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体会论文_郑榕芳

支架式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体会论文_郑榕芳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诸多新颖的教学模式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各省市学校也不断地开始尝试各式各样的教学改革新路径,“支架式”教学就是当下最受各生物教学者们欢迎的新教学模式之一,“支架式”教学之所以被广大教学者们所喜爱,是因为它可以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内在潜能,提升学生对生物学的探索兴趣,进而保障教学质量,提升课堂效率。虽然“支架式”教学非常值得被推广,但是在实践教学中,依然存在着许多需要规避的阻碍和不可避免的现实困境,为此,笔者结合以往教学经验阐述了生物课堂中支架式教学的应用体会,并提出相关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生物;支架式教学;应用策略

在以往较为滞后的高中生物教学模式中,教师们通常占据着课堂中的主导地位,扮演着课堂“主导者”和知识“传播者”的两种角色,学生却只能被动式的获取知识,在此阶段中往往会欠缺思考和理解消化的环节,如此一来,会使得学生的学习习惯变得机械化,无法在考试中活学活用。为此,教师应该积极地想要新教改的号召,及时革新教学挂念,摒弃“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重视起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不断寻求创新性的教学模式,积极应用支架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以及能力,全面提升课堂效率。

一、支架式教学概述

所谓支架式教学,简单来讲可以将其暂且比作工人们在工地上所使用的一种工具,即“脚手架”,而教师就是支架式教学体系的搭建者,为学生搭建起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环境和平台,帮助其打好坚实的学习基础,稳定的达到良好的学习层次。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构建起符合学生需求,适合学生学习水平的知识构架,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构架切忌不可操之过急,而是首先需要教师将复杂的生物知识进行简化,随后带领学生一步一步深入理解知识体系。支架式教学理念来源于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随后由教育家布鲁纳正式提出,而支架式教学理念的出现对学生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1]。

二、支架式教学的应用方法

(一)在学生现有知识的基础上搭建支架

 在为学生讲解新知识前,教师需要在学生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建立起生物知识发展区,为学生构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奠定有利基础。例如,笔者在讲解“有氧呼吸”这一章节的难点知识时,预先要求学生们去回想之前所掌握的关于线粒体结构的知识,随后再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有氧呼吸所需酶的分布地点,让学生进一步详细理解有氧呼吸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以及各阶段所发生的场所[2]。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行扩展性提问,旨在激发学生自主思考的积极性:“假设我们将有氧呼吸的反应物换成脂肪,有氧呼吸过程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引导学生从元素比例方面思考问题,在脂肪中C、H的元素比例要比糖类更高,所以脂肪氧化分解出的二氧化碳也会更多,由此可推断出,在第二阶段的氧化过程所需的水也更多,产生的H也相应增多,最终推断出第三阶段所产生的水也会变多,相应的所产生的能量也会增多。通过这样对已有知识的支架式教学,启发学生探寻新知识,在新旧知识之间构建起紧密的联系,有效提升教学效率。

(二)范例支架

高中阶段的生物教学所涉及的内容在概念、定理、定律方面都非常的复杂、抽象且更加系统化,使学生在学习时往往会感觉到非常困难,难以理解,死记硬背的学习成效也并不是很理想,因此教师需要引入范例支架式教学来为学生搭建起一个形象、鲜活的知识体系,以此来强化学生对生物知识和定理的掌握程度[3]。例如,笔者在讲解“遗传定律”时,首先带领学生研究了豌豆杂交实验,通过探究假说演绎法,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探究程序,即观察现象、做出假设、提出问题、对比推理、最终得出结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此基础上,需要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思考:对豌豆的花色、形状等性状的研究,在探索一对相对形状时遵循什么样的定律,学生通过探究得知其遵循分离定律,随后进一步研究两对或者三对形状时又会遵循怎样的定律?鼓励学生依据孟德尔实验的现象来作出假设,提出问题,帮助逐步搭建起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通过基因分离定律的范例支架式教学,将抽象、不易理解的生物知识形象化,有效地帮助学生降低了学习难度。再如,笔者在讲解“细胞生命历程”这一节内容时,为提升课堂效率,就利用个体的生、老、病、死这样的例子来进一步引出细胞分裂、分化、衰老、死亡的这几个生命历程。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生命各层级之间所存在的内在联系,逐步形成科学的探究习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记忆难度,强化其学习的积极性。

(三)问题支架

问题支架的应用需要教师在讲解某一课题时,制定出确切的教学目标,并且围绕这个教学目标,精心设置并搭建一系列的教学问题体系[4]。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将教材中所要讲解的知识系统的划分成为具有层次性、关联性的各个问题,每一个问题都可以为下一个问题的探索奠定理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不断的帮助学生拓展思维,找到问题的突破口,在这样问题支架的帮助下,学生会逐渐找寻到符合自己需求的学习思路,积极探索答案,逐步实现学习目标。例如,笔者在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时,就围绕此节的教学目标精心策划了以下几点教学问题:第一,生物膜是由什么组成的?是被谁发现,通过怎样的形式发现的?第二,该结论是由实验得出还是推理得出?得出结论后还需要进行细胞膜的成分提取、分离与鉴定吗?第三,细胞膜的成分有哪些?第四,根据观察,你认为磷脂与蛋白质的位置应该是怎样的关系?学生通过对以上问题的研究,在其指导下,顺利完成对知识点的渗透性认知,顺利达成学习任务。

(四)建议支架

建议支架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抑或是独立学习遇到瓶颈时予以学生恰当的建议以及指导,帮助学生突破思维瓶颈的过程。与其他阶段的支架教学相比,虽然建议支架不够系统、缺乏完整性,但是却可以准确无误的指出核心问题。例如,笔者在带领学生学习“有丝分裂”的实验时,为使学生准确掌握实验细节,顺利完成实验,在学生进行实验前,提供了以下几点建议:第一点,培养根尖细胞时为保证水中氧气的充足,需要注意勤换水,防止根部由于缺乏氧气进行无氧呼吸,最终腐烂[5]。第二点,选用实验材料时,需要挑选旧洋葱,这是由于新的洋葱细胞通常尚在休眠之中,不易生根。第三点,选取最佳的取根尖时间,即细胞分裂最活跃的时间段:上午十点至中午十四点。第四点,需要正确使用载玻片,使压片受力均匀,防止出现盖玻片被压坏的状况。第五点,显微镜的使用顺序。需要先用低倍镜再用高倍镜,可有节省找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时间。学生在完全理解这些建议的缘由之后,将其付诸实践操作之中,可有效提升该项实验的成功率,进而保障课堂效率。

结束语:总而言之,支架式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合理化应用非常重要,可以很大程度的削弱由于学生个体差异而为教学工作带来的困扰 ,在教学支架的建立途中,教师需要首先依据学生现有学习水平以及兴趣爱好,通过范例支架、问题支架、建议支架等多个环节,循序渐进的设置符合学生需求、科学、合理、人性化的“支架式”教学体系,有效提升自身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赵卓,张璇,程军. 基于“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以“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为例[J]. 中学生物教学,2014(09):37-39.

[2]詹寅华. 浅析支架式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的应用[J]. 中学课程资源,2014(09):4-5.

[3]杨祖芳. “支架式教学”在高中生物错题讲评课中的实践应用[J]. 中学生物教学,2017(07):19-21

[4]关岚岚. 支架式教学理论下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J]. 课程教育研究,2018(16):161-162

[5]黄海霞,龚大洁,郝雪,潘沁艳. 浅议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支架式教学法”的运用[J]. 生物学通报,2011,46(05):40-42.

论文作者:郑榕芳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8月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1

标签:;  ;  ;  ;  ;  ;  ;  ;  

支架式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体会论文_郑榕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