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而不信”问题的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课论文,不信论文,学而论文,思想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学生“学而不信”的现象。他们迫于学业评价和升学考试的压力,可以记住思想政治课本中的知识,掌握思想政治学科知识体系,并且在课堂问答和考试的时候也可以运用课本知识和观点进行回答,但是私下却流露出对所学的部分知识和观念的不认同或者根本不相信的真实想法。“学而不信”,影响了学生知识的掌握、观点的接受、思想的形成、态度的转变和品德的建构,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妨碍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的全面达成和学校教育目的的实现。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高度重视“学而不信”的问题。
1. “学而不信”问题的形成
“学而不信”问题在多数学科教学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但以思想政治学科为甚。根据其形成原因,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别:
一是思维方式问题造成的。例如《经济生活》中的“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许多学生认为,既然“价值”与“供求”两者的变化都会引起价格变化,凭什么说“价值就是决定”,而“供求只是影响”呢?这种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学生的思维方式是形象思维,即从现象上思考问题,而不是运用理性思维从本质上思考所造成的。
二是知识掌握有缺陷造成的。例如在讲“反对拜金主义”的时候,由于部分学生对拜金主义概念的特定涵义没有准确理解,把重视金钱当成了拜金主义,于是产生了对课本知识不以为然的态度。
三是政治是非模糊造成的。例如,《政治生活》中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优越性”的时候,部分学生由于受一些错误社会思潮的影响,认定西方多党制更民主,更能够解决中国当代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因而对所学知识产生抵触情绪。
四是道德感缺失造成的。例如在讲“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必须以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为基础”时,一些学生因为看到社会上存在着“少劳多获,多劳少获”,甚至是“不劳而获”的不公平现象,心理产生不平衡,因此内心不愿意做“讲奉献,不计报酬”的“傻事”。又例如,在讲“坚持集体主义”、“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 “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时,个别学生就是认为为集体和国家牺牲了个人利益,没人会记得你,英雄人物也风光不了几天,帮助穷人损失的是自己,农民工就是应该被城里人看不起,因此,对于课本说法往往只是嘴上说说,心里却另打小算盘。
2. “学而不信”问题的影晌
“学而不信”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个难点,对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产生了阻碍作用。
首先,阻碍了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知识的深入学习。例如,对“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观点的不认同,就会影响学生对价值规律的学习,更甚者,还会动摇他们对经济学学科理论的信念,从而反感思想政治学科,厌恶思想政治课知识的学习。又例如,片面夸大“社会分配不公”问题,不仅会影响学生对“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必须以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为基础”知识的学习,而且还会妨碍学生对“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掌握。
其次,妨碍了学生对思想政治学科观点的接受。例如,一些学生对“共产主义理想是人类最崇高、最进步、最科学的理想”知识的怀疑,就会妨碍他们树立起共产主义理想,更难以产生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观念。甚至也妨碍了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要以共产主义作为根本方向”观点的接受。
其三,影响了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例如,有的学生对课本中“反对拜金主义”不以为然的态度,就会导致他们价值观念模糊,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的关系,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的行为,不能坚持“诚实信用”“公平”等原则。又例如,个别学生由于对自己作为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认识产生偏差,就会造成他们在经济生活中漠视偷税漏税、制假售假等丑恶行为;在政治生活中则会无视法纪,做出肆意侵害其他公民的正当权利和自由等不道德甚至违法的行为。
其四,干扰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例如,一些学生一方面说“共产主义理想是人类最崇高、最进步、最科学的理想”,另一方面却根本不相信共产主义能够现实;一方面在讲要“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另一方面却在心里打自私自利的小算盘;一方面在写“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另一方面却在心里怀疑其理论的正确性;一方面在回答要坚持“诚实信用”、“公平”原则,另一方面却在想着要为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如此说一套做一套,势必会造成表里不一,人格分裂,不利于他们健全人格的培养。
3.对“学而不信”问题的教学对策
“学而不信”,既有认知问题,也有情感态度问题;既有思想方法问题,也有政治立场问题;既有学生心理因素,也有社会客观原因,教学中必须区别对待,恰当处理。
一要注重思维方式的教育。高中学生的思维正处在迅速发展时期,虽然他们的抽象理性思维已处于优势地位,但思考问题特别是社会学科问题时,仍习惯于运用形象思维,思维的深刻性与表面性共存,思维的批判性与片面性同在。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全面、辩证地看待事物,抓住事物的本质,学会运用学科概念和原理进行思考。例如“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的教学,如果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维,认识到价值是本质,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而供求只是与价格相联系的事物,价格并不是供求的表现,就能够正确理解和接受“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的观点了。
二要加强理论知识的教学。一些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知识“学而不信”,是因为他们有了自己独立的看法和观点,这正是他们思想独立性逐渐形成的表现。但是,他们的这些看法和观点具有很大的非理性和非学科成分,是不正确的。要转变他们的观点和看法,教学中必须运用思想政治课的理论力量进行说服,并且理论还必须彻底才能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因此,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科概念、原理、规律的教学,让学生掌握正确思考的理论武器。例如讲“中国不能实行西方多党制”时,要讲清“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国家性质决定政党制度性质”等原理。
三要强化政治方向的引导。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是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规定的主要任务之一。政治方向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发展有决定性影响,它是一个人思想政治素质的核心内容,是其政治觉悟高低的主要标志。要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思想政治课教学就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例如《政治生活》中讲“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时,既要讲中国共产党的光辉业绩,也不要回避少数党员腐败变质的现象。但讲到腐败现象,一定要引导学生找到产生腐败的真正社会历史原因,同时还要帮助学生看到我们党反腐败的坚定决心和实际行动,透彻分析我们党反腐败的必然性和重要性,从而引导学生形成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观点、政治信仰和政治态度。
四要重视健康人格的培养。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是当代教育的中心任务之一,也是一个民族、国家甚至人类走向幸福、和谐的关键。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高中学生正处在获得“自我同一性”,形成健康人格的关键时期。 “学而不信”,说一套做一套,表里不一,会妨碍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造成“角色混乱”。要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允许学生对课本知识存疑,改变过去那种无视学生的政治思想实际状况,仅以笔试的卷面答案进行评判的做法,探索新的有效评价机制和办法。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存疑”,既不能不管不问,不了了之,也不能武断否定,粗暴压制,要通过发挥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特长和优势,进行耐心细致的释疑解惑。
4.对“学而不信”问题的教学反思
“学而不信”,是思想政治课教学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却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更远未成为每个教师都去分析和寻找教学对策的重要课题。这暴露出我们日常教学中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
首先,我们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在搞“应试教育”。表现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仍在围着考试转,重知识传授,轻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知识、观点你信不信没关系,只要能记住就行;考试时你自己的观点有没有不重要,只有按课本观点回答才行。至于新课程改革强调的“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等,仍然停留在会议和论文的“理念”中。
其次,我们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漠视了学生的存在。新课程改革倡导“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以学生为本”的现象, “要关注个体差异”, “引导学生质疑”,但在实际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却对学生的“学而不信”问题置之不理,仍然按老师的意志向学生灌输教材知识,这是一种典型的“教师中心主义”和“教材中心主义”做法,没有把学生当作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的生命存在来看待。
其三,我们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不顾规律的蛮干。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帮助学生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和品德结构。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这种建构要以学生原有的心理结构为基础,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实现。 “学而不信”,正好暴露出了学生原有的心理结构,为我们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可是我们的一些教师却忽视“学而不信”问题,使教学变成了无视基础,不顾规律的蛮干。
其四,我们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丢失了灵魂。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课的灵魂。 《课程标准》规定,高中思想政治课要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教育,帮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学生“学而不信”,正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好契机。置之不理,就不能发挥思想政治课的特殊教育功能,等于丢掉了思想政治的灵魂,违背了思想政治课开设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