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电信市场垄断与竞争态势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电信市场论文,竞争态势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从来都是在相互排斥、相互竞争之中存在和发展的。在一般系统论看来,系统之所以具有整体性,是以系统中的要素之间存在着竞争为先决条件的。竞争使得事物或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产生协同作用。协同离不开竞争,竞争也离不开合作,协同和竞争作为事物发展、进化的动力和源泉,共同存在于事物之中,相互竞争、相辅相成。象其他事物的发展和进化一样,世界电信市场的发展和繁荣从来就没有离开竞争,即使在垄断经营的体制下也存在着不同的竞争方式和规模。近年来,由于许多国家电信管理体制的改革,标准化进一步完善,先进技术的引进,使当前世界电信市场的竞争与合作呈现出许许多多的色彩。分析研究世界电信市场发展的态势,无疑会对我国电信体制的改革有启发意义。
1 竞争机制的引入
纵观电信发展史,电信服务行业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而世界各国电信业务部门的体制几乎同出一辙,大多数国家的电信业务均由国有的邮电主管部门(PTT)提供。人们普遍认为, 电信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含量高,成本大,网络协调统一性要求强,当整个社会处在生产力、科技水平比较低下的时期,在一个国家范围内,只有政府才能够承担建设、运营、管理电信网络的任务,因此,电信业的垄断经营是很自然的事情。此外,由于当时容量的限制,电信网络主要为政府和有关国家机构提供服务。
进入80年代后,一些重大的改革促使一些国家的电信部门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许多国家纷纷放松管制,引入竞争机制:1984年,世界最大的电信企业——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宣布解体,使世界的电信决策者感到有必要重新考虑电信部门的结构模式。1981年,英国通过电信法,邮电分家英国电信公司(BT)成立。1985年,日本通过电信法,开放电信市场,日本电报电话公司开始(NTT)私有化。1987年, 欧共体委员会(CEC)发布了《开发电信业务和市场的共同市场》绿皮书, 旨在逐步放开欧洲电信市场,目标是引入放开市场的程序,为电信运营者结构改革提供合适的条件,在泛欧水平上建立相应的管理规章和标准。绿皮书成了欧共体国家及其欧洲自由贸易协会邻国发生变化的催化剂。1992年,欧共体重新审议了绿皮书,CEC部长会议确定1998年1月为欧洲联盟内跨越国界的公众电话业务全部放开的最终期限。1989年,德国通过电信法,电信与邮电部分家,解除网络及电话服务以外的一切市场限制。1990年,法国电信政企分开,开放增殖业务和用户设备市场。1991年,澳大利亚修改电信法,电信基本业务实行竞争。1996年,美国通过新电信法案,全部放开电信市场。
促成上述变化的原因可归结为:
1.1 技术革命
电信设备部门中以交换机数字化、新传输技术、计算机化和小型化为特征的变化,极大地增强了电信网的能力和容量。技术的进步使诸如数据通信、蜂窝移动通信和图象等新业务得以实现。由于容量和功能的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成本下降很快,技术的改进和成本的降低,使得许多企业具有了建设和运营电信网络的能力,原有的国家垄断的经营方式已成为电信快速发展的障碍。与此同时,电信设施具有了向全民提供服务的能力,用户对电信服务的需求激增,发达国家普遍认为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是促进后工业社会经济增长的首要任务。现代电信已由昔日的公用设施演变为国民经济的一个基础产业。
1.2 作为服务业的电信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密切
大多数国家经济的一个长期发展趋势是,服务业的增长无论是绝对量还是相对量都比工业和农业快。电信作为一个特殊的服务行业对经济的影响巨大,不仅仅因为其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增长的行业,而且它还影响到经济的发展,电信使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它改变了人们联系、获得信息和从事商业活动的方式。据1991年世界电信发展状况统计,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每增加1000美元,电话普及率就增长2.24%。 从世界范围看,公众电信业务占GDP的1.8%,如果将电信设备生产也包括再内,则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2%,尤其是在网络发展最快的低收入国家, 电信业务收入占GDP的比例增加得更快, 这种趋势意味着世界经济正越来越依赖于服务行业。以服务业为基础的经济,其生命线在于信息的有效流通,航空、银行、旅游、商业等业务一刻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这些用户群迫切要求国家放松对公用电信部门的管制。
正是由于上述种种原因,促使许多国家调整政策,引入竞争机制,改变原有国家垄断经营的电信体制,这种改革从美国开始,进而欧洲、亚洲以及全世界各国。
2 世界电信市场的结构与竞争特点
2.1 市场结构
象其他许多事情的发生一样,电信市场一旦引入竞争机制,各个国家必然会根据本国的国情制定相应的政策,来协调公众电信运营者与竞争者之间的关系。初期,各国只在电信业务方面引入竞争,而现在,在基础设施提供方面也越来越多地引入竞争机制,我们根据各个国家垄断与竞争状况,将电信市场结构划分为如下几种:
2.1.1 基础设施与业务都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英国、瑞典、 新西兰、智利等许多国家都采用这种结构。在这些国家中,国家管制的方式各有不同,象英国早在1984年就建立了一个独立的国家管制机构即电信管制局,从1982年起Mercury通信公司获准与BT 公司在基础设施方面展开竞争,在业务竞争方面采用许可证制度。新西兰则没有正式的国家管制机构,用法制或国策对电信部门的竞争提供指导。
2.1.2 基础设施垄断,业务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欧洲联盟许多成员国计划在1998年后实行业务竞争。同时保持基础设施垄断。在这种结构运行时,如果基础设施提供者与业务提供者是分开独立的,这种模式应是最完美的。然而,决策者本身并不一定这么做,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数基础设施提供者同时也是业务竞争者,致使这种体制缺乏公平竞争性。
2.1.3 基本的基础设施和基本业务都垄断, 增强型和增值业务竞争。这种模式在八十年代应用于美国,政治家们认为这种模式较好,随着技术进步,很难分清基本业务和其他业务。现在,多数发达国家和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已拒绝这种模式。
虽然,我们按竞争与垄断的程度不同将世界电信市场分为以上种种,实际上,多数国家采用含有不同模式成分的混合型市场结构,或者采用市场进入受制于准许参与者数量的市场结构。
2.2 市场竞争的特点
由于各个国家的政府对电信市场管制的政策不同,每个国家的电信市场竞争与垄断的格局各有特色。综观世界电信市场,我们仍然会发现一些总体特点:
2.2.1 到目前为止, 几乎所有的国家对于国内的基本电话业务, 仍然采取保护政策,所不同的只是保护手段和措施不同而已。对于国际长途业务、非话业务、移动通信和增值业务,许多国家都放松了管制。
2.2.2 以前在世界电信市场上,由于环境和历史的原因, 各大公司的竞争范围和领域相对比较稳定,各有各的地盘和势力范围。各竞争者的基本着眼点是固守本国或本地区的电信市场。其中势力雄厚者才把触角伸向非世袭领地,而且只能以合作、合资等方式小规模参与。现在,各国公司不再拘泥于传统的竞争领地,纷纷走出国门进入世界市场。
2.2.3 随着电信市场开放程度逐步扩大, 竞争者不再只是排他性的竞争,彼此之间还有合作、依存和互补,各种形式的战略联盟已成为新的趋势。在某种意义上讲,现在电信市场的竞争已不同于传统意义的争夺,彼此之间的合作也不只是一般的技术合作或合资,而是超地域、超空间的更大范围的彼此渗透,世界电信市场正在向国际化、全球化方向发展。
3 竞争的利弊分析
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认识到在电信市场中引入竞争推进了电信业的改革,竞争使用户和公众电信运营者(PTO)均受益非浅。 通过新运营者直接提供业务和透明的资金投入,竞争可以用来全面改进和加强普遍服务;将价值规律引入现有的PTO,刺激了市场的增长, 扩大了新业务的种类,具体而言,竞争对电信市场的发展有以下益处:
3.1 竞争促进了网络的发展
1990年—1994年间,在25个欧共体组织(OECD)成员国中,在有竞争的电信网上每年新装电话线增长21%,而无竞争的电信网上却下降28%。尽管有竞争市场的国家的固定网,来自无线技术的压力要比无竞争市场的国家更大一些,但仍出现上述局面(参见图1)。
图1 加速网络发展
3.2 竞争能降低最终用户使用电信的价格
企业用户电信业务一篮子价格在有竞争的市场比无竞争的市场下降快得多。在有竞争的市场上,住宅用户电信业务价格已经下降,在无竞争市场上其价格反而上涨(参见图2)。
1990年—1994年OECD国家竞争性市场与非竞争性市场的资费变动
1990年指数=100
图2 降低电信资费
3.3 竞争能促进网络使用
OECD国家电信发展的一些数字表明,准许两家以上国际通信公司竞争的国家(比如日本和美国)在1988年—1993年间每条主线业务量的增长率为17.18%。准许两家国际运营公司竞争的国家(澳大利亚、 新西兰、瑞典和英国)增长率为8%~9%,而那些垄断提供国际电信业务的国家平均只增长7%。上述数字似乎表明, 除了影响电信发展的其他因素外,允许一个市场上的运营者越多,业务量增长得越快。在发展水平相似的国家中间,哪里需求旺盛,哪里的竞争就会促进业务量增长更快(参见图3)。
OECD国家每条主线国际电信业务量的增长(1988—1993)和网络数字化(1990—1993)
图3 促进业务量增长和网络数字化进程
3.4 竞争会提高电信投资的效率
为实现电信网数字化,有竞争国家通过竞争投标的方法使每条用户线的费用降为1750美元,仅为无竞争国家的一半(无竞争国家每条用户线3430美元)。竞争使电信网数字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例如,早在1987年,AT&T公司已经预见到其电信网到2010年将成为全数字网。由于竞争压力,这个数字化扩展进程加快了,现在AT&T的长途网实际上早已是全数字网了。
3.5 竞争能促进就业
大量事实表明,在OECD范围内的各类电信市场中劳动力结构正发生大规模重组。越来越明显的是自由竞争市场能提供许多新的就业机会。在那些自由竞争较早的国家中,由新的业务提供者和用户所创造的就业机会部分地弥补了以前PTO裁减的岗位, 而在那些独家垄断的市场中, 封锁新的市场参与者与限制用户的自由度会减少这些公司创造的电信就业机会。
然而,事物的发展总有两面性,对竞争的评价亦该如此。当我们看到,在竞争型市场结构中,单单开展业务竞争就能带来高效率和快速发展,而业务与基础设施都开展竞争则更好的状况时,我们还应看到,竞争还有其不利的一面,在竞争初期,市场结构一般呈现出“以强压弱”的局面,强者以技术优势、网络信息的垄断使用和大的规模而强加于人。业务竞争和私有化仅有几年的历史,在评价竞争的好处和代价时不能一概而论。许多政策尚待完善,许多问题尚待解决,诸如互联、运营者许可证的发放、价格控制等。竞争有可能导致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和重复投资,使管制政策难以制定;关于市场划分,由于竞争使赚钱的业务一哄而上,投资过分集中,不赚钱的业务则无人问津;特别是在互联这一实践上垄断者和竞争者难以实现真正意义的平等互利。在由政府独家垄断的情况下,只有在国与国之间的长话业务才发生互联,国际上有公认的标准和行为准则,实际操作比较容易。在竞争的市场中,有多少运营者就会出现多少互联需求,使互联问题日益复杂起来。互联是新运营者的生命线,因为其通话的完成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原垄断者的网络,其收益也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互联。相反,原垄断者因为拥有庞大的、覆盖全国的网络,没有什么与其他网络互联的动机。由于看到互联对于竞争者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原垄断者往往将互联作为阻碍对方进行竞争、进而将其挤出市场的一个重要手段。垄断者或者提供苛刻条件,收取不合理的高额互联费用,使对方不能盈利。或者尽量延长互联谈判、推迟互联时间,乘机加紧争夺市场。这些做法都会影响新业务的发展。
收稿时间:1997-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