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润华[1]2001年在《加入WTO我国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策略研究》文中提出目 录前 言#(1)第一部分:@投资银行和投资银行业务及其在我国的发展现状#(2)
金伟东[2]2001年在《论国有商业银行融合投资银行业务的现实选择》文中提出80年代以来,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英国、日本、加拿大、美国等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相继放弃金融业分业经营制度,重新确立混业经营的金融制度,“金融超市”、“金融巨无霸”随之不断涌现,商业银行融合投资银行业务成为了全球金融业的发展趋势,加入WTO后的中国在金融制度方面不可能长期游离于世界潮流之外。有鉴于此,本文从借鉴分析全球金融业的发展趋势和经营模式入手,结合我国的金融实际,在考察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融合经营历史与现实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国有商业银行在现有金融制度安排下全面融合投资银行业务的经营策略和目标模式选择。 本论文认为,通过成立金融控股公司的形式,在加入WTO后的五年过渡期内分叁个阶段实现商业银行全面融合投资银行业务,即在统一监管、分工负责的条件下,在一个金融控股公司下实行银行业和证券业并行运作是我国金融业经营的现实选择。
林楠[3]2004年在《论中国证券公司的制度创新》文中认为中国证券市场是中国经济市场化的必然产物,中国证券公司作为中国证券市场的中介机构和中国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证券市场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支持经济改革和加快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作用格外突出。加入WTO后,中国证券市场将面临更加深刻的变革和挑战,大量流入的外来投资不但将在事实上消除中外证券市场之间的多项差别,而且将潜在的金融危机风险带到了中国,中国证券公司也将面临国际化的政治经济形势,并将继续充当中国证券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生力军。 中国证券公司是中国转轨时期国有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的“混血儿”,其制度体系也难免带有双重体制的双重烙印。近年来,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变化和中国证券公司的快速扩张,中国证券公司的制度体系暴露出了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重行政管理,轻业务管理,重对各级管理人员的权力建设,轻对各类人员的监督、约束和责任追究等。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中国证券公司的整体发展和中国证券市场抗风险能力的深度提升。新的市场格局要求中国证券公司顺应形势,整合原有制度框架,在开放的各个阶段合理而有力度地进行制度创新,为中国证券市场构筑前进的桥梁和防范风险的防火墙。因此,加快中国证券公司制度体系创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的重要课题,也是我国企业理论研究的新领域。 传统的创新理论侧重于对技术创新的研究。马克思是较早涉及企业制度创新研究的政治经济学家,1867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证了生产组织创新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制度经济学派的舒尔茨、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诺思、戴维斯、拉坦和中国的林毅夫等人深化了企业制度创新的内涵,并对企业制度创新的动因、分类、创新集合、创新成本、创新时滞等作了多方面的论证。之后,关于企业制度创新的研究开始向深度和广度继续进化。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证券公司和西方投资银行的制度体系差异较大。然而尽管证券市场和证券公司是近年来多学科的研究热点问题,但是其中,有关中国证券公司制度创新的系统研究却是国内外学者涉及不多的论题。从目前研究的进展看,主要特点有叁:一是着重介绍和比较西方投资银行的部分企业制度,对中国证券公司企业制度的理论和实践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二是关于中国证券公司的治理结构、激励机制研究相对丰富,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尤其是其中的约束制度)、决策制度、业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等涉及极少,理论和实证研究薄弱。叁是即使是涉及较多的论题,也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不能反映中国证券公司制度体系的实际情况。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和“叁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和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理论,借鉴西方经济学、企业理论、现代管理理论、制度经济学、系统论和政治学等理论成果,从新的视觉和角度,系统地分析和研究了中国证券公司制度创新的理论基础,中国证券公司制度体系的构成及其各组成部分的缺陷,中国证券公司制度体系缺陷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影响,中国证券公司制度体系缺陷的成因,中国证券公司制度体系创新的紧迫性,提出了中国证券公司制度体系创新的方向,并构建了中国证券公司制度体系创新的基础模型。 本文认为,一个高效率、可持续发展的企业,一般均具有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相互制衡的制度根基,中国证券公司的制度体系包括治理结构、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决策制度、业务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等方面的内容,治理结构、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创新应重在对原有制度的规范和再造,决策制度、业务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的创新应注重科学化、专业化和严密化,并应注重在实践中的摸索和建立。作为世界资本市场的新生力量,中国证券公司经过最近几年的行业调整期已经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制度转轨过程,在创新起始的关键时期进行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有助于促进中国证券公司的制度创新进程,并使中国证券公司的经营状况、市场形象以及业务影响力趋于良性发展。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在观点和理论方面,本文的独立见解表现在: 1.本文认为,从实际效果看,中国证券公司的制度创新将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利益分配格局,本质上是对中国证券公司利益的重新分配。在新的利益分配格局下,政府将主要参与作为部分证券公司股东应享有的权益分配,并得到作为市场管理者应有的管理权限和税收收益;证券公司股东参与的将是和其权责相关的税后利润分配,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及其他各类工作人员的职责、权限、收入也将更加合理明晰;业务部门的功能和地位将提高,各类管理人员和高端业务人员将通过适当途径参与公司的利润分配.这种新的利益分配格局较之过去将更为科学、健全和合理有效。 2.以往学者对中国证券公司制度体系及创新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建立在个别分支的空间概念内,且这些研究往往自成体系,相互依赖性较小,观点也有重迭或冲突,没有统一的认识。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求入手,力图构筑一个较为
吕耀明[4]2002年在《中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文中提出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的每一次高潮都是由创新发动的,每一次飞跃也都是创新推动实现的,创新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原动力。文章以创新理论为基点,将交易费用、博弈论、制度变迁,以及进化论等经济和自然科学理论引入商业银行创新的理论分析研究之中,并以优化资源配置为角度,论证了商业银行发展是由多种主客观因素维系和推动的,而引起商业银行质的飞跃的主导因素是创新。通过归纳演绎、逻辑推理,以及创建模型等方式,概括描述了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的一般过程及其规律性,其中阐明了商业银行渐进式、结构式和突变式叁种基本创新模式的不同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即在渐进基础上的突变和在突变引导下的渐进。这种具有开创性和前瞻性的系统理论研究使深奥的商业银行创新理论更加易于为读者接受,也是对商业银行创新一个完整和科学的探讨,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本身就是一次创新的过程。文章剖析了国内外经济和法律界对于商业银行的不同定义及其职能作用与业务功能的演变过程。由此定义:现代商业银行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以工商企业或个人为主要服务对象,为其提供信贷、存款与结算以及各种金融商品的综合性、多功能的金融机构。这一表述突破了商业银行原有定义的局限性,丰富和发展了商业银行的基本内涵。以此为基础,文章进一步探讨了商业银行创新的一般规律和特征,系统、科学地概括了商业银行创新的基本内涵,提出商业银行创新是适应新的经营环境,对各种金融要素进行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从而在商业银行领域建立“新的生产函数”,以满足社会和自身需求的一系列活动。其内容包括创造或引进新的金融产品、交易方式、组织形式、经营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以及新的金融监管制度等。这一界定既涵盖了商业银行创新的基本内容,又使其超越时空的限制,因而更具普遍性和指导性,为深入研究我国商业银行创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商业银行创新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其中最直接、最典型的表现形式是业务创新。文章全面剖析与阐述了现代商业银行广泛采用新技术,不断创造各种新的金融商品和新的交易手段的实践过程。在新技术的强大支持下,商业银行突破了传统的产业壁垒,走向业务交叉和功能多样化。这种趋势模糊了各类金融机构之间的界限,大大拓宽了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尤其是丰富多彩的中间业务创新使商业银行生机勃勃,更添无穷魅力。 卜 中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 文章运用大量的实证和演绎分析,考察了西方商业银行蓬勃发展的业务创新活动以及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成就与不足,以客观事实阐明二者之间存在的差距及其发展趋势,并恰如其分地提出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与发展的急迫性和现实性。文章以大量的篇幅深入探讨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的理论根源,并借鉴其实践经验和教训,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中间业务的基本思路和设想,意在填补我国在此领域理论研究的空白,并为其实际操作提供许多可供借鉴的实践经验和理论依据。 文章采用比较分析法,论述了西方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历史进程,及其发展规律与主要特征;在考察与分析了中外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实践过程后,归纳总结出我国商业银行创新的独特表现形式,即发端于体制创新、深化于业务创新。这与西方商业银行创新主要是由业务创新推动,进而促进商业银行组织体制、经营管理、监管制度向更高层次创新与发展的客观现实存在明显的差异。文章认为我国商业银行创新的特殊表现形式还将持续一定的时期,但是随着我国经济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组织创新及其体制转换因素所产生的特殊推动力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作用力将逐渐减弱,商业银行发展将更多地依赖于自身各种要素重新组合或创造性变革等创新活动,其间业务创新将逐渐成为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的主力军,也是我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 文章以发展的眼光,第一次较系统地概括和总结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创新历史发展阶段的具体特征及其表现形式,并在分析中引入市场营销理论,提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和精髓是发现和挖掘客户潜在的金融需求,创造和提供满足客户需求的金融商品,创新和实践金融商品的交换。文章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深入剖析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提出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重在实现五个方面的突破:从侧重于银行内部的管理改良转变为外部适应性的变革;从强调内部的权力制衡到追求智能化和人性化管理;从注重质的规定性分析发展到质、量并重的规定性分析;从仅注重宏观层面的纯理论性研究,发展为更强调微观层面的可操作性研究;从集中于金融领域的研究转变为以金融领域为基础,逐步向科技、信息工程领域,以及其它与商业银行创新发展相关联的研究领域迈进。这预示着商业银行的内涵和外延都将发生重大变革,其业务功能含于金融又不局限于余融的客观实际,将使商业银行逐步成为经营智慧的特殊企业。亦?
刘艳伟[5]2013年在《我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研究》文中指出21世纪人类已经进入新经济时代,金融创新的程度和力度远超之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商业银行业已处于世界竞争的前沿,倍受世界金融创新的影响。国内金融业的开放商业银行使同业竞争日趋激烈,利率的市场化改革使其利润率趋于下降,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使间接融资所占比例不断降低,这都要求商业银行不断进行业务创新、开拓新市场。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金融业一直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但新的经济金融形势使金融业的混业经营成为必然趋势,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是其增加收入、提高竞争力的一种有力途径。商业银行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之间的差异很大,因此,商业银行在发展投资银行业务时要做好充足的准备,不能盲目而行,否则会使商业银行面临巨大的风险。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历史还不长,与国外同行相比,无论是在模式选择、管理水平、人才建设和产品创新方面都相差较远,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并结合自身特点,发展投资银行业务。本文以我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发展为研究对象,在分析了国内外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对商业银行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进行了比较,然后分析了国内外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基本情况。进而运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了我国商业银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优势和劣势、机会和挑战。最后为我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发展提供了战略选择和策略指导。
李娜[6]2007年在《推动中国投资银行发展的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投资银行的演变经历了数百年的历史过程,在资本市场高度发展的今天,它在世界经济舞台上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目前我国已成长起一批投资银行机构,但其业务多局限于证券的发行与交易,且规模较小,业务拓展能力有限,没有上升到资本配置与战略顾问的高度,与现代意义上的投资银行相差甚远。因此,在我国有必要大力发展投资银行业,培育一批资金雄厚、有竞争力的、能够充分参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投资银行。由此,借鉴国外投资银行的成功经验,分析我国投资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我国投资银行业发展策略研究,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论文首先对投资银行进行了概括介绍。明确了投资银行的涵义、业务范围和主要功能。其次介绍了国外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地区)投资银行的发展,指出了投资银行的发展趋势,并总结出国外投资银行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对我国投资银行在法制建设、资本规模、业务多元化、国际化等方面的启示。再次本文回顾了中国投资银行发展的历程,归纳出中国投资银行在国内市场中的功能,然后从微观主体和外部宏观环境两个方面细致、深入分析了我国投资银行存在问题及原因,在宏观环境方面是从资本市场发育程度、法制建设、融资渠道、国际竞争压力等方面来分析的;在微观主体方面是从资本规模、业务层次、内部管理和从业人员等方面来分析的。最后,本文提出了发展中国投资银行业的对策思路。其中,首先总结了我国投资银行未来发展的可行性,点明我国投资银行未来发展的希望,接着指出我国投资银行未来的发展模式:金融控股集团。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动我国投资银行未来发展的对策:包括加强法制建设和监管、完善资本市场、加速业内并购重组等宏观方面的内容和微观方面的资本集中、拓展业务、风险防范、人才培养、拓宽融资渠道等。
梁维和[7]2001年在《中国加入WTO与金融业改革开放》文中研究指明在当今世界,一国不可能脱离别国而迅速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化、一体化进程不断加速,东方巨人只有通过参与制,才能维护自己的权益,这是加入WTO的原因与目的。 中国是GATT创建国之一。从正式要求恢复其GATT成员国席位(1986年7月11日)到目前近十五个春秋,从入关到入世,双边谈判己进入尾声,中国今年入世已成定局。 在某种意义上,我国金融改革开放从未间断,加入WTO则尤应如此。本论文从我国加入WTO入手,分析WTO和加入WTO对我国金融改革开放的要求,寻求有关金融改革开放的理论根据,总结并借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对加入WTO和外资金融机构进入的利弊予以剖析,探讨我国金融改革开放的实践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 全文共十章约十六万字。引言:加入WTO与中国金融改革开放。在简介GATT与WTO、WTO中有关金融服务贸易的条款之后,引言阐述加入WTO的意义及其与我国金融业改革开放的关系——加入WTO我国金融业必须开放,为此也必须进行自我改革。引言还着重探讨如何利用WTO有关条款保护我国的金融业,使之既符合WTO等要求,又能从开放中争取更多经济利益,同时还能限制开放所带来的不足。 第一章:金融改革开放理论。在系统地介绍金融深化理论、金融自由化顺序理论、金融约束理论的基础上,本章提出金融自由化理论与金融约束理论并不矛盾,后者是前者的发展与完善。作为发展中国家,客观实际情况决定了其不可能从金融抑制到金融完全自由化的惊险一跃,而应通过金融约束的方式逐渐地、平缓地过渡,否则就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第二章:发达国家金融改革开放。本章对美国、日本两个发达国家二战以后的金融改革开放和监管分别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美日两国的金融改革的主要趋势都是防范金融风险、实现金融自由化、从严格的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过渡。此外,日本的金融改革还在完善金融体系与金融法规体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美国与日本的金融开放不同,美国金融开放是主动的,其宣扬开放之目的是为了开拓它国的金融市场以从中谋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在金融开放过程中,对外国金融机构则控制得越来越严,要求“互惠性国民待遇”;而日本的金融开放是被动的,但由于其国内组织的严密性,国外金融机构的发展很是缓慢。 在金融监管方面,两国都是倾向于集中金融监管权力于央行,加大金融监管的力度。Z 内容提要 第叁章:发展中国家金融改革与开放。通过对智利、韩国的金融改革、开放情况的分析、总结,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智利的金融改革开放谨慎而又稳健:先给国内金融业松绑,然后再适时引进国外的竞争者。而韩国则急于金融开放,没有处理好金融改革与开放、金融业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忽视了金融自由化的顺序,且政府过分于预金融业和企业,其结果为其叨年代末的金融危机留下了隐患。 第四章:加人WI:D前中国金融业改革开放。历史上,外资金融机构曾干涉中国主权,垄断中国的金融市场,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制约了中国现代金融业的发展壮大。新中国 D成立以后,我国的金融开放与历史上的外资入侵有本质的区肌 、 十一届叁中全会以后,我国加大了金融改革开放的力度。建立了中央银行体制,成立了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保监会等,完善了金融监管体系;形成了以商业银行为主体、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体系:金融法规体系初步形成……我国金融业有了长足发展。与此同时,我国金融业也逐渐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在华外资金融机构及其业务迅速发展,虽然目前还没有在华外资投资银行分支机构,但它们却以跨国服务的方式争揽了我国大量的涉外投资银行类业务。 在华外国金融机构对我国金融业也有一定的冲击,为了经济利益而不考虑我国的需要,与中资金融机构争夺资金、客户、业务、人才等,加入Rq’e后将更为突出,使得国有金融机构背上沉重的包袱并不断萎缩,而新兴股份制金融机构在竟争的基础上将得到一定的发展。 在金融改革开放中,我国一定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充分吸取发展中国家的教训,金融改革开放应循序渐进,温和地、平稳地、逐步地由金融约束向金融自由化过渡,注意金融改革开放的方式、顺序、力度、速度、时机等。 第五章;中国加入WID与银行业改革开放。本章从加入闪叮口对我国银行业开放要。_ ””—-”l。。H”””””—”“““””“’””””””“”“””’”“”””‘“”‘“‘““’“”y$价入手,对中外资银行的优劣势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在未来的金融开放中,中资金融机构据不利地位,主要体现在产权制度、服务理念、组织机构、经营日标以及经营行为等方面,尽管有网点优势、本?
王宇熹[8]2001年在《加入WTO对我国投资银行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首先从罗伯特·库恩对投资银行下过的四个定义开始谈起,得出了投资银行的最佳定义。而且概括出投资银行的业务范围,并比较了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异同。接着概括出投资银行的四大基本经济功能即一、提供金融中介服务。二、推动证券市场发展。叁、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紧接着本文考察了国际投资银行的历史演进过程并以投资银行机构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为分水岭,大体上可以将投资银行的历史划分为叁个历史阶段。在第叁章本文根据各国历史情况,对投资银行发展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因此,结合我国经济金融发展状况,本文提出了把我国举步之初的发展模式确定为“分业经营体制下的证券公司投资银行化”。本文第四章系统地介绍了入世对我国投资银行业的影响。首先,介绍了加入WTO对中国证券业开放的基本要求。接着谈到了我国证券业开放坝状,我国证券业开放现状主要表现为我国证券市场规模偏小、品种单一,国民经济证券化水平低,证券经营机构缺乏国际竞争力,以及我国货币市场不发达,资本市场缺乏必要层次,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缺乏方便快捷的联系渠道。然后从九个方面介绍了我国投资银行与国际投资银行之间的主要差距。最后谈到了加入WTO后证券业面临的几个问题。本文在第五章提出了中国投资银行迎接入世的六条对策:即一、市场主体由“多而散”向规模化、集中化转变二、经营理念向主动创新过渡,强化服务功能,培养长期稳定的客户网络。叁、加快投资银行业现代化进程。四、竞争手段由“庸俗化”向规范化转变,竞争凭借综合实力五、竞争将凭借综合实力向规范化转变,风险与收益相对称。六、由封闭型市场向开放型市场转化,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趋势不可避免。本文在最后一章第二节分别从叁方面探讨了我国投资银行的管理创新问题:一、战略管理创新:找准定位、明确方向;二、组织管理创新:倡导协调,祟尚效率;叁、客户管理创新:构造网络,立足长远。
刘俊[9]2001年在《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现状、问题及发展策略》文中研究表明1999年11月15日,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达成双边协议,我国加入WTO的谈判取得重大进展。中国加入WTO后,国内金融领域将遵循世界贸易组织制定的《金融服务协议》和《服务贸易总协定》,作出市场准入承诺和国民待遇义务的承诺,分阶段、有层次、有步骤地向外资银行开放。面对外资银行的进入,国内银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竞争。如何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更好地适应银行业竞争的新形势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研究重点。外资银行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冲击,除外资银行资本实力雄厚、资产规模大、经营管理方式先进等对我国商业银行形成压力外,最大的冲击是对中间业务的影响。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叁大支柱业务之一,具有成本低、收益高的特点,可以为银行带来巨大利润,成为商业银行之间更高层次的竞争。外资银行非常重视中间业务的开拓,经过长期快速发展后中间业务的经营管理已经比较成熟,以中间业务收入为代表的非利息收入占银行全部收入的比重也逐年上升,一般最低达到银行业务总收入的25%以上,大银行甚至超过50%。近年来,金融混业经营制度日益呈现出世界性发展趋势,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呈现出与资产、负债业务并驾齐驱之势,并成为资产负债业务之上的盈利重点。相比之下,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长期以来主要是存贷模式,信贷资产构成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资产的主体,贷款利息收入占商业银行营业收入的绝大部分。中间业务在我国商业银行业务中仍处于旁属地位,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和发展规划,业务收入占银行总收入比重小,发育水平较低。国内商业银行把中间业务的开展作为吸引客户、扩大资金来源的一种手段,许多新开展的中间业务不是直接作为有价格的金融商品提供给客户,而是无偿提供。但是,当前经济的发展使银行的经营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商业银行存贷利差缩小,传统业务的收<WP=3>益减少而风险增大。同时,经济的迅速发展又为商业银行提供了无数盈利的机遇。在现代经济生活中,人们不仅仅要求银行提供存贷服务,而且要求银行提供更多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中间业务作为涵盖面十分广泛的业务,反映了企业和个人对商业银行不同层次的服务要求,具有极大的发展前途。同时,发展中间业务也是扩大商业银行收入来源的重要途径,是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因此,加快中间业务的发展不但是我国商业银行提高自身经营效益的要求,也是外部竞争加剧的必然结果。本文从发展中间业务的重要意义出发,分析加入WTO对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影响,研究国内国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找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进而从环境再造和竞争中的创新两个大的方面提出了中间业务的发展策略。全文分为四个部分。文章第一部分为导言部分。在这一部分对中间业务的定义及分类,中间业务发展对现代商业银行的意义,WTO对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不动用或较少动用自身资金,依托资金、技术、机构、信誉、信息和人才等方面特殊的功能与优势,以中介身份为客户办理各种委托事项、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从中收取手续费或佣金的业务,可以分为代理性中间业务、结算性中间业务、担保性中间业务、服务性中间业务、融资性中间业务和金融衍生工具业务等六类。中间业务的风险较小,发展中间业务可以扩大商业银行的收入来源,推动商业银行的职能转换,有利于充分利用商业银行的资源,为商业银行开辟新的竞争空间。加入WTO后,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在优质客户、专业人才、金融工具创新、外汇中间业务、金融监管理念等方面都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加入WTO也给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带来很大的机遇。文章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国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及问题,并对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滞后的原因进行分析。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成为盈利重点,中间业务创新层出不穷,担保性和金融衍<WP=4>生工具中间业务发展迅速,商业银行在经营中强化中间业务营销机制,普遍使用先进的计算机服务网络和电子通讯系统。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初步形成了中间业务发展的基本框架,中间业务量及业务收入有所增加。但是,中间业务在我国商业银行业务中仍处于旁属地位,业务范围狭窄,服务档次较低,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不均衡的特点,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和发展规划,中间业务管理较为薄弱。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中间业务的非商品化,市场基础差,法律法规、人才、技术的制约,以及利率非市场化,金融衍生市场不发达等。文章第叁部分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中间业务发展的环境再造策略。中间业务在我国的滞后发展急切需要市场环境、金融制度环境、人力资源环境、高科技环境等方面的重新培育和发展。首先,从市场环境来看,实现中间业务的商品化,完善中间业务的收费政策,利用资本市场的职能开拓中间业务,稳健发展国内金融衍生市场是提高中间业务收入比重、增加中间业务种类的重要途径。其次,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利率制度改革的加强
杨军[10]2000年在《加入WTO对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影响及策略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即将加入WTO,国有商业银行如何提高竞争力是一个重大课题,本文概述世界银行业的发展趋势及国有商业银行现状与问题。着重分析国有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竞争力的比较及加入WTO后对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的影响,提出竞争策略。 从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的竞争力指标比较中可分析出,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在规模上不是很大,效益差,竞争力弱。国有商业银行提高竞争力的战略重点是体制革新、规模提升、混业经营、金融创新。体制改革是提高竞争力的基础;规模提升不是简单的规模合并,而是有机组合;混业经营是提高效益、分散风险的良策。 在中国农业银行的竞争力指标分析中,经济效益指标最差,提高经济效益是农业银行提高竞争力的最主要的目标。农业银行应当缩小营运规模,提高信贷质量来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加入WTO我国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策略研究[D]. 李润华. 江西财经大学. 2001
[2]. 论国有商业银行融合投资银行业务的现实选择[D]. 金伟东. 浙江大学. 2001
[3]. 论中国证券公司的制度创新[D]. 林楠. 四川大学. 2004
[4]. 中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D]. 吕耀明. 厦门大学. 2002
[5]. 我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研究[D]. 刘艳伟. 东北师范大学. 2013
[6]. 推动中国投资银行发展的策略研究[D]. 李娜. 天津师范大学. 2007
[7]. 中国加入WTO与金融业改革开放[D]. 梁维和.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1
[8]. 加入WTO对我国投资银行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 王宇熹. 武汉理工大学. 2001
[9].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现状、问题及发展策略[D]. 刘俊. 西南财经大学. 2001
[10]. 加入WTO对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影响及策略研究[D]. 杨军. 湖南大学. 2000
标签:金融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 投行论文; 银行中间业务论文; 国有商业银行论文; 金融论文; 银行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竞争分析论文; 经济学论文; 经营管理论文; 金融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