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脉联合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论文_李向彧

(山西省阳泉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山西 阳泉 045000)

【摘要】目的:分析动静脉联合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静脉溶栓组(n=42)及联合溶栓组(n=42),静脉溶栓组患者采用动脉溶栓,联合溶栓组采用在宫腔镜下进行清宫术,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残余狭窄率≤30%发生率、 急性血管再闭塞率和病死率等情况。结果:接受治疗之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明显降低,联合溶栓组降低程度明显高于静脉溶栓组(P<0.05);联合溶栓组的残余狭窄率≤30%发生率、急性血管再闭塞率和病死率明显好于静脉溶栓组(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方面,采用动静脉联合溶栓方案,能够明显提高期临床疗效以及血管总体再通率,显著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与神经功能,降低并发率发生率,值得推广。

【关键词】动静脉联合溶栓;急性脑梗死;预后影响

【中图分类号】R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4-0174-02

引言

为进一步分析动静脉联合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选取我院收治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寻找最佳的溶栓治疗方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静脉溶栓组(n=42)及联合溶栓组(n=42)。其中联合溶栓组,男性24例,女性18例。年龄62~79岁,平均(70.21±3.57)岁。静脉溶栓组,男性23例,女性9例,年龄62~80岁,平均(70.27±3.55)岁。经统计学分析观察组与静脉溶栓组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具有可比性。

1.2 准入标准[1-3]

(1)发病在6h之内的患者;(2)临床诊断为脑缺血,无早期大面积脑梗死影像学改变的患者;(3)NIHSS≥4分的患者;(4)意识清醒或是出于轻度昏迷的患者;(5)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4-5]

(1)既往有脑出血病史的患者;(2)近期头颅外伤的患者;(3)近期内进行大手术的患者。

1.4 方法

1.4.1静脉溶栓组方法 患者静脉给予尿激酶100万U,同时,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在30min之内静滴完。

1.4.2联合溶栓组方法 静脉溶栓方法同上,其次,进行动脉溶栓治疗。首先,采用2%的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其次,采用改良的Sedingger技术进行右侧股动脉穿刺,并置入6F动脉鞘,注入3000U肝素,在导丝的引导下,进行6FGuiding的送入,并将其头部送入到病变部位。病变血管显影,再送入微导丝。再次,按照路途将微导管的头部送达到血栓远端,注入1万U/h的尿激酶,时间为10h,进行导管回撤。按照路途将微导管的头部送达到血栓近端,注入1万U/h的尿激酶,时间为10h,进行导管回撤,10min进行一次造影。

1.5 观察指标[6-7]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残余狭窄率≤30%发生率、急性血管再闭塞率和病死率等情况。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8.0统计学系统进行分析,P<0.05代表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NIHSS评分情况比较

接受治疗之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明显降低,联合溶栓组降低程度明显高于静脉溶栓组(P>0.05),其详细内容见表1。

3.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神经内科的急症,在发病6h之内进行溶栓是其治疗的关键[8]。在临床上,若是患者不能够被予以及时的治疗,患者的生命健康将会受到极大地影响。这一疾病的致残率、病死率高,大大降低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严重损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在临床上,静脉溶栓治疗方法是常用方法,这一治疗方法要求的技术设备简单、费用低,患者接受能力大,但是这一治疗方法的出血量较大,患者病死率、再通率相对较低。在此基础上进行动脉溶栓的治疗,可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准确判断闭塞脑血管的部位、 程度、 代偿及再通情况血栓局部接触性用药, 具有高选择性[10]。根据相关报道显示,这一联合溶栓方法的再通率以及安全性相对较高。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接受治疗之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明显降低,联合溶栓组降低程度明显高于静脉溶栓组(P>0.05);联合溶栓组的残余狭窄率≤30%发生率、 急性血管再闭塞率和病死率明显好于静脉溶栓组(P<0.05),这一结果与相关报道一致。

综上所述,在急性脑梗死方面,采用动静脉联合溶栓方案,能够明显提高期临床疗效以及血管总体再通率,显著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与神经功能,降低并发率发生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勇,侯静,王凌云.抗凝、静脉溶栓及动静脉联合溶栓在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应用效果的比较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5,11(12):49-52.

[2]张萍,张永巍,吴涛,陈蕾,姜一,邓本强. 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治疗对急性中重症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6,07(11):343-347.

[3]李艳琴.动静脉联合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20(15):29-30.

[4]田宇,王佳君,李宝云,宛丰.动静脉联合溶栓与机械取栓治疗早期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预后[J].疑难病杂志,2015,01(14):20-22.

[5]雷建明,廖耿,黄伟,蒙应东.机械取栓与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及预后分析[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5,04(11):53-55.

[6]刘秀君.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并脑微出血患者近远期预后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15,08(12):75-76.

[7]姜长春,李月春,王宝军,张天佑,李霞,潘晓华,杨俊峰. 动脉溶栓和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比较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01(21):60-63.

[8]耿介立,俞羚,孙亚蒙,宋叶平,曹雯炜,杨晓岚,杨立刚,林岩,潘元美,糜建华,苏爱萍,董荃,邹静,陈莺,高枚春,李焰生.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处理指南: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的健康职业者指南[J].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2013,01(22):33-80.

[9]李超平,李递通.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现状及进展[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03(12):305-307.

[10]王四安.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治疗进展[J].蛇志,2014,02(15):212-214.

论文作者:李向彧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8月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5

标签:;  ;  ;  ;  ;  ;  ;  ;  

动静脉联合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论文_李向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