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佳林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河北省保定市 071051
摘要:目前,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建筑日新月异,如何保持建筑个性是个值得思考问题。在中国,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国家的各种“风格”、“流派”纷纷涌向国内,“外来文化”成为一代人追逐和摹仿的“流行时尚”。本文从中国古代文人写意园的角度出发,提出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今设计师的启示,探讨中国建筑设计的现状问题,浅谈对这一现象的认识,并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特色如何传承和创造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
关键词:意境;空间;传统建筑;现代表达
1.中国现代建筑的现状
当今信息时代,以文化科技高速发展为特征,科学技术再次壮大人类改造一切的力量,特别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同步化发展,文化意识的传播已日渐频繁,传统文化意识日益淡薄,城市风貌日趋雷同,城市中建筑的特色和个性正在逐渐消失。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1盲目的摹仿、抄袭西方建筑样式
中国传统美学观念偏向于一个“藏”字,曲径通幽是最美的。而现代观念则偏向于一个露字,现代审美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是外露的,张扬的。一些西方文化的渗透,致使当前产生了一种世俗化的艺术追求。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门的骤然打开,各种“风格”、“流派”纷纷涌向国内。“外来文化”成为一代人尽相追逐和摹仿的“流行时尚”。来自各方“与国际接轨”、“标志性建筑”的期望,促使国内浮躁而紊乱的建筑设计市场,纷纷向“西方建筑文化”、“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寻求“灵感”。因此,盲目而低级的抄袭,成为大部分国内建筑师应付任务的门道。同时,一些开发商为了迎合大众的心理,提高住宅“品位”,也在不遗余力地追捧“西洋式”、“欧陆风情”建筑效果。在这种内外夹攻的双重困境下,国内设计师往往不得不囫囵吞枣、生吞活剥,采用简单的“拿来主义”,生硬地将欧陆风情式假古董等奇形怪状、光怪陆离的“几何形体”呈现在人们的眼前。不管是盲目的崇拜,还是纯粹商业化的误导,归根到底,他们只是在形式上挪用照搬,但这也恰恰反映了建筑文化内涵的肤浅和贫乏。对西方建筑文化精华采取囫囵吞枣式的“拿来主义”,或简单地把中外建筑进行混合,最终只能是不伦不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缺乏主流意识和置疑精神
缺乏主流意识,片面追“新”,对满足常规功能需要的平常的主流建筑和“新奇特”抢眼球的个性化作品没有加以区别对待。中国建筑设计一定要明确主流研究方向和领域,满足人口多,资源匮乏的实际需要,提高建筑技术含量,平衡好技术与艺术的关系,对新动向给以客观地关注,毕竟新东西也要经过考验,不要盲目地喊“革命、崛起、颠覆”等蛊惑人的口号。缺乏置疑精神可以说是国内建筑评论风气淡薄的主要原因。其症状特征就是搞“偶像崇拜”,把国外大师好的东西看的一切都好,光说好听的,不足和缺憾的东西三缄其口。主要原因还是自己,还是对实例缺乏足够了解和体验。建筑媒体缺乏评论或者缺乏中立客观的学术立场,缺乏对建筑设计的置疑精神,这样又误导了读者,助长了读者洋货就是好的心态。
2.中国古代文人写意园给我们的启示
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尤其是元、明、清三代的文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处境与他们的美学理想相去甚远,因此对他们来说,寄情山水、在山水与自身之间寻找内在的精神联系是获得生命的愉悦和慰藉的具体方式,成为他们情感的归宿。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所表达的意境不能简单的看作意(观念)和境(场景)的叠加,它背后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心理学和哲学意味。它的包容特征使它成为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范畴。
中国文人写意园更是集诗、画、文学等艺术表现形式之大成的综合体,许多处理手法均取法因借,“诗情画意”的追求是它的一大特点。这样它不仅与其他诸艺术交融一体,而且也具有了更多超时代的人文审美因素。意境是诗画的综合体现,虽然社会环境和审美环境的改变产生了今人与古人意境感受的差距,但从心理学和禀赋本能的角度来看,意境感受存在一个共同的潜意识基础。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意境说,在中国文人园林中得到了更好地体现。
3.对如何传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特色的思考
3.1 注重对建筑本质的现代表达
中国传统建筑注重以人为本,它的实质是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因此在建筑尺度、建筑空间、景观布置等方面都要充分考虑人的感受,这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在现代建筑创作中,要考虑到建筑的功能性、舒适性、美观性,这直接关系到使用者的切身感受,这可以说是建筑的本质特征之一。建筑的功能性是建筑的基本物质属性,指建筑物在使用上的安全性、合理性和可用性。建筑不仅要满足人类物质需要,也要关注人的精神需求。其次,还要考虑到建筑的美观性,建筑是凝固的艺术,它具有形式美,即精神上的感染力。
3.2 对建筑空间形态的现代表达
我们一直在强调对于传统建筑文化要抽象继承,继承其神不是其形。但建筑的灵魂是要通过具体的形态来表现的。我们一直围绕着传统建筑的形式来实现现代转化,却又最轻视形式,甚至没有把它当作一门科学来研究。传统建筑在外立面分为三段,下部的台基,中间的仿佛本身和尚不翼状伸展的屋顶。将传统建筑形态运用到现代建筑中去可以创造出纷繁复杂的建筑形象。
3.3 对建筑取材、装饰、结构的现代表达
传统建筑结构形式往往与本地地方特有的材料和资源状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种成熟的结构形式往往来自于对地区自然环境中特定材料的成功理解和合理运用。在现代建筑创造中,运用地方特色的材质和结构方式可以取得很好的认同感,极易表现当地的特有文化,更能与周围环境、文脉相协调。
4结语
回顾历史,分析造成中国建筑现状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还在于我们对传承了数千年的建筑文化没有进行客观、全面、深刻的认识。探究中国未来建筑的发展,还应熟悉承载传统建筑思想的古代话语系统,了解传统建筑文化作为一种学术的源流及心理特征,准确把握某一建筑思想范畴、建筑思想命题的原始含义,这才是我们解读和传承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思想。
参考文献
[1]尚子力,由香山饭店解读中国传统建筑美学[J],建筑与工程,2015,(11)
[2]许政,日本建筑的现代化之路[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16,(02)
[3]高培,于对建筑艺术民族性及地域性的隐喻探索[J],山西建筑,2014,(6)
论文作者:李英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9
标签:建筑论文; 文化论文; 中国传统论文; 传统论文; 中国论文; 意境论文; 文人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