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十大目标--关于制定“十五”规划的几点建议_比较优势论文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十大目标--关于制定“十五”规划的几点建议_比较优势论文

我国可持续发展十大目标——关于“十五”计划制定的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十大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目标论文,建议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跨入21世纪的“十五”期间,我国在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仍要面临极为严峻的挑战:基数庞大的人口总量还将持续增长;资源消耗总量大,重要资源人均占有量不断下降,且达到历史最低点;生态基础薄弱,环境污染十分严重,自然灾害影响愈来愈大;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个“污染超级大国”(根据世界银行统计[1],1995年美国CO[,2]排放量占世界总量的24.09%,中国为14.06 %,欧盟13%,俄罗斯为8.01%,日本为4.96%,印度为4.00%,合计占世界总量的68.12%。1980—1995年中国和美国CO[,2] 排放量年增长率分别为5.27%和1.29%。上述国家和地区被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称为“污染超级大国”,他们认为中国是迅速赶超美国的“污染超级大国”)。因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仍然是我国“十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规划的重大战略之一,其宗旨是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即:明显改善人民生活质量,而改善环境质量是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变“高资本投入、高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发展模式,利用市场机制和技术进步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国民经济体系;同时也应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坚持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方向,在更大范围内实施这一战略。目前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正在组织有关方面,开展十五计划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为此,作者提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十大目标。

1.继续实行现行计划生育政策,鼓励少数民族计划生育,2005年我国总人口规模应控制在13.3亿,人口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

根据研究,1979~1995年全国30个省市区人口增长率每下降1 个千分点,人均GDP增长率可提高0.36~0.59个百分点。1998 年全国总人口为124810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9.53‰,首次低于10‰,已经进入人口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阶段,但是广东(为10.90 ‰)、 海南(12.92‰)、贵州(14.26‰)、云南(12.10‰)、西藏(15.90‰)、甘肃(10.04‰)、宁夏(13.08‰)、新疆(12.81‰)人口增长率仍高于10‰[2]。因此,首先, 应明确要求广东和海南两省(合计7 900万人)人口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 应要求少数民族地区每年人口增长率下降1个千分点左右。若保持9.5‰人口增长率,2005年我国总人口数(不包括香港、澳门)为133 350万人;其次, 计划生育经费占GDP比重应由1998年0.6‰提高到1‰以上; 城镇独生子女相继进入婚育阶段,根据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独生子女夫妇可以生育两胎,随着大量农村劳动人口迁移到城市,这两类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整城市人口年龄结构,不能因城市老龄化改变现行计划生育政策,应保持其稳定性和连续性;第三,鼓励一定人口规模的少数民族家庭实行计划生育,对他们免费提供各类计划生育服务和产前检查、产妇分娩服务,其资金来源由国家财政直接补贴;对他们提供计划生育的知识,在学校和农村社区增设计划生育课程。

2.实现全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有量不小于1.23 亿hm[2],实行“立足国内、适度进口、基本自给”的农业发展战略

据国土资源部统计,1998年已有6个省市区(天津、辽宁、云南、西藏、宁夏、新疆)实现耕地总量净增加,有11个省区(江苏、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浙江、山东、湖北、江西、广西、四川、甘肃)实现了建设占用耕地的占补平衡。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提高城乡非建设用地利用率;土地开发整理与开垦工矿废地所增加耕地面积不低于133.33万hm[2];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省区内耕地总量基本动态平衡内部调剂;允许省际之间耕地占用与开发的交易,实现省际动态平衡。中国每个农业劳动力只有1hm[ 2] 耕地,而美国每个农业劳动力拥有118hm[2],按1987年美元价格计算,1994~1996年中国每个农业劳动者农业附加值仅相当于1979~1981年美国农业劳动力生产率的1.1%[3],这说明中国在生产粮食作物方面不具比较优势,而在生产劳动密集型园艺作物(蔬菜、水果、花卉等)和畜产品、水产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当世界农产品供大于求,不断下跌至低点(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大豆期货价格创下1972年以来最低记录,玉米跌至12年来的最低价,小麦价格是过去22年里最低的。见《日本经济新闻》,1997年7月16日。), 国内市场粮食价格大大高于国际市场价格时,应逐步扩大粮食进口量,使粮食净进口率达到10%左右(进口2 000万t粮食相当于进口500万hm[2]耕地和200亿m[3]水资源),以减缓粮食需求扩张对现有耕地的压力,促进农业产品结构多样化、高附加值化,带动农产品出口增长(1998年我国农产品出口额为106亿美元,进口额仅为38亿美元)。

3.实现全国水资源利用动态平衡,大幅度降低单位GDP 和农业附加值耗水量,大幅度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水是中国最为稀缺的资源之一,也是最为浪费的资源之一。据世界银行统计,中国1996年人均水资源量为世界人均水平的31.4%,年淡水抽取量与美国基本相当,但是中国的GDP总量(按PPP法计算)仅为美国GDP总量的57%(按汇率法计算,仅为美国GDP总量的10.7%),其中中国农业用水量相当于美国农业用水量的2倍[4]。据中国科学院刘昌明院士估计,西北地区用水量占全国总量的17%,农业用水量占全国总量的16%,但1998年西北地区GDP仅占全国GDP总量的4.8%, 农业附加值占全国GDP总量的1.1%。另外,我国水浇地占农田比重为51.8%,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7.6%)和美国水平(11.4%),但利用系数低,越是缺水的地区,农业用水大水漫灌的习惯越普遍。因此,不能盲目扩大水浇地规模,应发展节水型农业,推广节水技术,实现全国用水总量基本不增加,单位GDP和单位农业附加值耗水量大幅度下降。同时, 还要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按用水成本收费;大幅度减少农业用水,适当补助农民水费;适当增加非农业用水价格;强制工业废水处理和循环利用,实现工业用水零增长;严格控制市政用水;取消城市民用水的补贴,按用水和水污染处理成本收费。1998年农村饮用自来水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50.3%,即约有4.3亿农村人口不能饮用自来水(1998 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应把建立农村自来水网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内容之一,将这一比例提高到65%以上。

4.大量进口石油、天然气,大幅度削减煤炭消费量,能源消费实现低增长

1997年中国煤炭生产量和消费量分别占世界总量的30.1%和29.7%,相当于欧盟煤炭生产量和消费量的2.46倍和1.86倍,成为中国最大的污染来源,也成为世界CO[,2]和SO[,2]排放量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改变能源结构是我国最重要的能源与环境战略。1996年中国开始出现煤炭消费量下降和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明显下降的趋势。1996年煤炭消费量为103 655万t标准煤,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74.6%,到1998年煤炭消费量减少至97 376万t,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71.6%, 分别比1996年减少了6 279万t标准煤和3.0个百分点,1990~1996 年能源消费增长率为5.87%,而1996~1998年这一增长率为-1.07%[2]。 据有关部门介绍,我国煤炭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目前已达16.5亿t, 但煤炭生产量已由1996年的13.97亿t下降至1998年的12.50亿t,今年煤炭产量计划控制在11亿t以内,相当于生产能力的68.8%。 必须采取重大措施调整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大幅度削减过剩煤炭生产能力。今后5~6年能源消费量应实现低增长,年增长率1.5%~2.5%;大幅度减少煤炭消费量,由目前的71.6%下降至65%,即平均每年下降一个百分点;停建国家重点煤炭项目(1999年有12项,若建成又会形成新的过剩生产能力);坚决关闭一批小煤炭企业和亏损严重、高硫煤国有煤炭企业;取消对煤炭生产、运输、消费的各类补贴,取消对亏损企业的补贴,将取消的补贴直接补贴给亏损企业或关闭企业的下岗人员;鼓励采用清洁煤技术;大幅度提高天然气、石油和水电消费比重。由于我国石油储量仅占世界总储量的2.3%[5],应对东部中晚开采期油田和新疆油田实行保护性开发;1997年进口石油价格为154.2美元/吨,1998年降为115.8美元/吨,石油出口由155.0美元/吨降为113.7美元/吨,在这种情况下应大幅提高石油进口量,同时削减石油出口量,这既有利于国家利益,也有利于消费者利益。应降低石油、天然气进口关税税率,进一步提高净进口率,石油净进口率由1997年的13.7%提高到30%以上(1997年美国石油净进口率达55%,而1987年仅为36.4%),利用国内石油加工能力,扩大石化产品出口;鼓励开发高效、洁净、经济新能源,积极推广使用风能、太阳能。目前我国发电量、装机容量位于世界第二位,分别为11 670亿kw·h和27 000万kw,还有7 500万kw在建规模,富余能力约10%, 即富余2 700万kw(国家经贸委电力司,引自《中国经济时报》,1997年7月22日),整个电力工业发电量供大于求;从电力结构看极不合理,在世界上属于以煤为主的严重污染型的发电模式。根据世界银行(1998)统计,1995年世界发电来源,水电比重为18.9%,煤为37.5%,油为 9.9%,天然气为14.7%,核电为17.7%,而中国发电来源,煤比重占73.4%,水电为18.9%,油为6.1%,天然气为0.2%,核能为1.3%, 排污能源比例高,清洁能源比例低。今后我国应优先发展天然气电力生产;大力发展核电;大力发展水电(1999年有7项国家重点项目); 缓建或停建在建火电项目(1999年有9项国家重点项目),不再批准高污染的火电建设;国家电力投资应转向建设城乡电网基础设施;打破国有经济高度垄断的局面,降低市场准入条件,积极鼓励外资进入发电市场;鼓励出口煤炭;进一步压缩高能耗、高污染工业比例,降低原材料进口关税,提高进口比率,利用国际市场和比较优势,优化工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5.严格控制CO[,2]和SO[,2]排放量,限期减少重点城市和行业的排放量,关闭一大批高污染的火电厂

1998年全国SO[,2]排放量达2 087万t,烟尘排放量1 335万t,工业粉尘排放量1 344万t,大气污染十分严重。应开征污染税作为地方税种,其标准应相当于现行排污费的10倍(世界银行专家建议);限期治理最大的污染源火力发电厂,强制性降低污染排放量,关闭一批达不到经济规模、污染严重的火力发电厂。目前中国发电厂有80%其生产能力小于100兆瓦,这些小电厂能源效率低,减污费用高, 世界银行建议应予关闭(World Bank,1997)。可优先关闭那些5万千瓦以下机组, 取消对它们的各类补贴;推广少污染的煤炭开采技术和清洁煤技术,开发和引进烟气净化技术。据世界银行研究(1997),中国每辆小汽车一氧化碳排放量相当于美国同类汽车排放量的30~40倍,碳氢化合物的排放量相当于美国汽车排放量的40~60倍,必须逐步淘汰含铅汽油,在大中城市强制性实行机动车使用无铅汽油(目前全国只有20个省市实行这一办法),强制实行机动车尾气排放达标;强制性严禁城市和居民使用高硫煤;强制性改造现有工业和民用取暖锅炉装置,并达到环保标准;城市燃气普及率由1998年的75%达到85%以上。大幅度削减氟氯化碳生产量和消费量,强制性生产全无氟冰箱、冰柜。

6.以“贸易盈余”弥补“森林赤字”,进一步减少木材生产量,大幅度进口木材及加工品,让我国森林“休养生息”30年

1998年全国木材生产量为5 680万m[3],比1996年减少了1 030 万m[3],下降了15.35%;同年进口木材、胶合板、纺织用合成纤维、纸浆等合计28.9亿美元,仅占进口总额的2.06%[2]。1996 年我国原木产量仅占世界总量的2.0%,而美国、印度、巴西、加拿大、 印度尼西亚五国产量就占了世界总量的42.3%[6]。今后5~6年应削减2 500~3 000万m[3]国内生产量;根据国内木材消费量大幅度增加木材进口量,降低木材及制品低关税税率或实行零关税;国家应大幅度增加对天然林保护工程投入;绝大多数国有森林企业转向“植树造林”;鼓励农民和社会集资承包、租凭、合作投资荒山荒坡种树种草,发展经济林木;保护长江、黄河、珠江源头和上游地区森林,严禁砍伐天然林,大力开展国土绿化工程。

7.大幅度进口富铁矿、铜矿、锌矿、钾盐、铝矿等矿产品,对紧缺性资源实行保护性开发,鼓励外资进入资源勘探、开发市场

从总体上看,我国矿产资源密集产品在国际市场方面不具比较优势,反映在出口上,1994年其比较优势系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s,该系数大于1具有比较优势,此系数愈大, 比较优势就显著;该系数小于1具有比较劣势,此系数愈小,比较优势就愈小)仅为0.5114 ,反映在进口上,其比较优势系数为0.5750,说明我国没有有效地利用矿产密集产品进口比较优势;而日本和美国分别为2.027和0.9952[7],说明充分利用了进口比较优势,有效地利用了世界资源。 据有关部门预测,到2010年我国45种主要矿产中将有一半以上难以满足需求,为此我们必须面向国际资源和充分利用国际市场。长期以来世界矿产品相对价格呈持续下降趋势,近年来价格水平也在不断下降,应大量增加进口量弥补国内紧缺资源的供需缺口;国内各类大宗资源开发应打破国有经济垄断格局,政府不再直接投资资源开发,而应转向强化对R&D 资助,对亏损企业下岗职工的援助,通过进一步开放勘探、矿业开发市场,吸引国内外投资者,引入竞争,鼓励国内外企业相互竞争、兼并、重组。

8.限期实行对大城市、大江、大河、大湖环境污染治理,强行关闭污染严重的企业

世界银行报告(1997)指出,中国一些大城市的颗粒物和SO[,2]浓度已经超过世界卫生组织及中国国家标准的2~5倍,居世界前列。中国城市大气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额每年达330亿美元, 其中大部分来自人体健康。根据世界银行统计(1998),1993年中国每日污染排放量相当于美国的2.15倍,日本的3.45倍,是世界上污染排放量最大的国家。其中食品工业占工业废水排放量的33.3%,初级金属业占22.0%,化工业占14.0%,纺织业占11.5%,造纸业占10.0%, 这五类行业总计占90.8%。中国每万吨钢污水排放量约为美国的5.37倍。 国家应明文规定和宣布实施各类污染治理达标期限,这包括第一类城市:四个直辖市;第二类城市:省会和计划单列市;第三类:中等城市;七大流域和最大的内陆河——塔里木河;三大湖流域(太湖、滇池、巢湖)和白洋淀;主要的水域水库。定期公布“城市空气质量”,大江、大河、大湖水质报告,污染治理开支项目和项目进展,主要污染源排放及影响评价;国家及省级重大治污工程一律对外公开招标,充分利用国内外成熟环保技术;对污染严重的各类企业实行“大扫除”,强制性关闭(1997年全国关闭6.5万个企业,仅占全国792.3万个工业企业的0.8%;1995 年全国有污染的乡镇企业达121.60万个,占乡镇工业总产值的37.6%[8]。 )或取消营业执照。

9.实施大规模生态建设工程,减缓自然生态恶化

到2003年,全国要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万余km[2]; 治理荒漠化土地960万hm[2];新增森林面积2 500万hm[2];改造坡耕地300万hm[2];退耕还林300万hm[2];改良草地2 000万hm[2];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8%(根据世界银行(1998)推荐, 自然保护区应占国土面积的10%~15%);保护生物多样性。

10.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和生态建设, 实现扩大内需、增加就业、 扶贫开发三大目标

中国治理污染是一项较高收益率的投资,根据世界银行研究(1997),如果环保投资占GDP比重达到3.1%,其减少污染代价的经济收益率高达114%,其中治理水污染的收益率最高为236%,治理空气污染的收益率为117%。环保产业产值由1998年占GDP的0.7%提高到2005年的1.3%~1.5%;各类生态建设投资(1998 年全国农林牧渔水利业基建投资额为620.6亿元)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例由5%提高至2005年的8%; 用于上述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投资占GDP比重由现在不足1 %提高到1.5%~1.7%;充分利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采取以工代赈方式, 开展大规模国土整治、国土绿化、生态环境建设,改善贫困地区基本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帮助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通过城市绿化、环保、处理垃圾、清洁社区等,为城市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收稿日期:1999—08—30

标签:;  ;  ;  ;  ;  ;  ;  ;  ;  ;  ;  ;  ;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十大目标--关于制定“十五”规划的几点建议_比较优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