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问题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维耘[1](2021)在《探究地质矿产资源勘查及合理开发利用》文中提出在开展地质工作过程中,地质矿产资源勘查工作是整个勘探工程的基础,在推动国家经济建设与发展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和价值。为了进一步满足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地质矿产资源勘查及其合理开发利用就显得愈发重要。鉴于此,本文对地质矿产资源勘查做出简要概述,介绍了当前矿产资源勘查的主要方法,接着分析地质矿产资源勘查工作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一些合理开发利用的策略,以供相关从业者参考。
李玉喜,修艳敏[2](2021)在《关于矿产资源勘查开采过程中关键节点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矿产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现代社会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各国从社会管理者、国家经济发展和所有者权益等多角度都在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的管理。矿产资源勘查开采至产生出矿产品的过程中存在勘查许可、采矿许可、矿产储量参照点三个关键节点,以及许可前、勘查许可、采矿许可(矿山开采及矿产品加工生产)3个阶段,各阶段中矿产资源或矿产品的属性不同,所有者权益管理、生产经营管理,社会利益管理的重点也不同。本文在分析矿产资源及矿产品所有权在矿产资源勘查开采过程中的变化特点、总结国内外矿产资源与矿产品的界限规定、分析矿产资源勘查开采各阶段特点的基础上,指出了进一步明确矿产资源与矿产品间界限的重要性,根据采矿阶段发生实质性消耗矿产资源本质,以及该阶段对矿产资源所有者、生产者、社区利益分配及健康安全环境管理重要性,提出了应将采矿许可阶段作为制定矿业行业管理政策的重点阶段的意见建议。
周鑫[3](2021)在《云南省铅锌矿产资源保障程度与勘查布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矿产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材料,云南省是有色金属大省,其中的铅锌矿占比很大,随着社会工农业不断的发展,铅锌矿需求越来越大,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因此,为缓解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需要对云南省铅锌矿产资源保障程度加强研究,同时对成矿条件好的地区进行勘查布局。云南省铅锌矿资源规模庞大,大致分布于滇东北的巧家、鲁甸、彝良、会泽,滇西的兰坪、腾冲、保山一带,滇西南的澜沧、芦子园一带,滇东南的文山、蒙自等地。当前云南地区已发现的铅锌矿资源储量中的80%都集中于以上几个矿产地。本论文系统的资料收集,较好地阐述了云南省主要铅锌矿区成矿地质背景、成矿条件、成矿规律及区域成矿要素、成矿模式等,同时,总结了云南省铅锌矿矿产资源分布情况,并对铅锌资源量进行了统计分析。划分了云南省铅锌矿产资源类型,主要有滇东北会泽及毛坪碳酸盐岩型铅锌矿、滇西兰坪金顶砂砾岩型铅锌矿、滇西南澜沧海相火山岩型铅锌矿、芦子园矽卡岩型铅锌矿、滇东南都龙矽卡岩型铅锌矿,以及其他类型的铅锌矿等。云南省铅锌资源前景相对较好,铅矿静态保障年限小于5年,动态保障程度为10-20年,锌矿静态保障年限小于5年,动态保障程度为5-15年。云南省主要的铅锌矿产勘查布局地段是:(1)滇东北会泽及毛坪碳酸盐岩型铅锌矿及周缘、(2)滇西兰坪金顶砂砾岩型铅锌矿及周缘、(3)滇西腾冲一带矽卡岩型铅锌矿、(4)滇西保山及周缘矽卡岩、碳酸盐岩型铅锌矿、(5)滇西南芦子园-班老一带与岩浆作用有关的铅锌矿床、(6)滇西南澜沧海相火山岩型铅锌矿及周缘、(7)滇东南都龙矽卡岩型铅锌矿及周缘。对云南省铅锌矿产资源勘查布局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周辉[4](2020)在《非金属地质矿产勘查手段与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矿产资源在人类的发展进程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资源,同时也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人类离开矿产资源将无法生存与发展,由此可见矿产资源的重要性。但是我国很多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偏远地带,勘查环境条件恶劣,给矿产资源勘查工作造成很大难度,影响矿产资源的顺利开发。为此,将科学有效的勘查技术手段应用于地质矿产勘查实际,提高矿产资源勘查水平,不仅能够有效减少矿产资源勘查过程当中的时间投入,提高工作效率,还能有效控制和减少矿产资源勘查过程当中人力物力消耗,减少成本投入,所以加强矿产资源勘查手段于方法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下文主要对非金属地质矿产勘查手段和方法进行探究,希望能为有关人士提供一些借鉴与参考。
张津伟[5](2019)在《中矿资源国际化战略演进及产业生态优化研究》文中提出中矿资源作为我国最早成规模“走出去”的地勘企业,自1999年至今已经走过了20个年头。在此期间,公司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堪称我国地勘行业国际化“最佳实践”企业之一。论文基于资源基础理论、企业演化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对中矿资源国际化战略阶段特征、战略绩效、成功要素、演进机理以及产业生态优化等问题展开研究。论文取得成果如下:(1)中矿资源国际化战略三个阶段依次递进,表现出相应的阶段特征:第一阶段特征为“借船出海”、专一化战略和“打工者”地位;第二阶段特征为实施纵向一体化和同心多元化战略;第三阶段特征为实施跨领域相关多元化战略和实现跨越式发展。中矿资源三个阶段战略均取得了较好的绩效,这些绩效分别表现为财务绩效、市场绩效、产业生态绩效等。中矿资源三个阶段战略的成功,既取决于高管团队的内在特质,又取决于企业内部资源能力与外部环境机会的匹配,以及高管团队在动态中对于战略决策、战略行动、战略绩效的有效掌控。(2)对于中矿资源国际化战略的演进机理,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要素的逻辑过程,即在内外动因推动下,高管团队对于内部资源能力、外部机会以及企业愿景使命建立正确认知,组织通过利用式学习和探索性学习实现能力重塑,进而有效推进资源整合和战略转型升级。实施战略转型升级,需要通过“三因素”耦合机制、启动-响应机制、内外协同机制、动态调适机制、评估修正机制以及奖惩机制来实现。(3)在系统分析中矿资源产业体系和产业支撑体系及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其产业生态优化的措施建议,并提出了以卡普兰等关于平衡积分卡和战略地图的思想作为中矿资源核心竞争力培育引导体系的建议。论文研究成果对于深化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研究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对于中矿资源及类似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实践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任思达[6](2019)在《中国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年均近10%的增长速度,被称之为“中国奇迹”。其中,矿产资源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为地区经济的腾飞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十三五规划纲要》表明,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长期以依靠资源消耗为主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使我们在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资源环境的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作为和资源环境联系最为密切的矿业,更是以巨大的资源消耗为代价推动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耗总量持续上升、对外依存持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过低以及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等问题已逐步显现。面对传统的矿业发展方式已无法满足未来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应对当前经济发展的要求,根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对矿业行业进行转型升级,从根本上实现绿色发展,已是当前矿业经济发展所将面临的首要担当。然而,随着有关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的探讨逐渐进入众人的视线,针对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的研究,仍更多的集中于国家尺度或者某地区矿业发展的案例分析,缺乏矿业发展问题时空分布特征的探讨,且随着对绿色发展理念认识的不断完善,矿业经济的绿色发展不断被注入新的内涵。因此,有必要对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的相关概念与理论进行重新审视,并以此为基础开展我国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的相关研究。基于此,本文在“十三五”时期矿业绿色发展新内涵的基础上,以中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为研究对象,对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的问题进行探讨,在完善矿业在地理空间视角实证研究的同时,可以更好地为各地区矿业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绿色经济理论、生态经济理论以及外部性理论,在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我国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的状况进行描述的基础上,利用脱钩分析模型、协整分析、灰色关联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明确了我国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的现状;并针对我国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现状,结合绿色矿业发展的新内涵,构建了一个较为全面的矿业经济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此量化分析我国矿业经济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我国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的多种模式以及相关路径,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各地区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的建议。主要结论如下:(1)从中国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的历程与区域分布特征来看,时间维度上,中国矿业经济经历了调整准备阶段、合理开发与节约利用阶段、环境治理与保护阶段、绿色开采及绿色矿山阶段以及绿色矿业阶段五个阶段。空间维度上,东、中、西、东北四个区域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空间分布特征明显,西部地区在资源储量方面优势突出,地质勘查投入高,但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矿业环境恢复治理水平有待提高;东部地区资源总储量相对较少,但资源利用效率相对较好,矿业发展稳健有序,大中型矿企占比相对较大,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良好;中部地区在地质勘查投入金额低于西部地区,但同样存在综合利用水平不高,矿业发展缺乏规模化集约化等问题;东北地区矿业发展相对成熟,经济效益较高,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较高,但历史遗留地质环境问题突出,传统矿业有待进一步转型升级。(2)从中国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的质量来看,矿业经济的发展对整体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力度较大,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关联性逐年增强,但对整体的就业影响相对较弱,能源消费压力日益加大,个别行业的能耗仍然较高,仍需进一步降低能耗,提高综合利用效率。(3)基于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的新内涵,从经济、环境、政策、技术、产业、社会六个方面出发,通过研究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的影响因素,构建了一个较为全面的矿业经济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所构建的矿业经济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2005-2015年中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的矿业经济绿色发展水平进行定量分析,发现研究期间内,31个省市自治区的矿业经济绿色发展水平在东部、中部、西部以及东北部四个区域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作为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其矿业绿色发展水平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相比之下,东北部、中部次之,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矿业经济绿色发展水平较差。(4)基于所构建的矿业经济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矿业经济绿色发展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并针对不同类别地区矿业绿色发展程度水平,提出了“经济、技术、社会驱动型”、“政策引导型”、“产业、政策驱动型”、“技术、产业支撑型”和“环保优先型”五种不同类型的矿业经济绿色发展模式。其中,“经济、技术、社会驱动型”发展模式包含北京、江苏、山东、广东、天津、上海和浙江7个省市;“政策引导型”包含河北、吉林、黑龙江、重庆、甘肃、青海、宁夏7个省市;“产业、政策驱动”型包含山西和内蒙2个省份;“技术、产业支撑型”包含14个省份;“环保优先型”仅包含西藏1个省份。(5)针对五种不同类型的矿业经济绿色发展模式,结合31个省市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的特征,明确各地区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的基本形势及存在问题,从而提出了不同类型下地区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的路径。其中,“经济、技术、社会驱动型”发展模式的矿业发展路径为:(1)利用技术优势,以科技创新带动矿业转型,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进生态环境改善;(2)提高大中型矿业企业占比,加强矿种差别化管理,科学调减矿山数量,合理开发利用绿色能源,推进矿业结构调整优化;(3)加大生态环境的治理与恢复力度,全面推进矿业绿色发展;(4)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契机,加强国内外合作与交流,以上海为首,发挥上海、浙江和广东三个省市的示范引领作用。“政策引导型”发展模式的矿业发展路径为:(1)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为矿业绿色发展提供保障;(2)提高技术水平,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促进矿业转型升级;(3)化解过剩产能,调整矿业结构,推进清洁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矿业结构的优化升级;(4)加强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修复,推进矿业绿色发展;(5)调整完善资源开发收益分配机制,推进资源开发收益共享,服务区域发展和民生改善。“产业、政策驱动型”模式的发展路径为:(1)加强政策引导,挖掘新的矿业经济增长点,推进产业结构向多元化转变;(2)依托“一带一路”战略,利用资源和区位优势,落实选冶加工和矿业开发“走出去”;(3)降低资源的消耗水平,提高矿业的技术水平;(4)在产业结构转变,技术水平提高的基础上,重视生态环境的治理恢复。“技术、产业支撑型”模式则根据所包含省份情况,分为“中庸组”、“潜力组”和“劣势组”进行讨论。针对“中庸组”的矿业发展路径为:(1)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优化,突显发展优势;(2)保持经济、环境和社会综合平稳发展,加快结构调整转型;(3)深化矿产资源管理改革,加大财政资金投入,落实优惠政策。针对“潜力组”的矿业发展路径为:(1)发挥各省特色,挖掘矿业发展潜力;(2)完善矿业发展相关政策,引导支持矿业绿色发展。针对“劣势组”的矿业发展路径为:(1)加强技术研究,发挥资源优势,提升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2)利用区位优势,依托国家政策,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相对之下,“环保优先型”模式的矿业发展路径为:(1)优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布局,因地制宜,因矿制宜,使资源环境优势带动全局发展;(2)弥补技术、产业、社会方面的短板,协调发展,整体推进。
张兴[7](2017)在《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监管制度建设的“困”与“解”》文中研究说明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监督管理制度是矿产资源法律法规体系的核心制度之一,也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但从目前实践看,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监管在制度框架、市场规则、责任主体、基层力量等方面仍面临着诸多新问题。本文在深入剖析问题基础上,从健全完善监管制度、公众参与、运行机制、监管方式等方面提出了相关意见建议。
杜雪明[8](2015)在《中国矿业权空间布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全球新兴经济体不断崛起,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发达国家已不再是刺激全球生产和消费的唯一源泉,未来不断崛起的发展中国家应通力合作改变全球政治和贸易形势。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中的典型代表,发展势头强劲。但发展带来的矿产资源消费量大幅上涨,全球矿产品市场、矿业投资环境的变化和矿业结构的调整,这一系列变化将对我国矿业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中国矿政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矿政管理的核心是矿业权管理。国家以矿产资源所有权人的身份,通过矿业权管理,实现国家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的基本要求。我国的矿业权管理历来是以政府管理为主体,在不同的时期,政府的定位不同。矿业权管理的重心在于矿业权布局的研究。目前为止国内涉及矿业权的文献也较多,但绝大多数都是研究矿业权(探矿权和采矿权)的性质、矿业权立法、矿业权管理的规范文件、矿业权制度改革、矿业权价值评估及我国矿业权市场,而有关矿业权布局的文献少之又少。然而对于矿业权如何进行合理布局、如何进行科学分区,如何把矿业权科学而已定量化,诸如此类问题的相关研究不多。本文通过对现有矿业权布局相关文献的分析,认为矿业权布局领域有以下科学问题需要解决:(1)究竟什么样的矿业权布局不合理?——要解决这个科学问题,则须对矿业权布局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总结分析归类。(2)如何解决矿业权布局不合理的问题?——要解决这个科学问题,则须对矿业权布局不合理的典型类型提供优化方案和模式总结。(3)如何把矿业权布局定量计算?——要解决这个科学问题,则须对矿区中影响矿业权布局的因素进行探讨,并把矿业权布局定量化。(4)什么样的矿区需要优化布局?矿业权布局较好的矿区又需要注意些什么?——要解决这个科学问题,则须根据矿业权布局等指标对矿区进行分类,明确各类矿区在矿政管理中的重心和主要任务。本文将围绕上述科学问题,对矿业权布局进行初步的理论探索。由于笔者水平及论文篇幅有限,有些问题未能进行深入研究,可以留作下一步研究。矿业权布局考虑的因素过多,如无特别说明,本文中的“矿业权布局”均指矿业权究竟布局。
许云燕[9](2011)在《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查开发法律问题研究》文中提出石油天然气资源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其安全保障作用一直以来就为世界各国所重视。就目前来看,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勘查开发始终是国务院相关部门及油气富集地区的地方各级政府所关注的焦点,石油天然气资源相关的法律问题研究才刚刚起步,有关勘查开发方面的法律制度也并不健全。本文通过梳理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查开发概况与相关立法现状,选取部分国家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查开发立法经验进行分析,结合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查开发立法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建立和完善我国石油天然气勘查开发法律制度的具体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提出了构建开发权管理体制,设置市场准入条件,加大财税政策激励,加强产业安全审查和环境保护等对策建议。
国土资源部[10](2009)在《国土资源部关于发布实施《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年)》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国土资发〔2008〕30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已由国务院批复,现将《国务院关于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年)
二、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问题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探究地质矿产资源勘查及合理开发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矿产资源勘查概述 |
2 地质矿产资源勘查工作的主要方法 |
2.1 化学勘测法 |
2.2 综合勘查法 |
2.3 新型勘查法 |
3 地质矿产资源勘查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
3.1 地质矿产勘查制度有待完善 |
3.2 资金方面的问题 |
3.3 技术方面的问题 |
3.4 地质勘探对环境造成影响 |
3.5 地质勘查工作危险性高 |
4 地质矿产资源勘查及合理开发利用策略 |
4.1 加快完善综合性地质矿产勘查制度 |
4.2 加大对矿产资源勘查资金投入力度 |
4.3 提升矿产资源勘查及开发利用水平 |
4.4 制定并实施矿产资源开发战略规划 |
4.5 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 |
4.6 矿产资源勘查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
4.7 矿产资源勘查必须做好风险防御 |
4.8 完善法律法规,强化联合执法力度 |
5 结语 |
(2)关于矿产资源勘查开采过程中关键节点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矿产资源及矿产品所有权 |
1.1 矿产资源所有权的法律规定 |
1.1.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有关规定 |
1.1.2《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的有关规定 |
1.1.3 其他主要国家矿产资源所有权的规定 |
1.2 矿产品所有权的法规规定 |
1.2.1《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的规定 |
1.2.2 其他主要国家的规定 |
2 矿产资源与矿产品的界限 |
2.1 主要矿业国矿产资源与矿产品分界点的规定 |
2.1.1 澳大利亚JORC规则的规定 |
2.1.2 加拿大CIM矿产资源量和矿产储量定义标准中的规定 |
2.1.3 美国SME规则的规定 |
2.1.4 南非SAMREC规则的规定 |
2.1.5 CRIRSCO报告模板中的规定 |
2.2 我国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中的规定 |
2.2.1《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 1776—1999) |
2.2.2《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 1776—2020) |
2.3 矿产储量“参照点”的重要性 |
3 矿产资源勘查开采过程中的关键节点和阶段 |
3.1 未许可阶段 |
3.2 勘查许可阶段 |
3.3 采矿许可阶段 |
3.3.1 采矿阶段 |
3.3.2 矿产品加工生产阶段 |
4 矿产资源勘查开采各阶段矿产资源属性分析 |
4.1 未许可阶段 |
4.2 勘查许可阶段 |
4.3 采矿许可阶段 |
4.3.1 采矿阶段 |
4.3.2 矿产品加工生产阶段 |
5 结语 |
(3)云南省铅锌矿产资源保障程度与勘查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铅锌矿产资源保障程度研究现状 |
1.2.2 铅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研究现状 |
1.2.3 铅锌矿产资源地质勘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研究路线 |
1.3.1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3.3 论文主要成果 |
第二章 国内外铅锌矿产资源概况 |
2.1 世界铅锌矿产资源概况 |
2.2 国内铅锌矿产资源概况 |
2.3 云南省铅锌矿产资源概况 |
2.3.1 自然概况 |
2.3.2 铅锌矿产资源基本概况 |
2.3.3 铅锌矿产资源储量概况 |
2.4 铅锌矿产资源需求预测 |
第三章 云南省主要铅锌矿床类型及成矿特征 |
3.1 云南省主要铅锌矿分布特征 |
3.2 云南省主要铅锌矿床类型及成矿特征 |
3.2.1 碳酸盐岩型铅锌矿 |
3.2.2 砂砾岩型铅锌矿 |
3.2.3 火山岩型铅锌矿 |
3.2.4 矽卡岩型铅锌矿 |
第四章 云南省铅锌矿产资源保障程度 |
4.1 云南省铅矿产资源保障程度 |
4.2 云南省锌矿产资源保障程度 |
4.3 铅锌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分析 |
第五章 云南省铅锌矿产资源勘查布局 |
5.1 矿业环境分析 |
5.1.1 矿产资源整合 |
5.1.2 云南地缘经济地位优势 |
5.2 铅锌矿产资源勘查布局 |
5.2.1 加大铅锌资源勘查力度意义重大 |
5.2.2 勘查布局原则 |
5.2.3 勘查布局 |
第六章 结论与不足 |
6.1 结论 |
6.2 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附录B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
(4)非金属地质矿产勘查手段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时期背景下矿产资源勘查现状分析 |
二、地质矿产勘查工作手段 |
(一)重砂找矿法 |
(二)物理找矿法 |
(三)化学找矿法 |
三、新时期矿产地质勘查方法分析 |
(一)矿产综合勘查方法应用 |
(二)物化探技术的优化应用 |
(三)加大矿产地质勘查投入 |
(四)规范矿产资源勘查工作 |
(五)提高绿色地质勘查水平,推动非金属矿产资源勘查绿色化发展 |
四、结语 |
(5)中矿资源国际化战略演进及产业生态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走出去”战略与“一带一路”的时代背景 |
1.1.2 矿产资源全球性的多元化配置与优势互补 |
1.1.3 海外资源勘查的重要性 |
1.1.4 中矿资源成功之路经验总结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科学问题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科学问题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4.3 完成的工作量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2 基础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基本概念 |
2.1.1 资源勘查型企业 |
2.1.2 国际化战略 |
2.1.3 产业生态 |
2.2 基础理论 |
2.2.1 资源基础理论 |
2.2.2 经济学的企业演化理论 |
2.2.3 产业经济学理论 |
2.2.4 资源产业经济理论 |
2.3 文献综述 |
2.3.1 关于企业国际化战略的研究 |
2.3.2 关于企业战略演化的研究 |
2.3.3 关于企业战略演进效应的研究 |
2.3.4 关于资源勘查型企业国际化战略的研究 |
2.4 小结 |
3 中矿资源国际化战略实践案例描述 |
3.1 案例调研 |
3.2 中矿资源“走出去”背景 |
3.3 起步期:“借船出海”与技术服务立足 |
3.4 第二阶段:纵向延伸、优化组合 |
3.5 第三阶段:跨域发展、并购转型 |
4 中矿资源国际化战略演进阶段特征及其成效 |
4.1 中矿资源国际化战略演进阶段特征分析 |
4.1.1 第一阶段特征(1999~2006) |
4.1.2 第二阶段的特征(2007~2015) |
4.1.3 第三阶段的特征(2016 至今) |
4.2 中矿资源国际化战略演进的成效分析 |
4.2.1 第一阶段战略绩效评价 |
4.2.2 第二阶段战略绩效评价 |
4.2.3 第三阶段战略绩效评价 |
4.3 中矿资源国际化战略成功实践的要素分析 |
4.3.1 第一阶段战略成功实践的过程要素分析 |
4.3.2 第二阶段战略成功实践的过程要素分析 |
4.3.3 第三阶段战略成功实践的过程要素分析 |
4.3.4 中矿资源国际化战略成功实践的关键要素 |
4.4 小结 |
5 中矿资源国际化战略演进过程机理分析 |
5.1 分析的逻辑框架 |
5.2 中矿资源国际化战略演进的动因分析 |
5.2.1 中矿资源国际化战略演进的宏观环境分析 |
5.2.2 中矿资源国际化战略演进的行业环境分析 |
5.2.3 中矿资源国际化战略演进的内部环境分析 |
5.2.4 中矿资源国际化战略演进的动因机理分析 |
5.3 高层管理团队认知分析 |
5.3.1 对于公司外部机会与威胁的认知 |
5.3.2 对于公司内部环境——资源和能力的认知 |
5.3.3 对于公司愿景、使命和目标的认知 |
5.4 中矿资源的组织学习分析 |
5.4.1 中矿资源的利用式学习 |
5.4.2 中矿资源的探索式学习 |
5.5 中矿资源的能力重塑和资源整合分析 |
5.5.1 中矿资源的能力重塑 |
5.5.2 中矿资源的资源整合 |
5.6 中矿资源战略转型升级的实施分析 |
5.7 小结 |
6 中矿资源国际化战略演进中的产业生态优化 |
6.1 中矿资源产业体系基本构成分析 |
6.1.1 中矿资源产业体系演进的三个阶段 |
6.1.2 中矿资源产业链演进的三个阶段特征 |
6.2 中矿资源产业运行发展的支撑体系分析 |
6.2.1 中矿资源的战略与组织结构 |
6.2.2 中矿资源的组织制度与文化 |
6.2.3 中矿资源的组织资源与外部网络 |
6.3 中矿资源产业运行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
6.3.1 产业体系本身存在的不足 |
6.3.2 产业支撑体系存在的不足 |
6.4 中矿资源产业生态体系优化的主要措施 |
6.4.1 优化产业布局 |
6.4.2 健全支撑体系 |
6.5 目标国和战略区位选择 |
6.5.1 基于因子分析法对目标国的选择 |
6.5.2 基于层次分析法对目标国战略区位的选择 |
6.6 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
6.6.1 认识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 |
6.6.2 认识核心竞争力的来源 |
6.6.3 中矿资源核心竞争力培育体系构建 |
6.7 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成果的学术贡献与实践价值 |
7.2.1 研究成果的学术贡献 |
7.2.2 研究成果的实践价值 |
7.3 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个人简介 |
附录二 中矿资源国际化战略演进调研提纲 |
附录三 中矿资源经理层访谈提纲 |
附录四 中矿资源目标国及战略区位选择分析 |
1 中矿资源战略目标国及战略区位选择实践 |
2 目标国选择分析 |
3 中矿资源目标国战略区位选择分析 |
(6)中国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矿业经济绿色发展内涵研究 |
1.2.2 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的评价研究 |
1.2.3 矿业经济绿色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
1.2.4 矿业经济绿色发展模式研究 |
1.2.5 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的相关理论基础 |
2.1 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的理论分析 |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1.2 绿色经济理论 |
2.1.3 生态经济理论 |
2.1.4 外部性理论 |
2.2 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的概念界定 |
2.2.1 矿业与矿业经济 |
2.2.2 绿色发展的内涵 |
2.2.3 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的界定 |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矿业经济绿色发展历程与区域特征 |
3.1 中国矿业经济绿色发展历程 |
3.1.1 矿业发展代表性划分 |
3.1.2 矿业经济绿色发展阶段历程及特征 |
3.2 中国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的区域特征 |
3.2.1 矿产资源储量的区域特征 |
3.2.2 矿产资源勘查的区域特征 |
3.2.3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区域特征 |
3.2.4 矿业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区域特征 |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矿业经济绿色发展质量分析 |
4.1 矿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作用 |
4.1.1 中国矿业经济增长现状 |
4.1.2 贡献率评价指标 |
4.1.3 数据选取 |
4.1.4 贡献力分析结果 |
4.2 矿业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脱钩分析 |
4.2.1 矿业能源消费现状 |
4.2.2 中国矿业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脱钩程度 |
4.3 矿业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关联性分析 |
4.3.1 矿业产业结构现状 |
4.3.2 变量的选取 |
4.3.3 数据来源与处理 |
4.3.4 实证分析 |
4.3.5 主要结论 |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矿业经济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 |
5.1 矿业经济绿色发展影响因素 |
5.1.1 外部系统影响因素分析 |
5.1.2 内部系统影响因素分析 |
5.1.3 系统分析 |
5.2 矿业经济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
5.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5.2.2 设计思路 |
5.2.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5.3 中国矿业经济绿色发展水平的实证研究 |
5.3.1 主成分分析法 |
5.3.2 数据来源 |
5.3.3 不同省份矿业经济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分布特征 |
5.3.4 不同区域矿业经济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分布特征 |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矿业经济绿色发展模式 |
6.1 中国矿业经济绿色发展模式探讨 |
6.1.1 研究方法的选取 |
6.1.2 单维度矿业经济绿色发展水平测度 |
6.1.3 矿业经济绿色发展聚类分析 |
6.2 中国矿业经济绿色发展模式的识别 |
6.2.1 “经济、技术、社会驱动型”模式 |
6.2.2 “政策引导型”模式 |
6.2.3 “产业、政策驱动型”模式 |
6.2.4 “技术、产业支撑型”模式 |
6.2.5 “环保优先型”模式 |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矿业经济绿色发展路径 |
7.1 “经济、技术、社会驱动型”模式发展路径探讨 |
7.1.1 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特征 |
7.1.2 矿业经济绿色发展路径 |
7.2 “政策引导型”模式发展路径探讨 |
7.2.1 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特征 |
7.2.2 矿业经济绿色发展路径 |
7.3 “产业、政策驱动型”模式发展路径探讨 |
7.3.1 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特征 |
7.3.2 矿业经济绿色发展路径 |
7.4 “技术、产业支撑型”模式发展路径探讨 |
7.4.1 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特征 |
7.4.2 矿业经济绿色发展路径 |
7.5 “环保优先型”模式发展路径探讨 |
7.5.1 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特征 |
7.5.2 矿业经济绿色发展路径 |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
(7)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监管制度建设的“困”与“解”(论文提纲范文)
1 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监督管理制度建设中的主要困境 |
1.1 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监管制度框架已较完备, 仍存漏洞与缺憾 |
1.2 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市场规则已具雏形, 仍待完备 |
1.3 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注重生态责任, 仍需要加大执法力度 |
1.4 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监管体制基本捋顺, 监管职责尚待进一步落实 |
1.5 矿业权市场体系不断规范, 市场监管仍需加强 |
1.6 基层监管队伍与力量不断壮大, 尚需增强相应配备 |
2 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监管制度建设的解决对策 |
2.1 健全完善法规, 提升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监管水平 |
2.2 完善监管体系, 构建有效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监管公众参与机制 |
2.3 加强制度建设, 完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生态监管 |
2.4 改革运行机制, 形成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全程监管合力 |
2.5 深化制度改革, 加强《矿业权出让制度改革方案》试点省跟踪调研评估 |
2.6 完善监管方式, 提升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监管效率 |
3 结语 |
(8)中国矿业权空间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矿业权管理研究综述 |
1.4 矿业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1.5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6 主要工作量 |
第2章 中国矿业权管理现状 |
2.1 中国矿产资源法律体系 |
2.2 现有的矿产资源管理制度 |
第3章 矿业权设置方案制度探析 |
3.1 矿业权设置方案制度的推行 |
3.2 矿业权管理统计分析 |
3.3 对矿业权设置方案制度思考 |
第4章 矿业权布局研究 |
4.1 矿业权设置方案与矿业权管理 |
4.2 矿业权布局案例分析 |
4.3 矿业权布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4.4 矿业权整合模式探讨 |
4.5 矿业权设置的原则总结 |
4.6 矿业权整合合理性边界模型 |
4.7 矿业权设置方案制度优化布局的功能实现 |
第5章 矿业权布局模型初探 |
5.1 矿区布局模型(ML模型)简介 |
5.2 矿区管理综合模型(REL)中的重要系数 |
5.3 矿业权布局模型中各坐标的内涵讨论 |
5.4 矿业权布局模型的建立 |
5.5 基于矿业权布局综合模型(REL模型)的矿区分类 |
第6章结论 |
6.1 论文的主要结论和成果 |
6.2 论文的创新点 |
6.3 下一步研究 |
附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查开发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查开发概况及相关立法现状 |
2.1 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查开发概况 |
2.1.1 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查开发历史 |
2.1.2 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查开发现状 |
2.2. 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查开发相关立法现状 |
2.2.1 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查开发涉及的法律法规 |
2.2.2 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查开发的主要法律制度 |
2.2.3 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查开发的法律制度评析 |
第三章 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查开发存在的主要法律问题 |
3.1 石油天然气资源的矿权管理存在的问题 |
3.2 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查开发的资质与准入制度存在的问题 |
3.3 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查开发相关税费制度存在的问题 |
3.4 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查开发的法律监管存在的问题 |
3.5 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查开发中的安全与环境保护问题 |
第四章 部分国家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查开发立法经验借鉴 |
4.1 国外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查开发立法概述 |
4.2 美国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查开发的立法评介 |
4.3 英国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查开发的立法评介 |
4.4 巴西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查开发的立法评介 |
4.5 上述国家相关立法经验与借鉴 |
第五章 关于健全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查开发法律制度的建议 |
5.1 科学构建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查开发矿权管理体制 |
5.2 加强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查开发市场的准入管理 |
5.3 加大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查开发的财税政策激励 |
5.4 构建产业监管与市场竞争相结合的勘查开发体制 |
5.5 加强油气勘查开发产业安全发展与环境保护立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10)国土资源部关于发布实施《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年)》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状与形势 |
(一) 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取得巨大成就 |
(二) 矿产资源保障程度基本态势 |
(三) 矿产资源勘查开发面临新挑战 |
二、指导原则、规划目标与任务 |
(一) 指导思想 |
(二) 基本原则 |
(三) 规划目标 |
(四) 主要任务 |
三、矿产资源勘查 |
(一) 加强公益性地质调查 |
(二) 加强重要矿产资源勘查 |
(三) 促进矿产资源勘查有序发展 |
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总量调控 |
(一) 提高重要矿产资源供应能力 |
(二) 加强重要优势矿产保护和开采管理 |
(三) 实施矿产资源储备 |
五、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布局与结构 |
(一) 优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布局 |
(二) 调整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结构 |
六、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 |
(一) 提高矿产资源开发水平 |
(二) 加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 |
(三) 发展矿产资源领域循环经济按照“再勘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 促进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加大对矿产资源领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科学评价矿山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状况。以矿山企业为主体实施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工程, 推进煤层气、油页岩、煤矸石、难选冶黑色金属、共伴生有色多金属、矿山固体废弃物和多金属尾矿资源等综合开发利用, 引导和带动矿产资源领域循环经济发展。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 大力推进绿色矿山建设, 安全、环保、可持续地发展矿业经济。 |
七、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 |
(一) 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 |
(二) 加快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 |
(三) 积极推进矿区土地复垦 |
八、保障措施 |
(一) 建立完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管理新机制 |
(二) 推进科技创新和重大工程实施 |
(三) 积极参与国际矿业合作 |
(四) 完善规划体系 |
(五) 强化规划制度化管理 |
(六) 构建保障规划实施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
(七) 加强规划基础建设 |
(八) 扩大规划的民主决策和公众参与 |
四、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问题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探究地质矿产资源勘查及合理开发利用[J]. 张维耘. 世界有色金属, 2021(23)
- [2]关于矿产资源勘查开采过程中关键节点的探讨[J]. 李玉喜,修艳敏. 中国矿业, 2021(S2)
- [3]云南省铅锌矿产资源保障程度与勘查布局研究[D]. 周鑫.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4]非金属地质矿产勘查手段与方法研究[J]. 周辉. 冶金管理, 2020(23)
- [5]中矿资源国际化战略演进及产业生态优化研究[D]. 张津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6]中国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研究[D]. 任思达.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3)
- [7]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监管制度建设的“困”与“解”[J]. 张兴. 国土资源情报, 2017(10)
- [8]中国矿业权空间布局研究[D]. 杜雪明.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10)
- [9]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查开发法律问题研究[D]. 许云燕.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1(09)
- [10]国土资源部关于发布实施《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年)》的通知[J]. 国土资源部. 国土资源通讯, 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