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球”的艺术——试谈幼儿园班级的有效管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班级论文,幼儿园论文,艺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所谓班级管理,即班级教师通过组织、计划、实施、调整等环节,把园内与班级有关的各种事物、资源充分运用起来,进行合理的组织调配,达到班级的教育管理目标,提高班组服务质量的综合性活动。幼儿园班级管理对象主要涉及三类人员:保教人员、家长和幼儿。三者之间能否和谐发展并形成凝聚力,直接决定了班级管理的效果。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发现,班级管理工作实际是一个发现——协调——改善——创新的过程,就好比是一个“你抛我接,我抛你接”的乒乓球游戏。在这个过程中,“球”就是困惑、难题,抛接“球”的人就是班主任,他既要和配班教师交流,和家长交流,更要善于和孩子交流,在不断的互动式的交流沟通和反思调整中,使整个班级的各种活动能够有序、高效地开展下去。因此,作为班务工作的重要承担人——班主任教师,要善于发现可能来自于各个信息层面的班级工作生长点,及时接住从各方面抛来的“球”,并巧妙地抛出去,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班级工作的有效管理。
一、接“球”妙招——“合”,接住班组成员抛过来的“球”
与配班教师和保育员之间的交流是促进班务工作良性循环的关键。一名优秀的班主任首先必须是一个倾听者,懂得倾听班组里的声音。不管是班级的配班教师还是保育员,彼此尊重,团结形成一个整体,这个集体才能有优势和力量。对一个孩子、一件事情、一个活动,班级的两位教师和保育员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能会持有不同的意见和建议。而相互间的沟通和碰撞会给对方处理问题时打开另一扇窗,补充、完善班级各方面工作的处理和协调,形成一种无形的工作合力,推动班务工作的持续、稳定发展。
(一)构建三位一体的合作关系
三位一体,即“比喻三个人、三件事或三个方面联成的一个整体”。在一个班集体中,保教工作并无高低贵贱之分,而仅仅是分工不同罢了。班主任、配班教师、保育员在某一工作时段中的“踩点”、“站位”虽不尽相同,但她们的工作目标、方向是一致的,大家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共同努力,开展好班务工作,使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都有所发展,促进班级集体及全园保教质量的提高。我将这种“三位一体”的管理观运用于班务管理工作,使三位班组成员在思想上达成共识,在目标上达成一致,在行动上共担责任。例如:在每次家长会、家园合作活动前,班组成员首先交流,商讨活动相关事项并进行部署,明确自身的“踩点”、“站位”。
(二)建立及时明确的班会制度
大家利用交接班、进餐、午休等点滴空隙时间,交换意见、沟通班情,学期初制订好班级计划,每月进行阶段小结和部署下阶段的任务。尽量对班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或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解决。每次会议的内容能根据园、组工作目标、重点和班务工作计划,结合班情,如实确定,做到查漏补缺、有的放矢、细致明确、利于实施。每次会议的时间也无硬性规定,短至三五分钟的“碰头会”,长至二三十分钟的“促膝谈心会”。
(三)树立以身作则的工作榜样
在一个班集体中,班主任就是班务工作的直接领导者、带头人,是班组内其他成员的一面镜子。作为班主任,应时时处处发扬以身作则,为人表率的工作作风,带领班组成员共同组织、开展好班务工作。我们在思想上、业务上切磋交流、取长补短,与配班教师常在一起讨论半日活动设计方案、指导语的设计、游戏材料的准备、游戏开展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如何与保育员协商配合等。如香香小朋友由于屡屡损坏东西,引起同伴的反感,年轻教师与其外婆交流时由于言语过激,造成了双方的不愉快。由此我们进行了如何因人而异,与人沟通的班务会,并教给新教师一些经验:首先,要先扬后抑,即先肯定孩子的优点,然后点出不足,这样家长就易于接受。其次,要避实就虚,即不要一开始就切入正题,待家长心情趋于平静的时候再自然引出主题。再次,要淡化孩子的缺点和错误。家长担心的不是孩子犯下的错误,而是教师对于孩子所犯错误的认识与态度。因此在本来就心情紧张的家长面前,教师关键在于表达一种愿望,即让家长明白:谈论孩子的不足,目的是希望得到家长的支持,以便家园共同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班主任的言传身教,使年轻教师一段时间后也能从容应对各位家长了。
二、接“球”妙招——“诚”,接过家长抛过来的“球”
对于班级的工作,家长更多的是旁观、倾听和配合。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知识层次的提高,“不仅是养育者,也是教育者”的观念正在家长心目中逐渐形成,对班级工作、幼儿教育也有了自己的感受、体悟和意见建议,并或多或少在言行中表现出来。作为教师一定要努力与家长沟通,善于捕捉契机,站在家长的立场上,诚心诚意为其考虑,及时接过家长抛过来的球,形成新的班务工作生长点。
(一)怎么样才健康
在幼儿园,保育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是反映一个班级在管理上是否有成效的首要指标。由于幼儿年龄小,免疫力差,在人数众多的班集体中难免会发生一些难以控制的疾病传染。每到冬春季节,水痘、腮腺炎、流感等等,防不胜防,家长难免也有这样那样的担心和看法。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在流行病高发季节及时做出反应,做到提前预告、迅速通报、加强认知、积极预防。在去年秋季小班幼儿水痘患儿增多时,我们将水痘的“获得性免疫”的特征告知家长后,许多家长的心态缓和、坦然了很多。另外,我们还将在流行疾病时期表现出较强的机体免疫力的部分孩子进行介绍,邀请其家长作经验介绍,很多家长都改变了以往的“捂着”、“护着”带孩子的传统,开始注意让孩子多锻炼,适当让孩子多出出汗;在季节更换时期,不一下子给孩子增、减衣服,锻炼孩子身体的适应性、耐受性等。此外运用故事、表扬等手段激励幼儿做“不挑食的健康宝宝”、“运动阳光宝宝”、“快乐勇敢宝宝”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让孩子真正明白什么是健康,什么是漂亮,为自己的健康自信加分。
(二)孩子学得好不好
孩子在幼儿园到底学了什么?学得怎么样?这是许多家长关注的话题。他们都特别关注孩子在幼儿园的各种作业情况,但又局限于从展示的作业结果来加以判断和甄别孩子发展的阶段性差异,并在家庭中加大所谓的辅导力度。最终,孩子失去兴趣,家长失去耐心;孩子害怕学习,家长失去信心。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通过家长会、专家讲座、亲子座谈会、家长沙龙等形式对家长进行分层指导。让家长明白:培养孩子自信积极乐观的性格,让孩子学会与人交往合作,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态度,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才是最重要的。作业活动要关注孩子的作业结果,更要关注作业过程,了解孩子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操作习惯、独立性等方面的特点和存在的不足,并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弥补孩子的不足,让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方法。
(三)我们能做什么
首先,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工作。最好的方法就是请家长直接参与我们幼儿园的活动,让他们有更多的了解。
其次,要讲究方法。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要在方式上灵活多变,讲求实效,就事论事地帮助家长,把自己的看法向对方表达清楚,而不急于下结论。只要能在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就成功了。
最后,为家长出谋划策,多提建议。如召开经验分享会和家长沙龙,让家长教育家长;组建家庭活动小组,开展多层次的闲暇活动;成立家长委员会,让家长积极助教,参与班级管理。每年开好家长会的亮相课,做好走访每个家庭的过关课,上好家长开放日的汇报课。让家长树立相信孩子、相信老师,建构健康、正确的育儿观念,形成了和谐信任的合作氛围。
三、接“球”妙招——“活”,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
如果说,配班交流、家长工作更多带有“事务性”倾向,那么,与孩子的交流和沟通更隐含着“业务性”的实施和研究的价值,即一日生活皆课程。这种课程是活泼自然地来自于孩子的生活,又自然活泼地回归到孩子的身上。需要教师用教育机智及时发现和接住孩子生活中抛出的有价值的“球”,巧妙地再反馈给孩子。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是对孩子要求的尊重和引导,也是对自己带班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一)同伴关系的建构和增进
虽说幼儿与幼儿间的交往态度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幼儿群体的自身特征决定的,但教师可以为幼儿创造一个积极交往的环境,从而有效地影响幼儿的交往态度和社会行为。
首先,在情感交流中理解感悟。幼儿的观察能力比较差,尤其是存在自我中心的倾向,对他人的思想感情、需要等不善于察觉。教师在平时应让幼儿相互说说对班级某件事情的感受,在教育教学中引用幼儿一日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进行“活的教育”,引导幼儿学会观察他人喜怒哀乐的感情,以引起情感的分享与共鸣,有利于了解别人的各种需要,进而产生帮助、合作等行为。
其次,在游戏活动中学会关爱。幼儿园的班级应该有一种相互关心、友爱的氛围。这是创设良好精神环境,帮助幼儿产生各种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基础。这样的教育应贯穿于日常教育活动中的每一个细小环节中。
(二)活动区角的调整和更新
建构区、阅读区、表演区等活动室的区角安排,其实是需要一个“从孩子中来到孩子中去”的“规划——实施——调整”的过程。教师的规划要在孩子的日常游戏中,根据孩子的兴趣点、聚集合作的情况,考虑是否有利于收放整理和相应的区角之间的材料共享,是否有利于其他常规秩序的遵守等因素,进行不断地调整和更新。
区角的规划教师仅是参与者,起着决定作用的是孩子。孩子在区角活动中的表现、反映,则是教师思考、安排、调整、更新区角的出发点和归宿所在。
(三)行为规范的确立和完善
幼儿常规管理主要指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卫生习惯的培养。幼儿期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期,这一时期良好习惯的养成将会影响着孩子今后一生的发展。在平时,我们经常听到新教师在讨论:自己在孩子面前不如老教师那样有威信,老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活动时,秩序井然,有收有放;轮到自己的时候很难控制某些较乱的场面,这就是新教师目前在常规管理上比较困惑的地方。那么我们一起来寻找一下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所在。
首先,来自于规范的稳定状态。有些行为规范一旦确立,初始阶段,班级教师就要注意来自于孩子们集体的表现,并带头遵守这一规范(如:洗手时要排队不玩水,听到铃声立即归位,午睡前解好小便,鞋子放整齐等等),并及时检查,使得规范成为一种班级集体内的习惯,稳定地延伸下去。在一个习惯成自然的环境中,常规的面貌当是有条有理了。
其次,来源于对规范的补充和完善。如在集体活动时有一条众所皆知的规则——“要讲话先举手”。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少老师就在质疑:如此,是否会影响部分孩子的积极性(举手的孩子不可能一一喊到),是否有些呆板?然而,不坚持这一规范,又会使活动的秩序大受影响。我们就针对这一情况进行反思,对这一规范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如果前面的孩子说得和你一样,你就点点头;如果你和他不一样,你再举手补充”,如此,被补充、细化了的规范在本着尊重孩子的同时,又再次强调了规范本身的实施。
最后,要细化一日生活班级常规。我们把每一个活动的常规、要求通过讲解示范、文字图示、情感体验等形式使幼儿理解、遵守。如合理利用午休时间,安排绘画、讲故事、看图书等活动,确定每周一评选值日生、周三进行卫生常规检查,周五小结评议,每月评选一次小组长,各区有专人负责,充分发挥幼儿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班级管理,并形成制度化,帮助幼儿形成稳定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一句话:“集体是社会的有机体,教师的使命就是创造这种模范的组织,爱护它,改善它。”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反思、积极调整,及时接住各方面抛来的球,灵活使用好“合”、“诚”、“活”等招数,一定能创造出一个和谐的班级管理团队,保证班级工作高效、有序地开展。而作为班主任只有不断研究“球艺”,才能让班级管理走出新世界,开出新风尚,犹如抛接球游戏一般充满挑战,精彩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