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
司 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政治判断,明确了党和国家事业所处的新的历史方位。在新的历史境遇下,新时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必须反映新时代的特征,必须反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最新发展。因此探讨新时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建路径问题,已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一、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内涵与价值意蕴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主流意识形态掌握了话语权说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强大影响力,通过其思想价值观念的传播,扩大民众的政治认同感,增强其政治主导地位的合法性。因此新时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建,关系党的前途命运,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
有些教师为了赶进度,将更多时间花在强调单一概念上,学生则是很盲目地接收信息,出现了学生不明确课程目标,缺少能动性的现象。在课堂中,部分教师由于课时紧张,往往选择删减案例,仅保留关键语句的讲解和圈画。但是,关键定义的陈述往往需要论据加以论证才能在学生心里留下深刻印象。这种做法也导致不能有效拓展第二课堂,缺少具体的教学辅助资料,课程内容受限,教学资源急剧减少。有限的教学时间导致很多教师只能依靠考试和作业这两种单一形式来检验学生的阶段性和长期性学习成果,缺少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新时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内涵。意识形态是指基于经济基础上生成的,维护特定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利益,用一定的话语体系表达的理论化、系统化的思想和观念体系。话语权是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实现方式,作为国家主体的自我表达,意识形态话语权也是提高国际社会认同的手段。任何一种社会制度,必然有一种处于主导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实现,本质是价值信仰、理想目标能获得民众的认可。作为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生命力在于勇于直面复杂局面,敢于进行伟大斗争,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理论创新,凸显其所蕴含的道德伦理和价值标准。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当今中国被民众认可、接受和推广的程度。探求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在新时代中国的言说规律,构建科学系统的且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话语解说体系,“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都具有重要意义。
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价值意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主导地位体现在引领、批判和包容三个层面,即引领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正确价值观,批判违背历史规律的社会思潮,包容中性多样的思想观念。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对社会多元价值观念的整合,一方面,源于由社会现实的利益冲突而产生的观念冲突,其价值即在于谋求差异之中的共识。另一方面,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具有强大的凝聚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以其建构于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科学性和代表无产阶级与全人类利益的普遍性而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是社会主义社会凝聚人心的重要支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巩固与维系不同于传统政治化意识形态的思想禁锢,也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隐形的意识麻痹,即“我们不强迫你去做,我们要潜入你的心灵,进入你的潜意识,达到你自己愿意去做”[2]。当代中国通过对国家发展治理的谋略以及对民生福祉获得感的关注,增强民众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认同度。
二、中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的时代境遇
时代诉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迫切。意识形态能否得到人们的认同在于能否实现人们的利益诉求,而非其理论本身的完美性。任何偏离社会主义本质的经济模式和政治行为都会危及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认识到矛盾的转化对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对发展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必须破解的时代课题,也是构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必须直面的现实语境。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有效指导中国实践,必须立足人民立场,破解时代课题,通过理论创新,增强对现实问题的阐释力。当前中国处于经济转型期,社会矛盾和问题叠加交织,民生领域任务艰巨,脱贫攻坚任重道远,党的建设领域仍有不少薄弱环节需要改进等,这些都可能影响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公信力,使得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无法产生对社会成员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话语权是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环节,现代意识形态斗争的特点不在于各种潮流本身,而在于对于潮流的解释,亦即‘话语权’之争”[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正确剖析意识形态领域话语权之争呈现的现实境遇,是构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逻辑起点。
新时代牢牢把握中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思想领域的指导地位,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预后因素的单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显示与预后相关的因素再纳入多因素分析中。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空间切换:意识形态话语权主战场转战互联网。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教之道,贵在启发潜能。教育心理学研究业已证明,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要让学生在学习上“主动”起来,就必须以正面鼓励为主,充分相信每位学生的潜能,鼓舞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对知识,我愿是大海;做教师,我愿是春风。要打开学生的心窗,走进学生的心扉,感悟学生的真情。
多元博弈:社会思潮修正解构指向凸显。社会思潮的多样化对于活跃社会思想、吸收借鉴异质文化有益部分具有积极意义,但错误思潮的泛滥容易在社会中形成巨大的主流意识形态虚化效应。历史虚无主义者通过夸大捏造事实的方式,随意裁剪历史,“重新评价历史”,诋毁革命的历史合理性。新自由主义论者竭力主张经济全面私有化、绝对自由化,试图改变我国改革的正确方向。除此之外,个别西方国家以推行其普世价值为名,行分化、西化中国之实,人为美化资本主义制度,以此达到和平演变的目的。一方面,社会思潮作为一种特殊的理论,通过思想的体现,在理论诠释方面具有一定的逻辑魅力与逻辑力量。“它常常表现对整个社会现象或社会现象某些方面较为深刻系统的理性认识”[4]。因此对社会思潮的引领必须基于理论逻辑的批判引领。另一方面,社会思潮作为一种社会意识,通过不断分化整合,紧密联系特定的利益关系。一些错误社会思潮利用社会热点焦点寻机发声,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形成冲击和挑战。因此需要及时分析研判各种错误社会思潮的新动向,揭示其理论上的错误,廓清思想迷雾。
坚持人民立场,提高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说服力。“为谁说话”是意识形态的精髓与核心,也是意识形态的话语立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人加强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基本原则。首先,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精神企盼。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新时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所表述的价值信仰和道德目标,必须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将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理念与个体所追求相结合,以利益增进的方式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由受众的感情共鸣、自我认同走向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自觉认同,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真实性可靠性。其次,意识形态话语要立足群众的日常生活,研究群众心理构成,把意识形态的价值追求转化为可操作的具体方针。对中国而言就是对现代化实践的目标、动力、机制、手段等议题的关注与回应。在政府决策和执政实践中,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对民生舆论热点问题和突发社会事件不回避、不退缩,化解民众的思想疑虑。在实践中提出更多惠民举措,着眼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断推动改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三、新时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建路径
国际图景:中西意识形态交锋日趋频繁。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日益紧密,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非但没有减弱,反而表现得更为激烈。党的十八大以来,包括“中国梦”“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标识性概念,业已成为国际话语场的基本共识。另一方面,置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由于中西方文明的差异性,导致西方国家把中国的发展壮大视为对其意识形态的挑战。“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甚至“中国责任论”等站在西方自我中心主义立场的不实论调纷纷抛出,打着所谓“自由、民主、多元”的旗号,长期贬损、抹黑中国形象,将攻击的矛头指向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西方发达国家以他们的所谓道义制高点和真理定义权,对他者文化进行评判和裁决,通过舆情操控等多种形式,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长期实施文化输出和渗透战略。虽然经过改革开放40年发展,中国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并且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积累了丰厚的文化资源,但有理论不出、说了传不开的情况仍然存在。
网络信息时代,互联网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新的舆论场。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取得成效的同时,仍面临新的挑战。一是民众在网络这一虚拟开放的空间进行利益表达时,不免出现情绪释放的非理性偏激。各种非主流观点肆意传播,负面情绪肆意蔓延,使得人们产生了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质疑。二是互联网传播特点导致不同场域思想的“同频共振”,部分思想舆论脱离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控制,消解了道德权威,负面信息在网络上下交织缠绕、相互激荡,造成有效控制负面舆论影响的难度明显加大。三是信息时代的互联网背后藏匿着更具隐蔽性和诱导性的意识形态渗透。由于网络信息传播技术的公开性和直达性,西方国家利用掌握互联网核心技术优势,依托软硬件技术平台,传播资本主义价值理念,通过隐形的思想操纵来影响甚至左右受众的价值判断和政治立场,并且以自由、民主的名义攻击中国的互联网管理政策。通过网络世界,其所谓的普世价值观的传播和润物细无声的文化输出,有可能冲击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弱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
精准把握问题,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解释力。马克思主义孕育于对时代问题的自觉探索和科学回答之中。党的十八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实践过程中,客观认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短板和瓶颈制约,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等重大问题着力突破,呈现了鲜明的问题导向和目标指向。创造性地解答了“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描绘了全党和全国人民逐梦前行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成为引领我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中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建要突出问题意识,提出和解决人们所关心的问题,梳理总结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深入研究统筹推进“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规律,形成系统化的思想和观点,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话语体系。从而增强主体意识形态对未来发展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和说服力,守护好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
3.健全兽医数据库网络平台报表机制,推行“管理方式信息化”。自2007年以来,区畜牧兽医局利用中国电信网络资源,开发建立南川兽医EXCEL数据库报表平台系统,设立了动物防疫、检疫、畜牧生产及办公统计等管理模块,落实固定管理员,推行对内部各项考核指标进行数字化全程监控,显著提高了基层使用网络数据库填报工作表的时效性、真实性、追溯性。全区的乡镇畜牧兽医人员,特别是会计、出纳,都广泛通过网络平台报表和查询数据。在目前推广应用重庆市动物卫生监督指挥平台的情况下,南川区的网络报表平台依然有不可取代的作用。随着时间推移,“管理方式信息化”必将在得到更加广泛的普及。
强化反思批判,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指引力。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明辨是非,把握话语主动权,开拓话语新领域,要旗帜鲜明地亮出底线,有理有力地展开对错误思想观念的批判。同时积极实现对社会思潮的整合,梳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历史得出的宝贵经验。要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真精神,坚定政治立场,提高政治辨别力,解开其意识形态的神秘面纱,勇于进行“武器的批判”。第一,思想批判层面要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的“高势位”建设,剖析各种社会思潮背后的利益偏执与立场狭隘,从而实现有效的价值引领。第二,理论反思层面要正视各种思潮聚焦的社会问题,彰显主流意识形态的人文关怀,增强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中国实践的理论诠释能力。第三,实现对多元社会思潮的引领,关键在于对人民群众的引领。必须坚定话语自信,在对各种社会思潮的批判超越中创新和完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以此作为加强与巩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基石。
创新话语模式,加大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吸引力。在巩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过程中,理论的传播与表达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创新话语体系要摆脱冰冷抽象的政治术语,在体现主流意识形态崇高性权威性的基础上,把中国特色与大众化话语相契合,在语言表述上更具亲和力,以此增强话语表达的感染力。在意识形态属性日益凸显的互联网领域,要拓宽话语传播平台,借鉴反映民众情感诉求的网络流行语,实现话语风格的转换;要灵活应用文字、图片、视频等符号,实现话语表达方式的转换;要尊重网民的主体自觉和网络语境平等自由的特点,实现话语传播模式的转换,增强人们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情感认同。对外交往领域应立足中国实际,增强民族文化意蕴,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话语体系。批判继承传统文化资源,并赋予时代新意,创造出既彰显中国特色,又凝聚世界共识的话语表达。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在意识形态多元化的世界格局中,可以为如何解决国家间矛盾和分歧,实现共同发展的问题提供可借鉴参考的路径选择。加强媒介传播能力建设,打造直通国际的全媒体平台,为解决当前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共同问题贡献中国智慧,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通过“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等方式,打造融通中外的新表述,进一步提高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与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
[2]谢·卡拉-穆尔扎.论意识操纵[M].徐昌翰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52.
[3]侯惠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当代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487.
[4]佘双好.当代社会思潮的内涵、特征及研究意义[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7).
(作者单位:中共徐州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张 杰
标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 主流意识形态论文; 话语权论文; 中国马克思主义论文; 意识形态话语论文; 意识形态工作论文; 历史方位论文; 历史境遇论文; 中共徐州市委党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