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辉 山东省寿光市实验中学 262700
现代阅读教学要求破除以教师讲解、分析、说明为主的知识灌输,使学生能说会道、能读书看报、能熟练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阅读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上,而语言文字素质的综合体现就是语感,因为语感能力是长期语言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心理能力、一种心理直觉,学生的语言功底、智力水平、思想品格、审美情趣、文学修养以及生活交际技能等诸因素都是通过语感能力表现出来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语感能力,一方面,就能从容不迫地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领悟语言,另一方面又能充分地体现或调动特定语言环境中各种语言运用的可能性,发挥其潜在的语感势能,创造性地运用语言。
一、加强阅读教学的语感训练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主体
阅读教学中的语文知识并不等同于语感,前者是知识,后者是能力,中间需要一个转化的环节。一个能把一篇文章背得滚瓜烂熟的人未必能理解语言。每一部具体的作品都离不开特定的语言环境,就像世上不存在没有形貌的人一样,不存在没有语言的文章。丰富的语文知识使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越来越熟练,使语言教育变得更具体。同时语感能力的培养也防止了一种偏向,即将阅读教学课上成讲解说明课,过分强调知识因素而忽视了言语材料本身。语文知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用来学习语言、积淀语感。语言是用来表情达意的,文字的背后具有丰富的意象、情感或理念。正如音符之于乐曲,音符本身没有多大的意义,这些简单的音符经过作者的恰当组合,从而构成了旋律中有机的要素。
例如,阅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文章虽然连写四次流泪,但文字并不重复雷同,而是同中有变、多彩多姿。四次“流泪”,作者抒发的感情并不完全一致。第一次是作者在徐州见到父亲,看见凄惨的家境,满院的狼藉,祖母去世,父亲失业,于是一股凄凉感涌上心头,难过地流下了眼泪。第二次是望父买桔,这是感情的高潮。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为儿子买来桔子,一个“穿”字,一个“爬”字,说明父亲年岁大了,行动不便,充分表现了爱子情真,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流下了感激的泪水。第三次是车站别离,父亲的背影消失了,想起父亲的老态龙钟,一种忧伤的情怀顿时喷发,留下了辛酸的泪水。第四次是作者接到父亲的来信,想到颓唐的父亲、惨淡的家境、凄凉的晚景,一种负罪感涌上心头,于是流下了愧疚的泪水。作者的“四次流泪”,感情是丰富真挚的,语言是波澜跌宕的。人间最美、最动人的莫过于诚挚的感情和纯真的心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们体会到作者的语言功底是非常深厚的,语言的内蕴是丰富多彩的,作品丰富的意蕴皆在于字里行间,皆在于文字背后,在空白处留下了巨大的审美空间。从“四次流泪”的简要分析中可以看出,对《背影》语言的感知和把握是首要的,但不同的人阅读这篇文章所表现出的语感能力也是不同的。不同的人,因其生活经历、所受的教育、知识程度、专业特长、年龄层次、所处的地位、心理性格、气质涵养的差异,在感知语言时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表现出鲜明的个人色彩。同时,每句话所含的意义容量,也需要凭个人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体味。阅读教学对于学生从不自觉地掌握语言提高到自觉掌握语言大为重要,良好的语感能力不是单靠学生自己能形成的,关键在于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和训练。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学生语感能力的基础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阅读习惯对形成良好的语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学生终生受益,反之就谈不到自觉地学习,更谈不到语感能力的培养。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阅读使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在这里他们可以自在地漫游童话王国、参观未来世界,可以随时与伟人见面、和英雄交谈……从而唤起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丑恶的憎恨,悟到人生的真谛,插上理想的翅膀,获取奋斗的力量。阅读是语感的运用和体现,学生在自由、宽松的气氛中博览精读,犹如蜜蜂采蜜,他们与书中的主人同欢乐、共忧思,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三、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可以深化学生的语感能力
良好的语感能力得之于良好的思维品质。学生阶段正是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养成优良的思维品质是非常重要的。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思维品质存在着不少缺陷:不善于全面看问题,以偏概全;不善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浅尝辄止;不善于联系地看问题,孤立思考;不善于创造性地分析问题,生搬硬套。
例如,教读苏轼的《题西林壁》一诗,“横”看怎么成“岭”、“侧”看怎么成“峰”?“远近高低”又怎么各不相同?这些诗句虽然很直观,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山岭表象中却找不到确切的支持。要训练学生变通、创新、联系多方面的因素,进行深入的思考,使之体会到横、侧、远、近、高、低这庐山的六种形态的壮美。如果选用一个板刷,板刷上一撮撮毛从一端逐次升高地排列到另一端,让学生横看:板刷上一撮撮毛左右横列,像山岭的屏幛一样;再让学生侧看:一撮撮毛前后重叠,像山峦成群一样;再辅之以该山群峰叠翠的想象,结合比较“岭:山之肩领相并,有山路相通”和“峰,山之端也”两者的词义,如果把诗中语句改写成“横看成峰侧成岭”就不贴切了,说明苏轼写诗用词既生动又准确。这样就促进和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感觉、认知和把握,深化了学生的语感能力。至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样富于哲理的千古名句,更达到了言虽尽而意无穷的境界。从《题西林壁》的教学实践来看,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深化语感能力层次的必由之路,要从具体课文的语言本质特征和基本要素入手,努力将自己精湛的思维品质在语感能力中加以表现和运用,这样就会逐渐感受语言在各种环境中的不同意境,使语感能力达到一个新的层次。
论文作者:李晓辉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4年5月总第17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16
标签:语感论文; 语言论文; 能力论文; 学生论文; 的人论文; 知识论文; 父亲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4年5月总第171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