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工民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重要内容,抗震设计是确保建筑物稳定性和安全性的基础,一直以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在工民建结构设计中,必须采取各种隔震措施来做好抗震设计,以最大限度的提升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从而减少地震给建筑物带来的影响,确保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基于此,本文简要分析了工民建结构设计中的隔震措施,以供有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工民建;结构设计;隔震设计;措施
1工民建结构隔震设计概述
现阶段,建筑物建筑过程采用延性结构体系的抗震设计措施,将建筑物构件截面尺寸增大、配筋增强,根据建筑物主体结构自身具有的抗震性能将地震能量消耗,最终实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规范要求,这种做法是比较被动的,会导致建筑物的结构发生变化,一种变化是由于结构构件截面面积比较大,配筋比较多,这就会提高工程造价的成本;另一种是由于构件截面面积增大,配筋增多,结构的刚度就会变强,当地震发生时,结构吸收的能量也会增加,这些能量要通过构件的塑性变形才能耗散,这很容易导致建筑物构件发生损坏。而隔震设计技术的出现,突破了以往硬抗的体制,隔振设计是将结构动力进行调整,实现“以柔克刚”的目的,当地震发生时,隔震层会将建筑物的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进行隔离,这样地震能量的输入就会改变,隔震层内带有阻尼会发生很大的变形,这就消耗了大量的能量,从而达到较好的抗震效果。
2工民建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依据
2.1以基本结构构造为依据
一般情况下,如果想要将钢筋混凝土结构作为工民建的主要结构形式,在开展设计工作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就需要对可能影响该种结构形式的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的考虑,例如最小配筋率、钢筋截面尺寸等。只有保证对所涉及因素进行充分计算,才能将隔震设计工作具有的作用进行最完整的展现。通过调查能够发现,对于以砖混结构作为主要结构形式的工民建而言,设计人员通常会应用限制建筑层数以及楼层高度的方式,保证隔震设计工作的顺利开展。若工民建所应用结构形式为横纵墙结构,那么设计人员则应当将防震缝和构造柱作为设计的重点内容。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建筑行业进步,针对工民建所开展的隔震设计工作也会变得更加完善。
2.2以场地和建筑规划为依据
实践过程中进行工民建结构设计相关的抗震设计工作时,需要对其结构稳定性进行充分考虑,进而选择出有效的建设场地,并确保其整体规划设计合理性,促使工民建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能够达到预期效果。具体为以下步骤:①对建筑物之间的距离、建筑外观及内部空间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考虑到建筑场地的障碍物会影响建筑物的抗震等级,尤其是建筑物的出入口处障碍物将严重影响居民疏散,因此,必须对障碍物进行处理。②需要适当增加建筑物的出口、入口的宽度和高度,以确保地震发生时,人员能够及时撤离。③为了增强建筑场地的地质结构,可以选择在场地多增加混凝土用料。
2.3以建筑结构性能目标为依据
抗震设计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当地震发生时能最大限度保证建筑物内人员的安全和疏散,以及建筑本身能够如预期所想的那样承受在规定级数以内的地震。为了尽量减少地震对建筑物以及人员的威胁,应当先了解建筑所在的场地范围能够承受多大的震级,确定一个范围。再根据最大的震级着手进行抗震设计,或许在地震发生时较大级数的地震并不如震级较小的地震常见,但抗震设计就是要将预期的最大的危害程度作为参考依据,才能更进一步保证建筑对于不同级数地震负荷性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建筑内外部结构的完好性是良好抗震设计结构最基本的保证,抗震性能、抗风性能差对建筑的使用年限以及安全性都会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应当把这些问题充分考虑进来
3工民建结构设计中的隔震措施
3.1优化抗震设计方式,确保选址合理性
在开展工民建结构设计工作时,为了使未来使用中能够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需要注重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方式的不断优化,并确保设计过程中建筑场地的选址合理性。具体表现为:(1)在丰富的实践经验、专业基础理论、信息技术及计算机网络等不同举措的共同支持下,确保工民建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方式多样性,从而为其抗震设计提供更多选择,并完善与之相关的设计方案。(2)工民建结构设计中设计人员进行抗震设计时,也需要选择具有良好抗震特性的场地,考虑工程建设场地的地质构造特点、周围环境状况等,确保工民建结构设计中的选址合理性,避免抗震设计方案使用中出现建筑物基地不均匀沉降现象。
3.2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结构形式
随着社会的进步,工民建数量与之前相比有了非常明显的增加,在对工民建结构进行设计时,设计人员应当以所在地区和设防标准为依据,从钢结构、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或其他结构中选择科学、合理的结构形式,在最大限度上避免由于结构形式不科学,导致建筑工程遭受不利影响的情况出现。由此可以看出,结合实际情况确定结构形式,是保证工民建所具有隔震性能得以提升的有效措施之一。在对工民建结构进行设计时,应用频率较高的结构形式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该结构具有较强的承载力、抗变性、柔韧性和隔震性,但是这并不代表在开展设计工作的过程中,就可以将钢筋混凝土结构作为工民建的结构形式,而是应当根据建筑功能和对隔震具有的要求,对结构形式进行确定。
3.3关注重要组成部分的抗震设计
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楼梯、屋顶、墙柱、楼层板,对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抗震设计,能有效提升建筑整体的抗震性能。(1)楼梯部分。建筑物是竖向交通空间,因此能较大的作用于人群疏散,所在设计的过程中应给与充分考虑,比方说增加楼梯的宽度等。(2)屋顶部分。屋顶的组成部分包括了屋顶构架、女儿墙、坡屋顶,屋顶的每一个组成部分在抗震设计中都应给与充分考虑,屋顶构建中一些突出的屋顶极有可能导致不利于抗震的“鞭稍效应”。(3)墙柱部分。因为墙柱在建筑结构中起着支撑的作用,因此这就需要进一步强化柱子的刚度和强度,实际生活证明在地震来袭时受损最严重的便是墙柱。(4)设计楼层板。楼层板在建筑物中承担着承重的作用,需要巩固楼层板的强度和刚度,对楼层板之上的物体进行更大限度的支撑,在房屋塌陷的时候才能保证楼层板能尽可能承担房屋塌陷墙体的重量,减少人身伤亡现象的发生
3.4其它方面的隔震措施
工民建结构设计中进行抗震设计时,还需要采取其它方面的隔震措施。这些措施包括:(1)为了确保工民建结构长期使用中的强度良好性,需要在其抗震设计中注重砂浆强度、硬度的严格控制。(2)在增强工民建结构实践应用中的整体稳定性时,需要注重混凝土钢筋楼板盖使用,并重视其浇筑过程的严格把控。(3)结合工民建结构设计中所在区域的具体情况,设计人员应选择有效的抗震建筑平面及立面,丰富其抗震设计内涵。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对工民建筑进行初期设计的时候,需要充分的考虑到地震所带来的严重的破坏性影响,从而对工民建筑从多个层面、角度进行隔震设计。采用隔震技术进行结构的设计,能够使建筑物更加稳固,将地震给建筑物带来的破坏降到最低,从而保证人们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也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明,王麒鸣.如何强化工民建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J].住宅与房地产,2018(24):105.
[2]罗祥红.浅谈工民建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J].智能城市,2017,3(12):90.
[3]张宇.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7(24):55-56.
论文作者:郑添一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17
标签:结构论文; 工民建论文; 建筑物论文; 结构设计论文; 建筑论文; 形式论文; 场地论文; 《防护工程》2019年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