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大中型工业企业扭亏为盈的关键--对河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现状的调查与思考_科技论文

技术创新:大中型工业企业扭亏为盈的关键--对河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现状的调查与思考_科技论文

技术创新:大中型工业企业扭亏脱困的关节点——河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现状的调查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关节点论文,河北省论文,技术创新论文,工业企业论文,现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9年是大中型工业企业扭亏脱困的关键一年,河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扭亏脱困的重要动力——技术创新怎样?能否支撑大中型工业企业尽快脱困?调查结果表明,近年来,河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未开展科技活动企业面继续扩大,新产品开发项目大幅减少,高科技研究成果下滑,科技进步形势严竣,已成为大中型工业企业扭亏脱困的重要制约因素。

一、困境

1.技术创新面萎缩。技术创新是科技进步的基础,没有高效、持续的技术创新活动,就不会有宏观意义的科技进步。1998年,开展技术创新的大中型工业企业继续减少,由1996年的665家、1997年的598家,减少到585家,占全部企业的51.1%,分别比1996、1997年下降7.5%和2.1%,可见,有近一半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没有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尤其令人关注的是全省五大支柱行业(化工、机械、冶金、建材、食品)开展技术创新的企业亦呈连年下降的趋势。

2.技术支撑弱化。 技术开发机构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与支撑。 1998年,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开发机构继续减少,由1996 年的750个、1997年的610个,减少到1998年的605个,为近年来的最低点。全省1146家大中型工业企业中建立技术开发机构的453家, 仅占全部企业的39.5%;未建立开发机构的达693家,占60.5%,其中国有企业469家、集体企业93家、有限责任公司40家,分别占其总数的61.2%、68.9%和48.2%。技术开发机构平均拥有率仅为52.8%,比上年下降0.5 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1位,后移2位。既使在已建立的605家技术开发机构中,没有经常性研究任务的148家,占24.5%;没有稳定经费来源的248家,占41%;没有一定测试条件的236家,占39%。 建立“三有”机构(有稳定经费来源、有经常性研究任务、有一定测试条件)的企业个数占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比重仅为19.4%,与省政府“科教兴冀”战略中要求的“到2000年全省70%以上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建立‘三有’技术开发机构”的要求尚有很大差距。

3.竞争力降低。新产品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关键。是企业效益提高的拉动点,而我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开发自“九五”初期至今,连年下降。据统计,1995年以来,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开发项目以每年125项的速度持续减少,截止到1998年已由1995年的2290项, 缩减到1916项。新产品开发的有效保障——科研经费亦连续大幅降低,由1996年的9亿元、1997年的6.2亿元,降至1998年的5.7亿元。 与全国平均每年递增15.4%的趋势相反,我省平均每个企业投入新产品开发经费连年递减,由1996年的79.2万元锐减至49.7万元。新产品项目减少,投入降低,企业发展后续乏力。1998年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率仅7.1%,增幅虽为近年来的最高点,但仍低于全国12.9%的平均水平,列第20位,比上年下滑两位,与新产品产值率较高的省份差距很大:全国排位第一名的上海为23.7%、第二名的四川21.9%、第三名江苏18.6%,并且与省政府“科教兴冀”战略中要求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比重2000年达到10%”的目标尚有较大差距,表明目前我省工业产品更新换代缓慢。由于产品内在的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缺乏竞争实力,难于抵御国外日趋强大的市场竞争,1998年,我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44.5亿元,同比减少11.1亿元,降幅达20%。

4.产、学、研结合度低。1998年大中型工业企业共研制技术创新项目3624项,产学研合作项目461项,仅占12.7%。 企业技术创新经费中对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的支出仅4687.3万元,占技术开发经费总支出的2.99%,低于全国3.83%的平均水平,列第14位,表明我省专业科研单位与大中型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脱节状况仍显突出,产学研合作创新的规模、数量、效益方面存在明显差距。

5.科技产出下滑。受1997年科技投入大幅下降的滞后影响,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成果水平下滑,1998年共获各种奖励752项, 同比减少52项,其中获奖成果的最高层次——国家级奖励22项,比1997年下降29%,省级奖励242项,下降2.8%,较低水平的地市级奖励略有提高,为488项,比上年增加11项,增长2.3%。平均每百企业拥有成果量65.6项,比1996、1997年分别减少9.1项和0.4项,居全国第13位, 比上年后退一位。

6.高新技术的比较优势尚未显现。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高新技术产业将成为主导产业,而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偏小。1998年,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 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仅占全部产品销售收入的4.98%;大中型工业企业全年共开发技术创新项目3624项,其中高新技术项目仅355项,占9.8%,表明大中型工业企业尚缺乏以高新技术产品抢占市场,以其高技术、高附加值赢得竞争优势的长远发展目标。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的石家庄、保定两个国家级高技术园区,年创技工贸总收入虽以50%的速度迅猛发展,但在全国52个国家级开发区的排名中,始终未摆脱中下游的发展水平(石家庄第27位,保定第34位)。

二、障碍

1.投资能力不足。研究表明,经济发展与科技投入之间呈同步增长关系。1998年,虽然我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有所增加(同比增长10%),但是相对于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仍显不足。R&D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0.42%,低于全国0.51%的平均水平,列第21位,而国际上一般认为R&D经费占销售额1%的企业难以生存,达到2%可以勉强维持,占5%以上的企业才有竞争力, 而我省大中型工业企业中R&D经费占销售额比重达到5%以上的企业仅24家。换句话说, 我省大中型工业企业中仅有2.1%的企业具有竞争实力, 其新产品产值率高达28.7%,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1.6个百分点,充分显示了其内在雄厚的实力;达到2%的企业70家,占全部大中型企业的6.1%,其新产品产值率达25.8%;而其余91.8%的大中型工业企业竞争力相当脆弱,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可见,作为我省经济发展“龙头”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尚未摆脱对科技低投入、低效益的恶性循环。

其原因:①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不明确。1998年,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自筹技术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0.8%,同比微增0.1个百分点,但仍低于全国1.1%的平均水平。在1146 家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未按国家规定从销售收入中提取1%的技术开发经费的企业达792家,占69.1%;②政府科技投入的“种子经费”趋弱。科技三项费是政府实现宏观调控、引导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的强有力手段之一,1998年我省财政支出301.6亿元,同比增长11.5%,而用于新产品试制、中间试验、 重大科研项目的科技三项费用增幅首度下滑,科技三项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仅为1.24%,同比下降0.02个百分点,低于全国1.8%的平均水平。③企业贷款更加困难,1998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经费筹集总额比上年增长4.3%,而银行贷款却下降了2.7%(全国大中型企业银行贷款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主要是因为企业贷款日益困难,许多企业, 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经济效益差,相当部分企业处于亏损状态,不宜再借贷;另一方面,受科技贷款周期长、风险大等影响,银行对其投入热情不高。

2.产品创新不足。知识经济社会,产品中凝聚的知识含量增大,产品的生命周期缩短,企业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对产品率先创新的竞争,靠创新求生存、靠创新求发展已成为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如果因安于现状而忽视创新,哪怕只是放缓创新的步伐,都极有可能面临被淘汰的危险。而我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开发连年下降,新产品项目大幅锐减,新产品产值低于全国12.9%的平均水平5.8个百分点, 且位次下滑,产品创新严重不足!

3.产学研结合不足。我省科研单位、大专院校还没有完全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技术的开发上,研究出的大量成果缺乏市场,造成转化、应用率低。1998年,我省大专院校获奖成果总数达538项,同比增加222项,增长70.3%,而对外转让获奖成果数仅100项,同比减少43项, 下降30.1%,成果转化、应用率仅为18.6%;独立科研机构获奖成果总数311项,比上年增长24.4%,对外转让成果102项,成果转化、应用率仅为32.8%。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①科研院所一般以基础性研究为主,纯理论的探讨追求的是理论上的突破,而企业需要的则是应用技术的开发,由此形成技术创新成果的供求结构性矛盾。②我国的科研技术力量主要集中于企业之外的专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一些企业虽有研究开发的机构,但无论是资金的投入还是人才的水平都相当薄弱,科研单位的科研成果很多,却并没有明确的商业目的,只是为研究而研究,其结果,没有商业目的的研究自然缺乏商业价值,不但科研成果无效,而且也造成大量的科研资源的浪费和使用的低效率。③企业出于商业利益、考虑投资回收期,因而只愿意接受成套设备,极易造成大量、重复地技术引进,而另一方面科研单位很多先进的科研成果又处于高束空阁的低效率的恶性循环之中,造成产学研脱节。

4.引进力度不足。技术引进是提高自身技术水平,缩短或填补与发达国家间技术差距的行之有效的创新策略选择。而我省1998年技术引进经费深幅缩减,由1997年的8.8亿元下降到4.7亿元,降幅达46.6%。当前,我省工业正处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关键时期,在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的情况下,靠引进国外尖端技术,有利于争取时间,少走弯路,利用高新技术高点起步,迅速形成高技术、高效益的规模产业;同时,还有利于节约建设资金,有利于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形成“踩在巨人的肩上”实现跨跃式发展的新格局。

5.信息不足。信息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朝阳产业,是构成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要素之一,然而,我省大中型企业对信息的敏感度不高,还没有从计划经济下的“等米下锅”转变为市场经济下的“找米下锅”,主要表现在三方面:①企业缺乏主动搜集信息的意识,也缺乏相应的搜集信息的能力。②市场信息缺乏,企业无从寻找创新机会,无法从相关信息中预见市场变化,更无法保证创新成果的市场前景,造成资源的浪费和创新活动的失败。③技术信息的缺乏,企业难以把握相关技术领导的发展动态和发展趋势,进而就会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成果的先进性与新颖性,造成技术低水平徘徊,也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三、着力点

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突破口,也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降低资源稀缺的有效途径。面对严峻的形势,选准着力点,是大中型乙企业企业扭亏脱困的关键。

着力点一:领技术创新之路。企业家是技术创新的核心力量,是企业发展的领路人。企业家勇于创新的精神,推动着一个又一个企业走向成功、走向发展。一个出色的企业家,必须具备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就是一个企业的开拓、创新和敢冒风险的精神,是一个企业创新意识的集中体现。企业家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就会保持对市场变化的高度警觉力和预见力,率先预测到普通的企业经营者所不能预见到的新的市场机会,给企业带来创新成果上的领先,从而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这种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是产业发展的基石,也是整个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石。对我省工业企业而言,需要成千上万这样的企业家,这样才能真正形成良好的技术创新动力机制。

着力点二:开技术创新之源。实践证明,产学研的结合直接冲击着学科之间、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已有界限,增强了科学与技术的贴近度,是实现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途径。①加大对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研究的产业化引导力度。利用攻关计划、自然基金资助计划、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等宏观调控手段,促进其面向市场,提高成果转化、应用率,到2000年,力争达到50%。②对科研院所进行结构性调整。首先,政府通过合理计划留下部分具有相当实力的院所从事基础科学技术研究;其次,把技术开发型的科研院所推向市场,由市场进行配置。③发展技术市场。坚决贯彻国家对技术市场实行“放开、搞活、扶持、引导”的政策。结合河北实际,力争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一个高层次、全方位、辐射功能强的技术集散市场,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架起金桥。

着力点三:造技术创新之血。一分播种,一分收获。一个国家科技财力投入的总量、配置及强度,直接影响着科技进步的程度与水平。加大创新投入,必须多方联动,才能优势集成。①政府应通过预算,加强宏观引导力度,提高科研三项费用额度,力争在本世纪末全省达到并超出全国平均水平;沧州市、承德市、 保定市和张家口市达到国家规定1%的标准;青龙、卢龙两县实现科技三项费的零突破;其次,设置监督机构,确保各项科技减免税政策落到实处,以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②明确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首先,对国家明确规定的按销售收入1%提取技术开发经费的政策要坚决执行, 并设立监督机制,高新技术企业应向5%靠拢;其次, 用于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的经费,都应拿出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企业的技术创新。③创建河北省风险投资公司。资金来源可以是国家财政拨款、社会闲散资金、社会的资助和利用外资等。对于风险投资,实行部分拨款、部分低息有偿滚动使用,专项用于重大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孵化期和产业化启动期的投入,最终成为河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助推器。④创办科技银行。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筹建国家政策性银行,专设面向科学、为高技术产业服务的科技金融机构。科技银行对开发周期长、风险大、资金需求量大,并且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有积极推动作用的科技产业实施政策引导和宏观调控,积极扶持其发展,营造金融支持科技良好的软环境。⑤为科技资金投入建立保障体系。为了鼓励资金对科技的投入,引导资金流向,促进科技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应采取一些新的金融政策和措施。例如,允许保险公司开辟科技保险等险种,以确保科技资金的风险得到有效的保障。⑥鼓励和支持企业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如进行股份制改造,实行资产重组,股票上网发行,同时充分利用西方经济复苏和东亚地区发展强势的机遇,更好地利用境外资金和技术。

着力点四:立技术创新之本。我省现阶段最迫切的投入是把知识变为生产力的转化投入,这个投入能否产生效益的前提是一大批高智力开发群体。因此:①用好用活企业现有的科技人才,千方百计稳定企业的科技队伍,增强企业对人才的凝聚力和吸引力。②充分利用环京津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实施两环开放带动战略,构筑“两环一线”人才密集带。大力吸纳工业五大支柱产业急需的各类人才。培养复合型、外向型、国际通用型的高层次人才,加大高级人才再培育力度,优化知识结构,增强企业的群体优势。③创造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改革现行用人制度,打破地区、部门的限制,使各类人才在公开、平等、竞争的原则下,通过人才市场保证有序流动和合理与置。④实施素质教育。要从数量扩大为主转向提高层次、提高素质为主,重视人才的含金量,依靠人才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支撑和智力依托。

着力点五:抓技术创新之重。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主导产业,要达到“与全球共转的速度”,就必须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①依据国家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总体要求,结合我省实际,重点开发电子信息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环保技术五大技术领域。②以“火炬计划”项目为主导,优先支持一批市场前景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项目,如新型发酵技术与设备,新型抗生素产品技术等。③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我省的传统产业。如冶金行业的精轧、建材业的新型墙体材料、纺织工业的无梭布、气流纺纱等。以优势产品为依托,重点与国际接轨,实现优势产品集约发展,拳头产品更新换代。

着力点六:定技术创新方向。在技术创新的完整链条中,市场是技术创新终极目标,市场需求是企业创新的指挥棒。“哪里有未被满足的需求,哪里就有市场机会”,对市场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寻找消费者尚未得到满足的潜在需求,去开发新产品,以获得丰厚利润。①开发绿色环保产品。在全球即将进入绿色的21世纪之际,我省工业企业同样面临绿色时代的挑战,生态文明的莅临,要求我们把握商机,捕捉市场机会,必将为我们带来新的巨大的市场。②面向农村需求进行市场创新。据统计,我省农村有占全省77%的人口,而消费品零售总额却只有全社会的53%左右,这表明,农村市场还有很大的潜力挖掘,正如一家跨国公司在一份报告中提到的“中国最后一个商机在农村”!

标签:;  ;  ;  

技术创新:大中型工业企业扭亏为盈的关键--对河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现状的调查与思考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