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与易占石的文艺哲学_阴阳学论文

“道”与易占石的文艺哲学_阴阳学论文

“道”与伊湛纳希的文艺哲学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哲学思想论文,文艺论文,伊湛纳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623(2003)03-0013-03

19世纪蒙古族作家尹港纳希,在其《青史演义》的《要目》中表明了自己的宇宙观念,他认为:“我们这个宇宙,从天地日月到万物,都是由阴阳二气形成,由五行之理结合而产生。世界之万物无不具有规律,其惟一的规律就在于偏私。”[1](P65)尹湛纳希以这种观念去解释诸多历史文化问题,形成其天道——和谐的文艺哲学思想。

一、气(amisgvl)

在古代汉族道教哲学中有气之聚,则为生;气之散,则为死,气之流行万物为生的观点。就是说,在气聚而成的宇宙中,无是源,是永恒的气。无与有是气的两种体。尹湛纳希接受了这一思想中有关气、无、有的理解,认为:“有无二词相反相成,好比是首尾相接的链条。就以隐显而论,人活着的时候,便是有;倘若死了,便是无。物成则有,物毁则无……有的后面,伴随着无,无中寓着有。有便是无,无便是有。”[1](P66)他持有这种观点,对佛学和儒学进行了评述:“佛学以普渡众生为自己的宗旨,而圣人的学说是以子孙满堂,立功晋升为人世间的宗旨。这两家学说,一家主张把人世搞无,而另一家则主张把人世添满。乍看起来,二者是如此的不协调,然而其目的都归结于善的结果。”[1](P73)尹湛纳希信奉“人间的一切事情都随人心而成”[1](P74),把无看做宇宙之源。尹湛纳希把老庄哲学中的“道”译成“jui”或“yosu”。在1717年首次出版的《二十一卷本辞典》(蒙文版)中,把“jui”解释为“规则秩序的相辅相成为jui(道)”[2](P834)。《青史演义》中描述的太祖皇帝是作者理想的化身,是理想化的圣人。在蒙古语里所谓圣人是指“独有发自真诚的心”[1](P455),藏传佛教中,把“圣人”解释为“各个教徒所崇拜,国家君主加封为圣人的人。圣人在世时做过各种各样的善事,他们拥有这样崇高的行为是因为与神有着密切的联系或自身带有神奇的法术”[3]。尹湛纳希认为,成吉思汗的所作所为都是自发的,因此,可谓圣人。圣人之意便是天意。所以尹湛纳希断定铁木真是“承天启运的英武皇帝”[1](P49)。他对成吉思汗降生在北方又有如下解释。我们蒙古的地方有十二种不足之处:一是土地贫瘠;二是没有河流;三是天气寒冷;四是阳光较远;五是以肉、血、奶、油为主食;六是以兽皮畜毛为服饰;七是人的性格耿直,但暴躁、鲁莽;八是外貌粗犷,言谈粗野;九是体态丑陋,行为不端,虽有勇气,但缺乏谋略;十是虽有力气,但缺乏耐心;十一是不懂礼、义、廉、耻;十二是连山野之鸟兽,牧人之牛马,其性子都暴躁。而好坏都是宇宙阴阳二气首尾衔接而成的,坏中有好,好中有坏,因此,我们的北方地区也有十点可取之处:一是没有骄奢淫逸之乐;二是没有使千百万人暴死之病害;三是没有千百万军队侵略之危险;四是没有洪水泛滥,大河决堤之灾;五是没有天火连城,突发地震之险;六是君子没有大奸大暴之恶习,平民没有暗算结仇之狠心;七是虽然财积很多,然而却没有发难动众之心;八是没有为害虫蛰伤突然夭折之虞;九是没有受恶气毒雾,难以逃脱之患;十是没有成年累月种田劳累之苦。凡此种种,加在一起,久而久之,此地的山野湖泊之灵融会起来,如铁如石,终于凝为一体。一日突然爆发,宇宙正气四处散发,承天启运的英武皇帝成吉思汗降生于世。在此,尹湛纳希以有、无衔接的观点解释了成吉思汗的降生和北方的兴衰。这十二种不足之处和十种可取之处已包括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尹湛纳希认为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兴衰取决于这些因素。

二、阴阳(arga bilig)

以阴阳对立的和谐观,解释宇宙起源的论述古已有之。《国语》中有“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曰:……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的记载。《易经》中有--(阴)、—(阳)两种符号相互重叠和自身重叠,产生了乾、坤、震、巽、坎、离、艮、兑的观点。八卦象征八种基本物象,即天、地、雷、风、山、火、水、泽,八卦再自身重叠和相互重叠,形成象征宇宙万物的六十四卦的记载。

八卦中就有两种符号,“—”和“--”,被称作(卦象)。在蒙古jirvhai(卦象)中关于“—”和“--”符号的解释颇多。例如:“—”符号象征天、阳、雄性、奇数;“--”符号象征地、阴、雌性、偶数等。后来看相者、占卜者、占星术家们更加丰富了八卦的象征内容。例如:八卦象征动物中的马、牛、猪、凤、龙、鸡、狗、羊;天伦中的父、母、次子、次女、长子、长女、季子、季女。除此之外,八卦还象征方向、气候、色彩、九大星座、八门、植物、政治等。八卦进而演变为太极图,太极图凸显出循环的特征以及阳中含阴、阴中含阳的内容。例如,日、天、昼、夏、火、雄等代表阳;月、地、夜、冬、水、雌等代表阴。阴阳学说把宇宙世间的诸多现象进行类型化,同时包含了阴阳相互转化的辩证思想。并指出,阳使物象成活,阴使物象兴旺,阴阳相辅相成才有万物生长。即阳生阴旺,阴灭阳散。这就是阴阳的和谐统一,是蒙古jirvhai(卦象)的重要思想之一。

尹湛纳希认为,“宇宙是阴阳二气相合而成的,凡有阴阳二气的地方,都有人类的生息繁衍”[1](P20),“世间千千万万事情的好与坏,都是宇宙阴阳二气首尾衔接而成”[1](P47)。因此,尹湛纳希世界观中就形成了劣之极是优、优之极是劣,愚蠢之极是聪明、聪明之极是愚蠢等辩证观,认为宇宙之道是和谐。不难看出,尹湛纳希推崇的是中和之美。和谐是宇宙的结构、人世间的结构,因而他以“世界上歪理长不了,异说行不通”[1](P67)的观点,批评了秦始皇的暴行。那么,谁来保护宇宙和人世间的和谐结构呢?是天神和圣人。太祖成吉思汗不仅是圣人,而且是天神,所以才得以统治了天下。“如果不是天生的圣人,他就治不了天下。如果不是下凡的天神,他就创不了天下”[1](P67)。暴戾好乱者永远不能号令四海之众,因为他们是世间和谐的扰乱者。尹湛纳希也以阴阳相克相成的观点解释了威与福的循环:“如果没有威势,即使有宽仁,别人也不信任;如果没有宽仁,即使有威势,别人也不诚服。……威势在前,为宽仁开辟道路,宽仁随后,消除威势之愤恨。因此,他人才能畏其威势,感其宽仁。”[1](P79)

以阴阳的观点解释宇宙万物的学说,在蒙古人当中广为流传,如,清朝之臣松筠、贺什格巴图等人。贺什格巴图在一篇诗中写到宇宙形成的奥秘,认为,宇宙立于无,无的本源是气,气有阴阳二种,阴气与阳气的因缘,自然形成了须弥山、四洲和万物[4]。

三、五行(tabvn mahabod)

在佛学中把五行分为两种,一是五大,即土、水、火、气、空,蒙古人把它称为cagan jirvhai-yin tabvn mahabod(历法五行)。二是五行,即木、火、土、金、水,蒙古人把它称为hara jirvhai-yin tabvn mahabod(壬历法五行)。这一学说大概是从汉文化中流传来的。在《尚书·洪范》中有“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的记载。

五行中的母子关系、敌友关系,成为世间万物之根源。母子关系包含创始、繁殖的内容,敌友关系包含对立、敌对的内容。五行学说把宇宙万物汇集于“五”字上。天有丙、戊、甲、庚、壬五种气,地有水、火、木、金、土五行。天上的五气分流成十个天干,演变成五行。五气与五行结合而决定地势,然后万物孳生,以五行为渊源形成了有五脏的人。五行演变为冷、暖、热、湿、气,进而形成喜、怒、思、哀、恐。天的五气随天干而演变,地的五行逆升为三阴、三阳的六种气。因而产生了天人合一的宇宙,并把人天性化,把天人性化了。以阴阳、五行组成的宇宙,不断循环旋转。尹湛纳希认为这就是宇宙之道。

尹湛纳希认为,人生有五种大事。即三宴和二练。三宴指生辰之宴、婚姻之宴、葬礼之宴,二练指男人的成家和男人的立业。这与具备五行形成人体是一样的。他也描述了元朝发源于五行,即(1)君臣之缘;(2)人马之缘;(3)智慧;(4)宽仁;(5)近亲的援助等[1](P598)。这样一来,气、阴阳、五行的原理成为尹湛纳希解释世间之兴衰,万物之孳生、灭亡的依据,其核心是天道——和谐论。这就是尹湛纳希所说的物之道或物之理。汉族古代哲学思想中,有道是从天而来,天不变,道则不变的说法。对“人之源为天”的尹湛纳希看来,天道毫无疑问是元道或元理,是“王者之道,从内心自发的宽仁”[1](P152)。所谓“从内心自发的宽仁”是上帝恩赐的、按上帝旨意而做的意思。尹湛纳希认为,圣人是天地所信任的人,维护圣人即是遵从天意。这样一来圣人与天成为一体,因此,认可了太祖成吉思汗是真命天子。

天是想象中的绝对理念,是超越经验的元话语。对蒙古人而言,天是最终的崇拜和最终的审判者。蒙古人把宇宙的和谐寄托于天。这样一来,天自然成为赏赐忠诚、惩罚邪恶的法官,圣人是天之赏惩权的执行者。在当时的蒙古人当中,这种认识是普遍的,如妥欢贴睦尔在《答明太祖》诗中写道:“金陵使者渡江来,漠漠风烟一路开。王气有时还自息,皇恩何处不昭回。”[5]。在这里,妥欢贴睦尔把元朝灭亡的命运看做“王气有时还自息”。因此,以天地、日月、万物组成的宇宙有了自己的道,这个道就是和谐。所谓宇宙之道由人道、地道、天道构成。人道,是生活之道、社会之道。其主要内容为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如伦理学等。地道,是自然之道、万物之道。其主要内容为万物(也包括人)和谐共存,如生态平衡等。天道,是世间之道、宇宙之道。其主要内容为天地、万物、宇宙星辰和睦共存,如天人合一等。这种思想贯穿了整个蒙古文化的方方面面。由此可知,天道是万物活动的基本范围,是万物之宪法。天道允许万物生存和发展,但以不破坏宇宙和谐为前提。谁践踏宇宙和谐,就会受到上帝的惩罚。

天道——和谐观,在尹湛纳希的文学创作实践中,逐步形成为圆满的艺术哲学。如文艺作品具备四强(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坚固之强与掠夺之强);酸、甜、苦、辣聚在一章之中;文章中齐备四季(勃特国占有春、唐古达占有夏、金国占有秋、萨日拉嘎占有冬);文章中自然形成十双(天地、日月、星辰、阴阳、云雨、虹光、真假、有无、仁义、礼智)。在《一层楼》之后续写《泣红亭》,也是由天道——和谐论的圆满艺术思维所决定的。

天道(古代称天命)在蒙古人当中是具有影响力的一种理念。天是蒙古人的元话语,最初天以自然崇拜的形式出现,后来以萨满教和佛教的理念出现。随着科学观念的崛起和宗教信仰的没落,天道在蒙古文化当中自然已成了哲学范畴。

[收稿日期]2003-04-08

标签:;  ;  ;  ;  ;  

“道”与易占石的文艺哲学_阴阳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