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肠系膜上动脉病变及肠系膜上动脉相关病变中的诊断价值分析论文_邝琰,赵继辉

邝琰 赵继辉

(成都市新都区人民医院 四川成都 610500

【摘要】目的:关于肠系膜上动脉病变与相关病变使用螺旋CT血管成像(64排)技术诊断的临床价值探讨。方法:选取66例来我院进行肠道疾病诊断与治疗的患者资料进行研究,回顾性分析疾病应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诊断疾病的具体情况,结合检查结果总结影像学检查特点。结果:66例患者全部确诊,未有误漏诊情况发生,诊断准确率为100.00%,成像图中病灶表现清晰直观。结论:临床进行肠系膜病变、相关病变诊断时,需要选用影像图分辨率高、病灶定位准确的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法。

【关键词】螺旋CT;血管成像;肠系膜上动脉病变;相关病变;诊断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2-0081-02

肠系膜上动脉病变使用X线平片检查诊断法,由于检查技术的局限性,无法全面、准确地呈现病灶部位的病变表现,图像分辨率较低,疾病检查的误漏诊率高,所以可以使用该种病变检出价值较高的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以此在发病早期尽快确诊疾病,为医生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准确的依据,以此给予患者及时有效地针对性治疗,减轻疾病给患者身心带来的巨大压力和痛苦。基于此本文选取曾来我院检查肠系膜上动脉病变以及相关病变的66例患者,作为临床螺旋CT血管成像(64排)检查确诊疾病效果的研究对象。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普外科在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患者共计66例来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全腹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患者中男性和女性人数分别为44例、22例;年龄最小为18岁,最大为80岁,平均就诊年龄为(45.8±2.4)岁。

1.2 方法

我院使用的CT机器型号为:GE optima 64排128层容积CT,由美国GE公司生产。 扫描前8小时,指导患者要禁食、灌肠,并建立静脉通道留置套管针。扫描时指导患者以仰卧位在检查病床上,放射科技师操作设备对患者腹部膈面到耻骨范围进行扫描与增强扫描,参数为层间距和层厚分别为5mm、电压和电流分别为120kV与200mA、每秒的转速为0.5、螺距因子为8.5。增强扫描时先按照每秒钟4ml标准进行生理盐水预注射,之后使用碘海醇(对比剂)注射,每秒注射量约为3.8ml,最后冲管仍使用生理盐水按照预注射标准来进行。应用对比剂自动跟踪触发技术对腹动脉主干平面进行跟踪,待腹主动脉面积阈值达到标准后(170Hu),即可自动进行腹动脉扫描,以腹主动脉上端为监测点位。扫描后获得成像图传输至工作站后应用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等技术进行图像重建。对腹主动脉夹角、肠系膜上动脉以及左肾静脉通过这两个部位的长度等指标数据进行测量,结合影像图分析检查结果,由放射科2名或以上的医师共同对影像图进行分析,得出检查诊断意见。

2.结果

分析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结果可知患者全部检出有肠系膜上动脉病变,主要表现为三种,其中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性病变发生例数较多,具体数据参见表1。

3.讨论

肠道疾病在进行临床诊断时,主要的诊断依据为肠系膜上动脉主干、分支的形态,该处动脉发生病变之后,动脉主支干之间的距离拉近,且会出现管腔不规则、供血等异常,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所以要使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来检查[1]。在本文的研究中选取的66例患者均使用该技术检查病灶,结果显示为三种病变,其中SAM缺血性病变经过CT检查临床表现为:增强扫描动脉期呈现出缺损充盈状态,低密度;动脉血管有明显的粥样硬化斑块、管腔狭窄以及管壁较厚等。SAM夹层CT下呈现出:病灶部位有大小不一的内膜片,真腔、假腔可以清晰显示并分辨出来。SAM压迫综合征经CT检查表现为:肠系膜上动脉、腹主动脉夹角测量后明显的减少,远端左肾静脉以及左肾静脉均受到SAM的压迫性影响有扩张等表现、十二指肠水平段有着明显的降段表现。对影像学检查报告进行相关病变分析:腹主动脉夹角以及SAM呈明显的减少表现时,通常在15°以下,6°以上,会对十二指肠段、左肾静脉施以压力,无法正常地让内容物通过与回流,进而导致静脉压有明显的升高表现,诱发压迫性病变。同时急慢性肠缺血疾病也与肠系膜上动脉病变有着紧密联系,发生病变后SAM会出现闭塞、动脉硬化、血栓等表现,继而导致肠缺血[2]。

经过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可以通过影像图了解到SAM腔内的具体情况,根据圆形、短促形态的血管以及肠管和内壁的变化判断病变情况,尤其在一些难以确定是何种原因导致的小肠出血病变诊断中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并且在一些肠套叠、肠扭转等病变检查中, 该种检查技术可以对血管、肠管发生的异常变化进行有效的图像重建、血管异常追踪,以此使得疾病确诊率显著提高[3]。SAM血供异常也会导致患者患有一些肠道肿瘤,应用传统的CT技术诊断,在容积效应影响下难以对异常血管以及肿瘤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把握,无法准确定位肿瘤,血管变化情况呈现不清楚,肿瘤供血动脉来源也无法有效明确,但是该种检查技术可以有效解决常规CT存在的上述问题,使得疾病正确诊断率得到提高,与血管造影在肠道疾病检查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比较,可知血管成像技术更具优势,因此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肠系膜上动脉病变和相关病变临床诊断中价值高,值得多加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许娟.肠系膜上动脉病变MSCTA诊断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6,(4):599-602.

[2]邱晓明,杨明慧,郑传胜,王珍,徐辉,王弘.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2,31(09):1287-1290.

[3]周泽旺.64排螺旋CTA对肠系膜上动脉病变及相关病变的临床应用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

论文作者:邝琰,赵继辉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8月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4

标签:;  ;  ;  ;  ;  ;  ;  ;  

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肠系膜上动脉病变及肠系膜上动脉相关病变中的诊断价值分析论文_邝琰,赵继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