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老年学员社会化功能初探
□ 傅 岩
【内容提要】 老年人的社会再适应能力对晚年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主客观原因的存在,老年人再社会化面临重重困境。应重视发挥老年大学教育对促进老年学员社会化的特殊功能,加强对学员自我认知的引导,新角色的学习引导,生活新技能的传授及社会参与、扩大社会交往的引导,以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幸福指数。
【关键词】 老年人社会化功能 老年大学
老年社会化的意义
人格的形成并不等于人格发展的结束。事实上,人格是一个随主、客观因素改变而不断组建的动态物。当社会发生重大变化,或个人生活发生重要转折,要求主体人格自我调整以适应新环境和新关系时,无论成年人还是老年人,都会面临一个继续社会化问题。
11月中旬,青州市市、镇两级人大代表述职评议工作全面铺开,99名市级人大代表和280余名镇级人大代表先后参加了述职评议活动。根据测评结果,优秀票得票率不高的代表被约谈,针对存在问题限期整改,并参加下次述职评议;如选民仍不认可,将被劝辞代表职务。这是青州市人大畅通代表退出机制的又一新举措。
合理拱轴线为跨中对称的抛物线,在均布荷载作用下,可取一半进行受力分析,如图5所示。图5中,q为合理拱轴线在y轴方向上承载的均布推力,Fx为拱脚与拱顶的水平力,Fy为拱脚竖向力,f为拱高。
老年人社会化,对老年人社会再适应能力的获得来说,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当人们以退休为分界线,骤然跨入“老年”群体行列的时候,客观环境和主观条件的急剧变化便将各种社会再适应的任务尖锐地摆到了他们面前。有效的老年社会化,是人们向老年期顺利过渡的保证。有关调查研究的结果表明,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关键,在于其继续社会化的完善与否。凡能够积极进行自我调整,迅速建立起新的角色以代替失去的角色,主动掌握相应知识、技能和规范,保持与家人、社会的和谐关系,并能为自己提供较高活跃水平机会的老人,都能达到社会再适应,获得生活的满足。反之,凡固守原有角色心态,拒绝再社会化的人,则必然与周围的现实生活环境格格不入,遭受孤独感和自我失落感等消极心理的折磨,加速身心老化,并在这一过程中日益丧失作为一个合格社会成员的主体能力,蜕变为一个无法与现实社会相适应的自然人。
我院内科门诊近三年津力达颗粒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有一定治疗效果,患者病情好转。按要求足量使用津力达颗粒,患者的血糖控制良好,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老年社会化的内容
生活技能的完善。 生活的内涵丰富多彩。新的老年生活,要求主体掌握新的生活技能。
新的角色学习的引导 。首先,要引导老年学员在社会化过程中,注意尽量坚持自己原有人格中的积极成分。角色的改变,不意味着人格和人生哲学的蜕化。长期培养起来的技能、兴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个体生活中的宝贵财富。因此,应当引导老年人在新角色的选择和学习过程中,根据新条件的变化,以新的形式保持和发扬原有的积极人格要素,以保证继续社会化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社会关系的调试。 老年人退休以后,家庭与他所属的社区成了主要的活动空间。由于存在代际差别,老年人与家庭中其他成员的沟通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再加上一部分老年人丧偶,这些情况使得老年人的生活空间变得越来越窄。因此调整好老年人与其家庭的关系很重要,尤其是要调整好老年人与社区中同辈群体的关系。
除了“奋斗—工作型”的生活技能外,老年人还应学习“情趣—适应型”的生活技能。练字、习画、养花、打太极拳、做健身操,乃至含饴弄孙、料理家务等等,其间都充满了老年生活的乐趣。而要充分享受这些乐趣,就需要掌握许多自己过去不曾具有的新技能。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心状况不断发生变化,要适应这些变化,也有许多相应的技能需要学习,以提高自己主体活跃和养生护理的水平,增强生活能力,延缓衰老。
自我认识的调整。 首先,要端正对老年人社会地位的认识。老年人是社会的宝贵财富,不但理应受到社会尊重,而且应当自尊自重。只有端正了自我认识,老年人才能同社会偏见及自己头脑中的老年歧视观念做斗争,克服自卑情绪,顺利完成角色转换。
客观原因造成的困境。 一是社会的急速变迁造成老年人继续社会化的物质技术困境。在现代化社会,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经济结构的急剧变动、信息的不断更新以及新事物层出不穷,都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而老年人由于其所处的时代不同,所接受的科学文化知识、思想意识以及长期养成的工作和生活习惯都与突飞猛进、一日千里的社会产生距离,使其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出现困难。二是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造成老年人继续社会化的社会文化环境困境。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文化的传播和价值观念的激荡,整个社会出现了各种亚文化,价值体系更加多元,这与改革开放前整个社会的结构单一和人们思想的统一和单纯大不一样。而目前60 岁以上的老年人,都是20 世纪50 年代以前出生的,他们接受学校教育的年代是20 世纪50 至70年代,教育内容与现在有很大的差别,他们形成的思想观念和人生观念与现在必然很不相同,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代沟”。而人的思想意识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它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造成了老年人的思维定势和观念定势与现在的社会文化价值环境产生冲突。
主观原因造成的困境。 从根本上说,老年人社会化的困境主要来自于主观自身的障碍。这类障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动机丧失。生活目标是个体继续社会化不可缺少的动机因素。就老年人的心愿来说,受人尊敬、德高望重的角色仍然是他们对自我形象的最高期待;而退休带来的丧失职业身份的现实,却往往使他们感到自己已被社会无情地剥夺了实现这一期待的机会。于是心灰意冷,无所事事,看不到任何有意义的积极目标,不知道该如何选择自己重新适应社会环境的生活角色。在这样一种消极、被动的精神状态下,个体继续社会化势必会因动机缺失而难以顺利进行。二、自卑情结。不少老年人难以承认“闲暇身份”的合理地位,看不到这一身份具有任何积极的社会功能,从而将退休视为自己积极角色和社会人格的终结。这一错误认识势必导致退休人员的角色意识中断,造成“认同危机”,时常为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地位感到窘迫,从而陷入自卑状态。加上社会上一些对老年人的传统偏见,如认为老年人是社会和家庭无可奈何的负担,老年人思维迟钝、观念保守、性情孤僻、不近情理等,而使老年人倍受歧视而产生压力,自卑情结不断得到强化。在这种自卑情结支配下,主体一方面高度敏感,疑神疑鬼、戒备森严,捍卫自己的“尊严”,一方面躲避外部环境的刺激,退缩、胆怯,自我封闭,失去进取心。显然,不破除这种自卑情结的人,是难以顺利进行老年社会化的。三、心理定势。经过大半生的生活磨砺,老年人无论是在认识还是在意志或情感方面,都已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心理定势”,在内心深处总是期望新的活动符合自身固有的思维、价值、情感和行为。这种惯性心理定势,从消极影响上看,具有很强的滞后性,面对急剧变化的现实,它往往使主体表现出固执、刻板、墨守成规、缺乏应变能力等个性特征,阻碍主体从新的角度、以新的方法,去积极地适应变化着的世界。特别是在老年期生活发生一系列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它常常成为老年人完成角色转换的巨大心理障碍。不改变僵化的模式,不消除心理定势横亘在主体与现实之间的樊篱,个体就难以积极主动地接受和完成老年社会化。
其次,引导老年学员担当新的角色身份。社会对不同角色权利、义务、机会的不同分配,使人们对老年角色抱有新的行为期待。在老人职业身份解除后,家庭成员自然会希望他们能更多地承担起一些家庭义务,如对老伴更加体贴、照料孙辈、买菜购物等等。要引导老年学员耐心地学习做这些具体的家务事,不要产生厌烦情绪。
老年人再次社会化的困境
其次,老年自我认识还包括对老年生理和心理常识的认识。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不仅仅是社会的事,而且更要靠老年人自己的努力。了解老年生理、心理常识,可以帮助老年人对自己的身心状况有一个科学的认识,从而使自己的生活安排更加符合老年人的特点。
再次,老年自我认识还包括对自己身体精神状态,对自己社会角色及所处社会环境的认识。老年人身心状态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其个体社会环境和角色地位也不尽相同,因此,每一位老人都应对自己的主、客观条件进行具体分析,在全面了解自身主体能力和客观环境所提供的可能性基础上,扬长避短,选择对自己来说既充实又可行的生活目标。
发挥老年大学促进老年学员社会化功能
自我认知的引导。 自我认知指的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我观察是指对自己的感知、思维和意向等方面的觉察;自我评价是指对自己的想法、期望、行为及人格特征的判断与评估。老年大学要通过培训的方式,给老年学员介绍提升自我肯定的方法,鼓励老年人重新认识自我,提高生活积极性。
新角色学习。 在现实生活中具有某种特定身份、地位,并按照与该身份、地位相适应的预期行为行动的个人,即社会学意义上的“角色”。每种角色都有一套相关角色行为的社会标准。这些角色都不是个体自己主观认定的,而是社会客观赋予的。个人对社会的适应,是通过对角色的适应来实现的。很多老年人退休后一时难以接受角色地位的转变,导致情绪低落,郁郁寡欢,严重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在此情况下,若要继续做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老年人就必须进行新的角色学习,以期胜任新角色的角色扮演。
正确生死观的确立。 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会逐渐衰老,身体的免疫力会下降,老年人因此不可避免地要面临疾病的困扰甚至是死亡。很多老年人只是以本能的恐惧、忧虑等消极的态度来对待疾病和死亡,其结果反而是加速了身体机能的下降和死亡的到来。科学地看待疾病与死亡,可以缓解对疾病和死亡的恐惧。因此,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对老年人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再次,引导老年学员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随着老年人活动能力的衰减,子女会更期待老人能主动让出在家庭关系中占据的支配地位。应引导老学员心胸豁达,面对现实,乐观地接受自己作为家庭配角的新角色,并以这样角色应有的行为规范要求自己,在与家庭成员的交往中,建立起和谐健康的角色关系。
EVA是基于剩余收益理论发展而来,其关键驱动因素为税后净营业利润、平均资本占用额、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
学习新的生活技能,增添新的生活乐趣。 老年大学开设多种课程供老年学员选择。老年学员可根据自身的特长,选择国学、诗词、音乐、书画、摄影、舞蹈、戏曲、电脑、集邮、养花、烹调、家电使用、民间工艺、陶艺、茶艺、购物知识、儿童保健、少儿教育、中医中药、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操等,培养、提升自己的兴趣爱好,让快乐伴随自己。老年学员应普遍学习电脑,学习上互联网漂流,学习使用智能手机,学习网上订票、网上支付、网上购物、网上办理服务项目等新知识、新技能。
引导重视社会参与。 社会参与理论认为,社会活动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对各个年龄段的人来说都是如此。老年学员只有保持充分的活力和参与社会活动,才会获得更加积极的自我形象,体现出老年人的社会价值,生活得更好。社会参与包括老年学员对自身发展、家庭生活、社区管理、社会服务等社会、经济、文化、精神和公民事务任何领域的参与。老年学员也可结合社会热点、焦点开展一些调研活动,并将自己的心得撰写成文,或发表或研讨交流,这样既锻炼了脑子,又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素质,使自己感到仍然置身于社会的主流。可组织老干部参与撰史修志工作,为他们施展才艺、服务社会搭建平台。注重把学习成果转化为社会效益,鼓励老年人在建言献策、巡视调研、义务宣教、技术传播等方面发挥作用。学员们通过在老年大学的学习,成了各个领域的“行家能手”,应引导他们把在老年大学的所学所得带回到自己居住的社区,凝聚社会发展的新合力。
引导扩大社会交往。老年人的再次社会化不仅是一个通过自我教育的认识过程,而且首先是一个实践过程。闲暇身份和老年生活的崭新意义、无限乐趣,只有投身于社会之中才能得到更深刻的体验。有关心理实验表明,主体活跃水平与接受新刺激的频率成正比。老年人与社会环境隔绝,很容易引起反应迟钝、智力下降和情绪上的焦虑、抑郁;而这一切又会不断瓦解老年人继续社会化的积极性。为了克服与现实生活不相适应的心理定势,提高身心活跃程度,老年人除应多参加老年群体活动外,还应以多种形式从多方面加强与生活环境的互动联系,如与家人和邻里广泛接触,参与必要的社交活动,经常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介了解社会动态,力所能及地从事一些家务劳动和社会工作等等,来接受足够的外部刺激,以保持自身清晰的现实感和肯定并接纳新生事物的热情。
不同于慧理财,微量网作为策略提供者与用户的中介桥梁,主要产品除了提供股票策略外,还包括期货策略、组合策略。平台主要采用网页和移动端APP相结合的方式,为用户提供专业的量化投资服务和量化策略。用户需要注册微量网账户,购买策略,进行交易,并与股票或者期货等账户进行绑定,才可真正实现最终交易。
(作者系江苏徐州老年大学特约研究员)
标签:老年人社会化功能论文; 老年大学论文; 江苏徐州老年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