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与投资理论的新发展--基于企业异质性与不完全契约的视角_生产率论文

国际贸易与投资理论的新发展——基于企业异质性和不完全契约的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不完全论文,契约论文,视角论文,新发展论文,国际贸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童编号:0257-0246(2008)04-0064-06

近几十年来,随着国际分工由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深入发展到由跨国公司主导的产品内分工,中间投入品贸易发展非常迅速。这种中间投入品贸易,既可以通过一体化组织模式(垂直FDI)采取企业内贸易的形式,也可以通过非一体化组织模式(契约外包)采取市场交易的形式。同时,来自企业层面的数据揭示了以前未认识到的国际贸易与投资新模式,即跨国企业与出口企业仅仅是部分企业,并且前者的生产率高于后者,后者的生产率又高于只服务于国内市场的非出口企业。为了解释上述新现象,学者们对贸易理论进行了发展。新理论为国际贸易与投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中心,即企业组织形式的选择。Helpman和Antras指出,企业组织形式的变化已经成为理解世界经济变化的关键。①通过聚焦于企业的微观特征,新理论提出一些新问题:哪些企业会服务国外市场?是选择出口还是FDI来服务国外市场?它们是采用外包还是一体化形式来组织生产?在什么情况下,它们会选择跨国外包而非国内外包,或者选择垂直FDI而非国内一体化?为了合理诠释这些问题,学者们在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基础上,引入企业异质性和不完全契约的思想,将国际贸易与投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国际经济学杂志》主编和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国际贸易和投资研究组的主持人Feenstra指出,这一领域的研究目前已经成为新贸易理论、贸易与经济增长、利益集团与贸易政策之后国际贸易与投资理论新的研究焦点。②

一、企业异质性和国际贸易与投资

标准的Heckscher-Ohlin国际贸易模型是不考察企业的,而新贸易理论模型虽然包括企业,但在企业技术可得性上作了对称性假定,这意味着所有企业生产率都相同,且都是出口企业。然而,近10年来关于出口企业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现实经济中只有小部分企业出口。这些企业比仅服务于国内市场的企业生产率更高、规模更大。对这一现象的合理解释催生了建立在企业异质性基础上的“新新贸易理论”。

1.企业异质性和国际贸易的基本模型——Melitz模型

Melitz在其经典论文《贸易对产业内资源再配置与产业生产率的影响》中构建了一个基于企业异质性的国际贸易垄断竞争模型。这里的企业异质性表现为企业之间生产率或边际成本的差异。该模型的主要思想是通过生产率的差异和固定出口成本的相互作用发展而来的。固定出口成本是指在国外市场发生的分销与服务成本。③Melitz假定,在某个行业中,每家企业生产一种差异化产品,企业之间的生产率存在差异,并且企业j在进入行业后才知道自己的生产率水平θ(j)。对企业j产品的需求函数是

2.Melitz模型的主要拓展

(1)水平与垂直FDI的引入

Melitz的模型同新贸易理论模型一样,没有分析企业可以通过另一种选择即FDI进入出口市场。Helpman、Melitz和Yeaple于2004年在拓展Melitz模型的基础上,发现企业生产率的差异对企业在出口与FDI之间的选择具有重要影响。他们建立了一个异质性企业的自由进入模型。该模型假定每家企业生产一种差异性产品,消费函数为CES函数,产品出口需要存在“冰山”型可变贸易成本。其基本结论是,生产率最低的企业仅供给国内市场,生产率居中的企业通过出口供给国外市场,生产率最高的企业则通过FDI供给国外市场。④Helpman、Melitz和Yeaple模型中FDI是水平型FDI。Grossman、Helpman和Szeidl则将Melitz模型中的企业异质性和Yeaple对水平型FDI与垂直型FDI的模型化结合起来,构建了北方国家(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组织形式的最佳选择模型。⑤该模型假定存在两个北方国家和一个南方国家(发展中国家),每家企业生产一种差异性产品,生产函数为凹性规模收益不变函数,中间产品可以选择在国内或国外、企业内部或外部生产。模型的结果可以分为没有运输成本与存在运输成本两种情况。在没有运输成本的情况下,如果中间产品选择在国外生产,所需的固定投资可以分为低、中与高三种水平,企业组织形式的一般均衡选择是:低水平固定投资情形下,生产率最低的企业在国内生产中间产品和组装最终产品;生产率居中的企业通过垂直FDI在南方生产中间产品,在国内组装最终产品;生产率最高的企业在南方生产中间产品和组装最终产品。中间水平固定投资情形下,低生产率企业在国内,而高生产率的企业在南方生产中间产品和组装最终产品。高水平固定投资情形下,低生产率的企业将所有活动放在国内,生产率居中的企业将中间产品的生产放在国内,将最终产品的组装放在南方;高生产率的企业则将所有活动放在南方。在存在运输成本的条件下,对于低水平的运输成本,企业组织形式的选择与上述相同;对于中间运输成本,生产率最低的企业在本国进行所有活动,生产率最高的企业在南方进行所有活动,而生产率居中的企业在本国生产中间产品,其中,生产率较高的企业通过水平FDI在另一个北方国家组装最终产品,生产率较低的企业则通过垂直FDI和水平FDI在南方和另一个北方国家组装最终产品;对于高运输成本,不同生产率水平的企业对组织形式的选择更具灵活性。

(2)不对称国家和行业的引入

Melitz模型只考察了单个行业的情况,并假设世界上所有国家完全相同,而现实是国家在规模与要素禀赋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并且一国内部的各个行业之间也存在着类似的差异。

国家规模的差异。Melitz和Ottaviano将Melitz模型中生产者的特征和Ottaviano、Tabuchi和Thisse模型中需求者的特征结合起来,构建了一个垄断竞争的异质企业贸易、市场竞争程度(用国家规模来衡量)的内生差异性模型。⑥模型中市场规模会影响平均价格、价格离散度和企业规模。他们认为大国由于竞争较激烈,因而平均生产率较高。同时还指出自由贸易将导致两国竞争加剧,因而有利于行业平均生产率的提高。

国家要素禀赋的差异。Bernard、Redding和Schott拓展了Melitz模型,将企业异质性整合到Heckscher-Ohlin的要素禀赋理论框架中。他们假设国家间有相同的技术、企业间有相同的生产率分布,但两国的要素禀赋不同。他们发现在引入“冰山”型可变贸易成本和固定出口成本的条件下,国际贸易会提高两国所有行业的企业国内生存的生产率临界值,从而提高了两国行业平均生产率水平。更重要的是,每个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即那些相对密集使用本国较丰裕要素的行业,平均生产率提高的幅度更大。⑦在这种情况下,要素构成获得的赫克歇尔—俄林式的比较优势也生成了李嘉图式的比较优势,这两种形式的比较优势具有正相关关系。

行业规模的差异。Tsechien Hsu在Melitz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存在规模不对称行业的异质性企业垄断竞争模型。⑧该模型假定企业可以自由选择是否进入市场以及进入哪个市场。他发现,高生产率企业会选择进入大行业而低生产率企业则选择进入小行业。因此,大行业竞争更加激烈。在贸易自由化条件下,外国竞争者的加入会进一步加大两个行业竞争的激烈程度,并对生产率不同的企业面临的需求弹性产生非对称影响,从而迫使大行业中生产率最低的企业转移到小行业,而小行业中生产率最低的企业则退出市场,结果两个行业的平均生产率都得到提高。

二、不完全契约和国际贸易与投资

前面对国际贸易与投资的讨论主要集中在最终产品上,但近几十年来,随着国际分工由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深入发展到跨国公司主导的产品内分工,中间投入品贸易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由此引出的问题是,为什么一些企业采取垂直FDI的一体化组织形式进行企业内贸易,而另一些企业采取契约外包的非一体化组织形式进行市场交易?通过将国际贸易理论与不完全契约理论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合理解释上述问题,而且还有助于理解国家间法律制度质量的差异对比较优势进而对贸易模式的影响等等。这类研究一般以新贸易理论模型为基础,假定存在北方(发达国家)与南方(发展中国家),最终产品生产商位于北方国家,其所需的中间投入品,既可在本国生产,也可在南方国家生产。与南方企业相比,北方企业技术较先进,但劳动力成本较高。中间投入品具有特定性要求,需要进行特定关系的投资。一般而言,特定性要求越高,北南方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联系越紧密,甚至可能形成双向唯一的配比关系。由于特定性投资的发生是不可完全观察的,因而契约的签订与执行是不完全的,特定性投资的大小又受企业专业技术能力与市场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从而使不完全信息下的搜寻与配比成为这一领域研究的重点问题。

1.契约性投入品密度和国际贸易与投资

不完全契约理论将投入品密度界定为最终产品中由最终产品生产商控制的中间投入品和由供应商控制的中间投入品的相对数量。由供应商控制中间投入品存在对代理人的激励问题。契约性投入品密度会影响最终产品生产商对供应商的激励水平,进而决定着最终产品生产商对外包和一体化组织形式的选择。Antras首先将契约性投入品密度纳入一般均衡垄断竞争模型中,解释了美国23个跨部门的制造业的贸易组织模式。⑨该模型假定在某个生产差异性产品的行业中,产品的生产需要两种定制投入品:总部服务h和零部件m,h由最终产品生产商提供,m由中间投入品供应商提供。h和m通过科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结合起来,生产最终产品x(i),其关系式为:

式中β衡量了契约性投入品密度,β越大,表明该行业总部服务越密集。Antras假定h是资本密集型的,m是劳动密集型的,且资本是可转移的。在不完全契约条件下,供应商生产中间投入品,需要进行特定关系投资,因而面临被最终产品生产商锁定的困境,这会导致供应商投资不足。为减少或消除供应商的投资不足,最终产品生产商可与其分摊资本的特定关系投资,但这样又会增大最终产品生产商受到供应商机会主义行为威胁的风险。如果资本投资份额足够大,事前效率要求最终产品生产商必须掌握剩余控制权,因此会导致纵向一体化的出现。而与固定资产投资相比,劳动投入很难进行分摊。因此,跨国公司对资本密集型中间投入品一般采用垂直FDI的一体化组织形式进行企业内贸易,而对劳动密集型中间投入品则采取契约外包的非一体化组织形式进行市场交易。

Vernon于1962年提出著名的产品生命周期思想,Antras在借鉴该思想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内生产品生命周期和组织形式演变周期的南北贸易模型。他假定总部服务和最终产品只能由北方国家生产,而零部件南北国家均能生产。北方国家的契约是完全的,而南方国家的契约是不完全的。在这些条件下,模型的结论是,在总部服务密度较高时,最终产品生产商从本国获取零部件;总部服务密度次之时,通过垂直FDI从南方国家获取;总部服务密度较低时,通过外包从南方国家获取。Antras认为可以把总部服务密度理解为技术特征,它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一般情况下,新产品的总部服务密度较高,但随着生产经验的积累,其总部服务密度会随时间而下降。⑩这个结果符合Vernon型产品生产周期:新产品价值链上的每个环节都在北方国家进行,随着时间的推移,其零部件通过垂直FDI转向南方国家生产,当产品生产成熟时,零部件则会外包给南方国家的供应商。

2.匹配、市场厚度和国际贸易与投资

在前面的模型中,中间投入品供应商有无限供给弹性。这并不完全符合现实,因为买卖双方的互相匹配是一个对双方都存在风险且要支付交易成本的复杂过程。搜寻合作者、建立配比关系,签订与执行对投入品生产进行投资的契约等都会带来交易成本,而市场厚度是交易成本的重要影响因素。所谓市场厚度是指最终产品生产者与中间投入品生产者的数量,数量多表示市场有厚度,市场越有厚度,说明配比性越强,投入品生产中需要的特定性投资就越低,因而交易成本就可能越低。一体化会降低市场厚度,因而将提高交易成本;特定性投资能提高配比性,但也会降低交易成本。因此,随着市场厚度的变化,一体化与外包的选择存在着均衡结果。

McLaren在2000年假定某一产业有n对上下游企业,每个上游企业在进行一定的特定关系投资后生产一种下游企业使用的定制中间投入品,由此面临被下游企业锁定的困境。如果上游企业在市场上找到的与其产品匹配的下游企业越多,那么它被锁定的概率就越小。因此随着市场厚度的增加,企业就会倾向于采取外包的组织形式。如果两个国家产业相似,且面临同样的锁定难题,那么对外开放不但会增加上游企业的谈判筹码,而且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进而也有利于全球生产效率的提高。(11)Grossman认为,一体化与外包的均衡决定于两者的成本比较,一体化存在较高的固定成本与管理成本,外包存在交易成本,在其权衡比较垂直FDI与跨境外包的选择模型中,由于投入品供应商与最终产品生产商对专有生产能力供给与需求的差距是决定交易成本大小的基本因素,因而成为选择的重要分界线,这种差距越大,生产组织方式就越是趋向于采用垂直FDI实行一体化生产,反之则越趋向于外包,而市场厚度是反映差距的重要依据,市场厚度越小,表明差距越大,组织选择会倾向于一体化。(12)

3.制度质量对契约执行的影响

前面都是基于发达国家的视角探讨跨国公司对生产组织方式的选择,但现实中,无论是选择与一体化相对应的垂直FDI模式,还是选择与非一体化相对应的跨国外包模式,都与东道国的制度质量密切相关。Grossman和Helpman指出,由于法律法规的健全状况,直接关系到为建立特定关系而进行投资的契约执行,因而契约订立的环境差异是外包交易成本的重要影响因素。(13)Nunn通过建模指出,如果把产品分成简单产品和复杂产品两大类,那么从产品的契约密度分析,签约制度完善的国家在复杂产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而签约制度不完善的国家在简单产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契约密度可用一单位最终产品形成过程中涉及的市场契约数量来衡量。由于复杂产品涉及的中间产品一般比简单产品要多得多,因而前者的契约密度也远高于后者。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国虽有必要的技术水平但缺乏良好的制度环境,那么,在生产复杂产品时,就会为保证所有契约都得到执行而支付高额的交易成本,以致最终品在国际市场中缺乏竞争力,因此制度质量不高的国家会放弃复杂产品的生产。(14)Levchenko也将特定投入品贸易中的不完全契约与制度因素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发现制度质量的提高能使一国契约密集型产业的出口增加,即生产投入品的特定投资对契约执行的制度质量要求也较高。(15)

三、企业异质性、不完全契约和国际贸易与投资

在前面的模型中,国内外包、国内一体化、国外外包和国外一体化四种组织形式不能共存于一个行业。但如果将企业间生产率的差异和契约投入品密度差异结合起来进行考察,就可以发现在一般均衡状态中,这四种组织形式可以在一个行业内同时存在。Antras和Helpman把Melitz企业异质性假设和Antras契约投入品密度思想纳入同一个模型中,分析了企业生产率差异和契约投入品密度差异对国际贸易、FDI和企业组织内生选择的影响。(16)该模型假定存在北方(发达国家)与南方(发展中国家),最终产品的生产需要两种定制投入品:总部服务和零部件,前者由最终产品生产商生产,后者则可选择在国内或国外、企业内部或外部由投入品供应商生产。在这个框架中,贸易、投资和企业组织形式是相互依赖的。该模型中最终产品生产商有四种选择:国内外包、国内一体化、国外外包和国外一体化。模型显示,在低总部服务密度部门,也就是零部件密集的部门存在着外包均衡,其中高生产率的最终产品生产商通过国外外包从南方国家获得零配件,低生产率的最终产品生产商通过国内外包从本国获得零配件;而在高总部服务密度部门,最终产品生产商对零部件的获取存在国内外包、国内一体化、国外外包和国外一体化四种均衡选择:生产率最高者采用国外一体化,生产率次之者采用国外外包,生产率再次之者采用国内一体化,生产率最低者则采用国内外包。另外,模型还显示,如果行业的总部服务密度越高,那么就越不依赖于进口投入;生产率分布离散度高的行业则更依赖于进口投入,而生产率分布离散度高的行业中,高总部服务密度部门的一体化形式更加普遍,低总部服务密度部门则倾向于外包;在总部服务密集的行业里既存在一体化也存在外包,但更高的生产率分布离散度会导致更多的一体化和更少的外包。该模型还显示南北国家相对工资或北方国家贸易保护力度的下降,会增强南方国家的竞争优势,进而使得北方国家从南方国家进口中间投入品的企业比重增加,并且在总部密集型部门,外包企业比重提高,结果市场契约交易相对于公司内贸易的比重上升。

四、结论与启示

在国际贸易与投资中其实存在两类重要的异质性,即行业内企业间生产率的差异性和企业间组织形式的差异性。由于生产率的差异会导致对生产组织模式的不同选择,所以这两类异质性是相关的。从企业异质性和不完全契约的视角来研究国际贸易与投资,是近10年来贸易理论发展的最新前沿领域。企业异质性的引入把微观的企业特征及其行为与宏观的国际贸易结合起来,为国际贸易理论奠定了微观基础;而不完全契约理论与新贸易理论模型的结合,解释了现有贸易理论无法解释的中间产品的国际生产与贸易现象以及跨国公司组织模式的选择,进一步充实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经济基础,从而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国际贸易与投资模式的转变以及国际生产组织的变化。尽管这些研究成果都只是初期性的,但却为企业的生产与贸易行为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对贸易理论的发展具有开拓性的意义。需要指出的是,西方学者的研究都是基于发达国家的立场来分析这些国家企业的外包和一体化策略行为的,忽略了对承接外包订单的发展中国家企业组织和决策行为的研究。因此,在借鉴与吸收西方学者现有研究成果时,如何从自身所处的国际分工环节和中间产品生产及贸易特点出发,结合本国的文化传统和体制结构,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索,是摆在中国学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如对企业组织形式的选择与中国产业升级、自主创新关系的研究;对中国承接国际外包的理论和实证分析;总结跨国公司组织模式的选择与中国微观企业组织的互动影响;分析中国制度质量对跨国公司组织模式的选择的影响,等等。此外,目前对出口与中国企业生产率关系的研究也极为鲜见,为了正确评价出口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有必要加强研究出口与中国企业生产率的关系,尤其要结合中国转型经济国家的背景,分析企业所有制性质、国有企业的预算软约束、不完善的企业市场退出机制等因素对出口促进生产率增长的影响。

注释:

①E.Helpman and P.Antras,"Contractual Frictions and Global Sourcing",NBER Working Papers ,No.12747,2006.

②Robert C.Feenstra,Advanced International Trade:Theory and Evidence,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4.

③M.J.Melitz,"The Impact of Trade on Intra-Industry Reallocations and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Econometrica,2003(71),pp.1695 -1725.

④E.Helpman,M.J.Melitz and S.Yeaple,"Export versus FDI with Heterogeneous Firms",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4(94),pp.300 -316.

⑤G.M.Grossman and E.Helpman and A.Szeidl,"Complementarities between Outsourcing and Foreign Sourcing",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5 (95),pp.19 -24.

⑥M.J.Melitz and G.Ottaviano,"Market Size,Trade,and Productivity",NBER Working Paper,No.11393,2005.

⑦A.Bernard,Redding S.and P.Schott,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Heterogeneous Firms,mimeo,Yale University,2005.

⑧H.Tsechien,"Heterogeneous Firms,Sector Size and Effects of Trade on Industry Productivity",NBER Working Paper,No.13565,2007.

⑨P.Antras,"Firms,Contracts,and Trade Structure",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3 (118),pp.1375-1418.

⑩P.Antras,"Incomplete Contracts and the Product Cycle",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5 (95),pp.1054 - 1073.

(11)J.McLaren,"Globalization and Vertical Structure",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0 (90),pp.1239 - 1254.

(12)G.M.Grossman and E.Helpman,"Outsourcing in a Global Economy",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05 (72),pp.135 - 160.

(13)G.M.Grossman and E.Helpman,"Managerial Incentives and th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Production",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4 (63),pp.37 -262.

(14)N.Nunn,Relationship - Specificity,Incomplete Contracts and the Pattern of Trade,mimeo,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2006.

(15)A.Levchenko,"Institutional Quality and International Trade",IMF Working Paper,04/231,2004.

(16)P.Antras and E.Helpman,"Global Sourcing",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4 (112),pp.552 - 580.

标签:;  ;  ;  ;  

国际贸易与投资理论的新发展--基于企业异质性与不完全契约的视角_生产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