我国民族政策的口实。坚持以人为本,关心少数民族身心健康,帮助他们消除疾病,帮助他们发展经济,实现共同富裕,是实践“三个代表”思想、巩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大事、实事。所以,必须把民族地区地方病防治放在进一步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搞好民族工作、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的高度上予以重视,并下大力气加以解决。
四、对当地防治地方病的自身经济支付能力估价
地方病防治是一项非常费时费力(人力和财力)的事情,经济支付能力是其关键因素,从来都只有“贫病交加”,而没有“富病交加”之说。所以,对当地政府、群众在防治地方病方面自身支付能力的评估,是进行政策措施科学决策的基本依据,也是能否实施行之有效政策的基本前提。没有支付能力的支撑,防治地方病就会成为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政策措施也是无用的。对支付能力的基本估价,主要涉及三个方面:患病家庭支付能力、卫生院支付能力和地方财政支付能力。
(一)患病家庭支付能力的基本估价——仅靠家庭经济能力无法走出疾病困境
下面是两个实地调查案例:
案例1,阿坝县跨沙乡,大骨节病普查患病率高达90%(全县平均患病率为29.8%),家家有病人,有的全家都是病人。随着病程的发展,病情逐步加重,重度病人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中度病人勉强从事简单轻体力劳动。由于劳动力的下降,造成越穷越病,越病越穷,贫病交织,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痛苦,病区群众靠政府救济和照顾维持生存。
案例2,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位居我省西北部,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 境内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是我省第二大藏区和全国主要的羌族聚居区。全州辖13个县、226个乡镇、1358个行政村,总人口为84.75万人,其中农牧民13.87万户、66.18万人。人均纯收入1000元以下贫困农牧民达45.8万人,占农牧民总数的69.2%。
上面两个案例说明了两个基本事实:一是四川民族地区在总体上仍然属于贫困地区,还存在着大面积的贫困农牧民,自身温饱都尚未根本解决情况下,缺乏改变家庭环境和治理家庭生态的支付能力。二是地方病严重的家庭,疾病缠身,长期被医药费拖累,已经负债累累,单靠家庭自身经济能力已无力摆脱疾病缠绕。
(二)地方卫生院支付能力的基本估价——靠自身能力不能充分履行防治职责
地方卫生院及其防疫部门,是实施地方病控制的第一线工作机构,疫情的监测和报告,现场的检疫和控制,群众的宣传与教育,都需要人力财力物力作支撑。一方面,每检疫一个疫情或患者,都需要有单位成本的支出,比如一项检验10元钱、一项化验20元钱;另一方面,四川民族地区地域广大,人群聚居程度低,用于检疫、检验的交通成本几倍、甚至几十倍于内地,同时交通费用也可能是直接检疫、检验单位成本的数倍甚至数十倍。据阿坝州卫生局测算,每监测和治疗一个结核病人,医药费在外,管理和防疫机构就支出500元/人。这样高昂的成本, 使得基本上是按人均拨付的地方病防治经费在民族地区更显得杯水车薪。这是地方病防治工作本身存在的经费严重不足的情况。
那么,民族地区卫生院自身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是阿坝州乡镇卫生院建设的具体案例。阿坝州有乡镇卫生院233个,其中中心卫生院45个、卫生院187个、街道卫生院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个。工作人员1172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116人,占95.2%。有病床904张。房屋面积13.67万平方米。主要开展常见病多发病诊治、灾害及突发事件医疗救治、卫生防病宣传、预防接种、妇幼保健等工作,直接服务人员达69万人,占全州总人口的81%。仅阿坝州卫生院建设的资金缺口就达1个亿[7]。
(三)地方财政支付能力的基本估价——仅靠地方财力不能改变严峻现实
四川省民族地区的县一级财政有好有差,好的自给有余,但为数不多,大致在20~30%之间,差的入不敷出,仍然属于“吃饭财政”的贫困县。而且更重要的事实是地方病严重的县往往也是财政困难的县,二者具有同步性。所以,四川民族地区在整体上仍然是贫困地区,没有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当生存成为区域的第一需要时,社会事业的发展会受到严重制约,公共卫生体系的残缺不全和脆弱就是必然的逻辑后果。所以,在这样的区域内筹措数量巨大的地方病防治经费,显然是不可能的。这时,区域外的援助,尤其是上级财政的援助则是必不可少的。当然,地方财政也必须尽到自己的最大努力,给予常用经费的基本保证和对防治项目进行资金配套也是应该努力做到的。
五、对民族地区地方病综合防治常抓不懈的对策建议
地方病在民族地区分布广、患者多、危害程度深,如不及时加以有效控制,势必影响民族地区稳定、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而且还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这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进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为动力,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突出重点,兼顾全面,综合治理,防治结合,消除隐患,力争在本世纪头十年使地方病综合防治取得明显实效。
一是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加强领导。地方病的防治工作是一项政府行为的利民工程,离开党的领导和政府干预,地方病的控制是不可能的,尤其地方病主要发生在贫困地区,完全靠病区居民的力量是根本行不通的。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坚定信心,把地方病综合防治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和政治稳定的大事来抓,列入党政议事日程,常抓不懈。坚持“政府领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地方病防治工作机制,将其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列入政府任期目标,加大支持力度,为群众办实事。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要定期或不定期研究和协调解决防治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并负责督促检查落实规划情况。要实行目标管理,各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也要负责抓好工作。其他各有关部门做好配合。
二是深入、持久、广泛地开展宣传和健康教育,增强防病治病意识。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及其他形式宣传各种地方病的防病治病知识,做到家喻户晓、入脑入心,改变有害健康的不良卫生和生活习惯,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州、县要建立健全地方病监测机构,实现村村有监测点,不断提高监测手段,并对地方病病因研究有新的突破。同时大力发展卫生事业,特别是搞好乡卫生院和村卫生所的建设,彻底改变缺医少药的状况,让群众看得起病、吃得起药。民族地区的高校、职业学校、中学应将地方病防病治病知识纳入健康教育课程。
三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用现代科技理念和手段防治地方病,实行“三坚持”:要坚持包含科技内涵的“三防四改”方针——防寒、防烟、防潮、改良水质、改善饮食营养、改变卫生面貌、改良居住条件;要坚持“三早一就地”原则——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和就地抢救;要坚持手术治疗与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方法,对病人实行手术及药物治疗,才能调解人体机能,控制病情恶化,降低青壮年发病率,减轻患者痛苦,使青壮年患者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和生产劳动能力。
四是实行“五个结合”:第一,与扶贫工作相结合。地方病多发生于贫困的农村,经济不发达,群众生活水平低,以致大部分病区存在严重的因贫致病、因病致贫的问题。实践证明,防治地方病工作只有与扶贫工作相结合,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病区贫穷落后的面貌,才能使各项防治措施得到根本落实。第二,与生态移民相结合。生态移民不仅仅是指为保护生态而移民,也应该包括保护群众生态而移民——让群众进入更好的生态环境居住,前者是自然保护的要义,后者是人本主义的要义。地方病病区群众大多居住在边远、贫瘠、高山峡谷区,实践证明,移民搬迁是部分地方病病区治穷治愚的根本途径。把地下水氟含量严重超标区域的群众移民到其他安全地方,实施有计划搬迁,采取成建制整体搬迁安置一部分、分散搬迁安置一部分和其他方式搬迁安置一部分相结合的办法。第三,与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相结合。第四,与农村公共卫生保证体系建设相结合。第五,突击与持续相结合,前三年进行突击治理,随后转入长期持续工作。
五是在项目安排上特殊照顾,增加防治经费投入。(由于下面专门有关于“四川民族地区地方病防治10年行动计划”建议,这里仅限于省内的投入问题)国家和省有关部门(特别是卫生、农业、林业、水利、畜牧、扶贫开发等部门)应将四川民族地区地方病综合防治列入扶贫开发重点工程项目,在信贷、财税和其他优惠政策方面给大骨节病病区与贫困村享受同等待遇,在资金投入上给予特殊倾斜,各级财政每年都应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地方病综合防治。病区各族群众投工投劳,使病区群众能尽快脱贫并防止返贫。
六是调整产业结构,做好换粮工作。一方面,地方病病区海拔高,气温低,冬长夏短,冰雹、霜冻等灾害频繁,给病区以粮食和畜牧为主的种养业发展带来很多不利因素;另一方面,雨量充足,雨热同季,对牧业、林业发展均较为有利。但长期以来,病区群众深受病魔摧残,劳动生产率极为低下,大多数患者靠救济过日子,在现有土地上根本无法解决温饱问题。因此,应结合实际,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如大骨节病病区应实施:一是农转牧。目前开展的退耕还林还草、牧区人草畜三配套建设为农转牧提供了有利条件。加之,畜牧业劳动强度小,经济效益高,有利于改善病人的食物营养结构。因此在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实施农转牧是完全可行和非常必要的。对需要农转牧的,给每人购买2头母牛喂养。二是调整农作物。有些著名大骨节病专家研究结果表明,病区产的小麦、青稞等类作物中的T2毒素超常聚集是导致大骨节病的主要原因。因此,应进行农作物结构调整,做到不种禾本科,在现有的土地上种植蔬菜、油菜或豆类作物,对需要调整农作物结构的给予一定补助。同时继续做好换粮工作,阻断病因进入人体。因对病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病区群众在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形成自给经济规模,还需要得到国家的大力扶持,实行口粮由国家供配。通过换食大米和非病区面粉、青稞等,使病区群众能改善食物结构,防止大骨节病进入人体。
七是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地方病病区群众搬迁后,要在一个新的环境中生存并发展,就必须搞好相应的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建设。对群众的教育(学校)、卫生(村医疗站、监测站)、商业网点、水电路及农田基本建设等方面进行同步建设,尽快改变病区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
八是强化规范管理,加大执法力度。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各地方病种防治管理条例或办法及四川省有关地方病防治的法规,加强监督员队伍建设,加大执法力度,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依法监管,使地方病防治工作尽快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九是稳定机构,优化专业队伍。各级政府要充分考虑到地方病防治的公益性和艰巨性、特殊性,确保防治机构稳定,健全地方病监测系统,建立“哨所医生”网络,完善疫情报告体系,积极开展多层次、多途径、多形式的培训,提高专业人员的学历层次和实际业务水平,造就一批德才兼备的地方病防治人才队伍,满足民族地区地方病防治工作的需要。
十是加强对口支援,调动省内技术力量进行技术服务和科研攻关。目前,我省医药产业已经具有相当规模,医学院校、科研院所、疾控中心众多,高素质技术队伍已经形成,这是我省防治地方病的重要而宝贵的资源,政府可以采取对口支援、轮回支援、项目支援、突击支援的形式,用好、用活这一资源,迅速推动民族地区地方病防治工作走向一个新台阶。
六、实施“四川民族地区地方病防治十年控防工程”的重点突击项目建议
面对四川民族地区地方病的严峻现实,而病区群众、卫生院和地方财政又缺乏防治经费的支付能力,再按常规性的办法已经很难实现控制达标,必须改变策略,实施重点突击,下大决心很抓10年,用两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对不同的地方病分别达到治理和控制的标准,确保民族地区公共卫生水平和少数民族群众健康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
中央历来对民族、宗教问题给以高度关注。自2000年中央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中央财政加大了对西部民族地区的投资和扶持力度,四川适时提出民族地区财政问题和交通问题的合理要求都获得了中央财政的巨大支持。随着近年中央财政收入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递增,四川再次提出关系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保持社会稳定、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合理建议与要求,也一定会得到中央的重视和支持。为此,建议中央财政每年补助四川民族地区地方病防治专项资金1个亿, 省财政每年配套3000万元,连续10年,专款专用,项目审批,严格管理,主要用于四川民族地区地方病防治的机构建设、设备添置、人员培训、防治工程(如移民、改水、灭螺等)、疾病医治等。
项目能不能获得中央的重视与支持,其中项目报告的质量也是一个关键因素。“四川民族地区地方病防治十年控防工程”应该是系统而全面的、科学而实用的,所以,必须组织专门力量(包括医药专家和管理专家)进行规划、设计、论证和审批,一旦被政府批准,就具有法律效力,必须严格遵照执行。
标签:大骨节病论文; 氟中毒论文; 碘缺乏病论文; 布鲁氏菌病论文; 传染病论文; 克山病论文; 血吸虫论文; 疫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