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中药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长期预后影响的回顾性研究

早期中药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长期预后影响的回顾性研究

段文慧[1]2003年在《早期中药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长期预后影响的回顾性研究》文中认为论文主要包括文献综述和临床研究两部分。 文献综述共3篇.第一篇讨论中医对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文中介绍了近些年来中医对急性心肌梗死病因病机、中药治疗、其它治疗、实验研究等方面的认识。第二篇介绍了西医对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研究进展,其中对近年来研究较多的ACEI类制剂、静脉溶栓疗法(溶栓时间、几种溶栓剂临床疗效等)、介入治疗作了详细介绍。第叁篇主要收集了近年国内外符合循证医学标准的一些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以探讨目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措施对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ACEI类和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不仅可以降低近期死亡率,对长期预后也有明显的益处。溶栓治疗主张早期应用,最理想的是在院外开始应用,益处最大。而直接PTCA的长期效应还有待于进一步证实。 临床研究部分为探讨早期中药干预对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收集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并渡过急性期(30天)的患者157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按照住院时用药情况,将单纯应用西药常规治疗的病例设为对照组,共28例;将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中药汤剂的病例设为治疗组,治疗组治疗大法以活血、益气、化痰为主,共129例。治疗组远期心源性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7.75%与14.29%,治疗组比对照组心源性死亡率下降45.8%,但结果未达到统计学显着性(P=0.122)。治疗组合并有心源性休克的患者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性(P=0.027*)。治疗组目标事件(再梗、心脏骤停、Ⅱ°以上心衰、脑梗塞、脑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2.40%与14.29%,差异有显着性(P=0.005*)。初步说明中药早期干预可以降低急性心肌梗死远期重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改善远期预后,也说明气血失调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中的作用。

农一兵[2]2005年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远期预后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近几十年来,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在治疗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进展,发展了溶栓、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支架植入术,以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β—受体阻滞剂、抗血小板剂等治疗方法,而遵循循证医学原则的大规模临床试验则为这些治疗方法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随着这些方法的应用,AMI急性期病死率已经降低到4%—6%,远期预后也取得了一定改善,但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中医药、中西医结合治疗AMI的临床研究已有多年的历史,在再灌注治疗之前曾得到广泛的重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降低了病死率,在防治AMI并发症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这些研究的质量和疗效尚未得到系统地评价;另一方面,中医药临床研究整体来说对方法学重视程度不够,还没有符合循证医学要求的临床试验证据,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研究结果的推广和应用。因此,本文对近几十年来中医药治疗AMI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了一次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并进行了一项较大样本的回顾性队列研究用以探讨早期中药干预对AMI远期预后的影响,试图为中西医结合治疗AMI提供基于循证医学的依据。 一、中医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研究文献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方法:①以(中文标题:心肌梗塞or心肌梗死)and(全部检索条目:中医or中药or中西医结合)的检索式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年限为1978年1月至2004年11月。②由2位研究者按照文献纳入、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意见不同者通过讨论解决。③获取文献的相关研究特征资料,并加以评价。④对合格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定量的Meta分析。 结果:①共检索到1621个文献。②经两次筛选,剔除不符合要求以及重复报道的文献,最终共有252篇文献入选评价。③按照现代临床流行病学的观点,中医药治疗AMI的临床研究存在遵循标准的程度不足、研究设计缺陷较明显(特别是随机、盲法和统计学方法)、观察指标选择不尽理想(特别是缺乏远期预后指标)等问题。对提到“随机”的文献进行Jadad评分,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3—5分)只有1篇,仅仅得到3分。而非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质量评分结果,也没有1篇得分超过6分(总分是12分)。④只有8篇文献可以进入Meta分析程序,总病例数仅738例,Meta分析显示与常规西药相比,加用中药进行干预对AMI患者死亡率的影响没有统计学差异(P=0.24),临床总有效率(P=0.17)和心律失常发生率(P=0.07)也没有差异,但中药干预组再梗率、心力衰竭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分别为0.007和0.01),治疗后左室EF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01)。 结论:总体来说中医药治疗AMI的临床研究文献质量存在较多问题,极大影响了研究结果的可靠性:Meta分析显示中药对减少再梗和心力衰竭、提高左室EF射血分数有益,但仅以本项Meta分析为基础,对于中医药治疗AMI的疗效目前尚不能得出最终的结论。

林谦, 农一兵, 段文慧[3]2005年在《早期中药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远期预后影响的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回顾性分析早期使用中药对首次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①以1996年1月~2002年4月确诊AMI,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东方医院心内科住院并渡过急性期(28天)且资料完整的所有患者为研究对象。②查阅患者病历,收集患者发生首次心肌梗死的相关病情和治疗资料。③随访:查阅患者自首次AMI后的所有住院病历资料,并根据病历中记录的联系方式,进行家

林谦, 农一兵, 段文慧[4]2006年在《中药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远期预后影响的回顾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回顾性分析早期使用中药对首次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以1996年1月~2002年4月因AMI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东方医院心内科住院并渡过急性期(28d)且资料完整的所有患者(共162例)为研究对象;随访患者发生联合终点事件(死亡和重大心脑血管事件)的情况;单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描绘生存曲线,用log-rank法进行比较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使用中药汤剂患者无事件生存率高于未使用者(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前壁梗死、心功能减低、心律失常和糖尿病史与联合终点事件的风险呈正相关,而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和中药汤剂呈负相关,其中中药汤剂的相对危险度RR为0.093(95%CI=0.029~0.294,P<0.001)。结论年龄、心力衰竭、前壁梗死、梗死后心律失常、糖尿病史是AMI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而早期应用中药汤剂和ACEI制剂是AMI远期预后的保护因素,初步从回顾性研究的角度为中医药治疗AMI提供了基于循证医学的证据。

温春瑜[5]2009年在《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临床路径的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广东省中医院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路径的实施效果,对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临床路径的进行有效性和卫生经济学评估,为前瞻性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的临床路径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采取非同期历史对照病例回顾研究的方法,选取2003年1月~2004年12月入住广东省中医院ICU、心脏中心的第一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为非临床路径组,选取2006年1月-2007年12月入住我院ICU、心脏中心第一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为临床路径组,对比两组患者住院治疗的主要相关情况。主要评价指标:如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1年内再次入院情况、1年内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等。研究结果本研究共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141例,非临床路径组70例,临床路径组71例,两组患者的入院情况无明显差异。总住院时间由12.01±7.349天下降至9.80±5.618天(P=0.047),ICU住院时间由7.33±6.467天下降至5.55±2.932天(P=0.038);接受介入治疗患者的总住院时间由13.34±7.490天下降至9.69±5.593天(P=0.005),ICU住院时间由8.66±6.672天下降至6.02±3.617天(P=0.014)。介入治疗率由71.43%提高到85.92%,冠脉支架植入比例由50%提高到76.06%。接受冠脉支架植入术患者的平均住院总费用由65059.25±19381.26元下降至53477.53±19253.41元(P=0.007)。所有病人的平均住院总费用由45644.24±29302.16元上升至49472.81±29793.04元(P=0.443),总费用有上升的趋势。以通冠胶囊为代表的益气活血类中成药使用率由58.57%上升至83.09%(P=0.002),活血化瘀类静脉中药使用率由64.29%上升至81.69%,益气活血化痰类中药汤剂使用率由61.43%上升至84.51%,中医疗效方面,患者心悸、胸痛、胸闷、自汗、头晕方面和总分方面得到明显改善(P<0.05)。住院死亡率有下降的趋势,由14.29%下降至7.04%(P=0.183),死亡率下降了7.25%,出院1年内再次入院由24次下降至14次(P<0.05),MACE事件发生由19次下降至10次(P<0.05)。结论实行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路径后,可以减少总住院时间和ICU住院时间,降低介入治疗患者的住院总费用,降低患者出院1年内再次入院和MACE事件的发生,改善患者中医症状和预后。为下一步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完善临床路径的制定与管理,更加有效地控制医疗成本,提高患者满意度,使临床路径向更深入更广泛的方向发展,为前瞻性研究临床路径方案的进一步完善和形成行业认可、可供推广应用的中西医临床诊疗方案提供依据。

佚名[6]2003年在《《中国临床康复》2003年第7卷1~32期主题词索引》文中指出(旬刊2003年1月5日至12月25日主题词索引按汉语拼音音序排列)《内经》李建梅,王慧峰,赵鹏.从《黄帝内经》谈太极拳的机制及其应用初探(15):22355-甲氧色胺李淑惠,胡德耀,李晓辉,等.N-乙酰-5-甲氧色胺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8):1277A

赵晨[7]2014年在《中医院238例心肌梗死患者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的队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心肌梗死临床疗效评价终点指标的文献调查目的调查心肌梗死临床研究文献有关终点指标的使用情况,拟定心肌梗死临床疗效评价的终点指标集合,为构建心肌梗死中医药治疗评价的终点指标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CBM、CNKI、PubMed数据库,2003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有关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文献。筛选含有终点指标评价的文献,排除质量低下的研究报告。制作心肌梗死终点指标文献调查表,建立心肌梗死终点指标文献数据库,统计分析单一终点指标、主要终点指标、次要终点指标和不同观察时期内终点指标的的选择情况。结果纳入文献156篇,收集心肌梗死的临床终点指标共36种。各研究报告选择终点指标依次为再发心肌梗死(19.7%)、全因死亡(15.7%)、心力衰竭(9.3%)等;主要终点包括再发心肌梗死(21.4%)、全因死亡(18.2%)、心源性死亡(10.5%)等,次要终点包括再发心肌梗死(14.9%)、脑卒中(11.6%)、心力衰竭(11.1%)等。急性期(发病28天内)的研究选取的终点指标依次为再发心肌梗死(19.1%)、全因死亡(14.4%)、梗死后心绞痛(8.3%)等;出院1年内随访的研究选取再发心肌梗死(18.0%)、全因死亡(13.1%)、心力衰竭(12.6%)等;随访期一年以上的研究选取再发心肌梗死(17.8%)、全因死亡(12.8%)、再次血运重建(11.0%)等。结论心肌梗死临床疗效评价的终点指标集合:住院期间选择心源性死亡、脑卒中、再梗死、血运重建、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跳骤停、急性心力衰竭、急性肾衰竭、低血压、肺栓塞、心脏破裂、出血事件;随访期间选择再梗死、心源性死亡、血运重建、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再次血运重建、脑卒中、心跳骤停、心源性休克、低血压、出血、肿瘤、再入院。第二部分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的队列研究目的观察中医院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为心肌梗死中医药疗效评价终点指标的构建提供依据;探讨住院期间中医药治疗与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的关系,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制作《中医医院心肌梗死患者队列研究调查表》。通过医院病案信息管理系统,选择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08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收治的心肌梗死住院患者238例进行病案调查。收集病例的临床特征、中医药使用情况和终点事件发生情况。选用Epidata软件,建立中医医院心肌梗死患者队列研究住院信息数据库,录入数据。统计暴露组(应用中药≥7天)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处理数据得到中医药干预强度与终点事件发生的关系。结果1.终点事件发生情况事件发生频次排序为急性心力衰竭(18.49%)、心源性死亡(16.81%)、心源性休克(14.45%)、严重心律失常(10.08%)、血运重建(8.40%)、低血压(6.30%)、心跳骤停(4.62%)、再梗死(2.94%)、脑卒中(0.42%)、急性肾衰竭(0.42%)、肺栓塞(0.42%)、出血(0.42%)。心肌梗死住院期间中医药治疗评价的主要终点指标包括心源性死亡、再梗死、急性心力衰竭;次要终点指标包括脑卒中、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2.Logistic分析中医药干预(OR=7.753)、年龄(OR=1.230)是心源性死亡的相关因素;年龄(OR=1.055)是急性心力衰竭的相关因素;年龄(OR=1.072)是心源性休克的相关因素,抗栓治疗药物(OR=0.171)与心源性休克的呈负相关关系;未能分析出再梗死与脑卒中的相关因素。结论中医药在预防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心源性死亡、心源性休克、急性心力衰竭、心跳骤停等终点事件上显示出优势;进一步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中医药干预能减少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心源性死亡的发生。第叁部分心肌梗死患者随访期间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的队列研究目的观察心肌梗死患者出院随访期间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为心肌梗死中医药疗效评价终点指标的构建提供依据;探讨出院随访期间中医药治疗与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的关系,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对住院调查纳入的病例进行电话随访,时间自出院日期至2013年12月31日。收集患者终点事件发生情况和中医药使用情况,填入《中医医院心肌梗死患者队列研究调查表》随访部分。选用Epidata软件,建立中医医院心肌梗死患者队列研究随访信息数据库,录入数据。统计暴露组(应用中药≥1个月)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处理数据得到中医药治疗强度与终点事件发生的关系。结果1.终点事件发生情况事件发生频次排序为心血管再入院(30.19%)、心源性死亡(25.16%)、心力衰竭(13.84%)、再梗死(9.43%)、血运重建(7.55%)、严重心律失常(6.29%)、脑卒中(3.14%)、心跳骤停(1.26%)、低血压(1.26%)、肿瘤(1.26%)、心源性休克(0.63%)。心肌梗死出院随访中医药治疗评价的主要终点指标包括心源性死亡、急性心力衰竭、再梗死,次要终点指标包括再入院、脑卒中、血运重建、严重心律失常。2.Logistic分析抗栓治疗药物(OR=2.831)、降脂药物(OR=2.696)、血糖异常(OR=2.734)、中医药干预强度(OR=1.528)、年龄(OR=1.053)是心源性死亡的相关因素;血糖异常(OR=2.793)、中医药干预强度(OR=1.587)、年龄(OR=1.054)是发作性心力衰竭的相关因素;年龄(OR=1.074)是严重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未能分析出再梗死、脑卒中和血运重建的相关因素。结论中医药在预防心肌梗死恢复期心源性死亡、急性心力衰竭、再梗死、心跳骤停等终点事件上显示出优势;进一步相关分析表明中医药干预能有效降低心肌梗死患者心源性死亡率,并可预防发作性心力衰竭。

佚名[8]2011年在《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年第5卷主题词索引》文中提出说明:(1)本索引按主题词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2)冠有阿拉伯数字、西文字母、西文姓氏的主题词,按其后的汉字拼音顺序排序;在汉字相同的情况下,按数字、英文字母、希文字母顺序先后排列。

张蕾[9]2009年在《中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及与缺血后适应联合作用机理的研究》文中提出一、临床研究目的:综合评价中药作为一个整体干预因素,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生存质量、临床症状和预后的影响。方法:98例心肌梗死患者,分为中医药(包括中成药、汤药、中药注射液任何一种,并将其作为一个干预因素)加西医治疗组(53例)和单纯西医治疗组(45例)两个队列,采用门诊随诊及电话随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为期一年的随访。观察服用中药的AMI患者一年内医疗费用、生存质量、临床症状、心功能的变化及心血管病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中药治疗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医疗费用明显低于单纯西药治疗患者(P<0.05),SF-36总计分及其中的躯体角色(RP)、机体疼痛(BP)、心理健康(MH)和总健康(GH)等条目的得分明显高于单纯西药治疗患者(P<0.05),心血管病事件(包括主要终点事件如死亡及次要终点事件如梗死后心绞痛等)发生率和心功能变化与西药治疗患者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中药治疗可减轻AMI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降低医疗费用。因样本量较小,随访时间较短,中药干预对AMI终点事件及心功能的影响,尚需进一步临床研究。二、实验研究:目的:观察中药与缺血后适应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协同作用,并研究其可能的作用机理。方法:9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6只:(1)假手术组:每日灌胃生理盐水2ml;(2)缺血再灌注组:每日灌胃生理盐水2ml;(3)后适应组:每日灌胃生理盐水2ml;(4)西药组:每日灌胃福辛普利钠2ml(0.9mg/Kg);(5)益气养阴解毒组:每日灌胃心悦胶囊加黄连生物碱2ml(0.16g/Kg+0.081g/Kg);(6)活血解毒组:每日灌胃复方川芎胶囊加黄连生物碱2ml(0.40g/Kg+0.081g/Kg)。各组均连续灌胃14d。假手术组大鼠于末次灌胃后1h开胸,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下置线不结扎;缺血再灌注组大鼠末次灌胃后1h开胸,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30min后,持续再灌注1h。其余组别大鼠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30min后,给予短暂再灌注10s,随之再次缺血10s,此为1个循环,重复3个循环的操作,共计60s,然后完全再灌注60min。最后腹主动脉取血,离心、分离血清,测定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心肌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T(cTnT)的含量;分离心肌组织,N-BT染色测量心梗面积。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观察病理形态。免疫组化法观察心肌组织Toll样受体(TLR)的表达。在实验过程中,连续记录结扎冠状动脉后15min、30min、再灌注30min及再灌注60min各时点Ⅱ导联心电图,观察ST段升高幅度的变化。结果:(1)心肌组织病理变化: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后适应组及各给药组大鼠心肌细胞肥大、心肌组织炎性渗出、心肌纤维束紊乱及核固缩、核溶解均有所减轻,其中以中药活血解毒组最为明显。与后适应组比较,西药组、活血解毒组心肌梗死范围明显缩小(P<0.01);(2)免疫组化分析: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后适应组TLR2和TLR4的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与后适应组比较,西药组及两中药组大鼠心肌组织TLR2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西药组及两中药组大鼠心肌组织TLR4的表达明显降低(P<0.01);(3)血清MDA、SOD水平:后适应组及各给药组大鼠血清MDA含量较缺血再灌注组明显下降(P<0.05),但4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后适应组及各给药组大鼠血清SOD活性较缺血再灌注组明显升高(P<0.05,P<0.01),西药组及活血解毒组SOD活性较后适应组明显升高(P<0.01);(4)血清hs-CRP、IL-1β、IL-6水平:后适应及各给药组IL-1β、IL-6、hs-CRP较缺血再灌注组明显降低(P<0.01,P<0.05),活血解毒组IL-1β较后适应组明显降低(P<0.05),益气养阴解毒组和活血解毒组IL-6较后适应组明显降低(P<0.05),益气养阴解毒组hs-CRP较后适应组明显降低(P<0.05);(5)血清CK-MB、cTnT水平:后适应组及各给药组cTnT含量较缺血再灌注组有一定降低,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6)Ⅱ导心电图ST-T变化:结扎15min时,西药组和活血解毒组较缺血再灌注及后适应组ST-T升高幅度显着降低(P<0.01)。结扎30min时,活血解毒组ST-T升高幅度较缺血再灌注组及后适应组均明显降低(P<0.01)。再灌注30min、60min时,后适应及各给药组ST-T升高幅度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均明显降低(P<0.01)。与后适应组比较,再灌注30min时,各给药组ST-T升高幅度显着降低(P<0.01);60min时,益气养阴解毒组和活血解毒组ST-T升高幅度显着降低(P<0.05)。结论:(1)缺血后适应可减少缺血再灌注心肌组织损伤,缩小心梗面积,调节梗死后炎症反应;(2)活血解毒配伍(复方川芎胶囊+黄连生物碱)可增强缺血后适应大鼠SOD的活力,减轻缺血再灌注心肌组织损伤;(3)益气养阴解毒配伍(心悦胶囊+黄连生物碱)和活血解毒配伍可降低缺血后适应大鼠血清hs-CRP、IL-1β、IL-6水平,减少心肌组织TLR2及TLR4的表达;(4)活血解毒配伍可降低缺血后适应大鼠ST-T段升高幅度,缩小心肌梗死面积。

参考文献:

[1]. 早期中药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长期预后影响的回顾性研究[D]. 段文慧.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3

[2].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远期预后影响的临床研究[D]. 农一兵.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5

[3]. 早期中药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远期预后影响的回顾性研究[C]. 林谦, 农一兵, 段文慧. 第六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大会论文汇编. 2005

[4]. 中药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远期预后影响的回顾性研究[J]. 林谦, 农一兵, 段文慧.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

[5]. 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临床路径的回顾性研究[D]. 温春瑜.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

[6]. 《中国临床康复》2003年第7卷1~32期主题词索引[J]. 佚名. 中国临床康复. 2003

[7]. 中医院238例心肌梗死患者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的队列研究[D]. 赵晨.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4

[8].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年第5卷主题词索引[J]. 佚名.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1

[9]. 中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及与缺血后适应联合作用机理的研究[D]. 张蕾.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09

标签:;  ;  ;  ;  ;  ;  ;  ;  ;  

早期中药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长期预后影响的回顾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