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德育的思考与实践_道德观论文

“分层”德育的思考与实践_道德观论文

德育“层次化”的思考与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育论文,层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育历来遵循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原则,德育工作也应具有层级性,因人而异,渐进发展。目前,德育虽有层级,但层级普遍较高,跨度过大,实施有困难,接受度差,教育效果不理想。近几年,我县在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的改革与实践中,坚持了道德“层次化”教育的原则,把握住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方法的多层次(即实施“低中高、良中下、褒容贬、内外因、知行意15字层次教学法”),从而保证了教育的针对性和可接受性,使思想品德教育取得了实效。

学生年级(低、中、高)的层次性

中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是有次序和逐步深化的。近几年,我国现行的几个德育大纲中,已通过改革,体现出道德养成教育培养目标的层次化原则要求。然而,就中学生来说,还应把握好初中、高中的以及成年和未成年的不同层次,把握好各年级以及毕业班级与非毕业班级的层次。研究结果表明,初中阶段是中学生道德认知发展迅速的阶段。初三以后,学生道德认知发展趋于平衡。因此,如何抓住初中阶段中学生道德教育这一关键时期,更好地促进初中生道德建设,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们根据各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构建了思想品行教育系列,那就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日常行为规范训练为基础,各年级各有重点、相互贯通的思想品德教育系列。我们在初一年级以抓学习目的性教育为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初二年级,进行“防分化,促转化”的目标管理,创造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健康发展的机会和条件;在初三年级,以人生观教育和理想前途教育为主,让学生做好第一次接受选择的准备。并且依据德育大纲的要求,全县中小学也都联系本校的实际,制定实施规划(规划包括德育总目标及其分解目标、德育内容、德育的分年级要求、德育的实施管理和考核评价等),并据此来确定德育方法,开展德育活动。

学生道德水平(良、中、下)的层次性

中学生不仅在文化学习上存在着好、中、差的不同层次,在思想道德品质上也同样存在着不同层次。对道德品质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主要依据德育大纲提出的目的要求,着眼面向全体,进行分类设计,分层明确德育目标,分层实施教育。例如,学校政教处和年级组、班主任以学校的德育实施纲要为指导,联系本年级、本班级的学生思想品德实际,对学生进行理想价值观念的教育。虽然还不能要求社会成员必须具备理想价值观念,但它对现实生活仍有相当大的规范作用和导向作用。对中上层次学生进行这种理想价值观教育,更有助于学生的成长,有助于培养学生高远的思想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对差生这一层次固然也要进行理想价值观念的教育,然而必须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和可接受性原则。首先,应从他们的行为规范抓起。以贯彻《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中心,实行“学和行”的有机结合。学,即知规范,明道理,通过分题讲座、专门答辩、师生对话、知识竞赛等形式,使他们熟知、领会规范要求。行,即抓训练,见行动,一个一个问题地抓,直至出成效。其次,应努力增强后进生的自律能力。道德是法纪得以发挥禁罪止恶作用的基础,要从根本上提高青少年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就必须设法增强他们的自律能力。法制教育、行为规范教育是一种“外律”,而道德则是一种“内律”。青少年只有具有良好的道德“内律”,才能自觉遵纪守法,才能将法纪这种“外律”转化为青少年心中的“内律”。因此,我们要求全县中学的政教处把工作重点放到促进后进生转化的工作上,成立由政教处牵头,各年级主任、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共同参加的后进生指导学习小组;对那些各年级中表现差的,甚至是犯有比较严重错误的学生,政教处要每周组织他们学习一次,要求他们对照《规范》,总结一周来的表现,肯定进步,找出存在问题,制定努力方向,同时经常和班主任、学生家长互通信息,下班级听取同学们对后进生的反应,以便对症下药。

道德内容(褒、容、贬)的层次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不再给人们提供现成的、唯一的、凝固不变的事物评价标准,而是要求人们自己不断去比较、鉴别,去求得发展,并由此形成动态的多维的思维方式,这样势必会产生多种价值观念的碰撞和冲突。如何引导中学生在多种价值观的道德冲突中增强道德判断能力,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实施道德内容的“层次化”教育。长期以来,人们对道德行为的评价不外两种层次,一类是道德褒扬,一类是道德批评。为摆脱这种“非彼即此”的绝对化模式,我们将道德内容分解成三种层次,即增加一个道德容许层次。所谓道德容许层次,是指这种道德行为从动机和效果看,一般属于利已不损人,或者主观利己、客观利己且利人。对这类行为如果褒扬则显得评价过高,而谴责却又显得评价过低,于是人们一般对此表示容许。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在对中学生实施道德层次化教育中,进行了问卷调查设计工作。一是确定道德概念。根据德育大纲要求和中学生思想品德课的有关教学内容,针对社会上的敏感热点问题,设计出我国中学生道德要求中常用的道德概念设计问卷内容。这些问卷内容,在广泛征求中学校长、政教处、教导处主任意见后确定。比如,我们把如何处理“义利”关系、“公私”关系、“人与人”关系以及如何对待“金钱”、“幸福”、“名利”等问题作为测验的主要内容。二是编制道德认知测验题。根据确定的道德概念,进行道德选择。每一个道德选择题,同时附一个道德故事。故事取材于中学生所熟悉的现实生活,让被试人对故事主人翁的行为和所持的道德观念做出“赞成”、“不能断定”或“不赞成”的选择。例如,对“义利关系”的分层选择:第一层,只要义不要利,重义轻利,舍己为人,见义勇为,舍身取义;第二层,既讲义,又讲利,见利思义,先义后利,义利兼顾;第三层,只要利不要义,见利忘义。又如对“人与人关系”的分层选择:第一层,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第二层,先人后己,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第三层,损人利己,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再如对金钱观的分层选择:第一层,只要工作,不要报酬,视金钱为粪土;第二层,正当合理的收入是必要的,金钱是生活必须的,但不是万能的;第三层,金钱至上,一切向钱看。今年以来,我们在县城3所中学,分别对200名初中生和200名高中生采取无记名测试的办法,对6个道德观念进行了分层分解,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的价值观念。测试结果如下:例如,对“义利”观的分层选择,赞成“重义轻利”的高中生占25%,初中生占20%;赞成“义利兼顾”的高中生占73%,初中生占77%;赞成“见利忘义,讲义吃亏”的高中生占2%,初中生占3%。再如对“金钱”观的分层选择,赞成“只求奉献,不求索取”的高中生占16%,初中生占4%;赞成“金钱是生活必须的,合理劳动报酬是应该的”,高中生占82%,初中生占91%;赞成“一切向钱看”的高中生占2%,初中生占5%。

根据对几所中学学生的测试得知,他们对道德容许层次的道德观念持赞成态度的比例较大,对道德褒扬层次的道德观念持赞成态度的次之,对道德批评层次也有赞成的,然而比例较小。通过测试,促使我们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进行了反思。以前我们一直进行的大量的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只是被少数先进分子所接受,而对大多数人来说,收效并不明显。原因之一,就是我们总是想用一个理想化的尽善尽美的道德形象去塑造他们的道德,只是要求他们应该如何做,而极少考虑这些要求是否符合他们的思想水平、道德需要和内心需要。从反思中,我们还认识到,在坚持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主旋律的前提下,只要学生在行为上处在法律、校规、校纪范围内,就应在道德上允许差异存在。总之,我们一定要从学生道德需要的实际出发,不断创造满足其合理道德需要的条件,使他们能在道德教育中获得满足感,并以此为基点,向更高道德水准努力。

在对学生实施“层次化”道德教育中,我们必须要明确:道德容许的行为,是社会相当一部分人对现实生活所作的一种简单适应,它是一种最低水平、最低层次的道德肯定行为,它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多层次中的一个低层次。我们的道德教育必须要从实际出发,把高层次要求作为目标,把低层次要求的普遍实现作为侧重点,逐步提高道德水平的层次。为使青少年追求高层次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我县一些中学在开展学雷锋活动中,针对改革开放新形势的发展,引导学生弄清四个关系:无私与按劳分配的关系,奉献与正当个人利益的关系,助人为乐与竞争的关系,谦虚谨慎和进取拼搏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在道德上要提倡公而无私的奉献,在分配制度上要承认按劳分配的原则;提倡助人为乐,不等于取消竞争,而是要提倡竞争中的协作互助精神;提倡做无名英雄,而不是要取消奖励和荣誉;提倡谦虚谨慎,而不是否定拼搏进取。

道德教育方式(外、内)的层次性

道德教育方式可分为两个层次:外界教育层次和内在教育层次(或称被动教育层次和主动教育层次)。外界教育,主要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内在教育,主要是指学生的自我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品德的形成是通过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把道德规范传递给学生的过程,也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由被动到主动地去掌握(领会、巩固、运用)这些规范并形成道德行为习惯的过程。学生思想内在的矛盾斗争,是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动力,自我教育的过程就是学生为了品德的自我完善而不断自我否定、自我更新的过程。强调学生的自我教育,决不是否定教师的作用,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愿望,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我县连续两年在后进生中开展了“自识、自爱、自控”的“三自”教育活动。自识,即正确认识自己。后进生从认识自我入手,开展“我与××”活动,在认识自己上有了“自知之明”。自爱,即勇敢接受自己,克服自卑。自控,即后进生通过设计情境、请人监督等方法提高自控能力。这些教育活动,使后进生的转变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道德完成(知、行、意)的层次性

道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从其发展过程看,实际上是教育者主动地向青少年传输和引导其建立道德观念、行为的教育活动,与受教育者能动地对道德观进行选择吸纳的接受活动的联结过程。它同其它活动一样,必须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实现最终意义上的接受、内化和提高。道德完成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认知层次。认知层次是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原始阶段和低级层次,处于这一层次上的人们一般还未具备自觉的道德意识,只是被动地接受和服从外部道德规范的约束,中小学生一般都属这一层次。因此,我们不能忽视教育的主导作用,要树立人是“可教”的观念。这个“可教”不仅包括知识、技能,而且包括道德观念。应该看到,给学生以判断、选择道德观念的余地,不是教育的放弃,而是教育科学性的增强。二是行为层次。道德教育的关键是由知到行的转化。如果只有道德知识,没有道德行为,就不能形成品德。在青少年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存在言行不一的现象,其原因,并非都是由于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判断能力,而是由于缺乏行为实践。精神品质的外观形式是行为,行为训练可强化其精神品质,是一种高效的教育手段。因此,我们要善于抓住机会,教育学生“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让学生进行行为实践。三是情感层次。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行为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道德行为是道德认识的外部表现。道德情感,则是对道德观念和行为的体验。诱发道德情感。这是促使道德观念保持稳定持久的必要条件。有了道德情感。就能自觉地抑恶扬善,保持“慎独”;就能渗透到心灵深处,与思想、感情、信念相交织,形成道德习惯和完美境界。总之,道德完成的三个层次是相互联系,逐步提高的,只有达成三个层次的积极配合,才能有助于道德观念的接受、形成和保持。

实施“层次化”道德教育,一是符合教育的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因类施教的基本原则。二是符合道德教育的辩证导向原则。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容易使人们在对道德观念和行为的认识上,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而产生观念和行为的反弹。我们坚持道德内容的层次化,也就是要防止只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出现片面性和绝对化问题。例如向青少年进行勤俭节约美德教育时,可同时进行现代消费意识教育,使学生既能抑制奢侈习惯,也能确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三是符合学生的心理可接受性原则。过去,由于极左路线的干扰,我们在思想品德教育上的空话、套话、大话过多,使人难以置信,而在形式上又过于单调、呆板、划一,往往不视教育对象的文化层次、年龄差异和心理特征,使人难以接受,并逐步形成一种逆反心理。而学生一旦形成逆反心理,就容易导致固执、怪僻。因此,我们在道德观念的规范和确定上,既要大体上适应现实生活,又要在一定程度上高于现实生活——要坚持适度性;在理论层面和操作上,要坚持层次性。这样,才更有助于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标签:;  

“分层”德育的思考与实践_道德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