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化物流配送中心的市场定位与形式类型_物流配送论文

论社会化物流配送中心的市场定位与形式类型_物流配送论文

论社会化物流配送中心的市场定位及其业态类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业态论文,市场定位论文,配送中心论文,类型论文,物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零售商业连锁经营向纵深化发展的最终结果,便是一场没有硝烟的“物流战”。就个体零售商而言,能否借助灵敏的信息系统、反应迅速的物流配送体系,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从零售业群体而言,我国零售商业的连锁化经营,崛起了一批零售连锁企业或集团,尽管其整体的组织化程度不甚理想,然而毕竟以较快的速度成长起来,商品采购及配送等业务的自我配送率逐步提高,但借助社会化物流配送中心的服务比重仍然较低,直接影响到我国连锁商业的发展水平。此外,从连锁经营的模式来看,除正规连锁,还有特许和自由连锁的众多零售商,需要社会化物流配送中心的服务。从社会资源的合理化配置上,大量的中小型零售企业商品采购的成本高,其采购配送服务需求还没有纳入社会化物流配送的体系当中,将直接影响到其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鼓励发展各种类型的社会化物流配送组织及机构,是提高我国连锁商业经营水平的重要标志。

一、需求链:社会化物流配送中心运作的动力机制

社会化物流配送中心的发展,必须从产业的整体上进行规划,应借鉴工业化大生产的思路与方法,在流通领域中涵盖了上(生产领域)、中(物流配送组织)、下游(零售企业组织)相互之间分工协作的多个环节,既是构建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整体价值链的必然选择,又是促使现代商品流通实现集约化运作和流水线作业方式的客观选择。这条价值链有助于各环节组织的利益均沾、互利互惠和效益共享,而这条流水线则有利于大幅度地提高商品流转速度。其本质是由下而上所形成的需求链,该需求链必须确定以消费者为导向的产品或服务,在需求链的指导下组织生产、推广和销售;详细规定最终产品或提供最终服务所必需的职能,包括生产、配送、零售、广告、仓储及诸如此类的职能;确立需求链的参与者,挑选需求链的成员;确立消费者信息和技术的提供者,如联络员、沟通者和需求链成员;根据需求链各成员的长处或优势来确定他们的职责;为需求链设定目标,使所有成员能共同为更好的质量、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和更好的服务而努力;寻找具有同样价值观的需求链合作伙伴,以获得相互信任。采用协作的战略建设联系紧密的需求链,各成员组织必须达成共同的客户至上的发展目标。唯有此,才是我国社会化物流配送中心步入规范化发展的必经之途。

因此,我国社会化配送中心的建设与发展,宜立足于对现有物流资源的优化组合与盘活存量上,以需求链作为其运作导向,整合物流资源,运用现代供应链管理的方法和技术,构筑以零售商为中心的社会化物流配送系统,整合生产、流通及消费等领域,从而构成相互联系、互为依存及分工协作的社会再生产与循环的网链结构。结合我国消费领域的变化动态和流通领域的格局嬗变,尽快完成批发、仓储、运输等传统流通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的改造,必须以降低社会总交易成本为基点。在其业务职能的转换上,以市场需求为立足之本,以物流配送的社会化和专业化为其发展的基本目标,实现专业化协作、一体化沟通、企业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以技术现代化、管理科学化、配送功能多元化和增长方式集约化为发展依据,加大科技投入与产出的力度,运用现代经济理论和计算机科学管理技术,实现交易科学化、规范化,配送快捷化和准确化,朝着多功能、立体化的方向发展。为适应需求变动的趋势,营造配送服务多元化的物流格局,开展多种经营(配送、流通加工、代理等),实现向生产和零售两头的延伸,集采购、集货、包装、流通加工、仓储、保管、运输、配销、融资等环节于一体的功能多样化方向发展。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进一步扩展职能,建立与完善多种形式的配送组织,如工业企业——物流配送企业一体化、物流配送——零售企业一体化、物流配送企业——农业经营组织或企业一体化等多种形式。总之,社会化物流配送中心是流通领域内部行业分工日益专业化的客观要求,而这种社会分工归根结底是由市场需求决定的,因此需求链是社会化物流配送中心建设过程中的行动指南,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动力之源。

二、社会化物流配送中心建设的资源条件及市场定位

物流配送中心在解决其运作模式的问题的同时,还要确定需求链上的各个成员及组织,建立互利互惠、利益均沾的共同体,围绕市场的开拓在战略上需考虑其资源状况、商圈策略、市场定位等,最终决定与选择其运作业态类型。传统物流组织由于受以往的体制影响,其部门构成成分比较复杂,铁路、交通、外贸、商业等系统几乎都有自己的储运企业或部门,但从总量、功能结构来看,占据主导地位的应该是内贸(商业、粮食和物资)和供销两大系统的储运业。随着流通体制的变革,储运企业也在不断地进行调整,近年来在提高商品流通的组织化程度和现代化水平上,通过职能的转换与内挖潜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就其向社会化物流配送中心的方向过渡与转型,还存在诸方面的问题,传统体制下的条块分割,制约着社会化物流配送组织的发展进程。改变这种状况,必须进行科学地规划,趋利避害,把握发展机遇,同时也要明确其发展定位。

目前从我国储运企业的物流资源状况来看。有利于社会化物流配送中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其一是拥有地域布局和周边环境方面的优势。储运企业大多分布在交通枢纽和商品主要集散地,交通便利,相关配套政策与措施较多;其二是设施设备优势。率先建设的楼房库、立体库,有较先进的货场、站台,较完备的装卸搬运和存储设备系统,初具规模的铁路中转运输网络、公路运输网络和大吨位、集装化运输体系;其三是管理及技术优势。多年来从事储运业积累的运输策划、库存管理、出入库、集装化、简单的流通加工等业务管理与技术经验;最后是长期以来在业界内建立起来的商业信誉和营销网络。不利因素或制约其发展的“瓶颈”主要有:其一是许多重要基础设施仍处于垄断经营状态,阻碍了物流配送中心向社会化发展的进程;其二,在规划、管理和实际作业上,条块条割,自成体系,制约了社会化物流配送组织的运作效率;其三,物流企业虽然整体存量资产较大,但布局分散,企业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管理落后,资产利用率低,运行方式陈旧。

剖析物流资源的基本状况,有助于我们培育能满足市场需求的、大量的和多样化的社会化物流配送中心群体,以需求链为核心,对传统物流企业进行改造与革新。在战略上,必须明确其发展定位,针对我国零售商业发展的实际,以及各地区流通领域中企业组织的需求特征,做出整体的规划;在策略上,依据物流配送中心的资源状况、规模经济水平、技术条件、管理水平、商圈规模与范围、功能及服务网络等方面的不同优势,进行客观科学的业态定位。盘活现有资产,寻找比较优势,细分市场并明确目标市场范围,确定市场运作的方式。从定位的角度出发,突出每一单体社会化物流配送中心的经营特色,以达到市场占有的最大化,可根据自身的物流服务对象、服务功能、配送产品类别、物流职能及配送能力的大小等特点进行定位。

三、社会化物流配送中心的业态类型

社会化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实际上就是在流通领域中,以社会化物流配送中心为物流与信息平台,构建支撑零售商业企业运作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因此,需对其进行必要的可行性论证,包括社会化服务的对象、技术、资源、组织及其结构、需求链上的合作成员、环境和经济效益等,分析客户的物流需求特征,确定物流需求模型,通过论证以确定社会化服务的业态类型。通过借鉴国外经验和针对国内实际情况,以及市场的需求特征,现归纳社会化物流配送中心的运作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业态类型:

1.仓储作业主导型:该类型主要是以拥有较大的仓库,开展储存并兼有配送业务。仓库位置一般选择在价格较为便宜的地方,储存的产品属非季节性产品,其需求量随季节的波动性不大。要求具有较高的仓储设施与设备,如高架仓库、先进的装卸机械、智能化管理等技术与手段。其物流职能更倾向于仓储,应发挥其仓储方面的优势,适合于相对长时间仓储的产品,如家用电器、家具等。

2.采购集货主导型:该类型是针对目前的生产领域大量生产、流通领域大量流通、消费领域大量消费的格局,而发展、演变成的社会化中介型配送类型。配送中心主要通过与上游企业(生产、加工企业)建立广泛的代理、经销或买断关系,与下游企业(零售企业,如百货店、超市、便利店等)形成比较稳定的契约关系,采购集中几大类型或若干品类的商品,将生产、加工企业的商品或信息进行同一组合与处理后,按照客户订单的要求,配送至各零售商店。该业态类型运作的特点是,在生产和流通领域之间起到一个“二传手”的作用,其采购与集货的物流职能更带有批发、储存及配销的属性。

3.市内配送主导型:该类型属区域性配送机构,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最大卸货量或最频繁卸货点的位置,以及与配送点的最短距离卸货点,需精心规划最佳配送货物的线路,根据货物运量的需要和配载合理性,选择合适的吨位,力求做到满载;同时根据货物的价格和性质,或客户的要求,备有封闭车、半封闭车、保温车。一般选择平房仓库,便于出入库的操作。此类型的配送中心从其业务开展的方式来看,以配送为主业,尤其承接大量的委托业务,借助其较为成熟的市场网络优势。其配送原则是时间短、线路合理、满载和一线多卸。该业态类型注重配送的物流职能,与其商圈的大小与范围有关,所以其运作特点主要是以追求配送的高效率和配送运输线路的整体设计与策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4.流通加工主导型:该类型根据客户要求,主要以流通加工的作业量占较大比例,辅之以配送业务,流通加工主要是进行分割、分解、冷冻、冷藏、保鲜、保管、包装及简单加工等作业。对于流通领域的零售商尤其是超市而言,该模式适合于生鲜食品的加工、包装、冷冻、冷藏等物流环节,其加工与生产企业按标准、系列加工不同,加工一般是按用户要求进行,加工后产品便直接根据用户分开置放、配送。具体货物如肉禽蛋、水产品、蔬菜水果等产品进入市场的包装化、标准化和条码化。该类型运作主要以流通加工为特点,这是由配送的商品种类所决定的。

5.干线运输作业主导型:该类型主要包括省市的经济区内的配送中心,其仓库位置一般多选择在靠近干线沿线的地方,货物的到发货作业较为频繁,且一般选择平房仓,便于出入库的操作。该业态类型的商圈半径较大,物流配送服务的范围较广,配送业务规模大,物流服务辐射的地域空间足以推动商品交换的范围,缩短地区间商品交换的距离。

6.补货外包配送主导型:这种配送中心的主要业务程序及主要场所都用于理货、配货,但其大量的储存在配送中心外部而不在其中。它专以配送为主要职能,将大量储存场所转移到配送中心之外的其他地点,专门设置补货型的储存中心,只有为配送备货的暂存。这是因为它没有集中储存的仓库,占地面积较小,可省去仓库、现代货架等巨额投资。而其配送的货物采取外包的形式,即通过与其它物流配送商协作或采用虚拟库存的方法解决。该模式对社会化物流系统的要求极高,必须具备较为完善的物流协作系统,即零售商业运作的供应链系统。除此之外,还需要有一个发达的基础设施,如交通运输条件、通讯信息网络及相关的协作组织等。

综上所述,社会化物流配送中心可供选择的业态类型,一方面是其物流职能的侧重点和单体物流配送组织的市场定位所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物流配送行业内部分工的具体表现,通过多样化和差异化的物流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需求。社会化配送中心的业态类型,是要求我们进行科学论证及合理选择,并在新的形势下急需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物流配送中心的社会化、组织化和市场化程度及发展水平,是检验我国零售商业增长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项重要的指标,探索各种社会化物流配送中心运行的业态类型,将有助于优化流通领域的组织结构和分工协作体系。因此,社会化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及其业态类型选择,可加速我国配送中心社会化的发展进程,并使其朝着健康、规范的方向发展。

标签:;  ;  ;  ;  

论社会化物流配送中心的市场定位与形式类型_物流配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