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四化”的涵义及其战略实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涵义论文,四化论文,农村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农村“四化”的涵义及其衡量指标
本文所说的农村“四化”是指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这四个概念既相互交叉、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目前,我国正处在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阶段。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农业和农村发展相对落后,因此,要实现中国现代化的伟大历史重任,必须十分重视农村“四化”建设,必须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工农业协调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和农工商、产供销的协调发展。在农业资源和经济发展条件具备的地区,尤其是象比较发达的沿海城市近郊区,应该不失时机地制定和实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战略,尽早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历史任务。
(一)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包括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和农业生产管理现代化三方面内容。
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是指用现代化物质技术装备农业,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生产条件。从现阶段的标准看,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主要是指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和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现代化。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指标包括两方面内容:即农业生产手段指标和农业环境条件指标。农业生产手段指标,如农田机耕率、有效灌溉面积比例、农民人均用电量等。农业环境条件指标,如森林覆盖率、水土流失面积比重、耕地污染面积比重及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动率等。
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是指在农业生产全过程中广泛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农业的良种化、化学化和种植养殖的科学化。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包括三方面指标:农业良种化和化学化指标、农业劳动力素质指标和农业科技贡献份额指标。农业良种化和化学化指标,如良种化程度、单位农田面积施肥量、化学除草面积率等。农业劳动力素质指标,如初高中农村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比重。科技贡献份额指标,如农业科技贡献份额。
农业生产管理现代化包括农业生产区域化、农业生产管理现代化、农业生产专业化和农业生产管理的科学化。农业生产管理现代化指标,如乡镇一级农技服务三站普及率、农产品商品率、乡村干部平均文化水平、高产、稳产农田所占比例等。
(二)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源开发为基础,对大农业中的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按照产供销、种加养、贸工农、经科教“一体化”的经营原则,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优化组合,发展各具特色的经济实体,使之产生新的经济增量,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农业产业化既是把农业和农民引向市场的有效组织形式,也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创新与突破。我们搞农村产业化,主要目的是为了突破小农瓶颈的约束,排除传统体制的障碍,增强市场农业的发展动力,促进农业的集约增长。
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和商品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的三大要素。主导产业是农业产业化的支柱,它是指能够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和资源潜力,布局合理,产品市场需求旺盛,在现有产业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的产业。“龙头企业”则是农业产业化的“火车头”,是指基础雄厚、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的农副产品加工、销售企业或企业集团。“龙头企业”具有内联千家万户,外联国内外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搞好服务的综合功能,其经济实力强弱及牵动能力大小,决定着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和成效。商品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的依据和基础,区域化的种植养殖基地,有利于宏观管理和指导,有利于主导产品的系列开发,有利于形成销售市场,是“龙头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农业产业化主要特征是:布局区域化、经营一体化、生产专业化、管理企业化、服务社会化。衡量农业产业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有:农业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龙头”企业产值占农村总产值的比例,区域化种植养殖面积所占比重,种加养、贸工农之间的产值比例、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例、人均乡镇企业产值、农产品商品率、乡镇一级农技服务三站普及率等。
(三)农村工业化
“工业化”由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工业化通常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化的过程,即国民经济结构从以农业为主的经济转化为以工业为主的经济发展过程。因此,增加工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是一国(或一个地区)工业化程度的重要标志。鉴于此,笔者认为,衡量农村工业化水平一般从三个方面考察:一是国民经济产值结构中工农业产值比重的变化,如工业产值比重占50%以上,则被认为是具备了工业化的条件之一;二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劳动力与第一产业劳动力比较,前者占从业人员的比重大于后者;三是建立起了一个比较完整、独立的工业体系。
广义的农村工业化则是指整个农村社会的现代化。现代工业的产生与成长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农村经济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经济的进步,而且也伴随着农村社会的现代化,这也正是经济发展的本意所在。理论界一般把工业化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初期的农业哺育工业阶段,中期的工农自养阶段和后期的工业反哺农业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明显不同的经济结构特征和政策取向。
笔者认为,“农村工业化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下述三类指标:
第一类指标是“结构性指标”。包括工业产值和农业产值占GDP 的比例、工农业之间的产值比例、人均工业产值、非农产业财政收入占全区财政收入的比例以及工业技术结构性指标(先进技术、中间技术和初级技术的构成比例)和工业体系门类的变化指标等。
第二类指标是人口和人口素质指标。人口指标包括农业人口占全部社会人口的比重、农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的比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劳动力所占比重的变化等等。人口素质指标包括社会文盲率和半文盲率、社会人口中初高中人口所占比重、工业企业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职工占职工总数的比重、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的管理人员占管理人员总数的比重等。
第三类指标是效益指标。效果指标包括三部分:一是经济效益指标,包括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速度、劳均工业增加值指标、资金利税率、产值利税率、百元销售收入实现利润、企业流动资金周转次数等;二是企业技术素质指标,包括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的数量和比例、劳均工业固定资本占有量、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等;三是环保效益指标,如工业企业“三废”排放及治理指标、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及利用指标等等。
(四)农村城市化
农村城市化是人口的相对聚集和小城镇逐步建立和发展的过程,是把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改变成现代城市社会的过程。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而产生的一种现象,工业化本身要求资本、人口、劳动等社会经济要素必须集中到一定程度,这种集中过程正是城市化的过程。由于人口聚集之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就相应地产生了经济要素的聚集过程。因此,农村城市化是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村城市化可以定义为:在农村地域范围内,通过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发展农村生产力,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并参照城市先进的经济、技术、社会标准和手段,建设中小城镇和农民新村。农村城市化具体包含四方面内容:一是农业人口逐步向非农业人口转移,农业劳动力绝大部分转向二、三产业;二是农民居住空间逐步从分散的自然村转移到统一规划的镇驻地和重点村;三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农民的生活质量、居住环境基本上达到了城市水准;四是农民的生活习惯,文化水准和文明程度与城市居民接近。
农村城市化是一个动态化概念,因此,也存在着衡量标准问题。世界上通常用城市化率来衡量各国的城市化水平。城市化率,是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率,如1995年我国的城市化率为30%,而同期世界平均城市化率为40%。为了更加具体地测定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国家建设部于1996年制定了一套农村城市化指标体系,经少量修改后,共包括四方面内容:
1、城镇人口比重: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率。
2、经济指标:人均GDP、人均年纯收入、第三产业产值占GDP 的比例、非农业财政收入占全区财政收入的比例等。
3、基础设施指标:公路密度、自来水普及率、 垃圾无公害普及率、绿化覆盖率等。
4、农民生活质量指标:恩格尔系数、平均预期寿命、 每一个医生服务的人口数、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率、住房成套率等。
二、制订和实施农村“四化”发展战略的思考
在实现农村现代化的过程中,农业现代化是根本。没有农业生产条件的现代化,没有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管理的现代化,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农业弱质产业的地位,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民自身落后的社会身份,其他一切现代化都无从谈起;农业产业化是核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农业经营不以市场为导向不行,不提高经济效益不行,不搞农工商、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不行;农村工业化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没有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农村产业门类就难以有效地得以拓展,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就难以顺利地转移,农民收入就难以大幅度地提高;农村城市化是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农村实现“三化”的基础上,农村第二、三产业得以迅速发展,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转向农村二、三产业经营,从而促进了人口和生产要素在地域上相对聚焦,进而加速了小城镇的发展。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也是沿海开放城市的近郊区,理应在农村“四化”建设中走在全国的前列,成为农村“四化”建设的“排头兵”。那么,如何制定和实施农村“四化”发展战略呢?笔者认为,应重点抓好如下五项工作:
(一)战略目标要明确
农村“四化”发展战略是为了实现农村社会经济现代化而作出的总体性谋划,是地区发展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对地区发展目标和发展思路的科学规定。因此,农村“四化”发展战略是制定其他各种计划的基础。精心制定农村“四化”发展战略,一要认真设计考核农村“四化”水平的指标体系。考核指标应力求系统实用,突出重点,避免繁杂和脱离实际;二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要根据全区和各乡镇现有的基础,并考虑到未来发展的趋势和经济潜力,合理地制订出区一级和乡镇一级的农村“四化”发展目标,比如在5到10 年内要达到什么样的农业机械化和化学化水平?农村三大产业变动比例会怎样?工业产值和人均工业产值将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城市化率将如何变动?等等,都要有一个数量化的指标体现。
(二)实施步骤要合理
农村“四化”发展战略一般要规划较长的时期,远景规划目标必须通过分步实施才能完成。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规划好农村“四化”发展战略的具体实施步骤,即为了实现农村“四化”的长远发展目标,我们应该分几步走?每一步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各步骤之间应如何衔接?通过分阶段目标的累积使总体目标得以逐步实现。
(三)战略重点要突出
农村“四化”建设所包含的内容十分繁杂,对此,我们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而应该突出重点,选好战略实施的“突破口”,抓好重点产业、重点门类和重点项目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以点带面,推动全局”的目的。一个地区也好,一个乡镇也好,都有自身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在农村“四化”发展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关键是要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努力克服各种不利因素,特别是农村“四化”建设中的“瓶颈”因素,以期求得农村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地发展。
(四)配套措施要得力
农村“四化”发展战略主要包含二大因素,即发展目标和为实现这些目标而采取的措施手段。发展目标的制定主要考虑到现实可能性,而现实可能性又主要取决于配套措施和手段是否得力。例如,假定我们要求在2005年实现全区工业产值年均增长20%的目标,为了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除了对现有企业进行革新改造和挖潜外,还必须追加投入,以增加新的生产能力。要增加新的生产能力,就需要配套的投入措施,如政府需要投资多少钱?企业计划投入多少钱?计划引进和利用多少外资?等等,对此,我们要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精心的测算,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数量化指标。
(五)组织领导要加强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的工作重心就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农村,“四化”建设应该是工作的重点。因此,抓好了农村“四化”建设,就可以起到带动全局、促进全局工作的作用。为此,一是在各级党政组织中,要“一把手”亲自抓农村“四化”建设,并相应地制定出明确的责任目标,定期地进行考核和监督,并施加必要的奖惩措施,真正把组织领导工作落实到实处;二是农村“四化”建设是一个涉及内容广泛的系统工程,因此,在农村“四化”建设的整体推进过程中,政府各部门要相互配合,各环节要相互衔接,内外部环境条件要协调一致,以避免因单一环节发展滞后而影响农村“四化”建设的总体发展。另外,在农村“四化”建设过程中,各级领导要注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不断提高,逐步将农村“四化”建设推向深入。
标签:农业论文; 战略实施论文; 农村人口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农村论文; 农业产业化论文; 农民论文; 三农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