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会珍 山东省平度市西关小学 266700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因此,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让学生从各个方面去“找”数学、“想”数学、“做”数学,学习有活力的、生动的数学,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数学语言生活化,领悟数学知识
有一位优秀教师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是如何将文本语言转化成易于为学生接受的生活化语言。”教师的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在不影响知识的前提下,对数学语言进行加工、装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
老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引导学生把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事例举出来,将抽象的数学文本语言转化为贴近学生生活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建立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之上的科学的课堂教学用语。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能促使他们对各种数学概念、意义的认识理解不是机械的、呆板的,而是鲜活的、生动的。
二、数学教学情境生活化,激发学习兴趣
教育家杜威曾说:“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唤起学生理智的兴趣,激发对探究的热情。”而生活情境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索,因为儿童的认识兴趣来自于学习活动本身和学习内容的趣味因素,如色彩艳丽的主题图、童话式的数学故事和引人入胜的实际情境等,都能够激发起他们学习和参与的欲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数学的学科特点就是需要关注、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扩大学生的知识接触面,让学生在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人格得以完善和发展。带着生活问题进入新课教学,使学生觉得学习内容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是生活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令他们觉得亲切,有探究解决的愿望,这样他们很快就会进入角色。这样的教学,能使教师轻松地创设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因为这样的生活化的课本学生学起来都会兴趣盎然。这样教学使学生既理解了知识又体验到了生活,从而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了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三、数学问题生活化,培养问题意识
生活是数学的源头活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提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问题,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样,孩子们就会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比如在《认识位置》教学中这样设计:
师:谁来介绍一下你的位置?谁坐在你的左边?谁坐在你的右边?
生:……
(教师找出3名同学)
师:谁能说说中间同学的位置?
生:_____在_____的左边,_____在_____的右边。
师:我们在表示位置的时候,一定要说清楚谁在谁的哪边。
通过片段,我们很容易看出老师在教学数学新知识的时候把知识融入到了生活中。这样,学生就会感到很亲切,对新知识很感兴趣,掌握得就更加容易,从而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了孩子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也培养了他们的数学素养。
四、练习生活化,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更要服务于生活。”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归宿。因此,我们应树立生活数学的教育观,努力将数学经验生活化,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技能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巨大价值,不断提高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对小学数学,能够活学还不够,还应在活学的基础上学会活用,使数学知识真正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创设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练习题目,激发起他们积极参与其中的欲望。
另外,我们在布置课外拓展作业时,如果能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一些生活味十足的题目,把知识点融于生活当中,又把生活融于学习中,真正使新课程中的孩子能够从广阔的真实世界中学习知识,学生就会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学起来更加轻松、有趣。
数学是生活的缩影,生活就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天地,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应用。我们要积极地创造条件,在数学和生活之间为学生架起桥梁,沟通数学和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既形成了能力又获得了乐趣,数学素养就会不断得到提升。
论文作者:石会珍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5年8月总第16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9
标签:数学论文; 学生论文; 就会论文; 生活化论文; 生活中论文; 知识论文; 能力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5年8月总第166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