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业周期性波动特征分析_周期性行业论文

商品流通产业周期性波动特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品流通论文,周期性论文,特征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关于商品流通产业周期性波动,利用不同的方法、选择不同的指标,我们可以得到不同的周期性波动的结论:“经济周期多长?这取决于你想在其中包括多少个次要周期”[1]。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讲,如何进行测定并不是我们最关心的,发现商品流通产业波动的特点才是我们划分周期性波动的真正原因。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文对1977年到1996年二十年的时间内我国商品流通产业周期性波动进行分析,主要是从古典型向增长型转变过程、商品流通产业周期性波动的波长不规则特性以及商品流通产业周期性波动的波长不规则特性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分析,力求对我国现在高速发展的流通业态提供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性参考。

2 商品流通产业周期性波动由古典型向增长型转变过程分析

采用“环比直接法”测定表明我国商品流通产业波动自1949年以来共发生12次,增长型共有5次,其中1979以后6次,增长型为3次。如果说这种趋势还不是特别明显,那么采用移动平均直接法测定的周期性波动表明我国商品流通产业总共发生五次经济波动,1977年以前的第一次和第二次都是古典型波动,第三次波动的波谷最低值仅为-1.84%。自1984年以后的第四次和第五次波动都是增长型波动。所以1984年是我国商品流通产业两种经济周期形态转变的分水岭,1984年以后产业的衰退不再是产业增加值的绝对下降,而是增长率的相对下降。这种转变的一个直接作用就是对商品流通产业增长的负面影响有明显不同。

这种趋势同我国乃至整个世界经济的波动趋势是相一致的。如历史统计记录表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工业国家的经济周期性质已逐步从古典型周期转变成增长型周期。我国同样经历了从古典周期向增长周期的历史转变[2]。收缩期明显大于扩张期长度,前者是后者的2.58倍。这说明商品流通产业的收缩速度较慢,而扩张速度较快。究其原因可能同我国的经济体制的刚性因素有关。具体观察收缩期和扩张期长度的分布,前者最短为4年,最长高达12年,而后者最长为4年,最短仅为2年。

表1 商品流通产业周期性波动的长度特征

3 商品流通产业周期性波动的波长不规则特性分析

3.1 商品流通业周期性波动的伸缩性

我们认为没有充分理由认为周期性波动符合泊松分布。也就是说,商品流通产业扩张和收缩没有一个整齐划一的规律,经常出人意料地提前或滞后。对周期性波动的波长频率分布是否接近泊松分布,利用SPSS软件进行一个样本的柯尔莫哥洛夫-斯米诺夫(One sample Kolmogorov-Smirnov test)检验,因为样本数较少,所以选择exact test,检验结果如下:

表2 柯尔莫哥洛夫—斯米诺夫检验实例

表3 GDP及各产业增长率波动特征比较

正是因为商品流通产业周期性波动波长的这种不规则性,使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外推的方法来预测未来波动周期的发生时间。

3.2 商品流通产业的波动剧烈,则波动幅度愈大

用环比直接法测定的周期中最大的一次波动幅度竟高达135.33%,平均落差为49.87%,标准差为37.92%,用移动平均直接法测定的波动幅度也达91.57%,平均落差为49.91%,标准差为28.38%。从表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同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邮电等行业相比,还是与国内生产总值相比较,观察波幅、绝对波动程度和相对波动程度等指标,商品流通产业的增加值的波动都是最剧烈的。所以可以说,商品流通产业是容易剧烈波动的产业。

3.3 改革后商品流通产业波动有强化的倾向,这一趋势与国民经济波动趋势相反

中国改革前后商品流通产业波动和GDP波动的特征如表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1979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稳定程度大大增强,波动次数减少,平均波长明显增长,波幅明显降低,绝对波动程度和相对波动程度都大大降低。可是商品流通产业的波动情况却与此相反,稳定程度并没有上升。在观察的数据中可以看出,相对波动程度虽然降低,但波幅和绝对波对程度大幅度上升,波动次数虽然减少,但这和时间周期较短有关系,平均波长反倒减少了0.14年(即1.68个月),波动更加频繁。

上述比较说明了改革开放不仅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使国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同时经济的发达又为经济稳定增长提供了一系列重要的物质基础。将我国的情况和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历史相比,我国经济的不稳定程度大大高于西方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和英国等五个国家[3],这也进一步验证了这个结论。

所以说,市场体制并不会带来经济上更强的周期性波动,而单一的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也并非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可以避免经济的周期性波动。那么我们可不可以断言,市场经济体制就一定比计划体制更能降低经济的波动呢?观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50-70年代这段时间,工业发达国家在单一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引进了计划调节和政策干预手段,从而显著地降低了这些国家经济的不稳定性,缩小了经济波动的幅度。而我改革后商品流通产业波动强化的倾向也启示我们,市场经济体制也有强化波动的可能性。因为在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政府对商品流通实行严格管制,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种市场主体活力大大增加,商品流通渠道增多,流通规模迅速扩大,但由于市场机制不完善和宏观调控措施尚未完全到位,流通秩序混乱,加上市场需求的大幅度变化都会导致商品流通产业波动幅度随之上升。

通过分析,我们不能简单地断言计划体制或市场体制一定强化(或弱化)经济波动,而只能将制度和体制变革作为周期性波动的产生一种重要外部冲击做进一步研究。

4 结论

商品流通产业的波动和国民经济波动显示出较强的趋同性,商品流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和显示器。将商品流通产业增加值和GDP变化放在一张图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二者基本上具有相同的波动周期,只不过商品流通产业的波动幅度要大于国民经济而已。

对两者进行相关分析表明他们之间存在较明显的正相关。如二者之间的Pearson皮尔逊相关系数达到0.611,并通过了显著水平为0.01的双尾t检验。在将农业、工业、建筑业和交通邮电增加值环比增长率作为控制变量求得的偏相关系数为0.6816。

关于这种相关性的一种解释是经济周期是工业、农业、商品流通、交通邮电、建筑业等各个产业周期性波动的合成表现,工业和农业占我国经济组成的绝对比重,所以经济周期也以这两个产业波动的成分为主,即GDP的周期性波动与工农业增加值的波动有很强的相关性。而商品流通产业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其与工农业波动的相似性,因为在我国商业部门的主要经营生活资料和一部分农业生产资料,在恩格尔系数居高不下时,我国的“商业周期比较接近于农业的周期性波动”,而工业所需的生产资料主要由物资部门经营,物资行业的周期比较接近于工业的周期性波动,所以也就不难理解商品流通产业和GDP波动具有较高的相关系数。

表4 改革前后商品流通产业和GDP波动对比表

图1 GDP和商品流通产业增加值三年移动平均增长率历年折线图

标签:;  ;  ;  

流通业周期性波动特征分析_周期性行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