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荣誉后”管理机制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管理机制论文,乡村论文,荣誉论文,教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8332(2016)02-0096-04 DOI:10.13698/j.cnki.cn36-1037/c.2016.02.026 教师在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振兴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默默付出和辛勤劳动,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杰出的人才。“教师荣誉是一种国家和社会对于教师辛勤付出和获得成就的肯定和赞扬方式。”[1]近年来,随着对乡村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视不断增强,我国各级政府部门设立了关于乡村教师的各项荣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国家对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设立荣誉称号”。2015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提出“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并建立多层次的乡村教师荣誉系统。国家层面的这些政策措施为乡村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乡村教师的工作热情与信心,能够“鼓励教师终生从教,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造就一流教育家的迫切需要,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呼声所在。”[2]然而,要使这些措施充分发挥长效激励作用,还需要构建完善的乡村教师“荣誉后”管理机制。学术界对于“荣誉后”乡村教师管理的研究较为薄弱。本文意在抛砖引玉,吸引更多的专家学者关注“荣誉后”乡村教师的管理。 一、乡村教师“荣誉后”管理机制的重要意义 乡村教师“荣誉后”管理机制,是指对获得荣誉的乡村教师建立稳定的、规范的后续管理运行方式,妥善协调好乡村教师管理中的各种关系和要素,使这些教师能够获得新的提升与发展。在当前各级政府和社会特别重视发展乡村教育、改善民生的时代背景下,构建完善的乡村教师“荣誉后”管理机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有助于促进“荣誉后”乡村教师的专业成长。以往的一般做法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对于做出突出贡献的乡村教师授予荣誉称号,对其取得现有成就和专业成长进行认可与肯定,但对于该教师以后的成长关注度不够。然而,获得荣誉不是乡村教师专业成长的停止与停顿,而是实现教师职业生涯新的超越与发展的新起点。通过构建乡村教师“荣誉后”管理机制,加强对乡村教师专业成长的指导与帮扶,搭建各种平台、舞台,帮助“荣誉后”乡村教师积极参与教育培训、交流学习等活动,使乡村教师不满足于已有的成就、荣誉,而是鼓足干劲,渴望迈向更高层次的专业成长与进步,使他们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情感等方面都有新的提升,对教育专业和教师职业有新的认识。相反,如果不构建乡村教师“荣誉后”管理机制,这些教师将处于放任状态,他们很难获得新的专业成长。 其次,有助于激发“荣誉后”乡村教师的工作热情。职业倦怠感是大多数教师职业生涯中遇到的普遍问题之一。很多教师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之后,产生了职业倦怠感,失去了工作的热情与活力。有关研究表明,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感,有效的方法是建立良好的激励制度。“良好的激励制度能够促进教师更加负责地工作,产生巨大的内动力和正能量,常态保持高昂的工作热情。”[3]完善的乡村教师荣誉制度,不仅能对乡村教师已付出努力给予荣誉奖励的回报,还能持续激发乡村教师的工作热情,赋予乡村教师开拓进取的不竭动力。构建乡村教师“荣誉后”管理机制,是乡村教师荣誉制度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它能够有效消除“一次性奖励”所带来的弊端,让乡村教师在获得荣誉称号之后,能够持续唤起积极工作的热情,真切感受到各方面给予的关心与支持,从而希望以更好的业绩回报社会、反哺乡村教育。 最后,有助于推动乡村教育的持续进步。在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背景下,实现乡村教育与城镇教育的均衡发展非常重要。当前,乡村教育的发展状况滞后于城镇教育,应对乡村教育加大扶持力度,否则二者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发展乡村教育关键在于拥有一批足够数量的优秀乡村教师队伍。正因为他们坚守乡村教育的阵地,默默奉献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才换来乡村教育的持续进步。但仅仅注重给予乡村教师荣誉,而疏于其获得荣誉后的管理,必然削弱荣誉给予对乡村教育作用的发挥。构建乡村教师“荣誉后”管理机制,有效解决乡村教师的“后顾之忧”,使他们感受到持续的、支持性的组织氛围,不仅有助于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也持续培养出更加优秀、更加杰出的乡村教师队伍,使乡村教育的发展建立在厚实的土壤之上。 二、当前乡村教师“荣誉后”管理的现状 客观来说,我国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以及学校非常重视给做出突出贡献的乡村教师授予各种荣誉称号。以江西省为例,2014年,该省教育厅授予10名教师“最美乡村教师”称号和50名教师“优秀乡村教师”称号。2015年,该省教育厅授予18名教师“最美乡村教师”称号和164名教师“优秀乡村教师”称号。同年,该省教育厅对在该省乡村学校任教满20年的5万余名教师以及在各级各类学校任教满30年的7万余名教师颁发长期从教荣誉证书。这些荣誉称号的授予,营造了全社会尊师重教、重视乡村教师的良好氛围,体现了政府及社会对广大乡村教师贡献的积极肯定,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乡村教师积极投身乡村教育发展的工作热情和动力。但是,要真正推动乡村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乡村教育的持续进步,仅停留在这一层面是远远不够的。现实中,乡村教师“荣誉后”管理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乡村教师“荣誉后”管理不受重视。以往经常读到关于某些乡村教师获得表彰的新闻报道,却很少读到这些乡村教师后续发展动态的新闻报道。这主要受“重表彰、轻管理”的不良思想所影响。一般认为,只要对有突出贡献的教师进行表彰、宣传了,就完成任务了。至于这些教师今后的发展,那是他们自己的事情。授予乡村教师荣誉称号,仅是对其以往贡献的肯定和评价,对于其今后的成长却没有提供进一步的指导和帮助。现实中,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授予乡村教师荣誉称号后,很少进行跟踪考核,缺乏提供支持性的帮扶措施,甚至不闻不问。“重表彰、轻管理”的思想产生了不良的后果,“当下有的教师在评优后反而疏于自我管理,弱化了竞争力,与教师荣誉的初衷背道而驰。”[4]这说明,我们不仅应重视对优秀乡村教师的表彰,也应该重视对他们的后续管理,提供支持性的措施和更美好的发展愿景,帮助他们取得更大的成就。 其次,乡村教师“荣誉后”管理缺乏规划。做好周密、有序的规划,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管理方式、方法。古语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事先有了周密的规划,才能把事情做好;如果缺乏规划,就有可能遭受挫折。目前,对乡村教师“荣誉后”的管理缺乏严密的、整体的规划。乡村教师获得荣誉后,缺乏组织目标的引导、组织活动的参与,难以获得更高层次的成长。有学者指出:“由于评后没有相应的管理机制、激励机制、提高机制,教师逐渐丧失了前进的动力,角色淡忘,认知模糊。有的教师在评优后疏于自我要求,沦为一个普通教师,甚至比普通教师还不如。”[5]这使该荣誉称号所带来的激励作用尚未完全得以发挥出来,制约了部分“荣誉后”乡村教师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再次,乡村教师“荣誉后”管理不够细致。要使乡村教师“荣誉后”管理产生预期的效果,应密切关注这些教师的事业需要和心理需求,加强乡村教师“荣誉后”管理工作的细致性、适切性。采取多种适当的措施、方法,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现实来看,目前的乡村教师“荣誉后”管理工作不够细致,处于“粗放式”“粗线条”状态。以各省市区近期出台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办法”为例,它们大多仅提到在“在教育系统各类评比表彰活动中,单列乡村教师指标并予以倾斜,评优比例为城区教师评优比例的2倍”“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建立专项基金,对长期在乡村学校任教的优秀教师给予物质奖励”“建立乡村教师休养制度”等措施。这些办法很难说是细致、周密的,也很难说契合了“荣誉后”乡村教师的事业需要和心理需求。这些教师所期待的专业成长、交流学习、搭建发展平台、解决实际困难等实际需要,并没有在这些办法中得到切实体现。 综上所述,亟须加大对乡村教师“荣誉后”管理的重视,增强对乡村教师“荣誉后”管理的规划,努力构建细致周密的乡村教师“荣誉后”管理机制。 三、乡村教师“荣誉后”管理机制的构建 (一)定期跟踪帮扶 “定期跟踪帮扶”类似于回访、监督等管理行为,也是一种重要的管理方式,它能够起到反馈、调节、修正的重要作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建立“优秀乡村教师数据库”,在授予乡村教师荣誉称号的同时,将该教师纳入该数据库进行管理。对优秀教师进行回访跟踪,是国外教师管理的通行做法。“国外大部分优秀教师荣誉称号都有时间限制,每年教育机构都要对教师进行相应的考核和评价,有利于督促优秀教师的继续发展。”[5]通过纳入数据库管理,密切跟踪其动态变化情况,定期对他们进行回访、咨询,关注其事业需求和心理情感,及时提供必要的指导帮助,协助其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使他们感受到积极的、支持性的组织氛围。“现在,很多地方做老师还比较清苦,特别是农村基层小学老师很辛苦,收入不高,物质生活不是很宽裕,有些家庭负担较重的老师生活还比较困难。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关心广大老师特别是生活工作有困难的老师,努力为他们排忧解难。”[6]只有采取积极措施,才能让这些优秀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并取得更大的成就。定期跟踪帮扶,相当于建立了稳定的反馈机制和沟通渠道,密切了与优秀乡村教师的联系,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二)搭建发展平台 授予荣誉称号,使乡村教师得到了社会的积极评价和充分肯定。但是,乡村教师需要的不仅于此,他们更希望能够获得良好的发展平台,规划新的职业生涯目标。优秀乡村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蕴含着思想,蕴含着价值,蕴含着动力,蕴含着自我期待和希望”[7],从而更好地丰富与发展自己,为乡村教育做出更大的贡献。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平台、舞台。如果乡村学校中有多样的、精彩的发展平台,足以支撑优秀乡村教师的进一步成长,他们就能安心地留下来,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建立多样的发展平台对于乡村教育事业发展来说是很重要的。因此,对于获得荣誉称号的乡村教师,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还应主动搭建各种发展平台。例如组建乡村名师工作室、优秀乡村教师论坛、优秀乡村教师成长联盟等,聘请他们为乡村学校学科带头人,邀请他们承担教育科研课题、担任奖项评比活动的评委等,并提供相应的资助和指导,使他们安心于乡村教育,不断获得成长。搭建的这些平台,应对这些“荣誉后”乡村教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多给机会,让他们能展示自我,接受新的锻炼,完成新的任务,获得新的成就。这些措施也能给年轻的、正在成长的其他乡村教师带来学习的机会,使他们与优秀乡村教师群体共同成长。 (三)组织交流学习 在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的今天,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也越来越多,他们掌握的知识不一定比教师少,教师再也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了。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才能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游刃有余、得心应手。乡村教师学习新知识的渠道主要包括自学、教育进修、参与培训活动、校本研修等。其中,教育进修与参与培训活动是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提升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应积极组织获得荣誉称号的乡村教师参加各种交流学习活动,为他们提供各种教育培训进修的机会,帮助他们获得专业成长和职业生涯发展。具体的措施包括:首先,在国家级、省市级教师培训中,应让优秀乡村教师获得参与培训学习的机会。一般认为,这些教师已经很优秀,不用过多参加培训学习了,应把机会多给其他教师。这种看法无疑是片面的。如果优秀乡村教师缺乏培训学习的机会,他们难免止步不前,最终还是会走向落后、退步。因此,优秀乡村教师仍然应经常参加培训学习。其次,可借鉴国外的通行做法,规定优秀乡村教师获得的部分基金奖励为专门用于继续教育、培训学习等活动。《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提出“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建立专项基金,对长期在乡村学校任教的优秀教师给予物质奖励”。笔者建议,对长期在乡村学校任教的优秀教师的物质奖励可以是优厚的,但应规定其中部分的“物质奖励”专门用于该教师的专业发展、交流学习等活动。这既使这些乡村教师获得了荣誉,又能获得专业成长,对于乡村教师自身以及乡村教育事业发展都有益处。 (四)发挥引领作用 获得荣誉称号的乡村教师是爱岗敬业、默默奉献的典范与榜样,应充分发挥他们的引领作用。首先,应发挥其专业上的引领作用。“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中坚,优秀教师以极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高水平的教育教学素质、先进正确的教育观影响着教学和学生的发展,在教育改革和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8]这些教师长期坚守在乡村教育事业上,对乡村教育情有独钟,对乡村教育教学的特点与规律非常熟悉,有许多心得体会,可以通过让他们为乡村青年教师传授经验、到师范院校为师范生作学术报告、上示范课与公开课等方式,发挥其所长。近年来,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省市级培训的重点和难点已经转向促进乡村教师、乡村教育的提升与发展,而这些优秀乡村教师具备了自身成长发展、乡村教育教学的丰富经验。因此,应积极邀请他们担任部分培训课程的主讲教师,使其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得以广泛传播,为其他教师所学习与参考。其次,可发挥其精神上的引领作用。获得荣誉称号的乡村教师常年坚守在乡村教育一线,他们的身上充满了正能量,能给其他教师、其他社会群体带来积极的引领、示范效应。应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渠道广泛宣传这些优秀乡村教师默默奉献乡村教育的崇高精神和感人事迹,邀请他们现身说法,引领整个社会积极关心和支持乡村教师、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6.1037.C.20160411.1016.006.html *收稿日期:2016-03-06标签: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论文; 乡村教师论文; 三农论文; 工作管理论文; 农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