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怎样实施碰壁点拨式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学数学论文,式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碰壁点拨式教学,要求把教学内容编拟成一个个问题,把一个课时的问题划分成若干个“组块”。对每一个“组块”中的问题,教师先让学生练中碰壁,然后进行讲评点拨,必要时予以及时强化,力求当堂巩固消化。具体到小学数学中来,该怎样实施碰壁点拨式教学呢?
一、课前:编拟题组、划分“组块”、准备教学
首先,教师把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及其相关的旧知识编拟成不同的题组。新授课上的题组有:预备性题组、新授性题组、小结性题组、巩固性题组;复习课上的题组有:基础知识题组、基本练习题组、综合练习题组、巩固练习题组。每个题组,又由若干道题目组成。
接着,教师逐题组地分析其内部结构,看看其中包含着哪些数学知识,思维过程怎样,并把某些题组中的一系列题目划分为若干个“组块”。划分“组块”的方法较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按知识点划分“组块”。如“小数的意义”一节,可把它的新授性题组划分为“意义”、“数位顺序表”、“读法”、“写法”等四个组块。一般地,教学成并列关系的数学知识时,宜用这种方法划分组块。
2.按思维活动划分“组块”。小学生的思维活动一般始于观察、操作,进而逐步展开的。教学这类课时,可把新授性题组划分为观察(操作)、分析、比较、抽象等几个“组块”。
3.按训练内容划分“组块”。如复习分数应用题时,可把题组划分为“判断单位'1'”、“变化条件形式”、“转化分率”等若干个组块。复习课、练习课多用这种方法划分“组块”。
划分组块,依年级高低和知识难易而有所不同。对于低年级学生或较难掌握的数学知识,宜把“组块”划得小一些;对于高年级学生或较易掌握的知识,则可把“组块”划得相对大些。另外,有些题组,如预备性题组,其本身题目就不多,知识又少,则不要再细分为几个“组块”。
题组编定好以后,教师应逐题解答,以体验解题的思维过程;预测学生可能会在何处出现疑惑;琢磨哪些知识要引伸变换、哪些知识要予以强化;思考点拨些什么,怎样点拨。经过这样一番思索后,为教学做好充分准备。
二、课中:练中碰壁、讲评点拨、巩固消化
练中碰壁、讲评点拨、巩固消化是碰壁点拨式教学课堂模式的三个主要环节。这三个环节的前后顺序,以及这种教学方式的结构特征怎样呢?先看看“分数的基本性质”新授性题组的教学片断:
练中碰壁:(1)剪三张宽度相等长短相同的长方形纸条;(2)把第一张纸条对折两次,第二张纸条对折三次,第三张纸条对折四次;(3)把三张纸条展开,按顺序平铺在课桌面上,使得三张纸条最中间的那条折痕对齐,想一想,被折了的这三张纸条能说明什么?
讲评点拨:说得好。这些相等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
练中碰壁:(8)把刚才发现的两个规律综合起来,再说给同桌听。
讲评点拨:同学们在表述时都用扩大或缩小,但用乘以或除以表述更好。因为在分数中有时要乘以1或除以1,一般不用扩大1倍或缩小1倍。
从这个教学片断中可以看出,小学数学实施碰壁点拨式教学,首先是抛一个“组块”的题目;接着,学生练习这些题目,在练中“碰壁”;然后,教师讲评点拨这些题目;最后,通过练习,巩固知识和技能。接下来,进入下一个“组块”的练讲。至此,我们可以分析出小学数学碰壁点拨式教学的课堂结构特征来,即:小步回环,螺旋递进,循环往复。
三、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1.注意“先练”的目的性,把握“碰壁”的规律性。学生先练,属于记忆旧知、应用知识的内容,一般是为了“诊断”;属于探索数学知识由来、比较相关知识异同的内容,一般是为了让学生碰壁生惑、激发求知欲望。因此,学生练习旧知内容时,教师应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们的知识和能力的缺陷上,以便及时补授。练的时间相对要少些,以一般学生能解答完为止。探索新知的练习,练的时间以大多数学生能产生困惑为宜。时间短了,激发不起求知欲望,失去了“先练”的意义;时间长了,会影响后面的教学。
小学生年龄小,生活、学习经验不足,思维能力较差。他们在独立探索过程中,容易产生如下一些错误或困惑:把形似质异的知识混为一谈,抽象的数学概念辨析不清,解题技巧不会运用,引伸变换题抓不住本质;在操作、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中,更容易碰壁生惑。把握这些规律,对于信息反馈,对于讲评点拨,都是十分有益的。
2.注重讲评点拨的艺术性。讲评点拨不同于讲解,它是教师运用简炼精粹的语言、直观的操作、典型的材料,促使学生“顿悟“的一种教学艺术。讲评点拨,要点在知识的引发点上,点在关键处、困惑处。对于探索性的问题,教师的点拨,应当依据教材的逻辑关系揭示矛盾,启动学生思维,使全体学生投入激发的矛盾转化之中;对于深层次的错误,教师的点拨应当充分暴露错因,并让学生自我发现自我纠正;对于解题方法、技巧一类的知识,教师的点拨,应能引导学生由此及彼,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境地。
3.巩固要及时。探索数学概念、法则、定律、性质、公式由来的练习,教师应当即时运用讲评点拨的方式,疏通思路,点化关键,进一步促使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巩固获取的新知识。运用数学知识解答具体问题的练习,在教师指点迷津后,要及时运用“类题再练”的做法,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巩固所形成的技能技巧。对于学生解题训练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或较难掌握的知识,教师则临场编拟“单项强化”题组,以此来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