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图书馆改革与大资源开发_图书馆论文

论图书馆改革与大资源开发_图书馆论文

图书馆变革与大资源开发论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源开发论文,图书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摘 经济体制的转轨引发图书馆变革,而图书馆的变革则要求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改革体制、强化内涵、拓展外延,进而需要突破传统的馆藏资源界定,确立图书馆大资源观,并大力开发利用这一大资源。本文论述了图书馆大资源及其构成和开发利用。

主题词 图书馆变革 图书馆大资源 产业化

中共十四大总结改革开放10年来的经验教训和理论研究的成果,明确提出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的转轨,要求人们的思想、行为发生根本性转变。我国图书馆作为“维护一定的馆藏并通过工作人员提供的各种服务来促进文献资料的利用,满足读者对于情报、研究、教育或消遣方面的需求”的科学教育文化机构,担负着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重大职责,同时又经受着从80年代中期延续至今的“低谷”困扰,尤其需要在观念上、体制上和实践上来一番彻底变革,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崭新运行机制、思维模式、运作方式和管理方法。象一切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事物一样,图书馆这个已物化精神产品的集中收藏中心,几千年来其横向、纵向传播知识信息的社会功能和提供多元服务的社会职能一直处于演进、变革之中。我国图书馆人也一定能出色地实施当前的巨大变革,把图书馆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1 历史呼唤图书馆变革

1.1 危机逼人变革

1.1.1 经费危机

当今信息时代出版物如江海之水汹涌而来,书刊价格亦如脱疆野马一涨再涨,靠财政拨款的我国公共图书馆顿时感到经费拮据、难以为继。目前全国人均图书馆事业经费仅0.12元,人均购书费0.057元, 因而1992年我国出版新书9.2万种,图书馆只能收藏二三万种, 省级馆普遍不到1/10,有的甚至少于1/30。至于对全世界该年出版的约70万种图书、15万种期刊,入藏能力就更有限了。有的省级馆在无外刊影印本可订的情况下,基本无力订购外文期刊。1993年,约有300 个县级公共图书馆全年购书经费为零,600个馆年购新书不足500册。国际图联要求各国公共图书馆藏书至少达到人均2本,而我国1992年底仅有0.26册。 专家认为,我国图书馆面临建国以来第二个文献贫乏期,其后果将比第一个贫乏期(1966~1976)更为严重。经费短缺还反映在馆舍建设上,到1992年底全国尚有254个县没有图书馆。 为“无米这炊”深深困扰的图书馆,根本无力履行其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信息和开发智力资源的职责,更遑论保存文化遗产了。

1.1.2 形象危机

一是图书馆形象黯淡。即使拥有富丽堂皇的建筑群的北京图书馆,也被人爱莫能助地称为“瘦死的骆驼”,以大量事实和数据历数它的“难处”,并直言“北图在挣扎”。二是图书馆工作人员更是一种“灰色形象”。富有活力的社会风景线下是少有波澜的图书馆“池塘”,使图书馆人心理失衡;与其他行业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差距的拉大,使图书馆的清贫化更为突出,馆员产生失落感。有的图书馆工作人员说:“就这么几个钱的工资,弄得我在家里都说不起话,别说在社会上。”其直接后果是人才流失严重。

1.1.3 效益危机

由于图书馆传统评价标准主要重视藏书的数量与质量,把自己降格为一种档案功能,且手段落后、操作失灵,成为读者“无法利用的图书馆”。从国际上经常使用的“馆均服务人数”看,英、美、加、丹、日、波、瑞典和前苏联的公共图书馆最高74437人,最低仅1093人, 而我国每个馆却要覆盖47万人左右。再从最能体现服务效益的公共馆平均藏书利用率来看,上述8国分别500%、234%、330%、260%、170 %、220%、230%和133%,而我国1984年为70%,1986年为62%, 目前仅25%左右——显急剧下降之势。

1.2 机遇催人变革

1.2.1 市场经济体制为图书馆变革提供环境推力

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中共十四大报告中阐述了国家要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并强调“四个现代化哪一个也离不开信息化”;邓小平提出了“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的方针;《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以及国家的“八五”计划,均把信息产业提到与能源、交通运输同等重要的地位,1991年国发31号、1992年中央9 号文件为文化事业发展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这一切都为包括图书馆在内的信息服务业作为一项重点产业发展营造了优越的大环境。

1.2.2 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图书馆变革提供需求拉力

经济的发展有赖于图书馆源源不断地提供情报信息,发展了的经济又对情报信息机构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蓬勃发展的市场经济使更多的企业迈入技术密集型的行列,它们迫切要求为其产品占领国内市场、进军国际市场提供“广、快、精、准”的科技、经贸信息;党、政、经、科等决策部门在转变职能之后迫切需要包括图书馆在内的信息产业的“信息导向”;科技兴农、科技兴省等知识型工程殷切希望图书馆为这类智力投资项目提供文献保障;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亟待图书馆作为中介人为之提供优质文献情报服务。这样的社会需求显然是图书馆的传统职能无法胜任的,它们拉着图书馆实现情报化、信息化的转变。

1.2.3 市场经济氛围对馆员的冲击激发了内部动力

信息市场、信息公司以及信息经纪人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兴起,打破了过去图书馆、档案馆、情报所垄断文献信息的格局,将图书馆人推入信息竞争、人才竞争、服务竞争的市场氛围之中。这种冲击最终将唤起馆员的竞争意识,有利于摒弃那种游离于社会经济发展活动之外,心安理得、优哉游哉地坐吃“皇粮”的职业心态和工作模式,有利于建立奖优罚劣、奖勤罚懒、鼓励竞争的管理与分配机制。

1.3 实践昭示我们:变则通

1.3.1 世界图书馆事业在变革中前进

由于不拒绝变革,不墨守陈规,而能从社会功能、开放程度、服务范围、服务手段和服务方式等一系列问题上不断适应新要求、接受新技术,100多年来,尤其是近几十年来, 世界图书馆事业无论在图书馆数、馆藏和从业人数等事业规模上,还是在功能的多元化、优质化以及网络建设、资源共享上,均取得了长足进步。如美国图书馆总数由1976年的91219个发展为1987年的112700个,前苏联则由十月革命前的7.6万个增至目前的33.5万多。据Cuadra/Elsevie《联机数据库名录》统计,全世界的联机数据库已由1980年的655个发展到1990年的4465个, 同期内联机系统则由107个增至644个。尽管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图书馆同样受到经费短缺的困扰,许多馆不得不减少入藏量、提供过时书刊、缩短开放时间、关闭部分分馆,但世界图书馆事业向前发展的势头仍在继续。

1.3.2 我国图书馆事业在变革中发展

我国图书馆事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全国图书馆由解放前391 个发展到当前30多万个;图书馆设施面貌有了很大改变;现代化技术在一些图书馆开始得到应用,图书馆队伍素质有明显改观;有50所院校设立了图书情报专业,图书馆学教育和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扩大。这些进步无一不是我们勇于改革、破旧立新的结果。

1.3.3 经济发达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勃兴预示变革有光明的前景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展和地方经济实力的增强,广东省的图书馆事业几年来欣欣向荣:中山图书馆和广州市图书馆的财政拨款均以年均50%的速度递增;全省图书馆80%以上的馆藏实行开架借阅,服务方式推陈出新、多种多样;广州市馆从1982年至今每天开放12小时以上(包括节假日在内),1992年创收营业额达304.7万元,纯收入82.4万元, 分别居全国公共馆第三位和第四位。富裕了的珠江三角洲、江浙沿海农村,都自觉追求科学文化,花巨资兴办图书馆等文化场所。这无异于告诉我们,美国图书馆学家B ·莫兰的下述判断是正确的:“尽管图书馆的前途维艰,但图书馆的前途是光明的。图书馆的出现已有3000年的历史,这是因为它对社会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这种作用将继续下去。”

2 图书馆大资源观

图书馆变革要求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改革体制,确立图书馆的主体地位,注入新的机制,强化图书馆的内涵,拓展图书馆的外延,以充分发挥图书馆的独特优势,在即将形成的我国信息产业中占据应有席位。笔者认为,根据这一思路,突破传统的馆藏资源的界定,确立图书馆大资源观,并进而大力开发利用这一大资源,实为我国图书馆摆脱困境与市场经济体制接轨的关键所在。

2.1 为什么要提出图书馆大资源观

2.1.1 人类认识的整体化趋势提供了新视角

科学史告诉我们,几百年来科学的发展主要在分化中前进:学科愈分愈细,学科门类愈分愈多,据信目前科学门类有1000多个。这种细分化形成的传统思维方式,往往人为地割裂整体对象,侧重于研究对象的组成部分,而对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的研究则被置于次要地位。近几十年来情况改变了,一个完整的现代科学体系开始形成或正在形成,各种事物、现象、过程的本质联系被揭露出来,使人们对它的理性认识出现了巨大的飞跃。一方面,有机的整体取代了被分割的部分,过去认为是一级科学的,今天看来只不过是其上位类学科的分支。另一方面,各部分之间的渗透、融合和嫁接的趋势得到强化,产生了大量的边缘学科、横断学科和综合性学科。

这为图书馆资源的再认识提供了新视角。我们提倡图书馆大资源观,一方面旨在体现对图书馆资源的宏观审视和整体研究,另一方面就是要纠正以往图书馆学见物(文献)不见人(读者和图书馆人)的弊病,而对人和物(文献、物质、信息等)这双重资源均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重视,可见大资源观具有更高的综合性。

2.1.2 解放和发展图书馆生产力的需要

历史上“藏书建设”的概念,在“信息资源论”的冲击下于80年代中期被“文献资源建设”所取代,从而强调图书馆藏书资源应围绕用户作为公有资源加以开发利用,把图书馆推向了开放管理阶段。由此能否说,今日的图书馆已经具有双重社会职能:服务和开发性生产。

事实上,今天图书馆所处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也迫切要求它释放出更大的能量,不仅作为公益性服务机构,而且以情报信息大“工厂”的角色向各行各业尤其是经济领域提供高质量的情报产品和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图书馆大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不仅能发挥启智钥匙、决策参谋、科研尖兵、教学助手等作用,而且情报产品实现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使这种开发利用具有生产属性。政治经济学不仅铨释了图书馆的这种生产力性质,而且为我们找到了这样的理论依据:开发包括人力资源、工具资源、文献资源和信息资源等在内的图书馆大资源,正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图书馆生产力的战略措施。

2.1.3 全面资源观有利于面向社会综合开发

在迄今为止的图书馆改革实践中,已有无数事例说明综合开发利用图书馆各种资源(不仅仅文献)势在必行。参考咨询,技能培训,研制数据库,生产情报产品,充分科技成果中介和技术转让经纪人,以及直接参与经济、商贸活动,显然是对馆员智力资源的开发。兴办经济实体,出租富余场地,租凭音像、复制等设备,向用户传递各类信息,则分别是对图书馆的资财资源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确立大资源观,自觉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全面地综合地开发利用图书馆的人力、物资资源、文献、信息资源和时间资源,显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开发的正确方针,有可能使图书馆所具有的对人力和物力资源的双重开发发挥得淋漓尽致。

2.2 图书馆大资源构成举要

2.2.1 人力资源

具有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工作经验和业务技能的图书馆员,是图书馆生产力中首要的能动的要素;这种人才资源是所有资源中最可宝贵的,也是唯一取之不尽、不断增值的特殊资源。珍惜、用好人才资源既可弥补其它资源的不足,又可为其他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保证。同时,人才资源不同于馆舍、设备或文献资源,它是流动的、易逝的。因此,用好用活馆内人才资源,借用、招徕社会人才,是图书馆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2.2.2 物力资源

图书馆的物力资源包括馆舍、馆舍设备和财力,是图书馆维持正常运转、实现社会功能的基础条件。在宏观上,馆舍永远满足不了日益膨胀的馆藏对空间的需要,设备也因经费有限而难以令人满意。但是,具体到每一个馆则不然。不少馆在不影响正常服务的前提下用活馆舍和设备,拓民了新的服务领域,开辟创收的新项目。经费的开发,当然不是“人吃书”,而是指广辟财源,改变图书馆单纯靠“皇粮”度日的模式,在依法争取尽可能多的财政拨款的同时,千方百计从社会捐助、经营创收等多种渠道筹措图书馆经费。

2.2.3 信息资源

图书馆员是信息专家或信息工程师,图书馆是社会信息的交流中心和交易场所,要以这样的高标准来从事社会信息的外延开发和内涵开发。图书馆大都处于闹市区,地理位置优越,与社会各行各业联系方便而广泛。具备条件的馆如能利用计算机建立一个社会信息、文教信息,金融信息、科技信息、交通气象信息、市场信息的电话咨询系统,岂不是向“信息高速公路”之类的全国性信息服务网络迈出了有意义的一步么?

2.2.4 文献资源

文献资源对于图书馆的重要性,从它几乎成了图书馆资源的代名词便可得知。在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知识情报和各种载体中,文献是最基本、最可靠的一种,人类的绝大部分知识和智慧便积淀于浩瀚的文献之中。由此可以说,图书馆是被称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的最大拥有者;图书馆员所从事的工作就是收集、保存、加工和利用科学技术等精神成果,使之实现新的增值。充分开发文献资源,使科技知识等精神成果情报化,便是实现这种增值的基本途径。

3 图书馆大资源的开发

衡量一个图书馆工作的优劣,主要不应看它拥有多少资源,而要着重看它开发利用这种资源的能力、程度和效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图书馆大资源的开发必须引入竞争机制,强化主体意识,全方位、高起点地进行经营性开发,走规模社会化、资源信息化、产品商业化和模式产业化之路。

3.1 开发规模的社会化

3.1.1 变封闭、半封闭式服务为开放性的全方位服务

市场经济是一种开放经济,图书馆必须以开放对开放,尽力满足社会成员对文献资料和情报信息的种种需求。现代图书馆是以开放性服务否定藏书楼的,然而事实上大多仍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当前所要求的社会化开放,一是指图书馆人牢固树立开放意识,时刻不忘图书馆资源必须作为公有资源加以开发利用;二是指从制度、机制、措施和运作上确保社会成员能方便地利用图书馆资源;三是建立健全用户信息需求反馈系统,主动跟踪服务。送书上门、汽车图书馆、社会化咨询、跻身信息市场等,都是图书馆大资源社会化开发的好形式。

3.1.2 广纳社会信息为我所用

对信息渠道和信息源的开发,是获取更多信息的保证,称为信息的外延开发。图书馆向社会各种信息源敞开大门,广泛收集、整序、浓缩、传播社会公众的热点信息,如管理、经贸、股票、证券、房地产、市场、国际法、旅游、交通、教育、文化等,是图书馆资源社会化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

3.1.3 尽快实现系统内外的网络化协作

在系统内,先可在省内实现省、地、县三级馆通用借书,建立地区性文献信息服务网络,进而实现全国公共图书馆联网。这才能发挥文献收藏整体优势,变一馆之藏为众馆之藏,使一切进入局部网络的图书馆向全社会开放和服务,成为社会性信息公共数据库。在实施自身的网络化、综合化的同时,图书馆还要与其他社会信息服务机构进行更为密切的交流与协作,最终以一个开放系统的身份成为社会信息集散中心之一,成为人类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

3.2 开发客体的信息化

3.2.1 信息化是时代潮流

进入80年代,美、英等发达国家在图书馆改革计划中,都强调适应信息社会发展潮流调整功能。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现在的图书馆、档案馆、情报单位的工作人员,应该是信息专家或信息工程师,是信息系统的建设者,也是使用的向导与顾问。读者要求于图书馆的,不再是“答案在哪里?”而是“答案是什么?”换言之,他们早已不满足于从借阅的整本图书、整册期刊中靠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而是希望图书馆员直接提供切题的事实、数据等情报信息。因此,图书馆大资源的开发,必须实现被开发客体的信息化,变“知识宝库”为“信息喷泉”,以满足时代的要求。

3.2.2 信息化是图书馆实现自我价值必由之路

图书馆是信息市场“源头”之一,具有信息资源优势,本可在信息咨询业中发挥很大作用,遗憾的是我们对此未足够重视,结果让位于诸如信息公司、信息个体户之类机构。欲有位,必有为。图书馆员勇敢地带着数量巨大的文献信息等资源到经济市场去“投资入股”,积极从事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服务,这正是图书馆的活力所在、希望所在。

3.3 开发产品的商品化

3.3.1 商品化的理论依据和政策依据

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两重性。图书馆将文献等资源深度加工成信息,通过收集、分析、鉴别、筛选和浓缩而把分散的信息有序化,广、快、精、准地为用户提供多层次服务,使用户的劳动价值得以提高并创造出更大价值,这说明图书馆工作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在与用户的交换中转化为商品。政府对图书馆开展“有偿服务”和“以文补文”活动所给予的优惠政策以及对情报机构实施的体制改革,均表明国家是承认和鼓励情报产品和特殊服务的商品化的。

3.3.2 商品化的可行性

如上所述,图书馆的情报产品和特殊服务属于商品;而用户就是这种商品的消费者;用户利用图书馆的能力(诸如文献检索能力、文献阅读能力以及支付图书馆有偿服务费用的能力等)是购买力;用户对图书馆的文献、情报和服务等的需求原则是购买欲望——这说明图书馆是具备构成市场的4要素。有了商品,又有了商品市场, 商品化便具备了条件。何况,情报部门以及各类信息服务实体已经在信息商品化的进程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不少图书馆从改革开放以来也在信息商品化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努力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用好用足国家有关信息产业的优惠政策,图书馆信息产品及其服务的商品化一定会健康发展。

3.4 开发模式的产业化

3.4.1 产业化是图书馆与市场经济接轨的最佳模式

前苏联情报学家C·E·克列舒克1989年指出“情报是今天最宝贵的资源……创造、保存和扩散情报资源的工作应该认为是生产性的,而情报与图书馆领域也是生产性领域。”图书馆这种生产职能的日益强化呼唤企业化经营。

在市场经济成熟的国家,信息产业占国民经济总值的比例越来越高。目前美国为50%,日本35.4%,新加坡的信息产业值则以每年增长28%的速度迅猛发展。有限的财政拨款引起的经费拮据和图书馆开发发展的迫切性要求图书馆事业迅速产业化。唯有产业化,才能紧跟市场导向,增强自身活力,在我国逐渐形成的信息产业中抢占一席之地。北京图书馆、广州市图书馆、同济大学图书馆、武汉钢铁学院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天津市图书馆等依靠信息业大量创收的成功经验,从实践上证明产业化是图书馆驶入市场经济轨道的最佳模式。

3.4.2 产业化的方式与途径

大资源开发的产业化将突破图书馆传统服务的功能、范围、内容和方式。传统的服务职能在新模式下拓展,实现服务多元化:除继续文献服务外,还要开展情报信息服务、相关技术服务和智力咨询服务。除多元化服务外,产业化还包括经营多元化:图书、音像制品、文化用品的销售及其服务;茶座、餐饮、俱乐部等跨行业经营;兴办经济实体等。

思格斯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从哪里开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22页)图书馆适应市场经济的改革大业同样必须以思想观念的变革为先行。图书馆大资源的确立以及这种在资源产业化开发,都需要我们图书馆人在观念上来一番破旧立新,只有牢固树立改革意识、开放意识、主体意识、商品意识、竞争意识等新观念,才能逐步实现我国图书馆管理上由静态向动态,由封闭向开放,机制上由“等、靠、要”向自主发展,人事上由“两铁”向优胜劣汰,职能上由福利性服务向有偿、无偿结合,属性上由公益事业向事业经营型的转变,将我国图书馆办成国家资助、社会赞助、多业自助、面向政治、经济、科学、教育、文化和社会,充满活力竞争力的新型产业。

标签:;  ;  ;  ;  ;  ;  ;  ;  ;  

论图书馆改革与大资源开发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