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严峻课题--论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21世纪的严峻课题--论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走向21世纪的严峻课题——略论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严峻论文,课题论文,经济增长方式论文,欠发达地区论文,走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既有特殊重

要的意义,又有很大的难度;与其说是一种机遇,毋宁说是又一次更为

严峻的历史性挑战。面对这一严峻的课题,欠发达地区如果不能交出正

确的答卷,顺利闯过这座“火焰山”,实现历史性跨越;那么,在未来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必将处于更为不利的境地。基于这种认识,

本文仅就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问题略述个人浅见。

一、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特殊性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生产要素的组合和使用方式,也即是指用什么

样的方法实现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

包含了经济增长方法的一系列根本性的转变,其基本内涵包括:(1 )

在经营方式上,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2)在扩大再生产方式上,

由外延为主向内涵为主转变;(3)在管理阶段上, 由经验管理向科学

管理、现代化管理转变;(4)在速度和效益关系上, 由“速度型”向

“效益—速度型”转变;(5)在生产要素上,由劳动密集型、 资金密

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变。其相关影响因素,既涉及生产力

、生产关系层次,也涉及管理和上层建筑。可以说,实现经济增长方式

的转变,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其艰难程度无异于一次新的“革

命”。或者毋宁说,它就是经济增长方式的一次根本性革命。

从全国范围看,将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确定为今后15年经济工

作的重要指导方针,主要基于以下基本态势:(1)改革开放以来, 我

国国民经济增长较快,特别是“八五”期间,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的势

头,提前5年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经济发

展进入被称为“现代标准工业化”的新阶段。但另一方面,在经济高速

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经济增长绝

大部分还是靠投入,还没有摆脱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轨道。据有关方

面测算:我国经济增长中,依靠资本和劳动投入数量增加的贡献率占72

%,依靠科技进步以促使要素效益提高的贡献率仅占28%,而发达国家

后者的贡献率一般为50—70%,有的发展中国家也超过30%。〔1 〕这

表明我国经济增长总的看仍停留在粗放型阶段。在这种情况下,不从根

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长期维持高速增长是很困难的,并必然形成

进退维谷的两难局面,正如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所指出的那样,“

因为国民经济的结构不好、总体效率不高,速度低了各方面都会有困难

,速度高了又会造成通货膨胀”〔2〕这样, 经济的大起大落和通货膨

胀就难以避免,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就不可能实现。(2 )经

济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既与一定的

经济发展阶段相联系,更与长期不变的计划经济体制密切相关。经济增

长方式转变问题,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已形成共识,作出决定,15年后仍

没有解决,又重提这个问题,其根本原因即是改革没有到位。党的十四

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

四届三中全会设计了改革蓝图,而且把改革的战略确定为“整体推进,

重点突破”,并从1994年开始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方案,使经济体制

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样,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既以体制改革的

深化为条件,又是经济体制根本转变的内在要求。(3)经过40 多年的

努力,我国不仅已经建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经济

规模已相当可观,地区布局已经展开,并在完善之中;而且拥有一支宏

大的科技队伍、经营管理队伍和产业工人队伍,这些又为经济增长方式

的转变提供了基础和条件。因此,从全国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既是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又具备了基本的条件。

而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讲,由于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性和不发达性,

以及由此形成的在生产力构成、改革、管理、观念等诸多方面的差异性

,使其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巨大的艰难性。其艰难程度,无异于一

次新的“革命”,一次严峻的历史性跨越。

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特殊性,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既要在“九五”期间保持更高的增长速度,又要努力实现经

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在全国经济的普遍高速增长中,欠

发达地区也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但由于基础差、起点低,无论是绝

对增长,还是相对增长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与发达地区相比则差距

更大。以安康地区为例,“七五”、“八五”期间全区国民生产总值年

均增长都在7%左右;而全国“七五”期间年均增长7.9%,“八五”达

11.7%。该区与全国的差距从“七五”的0.9个百分点, 拉大到“八五

”的4.7个百分点。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985年全国为814 元, 安康为

371元,差距为443元;1990年全国为1559元, 安康为768 元, 差距为

794元;1994年全国3654.6元,安康为1451.9元,差距达2202.7元。 农

民人均纯收入,1990年全国为686.3元,安康为449元,低于全国237 元

;1994年全国达1220元,安康为608元,差距扩大到612元。〔3 〕因此

,“七五”、“八五”期间经济增长的实际成果,使欠发达地区与全国

的差距越拉越大,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更大。

而“九五”期间,由于国家投资重点西移,“八七”扶贫攻坚计划

和扶持中西部地区相关政策的实施,欠发达地区又面临新的难得的历史

性发展机遇。

这样,“九五”以至今后更长的时期,欠发达地区就面临既要抓住

机遇以比“八五”更高(甚至高于全国)的增长速度发展,又要实现经

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双重重任。

其次,从投入产出分析,欠发达地区的绝大部分企业债台高筑,处

于严重亏损状态,产业结构不合理,对资源的杀鸡取卵式经营状况普遍

存在,而且经营管理水平低,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极低——

一句话,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粗放程度更为严重。在这种条件下,实

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其任务的艰巨性是可想而知的。

第三,全国七八千万贫困大军实际上几乎全部分布在欠发达地区,

扶贫攻坚的任务十分艰巨。

第四,需要强调指出的是,与经济落后相伴生的观念滞后现象,在

欠发达地区十分普遍,改革、开放不到位,粗放经营、热衷于铺摊子增

人增设备的做法,几乎是一些领导干部抓经济、出政绩的行为模式;这

些更增加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困难。

二、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基本对策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尽管困难重重,任务艰巨,但欠发达地区

别无选择,必须在未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交出正确的答卷。笔者试提

出基本对策如下:

(一)更新发展观念,确定新的发展思路

发展观念,对于制定发展战略,确定发展思路,具有深层次导向作

用。立足欠发达地区的区情实际,面向未来,制定可持续发展的跨世纪

长远发展战略,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欠发达地

区首先面临的课题。

所谓可持续发展,国际上的基本界定是:在保持生态资源存量不减

少和改善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实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观,它要求我们在研究社会

发展问题和制定发展政策时要协调好三个方面的基本关系:即经济发展

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

的关系。这对于欠发达地区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它关系到欠发达地区

将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带入21世纪,带入未来。欠发达地区如果不是从这

样的观念来考虑未来的发展问题,势必将一个畸型发展的社会带入未来

,使它在未来中国的发展格局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境地。

在考虑未来发展思路上,既要有机遇意识,更要有跨越意识,要用

综合发展的观念来把握机遇,否则,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就难免重蹈

粗放增长的覆辙。“九五”期间,欠发达地区的确面临难得的历史性机

遇。面对这一机遇,不能只考虑高速度、抓资金、争项目、铺摊子,必

须综合考虑机遇的有效利用问题,在高速发展、集约增长两个基点上考

虑未来发展问题,努力提高新的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的贡献率。

(二)加大企业改革力度,把企业挖潜、改造、改组和扩建作

为工作重点,使现有企业步入集约经营轨道

目前,欠发达地区企业经营状况不佳、效益差的根本原因,还是改

革不到位,即政府职能转换不到位,企业经营机制转换不到位。因此,

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改革步伐,使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经营的经济实

体,并形成面对市场独立运作的经营管理机制。同时,要从下功夫解决

生产经营中最突出的问题入手,加快企业改制、改组、改造步伐,促进

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集中,扩大适销对路产品,强化市场销售,加强科

学管理,全面提高工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使现有企业步入集约增长的

(三)发挥区域优势,协调区域产业结构关系,形成独具区域

特色、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体系

这方面必须着力突破以下五个难点:一是形成农业的产业化格局,

以保证农业基础的稳定;二是形成优势资源的基地化格局,以为资源开

发型工业和富于地区特色的支柱产业提供发展基础;三是加大基础设施

投入,切实解决通路、通电、通邮等问题,克服基础设施差对经济发展

的硬性约束;四是使乡镇企业迅速步入“快车道”;五是实施增长极战

略,培植具有较高技术起点的经济增长点。

(四)从根本上转变领导行为模式

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实践表明,粗放型增长常常产生于领导者的

政绩冲动,产生于“铺摊子、增产值=政绩”的思维模式。要转变这种

思维模式以及由此形成的粗放型领导行为模式,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1.深化改革,使政府职能的转变迅速到位。如果政府在实际上老是

处在投资者或投资主体位置上而又不承担任何经济责任,领导者靠盲目

铺摊子创政绩的冲动就难以有效遏止。因此,欠发达地区必须加大改革

力度,按政企分开的原则,使政府转变职能迅速到位。否则,领导者粗

放型的领导行为模式就不可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必将在领

导者粗放型领导行为模式的惯性中化为泡影。

2.完善干部实绩考核制度,使工作实绩考核的指标体系与经济社会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吻合。

(作者单位:中共安康地委党校)*

注:

〔 1 〕陈栋生《从粗放到集约:历史的决择》, 载《理论前沿》

1996年第3期。

〔2 〕雷咸成《目前我们遇到的困难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系—

—访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教授》,载《理论前沿》1996年第3期。

〔3 〕陈奇《安康实现超常规增长必须有新思路大举措——加快安

康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载《安康经济》1996年第1期。

标签:;  ;  ;  ;  

21世纪的严峻课题--论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