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教育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爱国主义教育论文,课堂教学中论文,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在地理国情教育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地理国情教育是指通过地理教学,让学生实事求是地、客观地、全面地了解我国的自然国情和人文国情,并理解和认识与此相关的我国一系列重要方针和政策,既看到我国国情的优势,也要看到劣势,让学生逐步树立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建设“四化”的紧迫感,并帮助学生形成一系列正确的思想政治观点,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在现在采用的中国地理教材中,基本国情归纳起来大约可以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我国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的多样性。
第二类,我国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贸易等经济活动领域的现状和前景;我国在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和执行人口政策方面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第三类,我国各大地区自然条件的差异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对第一类基本国情的讲述分析,主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之情,形成对祖国的“深厚感情”,激发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例如通过学习水资源,看到我国水资源很丰富,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水资源分布不均。为了对大江大河进行综合治理和开发,近40年来国家投入了700多亿元对黄河、长江、淮河等大河进行了治理,使黄河40多年来未泛滥,海河流域成为“黄淮海平原”粮食基地的组成部分。又如通过森林资源和草场资源的讲述,使学生知道我国草场和森林资源的现状,了解到在政府的“绿化祖国,保护森林”的正确方针指导下,经过艰苦的努力,近三年来终于消灭了连续40年的森林赤字,有望实现森林覆盖率30%的奋斗目标,并对学生进行遵守森林法的教育,把保护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提高到美化祖国,热爱祖国的高度上来认识。
对第二类基本国情素材讲述时,着重强调在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基本相同的情况下,为什么旧中国贫苦落后,经济发展水平极低,解放后经济能高速发展,从而充分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例如解放后九大商品粮基地建设,边远地区农业基地的建设,机耕面积和灌溉面积大幅增加,出口农业产品商品基地的迅速发展,西部四大牧区和东部农耕区禽畜饲养业的发展,使学生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使一个古老的农业国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再如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全国铁路网骨架的形成,沿海沿江港口的发展,新航空线的开辟,输油输气管线的铺设,使新中国的交通运输旧貌换新颜。抓住时间座标上的纵向比较,使学生信服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大家走上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对第三类基本国情的讲述,着重强调我国经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鼓励学生树立现在努力学习,将来为“四化”建设出力的历史使命感。例如我们既要强调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和经济特区在对外开放政策的指导下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也要看到青藏地区、西地山区、陕甘宁新地区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水平低。由于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不少的经济领域中,如高科技领域,农业现代化领域,现代化交通通讯领域,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还较落后,而这些领域正是学生们将来报效祖国,发挥聪明才智的广阔舞台。
二、在“三观”教育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三观”教育指的是人口观教育,资源观教育和环境观教育。
“人口观”教育中有很多可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例如教师通过讲述我国和世界各国的人口数量、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的现状和特点,使学生看到我国人口形势的严峻,意识到人口基数过大和人口增长过快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增强学生对我国人口现状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进一步认识到我国目前实行的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的正确性和长远战略意义,自觉执行和积极宣传人口国策。
“资源观”教育中,使学生掌握我国自然资源种类多,总量大,分布广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通过教师讲述世界森林资源的严重破坏,对自然资源掠夺性的开采以及我国矿产资源人均量少等现状,使学生认识到开发和保护自然资源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并激励他们立志献身于探索资源开发资源的事业。
“环境观”教育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应该是通过讲述自然因素造成的环境问题,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我国是个自然灾害多发国,但由于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在防灾抗灾救灾工作方面取得了世人目瞩目的成就,并鼓励学生探索自然规律,坚定不移地为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作贡献。通过讲述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问题,使学生认识到人类不合理地开发资源是造成当前环境问题的更普遍、更重要的原因。一个国家的环境问题的根本解决需要全人类共同努力,调整人类活动和环境的关系是当前刻不容缓的任务,从而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帮助学生确立为保护环境,美化祖国,造福子孙后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在地理美育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地理作为一门揭示人和自然密切关系的学科,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美育素材,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加强地理美育教育,不仅是地理教学改革的需要,而且是联结地理智育与地理德育的中介和桥梁。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对祖国名山大川、风土人情、城市原野、名胜古迹等状况的讲解,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使学生深深地感受到我们祖国无地不美,到处皆景,一山一水,一丘一壑,只要稍加修饰和培植,都可以成为流连忘返的胜景,都可以强烈地激发他们对祖国的爱,陶冶他们热爱自然、热爱人类的审美情操。
要善于发现自己家乡的美,特别对于我们上海,近几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更能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浦东开发的号角吹响以来,浦东新区成为国内外投资的一片热土,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外高桥保税区和张江高科技区的新建,使浦东成为我国经济腾飞的龙头,上海的明天是令人鼓舞的。家乡的面貌日新月异,使学生深深地感到,上海美好的未来正等待着明天的建设者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