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妇幼保健院 湖南株洲 412000
【摘 要】目的:分析评估以问题为中心持续质量改进对新生儿PICC置管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2016年3月~2017年3月间收治的28例PICC置管新生儿分为两组,常规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改进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以问题为中心的持续质量改进,评估两组置管效果和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与常规组相比,改进组患儿均一次穿刺成功,无失败病例和非计划拔管事件,患儿家长护理满意率明显更高,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改进组导管异位、机械性静脉炎、血栓形成以及导管阻塞等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与常规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对PICC置管新生儿实施以问题为中心的持续质量改进,有助于降低置管相关并发症,提高护理工作水平和患儿家长满意度,建议在临床上加以推广。
【关键词】新生儿置管;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持续质量改进;并发症
我院新生儿科于2016年3月~2017年3月针对PICC置管新生儿实施以问题为中心持续质量改进管理,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纳入2016年3月~2017年3月间收治的28例PICC置管新生儿,入组患儿生命体征稳定,患儿家属均已知晓本次研究目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男性患儿16例,女性患儿12例;胎龄34~38周,体质量1274g~1611g;置管时间最短11d,最长21d。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常规组和改进组各14例,两组年龄、性别、胎龄、体重、置管时间等基线特征近似,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组实施常规置管护理:定期更换敷贴、开展PICC导管常规宣教、观察患儿穿刺部位,对于渗漏堵塞、渗液等情况应及时处理,更换新导管。改进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以问题为中心的持续质量改进:(1)建立管理小组。由护士长、责任护士和普通护士在组成管理小组,针对PCII置管护理工作制订相应的计划和流程表,负责出院宣教以及定期维护。(2)问题分析。结合临床护理实践经验和循证研究深入分析护理问题,发现主要护理风险因素包括导管移位、机械性静脉炎、血栓形成、导管阻塞、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并据此制订相应的持续改进策略。积极开展置管风险评估,确保置管安全,为患儿身心健康提供有效保障。(3)改进策略。①穿刺成功后1~2min内应轻轻按压穿刺点,然后将针芯拔出,以免出血过多[1]。②血管变异性交叉可能引起导管受阻或置管失败等问题,护理人员应合理调整置管肢体角度,充分外展穿刺肢体并沿着血管走向整理导管。③置管部位一般以肘部贵要静脉、正中静脉和头静脉为主,其中肘关节频繁伸屈活动,可能引起穿刺移位、导管阻塞等问题[2]。建议穿刺血管以肘关节上方粗静脉以及贵要静脉为主。④应注意血液反流导致堵管的问题,降低静脉炎发生率。每天评估穿刺点情况,不再继续接受治疗者应及时撤除导管。⑤拔管之前应充分消毒穿刺点皮肤,同时要避免导管断裂,取无菌敷贴覆盖穿刺点以后实施压迫性止血。⑥严格预防CRBSI,切实落实无菌操作规程,置管人员应配备无菌手术衣、手套、毛子和无菌口罩。根据《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手部消毒护理,尽量不与穿刺点皮肤相接触,操作过程中如果手套意外破损或者出现污染,应及时予以更换。置管后注意穿刺点护理,尽量选择无菌透明敷料覆盖穿刺点并定期更换,紧急状态置管者若无法严格落实无菌原则,48h内必须更换导管。
1.3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非计划拔管事件和护理满意度,另统计导管异位、机械性静脉炎、血栓形成以及导管阻塞等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收集的数据均通过SPSS18.0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检验分别为t、x2,P<0.05时提示样本存在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置管护理观察指标对比
3 讨论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一种操作简单、应用广泛的一种置管方式,有效避免了反复穿刺带来的生理痛苦。早产儿以及低体重新生儿胃肠功能尚未发育完善,且组织器官发育也不够成熟,通过静脉提供营养支持是极为必要的,但长期置管会引起不良反应和相关并发症[3]。因此,探索一种有效的护理管理模式,对PCII置管新生儿实施积极护理干预有着积极而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次研究我们采取了以问题为中心的持续质量改进,首先明确PICC置管相关护理问题,如置管操作中出血量过多、置管困难的影响因素、如何处理血管变异、堵管的应对、置管不到位的处理、如何预防机械性静脉炎等等,并在循证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订相应的改进策略,结果表明改进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更高,非计划拔管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患儿家长满意度明显提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这说明在以问题为中心的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管理中,PICC导管管理的重要性得到了充分强调,监护操作规程更趋于规范化,同时还可及时归纳、分析、总结置管操作时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而采取预防性干预,护理人员的应对也更为从容和有条不紊。
综上所述,针对PICC置管新生儿实施以问题为中心的持续质量改进,有助于降低置管相关并发症,提高护理工作水平和患儿家长满意度,建议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力,曾从容,杨春雪等.失效模式与效果分析用于新生儿PICC置管风险管理的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5,30(3):7-9.
[2]张莎,朱玉欣,宋晓琳等.新生儿PICC置管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分析与防护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09(15):120-121.
[3]方小燕,梁丹清,刘德强等.新生儿PICC置管长度测量方法的改良及效果观察[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5,32(2):65-66,76.
论文作者:朱霞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21
标签:导管论文; 新生儿论文; 并发症论文; 患儿论文; 静脉论文; 质量论文; 常规论文; 《航空军医》2017年第7期论文;