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说话,不一定能沟通_沟通管理论文

会说话,不一定能沟通_沟通管理论文

会讲话,未必会沟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必会论文,讲话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什么苦口婆心讲了那么多遍的事情,就是得不到员工的重视?

失败的沟通

沟通是一切团队建设和管理行为的基础,甚至“对员工忠诚度能产生直接影响”。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很多团队难以达成最佳状态的沟通。

沟通很容易被忽视。这大概有两种情况:要么口是心非,口头重视,但没有从内心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性;要么沟通能力差,虽然重视,但不知道应该如何沟通,如何高效沟通,只能应付了事。

某些销售团队缺乏统一的“语言”,鸡同鸭讲,只是对喊,不是沟通;有的或者开会拖拖拉拉,或者邮件啰里啰唆,或者又简洁得让人摸不着头脑,沟通效率极低,徒增负担。

下面我们来看几个失败的沟通案例:

1.沟通不是单向传递。

销售经理Y非常重视沟通,不仅制定了定期沟通制度,还经常开会或拉人谈话,结果却收效甚微,他的销售意图一直不能得到顺畅的执行。

他百思不得其解,不知道为什么苦口婆心讲了那么多遍的事情,就是得不到员工的重视。

于是我特别向Y经理的下属了解了情况,发现问题出现在沟通的方式上:

首先是会议时间过长。以周会为例,短则3小时,长则4~5个小时,搞得大家疲惫不堪,对他发起的会议或谈话都产生了恐惧感。

其次,每次会议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Y经理自己在侃侃而谈,很少给别人留出发表意见的时间,即便下属提出意见,Y经理也总是觉得这些意见考虑得不全面,不加关注。这样一来,就只能形成低效的单向传递,而非高效的双向沟通。

针对这些“症状”,我给Y经理开出的“药方”是:

首先,大幅度减少会议时间。开会之前多做准备,以提高会议速度,保证会议效率。

其次,合理分配会议时间。每次周会时间缩减至1.5小时以内,1/3的时间为自己发言,1/3的时间解答员工提问,剩下1/3时间听取员工意见,这样就从步骤上(制度上)保证了沟通的双向性。

最后,对于员工的意见,必须在下一次周会或之前给予答复,这样可以提高员工提意见的积极性。

2.“邮件大战”妨碍沟通。

H经理的团队如果遇到问题,特别是销售部以外的其他部门的问题,总喜欢以邮件方式沟通,来回多个邮件。结果大家都认为对方有责任,往往邮件上“大战一百回合”,也不能解决问题。

我给H经理开出的“药方”是:在沟通中强调“高效人士的7个习惯”中的两个,即以“以始为终”和“推己及人”为指导,始终“就事论事”,避免指责对方,同时还要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先理解对方,再寻求对方的理解。

另外,从制度上规定,邮件来回两次就必须停止发邮件,改以面对面或电话方式沟通。

3.避免非正式沟通。

M经理只依赖于非正式沟通,什么消息都靠口口相传,没成想同事间充满猜疑,团队内部也不团结,其他团队评价该团队很“三八”。

我给M经理也开出了“药方”:团队事务要公开,对于重大问题,M经理应当尽量召集面对面的会议,甚至以正式的书面通知(如邮件)以正视听,而不能依赖于非正式途径,否则会缺乏公信力,带来更多的流言蜚语。

沟通四要素

总结了种种失败的沟通经验之后,我们发现,要建立团队的良好沟通,就要从沟通的四个要素来统一考虑:即手段(where,形式/渠道)、时间(when,长短/频率)、内容(what,语言和风格)和技巧(how,方法/效率)。

适时动用不同的沟通手段。

邮件、即时通讯(含音频)、电话(含短信)、视频、面对面是最常见的几种沟通手段,其效果从差到好,其成本也是从低到高。面对面的沟通是最有效的,哪怕是在视频会议系统越来越普及的情况下,面对面的沟通仍然是不可取代、效果最好的一种形式。

电子邮件是现在最常用的一种沟通方式,很多人图方便,回复邮件时总是采用“全部答复”,这是一种非常不好的习惯,也是内部“垃圾邮件”的最主要来源。特别是询问类邮件,绝大部分情况下,除原始发件人外,答复的内容对其他人是无用的。即便有用,如果n个收件人都采用“答复”,则原始发件人在收到单独的n个回复后,可以统一发出一封汇总的邮件。这样每一个收件人,都只需再阅读一个汇总即可,也保证了信息的全面对称。

在具备上网条件的环境下,“群聊”基本可以代替电话和短信。而且,使得多方沟通(文字或音频,即电话会议)变得非常容易而又近乎无成本。我在L公司组织周会,一直都使用音频群聊,以便召集分散在9个省市的销售团队。我还多次“组织”大家文字群聊。

这种群聊,平时可以不设时间(非定期),不设题目(非正式),不设限制(可以开玩笑讲笑话)。这个时候,除了解答大家一些疑问外,团队领导主要做的是引导和鼓励这种讨论的气氛,让大家能够积极主动地讨论工作,充分体会团队的作用。一次群聊结束,应该把聊天记录保留下来,发给那些没能参加的人,以免其产生被排除在外的感觉。

掌握沟通的时间。

销售团队的良好沟通,也需要制度来促成。周会是最常见的定期沟通制度。实践一再证明,每周进行一次例会,是非常必要的。除了可以在周末两天的休息后,做一下承前启后,进入又一个五天的工作单元,还可以借周会,让各方相互了解对方的情况,进而同步各个环节的工作。而且,对销售而言,和有同样周会习惯的客户保持同步,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时间。当然更重要的是,定期地沟通,可以让大家养成保持沟通的习惯,并且对团队产生归属感。

根据实际情况,还可以按月或季度,定期进行不同形式的沟通。如果团队分散在不同城市,条件允许的话,每个季度应当设法集中一次,即面对面沟通一次。考虑到成本因素,至少也尽量保证团队领导,每个季度和各地的成员面对面沟通一次。这些沟通也可以和相应的报告结合,如周报、月报和季度工作小结等,以统一沟通的语言。

沟通的内容和技巧密不可分。

不同的沟通内容,需要不同的沟通技巧配合,很难用一个简单的原则概括,而是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古人所云“扬善于公堂,规过于私室”,即我极为推崇的“公开表扬,私下批评”的原则。无论表扬或是批评,都是为了引导团队往正确的方向前进,表扬或批评本身不是为了表现自己有权威(或公正无私等)。批评时,从一对一,到不公开点名等等,可以有不同程度的“私下”。如果担心无法达到“敲山震虎”的目的,还可以进行“有约定的公开批评”。

一次,某位团队成员未按时提交周报,时值有新团队加入。我们是私下批评了他,在判定他已经心眼口眼后,询问其是否能够承受第二天周会上的公开批评,结果得到了肯定的答复。当然,这样的询问和答复,只能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

按“约定”,我出人意料地首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对他进行了公开的、严厉的批评。因为老团队平时从未经历过类似情况,新团队也没想到,未按时提交周报也会受到“点名批评”,因此这次沟通的效果非常好。被批评对象甚至不觉得是在被批评(因为已经在私下批评过了),而是在考验他的成熟程度,同时也是对他的信任。这样,就把一个简单的批评,变成了一个多赢的安排。

标签:;  

会说话,不一定能沟通_沟通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